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吳桐山:做好基建擴容才能融入大灣區

本文由學研社成员吳桐山撰寫,刊登於思考香港

香港素來自詡安全城市,但近年車禍頻仍。就在這幾天,青馬大橋往機場方向21日發生5輛巴士相撞,38人受傷,現場大塞車;土瓜灣四川街一名60餘歲婦人被一輛旅遊巴捲入車底死亡;一輛的士22日在尖沙咀違規由海防道右轉彌敦道,撞倒內地遊客情況危殆。這都是短短兩日內發生的嚴重交通事故。

與此同時,香港市區交通愈來愈額擠塞,中區核心商業區內主要道路在繁忙時段的平均車速在2015年至2017年間分別下降10%至35%不等,皇后大道中部分路段在中午繁忙時段的行車速度只有每小時6公里,與步行的速度相若。

毋庸置疑,香港太多人、太擠逼了。

但每每面對這些課題,社會上不少人的反應是:內地客太多了令到香港不堪重負,要求限制數量。就連日前實行的內地放寬兩地車牌的條件,都有港人擔心放寬之後會增加本港道路負擔。

這固然是問題的一方面,但反過來我們應該問問,香港回歸以來,新增了多少道路基建呢?香港的核心商業區和新發展區,是否仍然是原來的那些地方呢?究竟是外來的人流物流太多湧入導致我們不勝負荷,還是我們的發展速度太慢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呢?兩種不同的態度,會帶來截然不同的後果。這就像我們教育小孩子一樣,隨著年歲增長,孩子面對的挑戰會越來越多,你是教育小孩增強自身能力應對,還是引導小孩埋怨為何不能永遠都是三歲呢?

可以預見,香港未來的挑戰還會更大。因為國家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已經把香港作為大灣區四個核心城市之一,香港要與區內其他城市發揮產業融合、優勢互補,就必須不斷便利跨境人流物流的成本。放寬兩地車牌申請條件只是開始,相信便利通關的措施還會陸續有來。跨境交通方便了,對香港本地的交通負荷能力也是挑戰,就像港珠澳大橋開通之後車流不多,但任何進出港珠澳大橋的車輛,同時也要經過青馬大橋來往市區,本地交通基建不足,才是制約跨境交通發展的瓶頸。

基建發展並非一時三刻可以達成,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基建。粵港澳大灣區遠期展望是到2035年實現互聯互通,距今也就只有15年半的時間。如果香港本地的基建擴容此刻還不提上日程,我們哪有充足的容量對接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呢?

特區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不僅關係到香港未來幾十年的房屋供應,也肩負著擴建基建設施,修建道路聯繫港島與新界和港珠澳大橋的作用。無論是為了解決居住問題還是為了香港下一代的發展空間,都必須加緊推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体验港珠澳大桥到香港的交通指南,商场免费A36巴士和 跨境专线
屯門至赤鱲角連接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及大嶼山北部
港珠澳大桥后, 中国又一逆天工程让世界,
基建狂魔再次震惊世界
耗资1269亿修建了一座无人通行的大桥,港珠澳大桥真的值得吗?
港珠澳大桥为何几乎看不到车? 空桥成了摆设, 原因很现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