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朽的古代建筑》第一集“稳定与变异”
同世界各民族一样,中国人也是从这些简陋的地穴和棚架开始建筑活动的。

大约七千年前有了成熟的榫卯构件;

六千年前,北方出现在木骨架上涂泥建房的做法;

夏、商两代的宫殿已经有了木框架、大屋顶这样一些基本外形特征;

这以后,中国古建筑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几千年一气呵成。这种历史的稳定性,是中国古建筑区别于西方的主要特征。


和欧洲一样,中国曾出现过转向砖石建筑为主的可能。

至少在三、四千年前已出现石建筑;二千五百年前已能制造各种形式的砖;大约两千年前,当罗马人用拱券技术建设辉煌的罗马城时,中国人也发明了这项技术,但却用来建设地下墓室。

到一千四百年前,中国的拱券技术已经发展到能用它建造古代世界跨度最大的石拱桥,这就是著名的赵州桥。


从一千四百年前那具有优美抛物线外形,高四十一米的嵩岳寺塔开始;经过唐代高六十四米的大雁塔;高七十米的云南大理千寻塔;到九百年前,中国人已能建造高八十多米,雄伟壮观的料敌塔了。还有众多用拱券技术砌成的无粱殿;遍布全国的砖石城墙;当然,还有民族的骄傲——长城。

无论从技术难度还是工程浩大上看,中国人摆弄砖石绝不比别人差。但是,我们仔细看看泉州石塔和其他千千万万砖石建筑那仿木结构的细部就会感到,不管有多辉煌,砖石建筑在中国古建筑舞台上扮演的,始终不过是个配角。


中国古建筑没有像欧洲那样转向以砖石为主道路的根本原因,是它没有必要进行这种脱胎换骨的改造。

经过长期探索,木结构建筑被造成一个独特而辉煌的完整体系,它能满足中国民族文化心理、自然地理条件和各种各样功能对它的要求。

简单的说,这种建筑的主体,是以榫卯衔接为基础,由柱、梁、檩、斗拱等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它便于标准化预制和装配化施工,是古代世界最经济、最节省的建筑方式。这正符合素以节俭著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框架结构解放了墙体,正像中国老百姓说的:墙倒屋不塌。不但内外空间的分隔可虚可实,内部空间也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利用屏风、博古架、花罩等组成任意大小的空间组合,从室内到室外组成一个连续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满足了各种使用功能的要求。

木框架结构整体性很好,能抗地震和大风。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许多现代建筑纷纷倒塌,而一千年前建造的独乐寺观音阁,完好无损。这对多地震和大风的中国有重大价值。


由斗拱支撑的深远出檐形成庞大屋顶,大屋顶加上高台基,可以免除雨水和湿气对木构架的腐蚀。山墙做成土或砖的实体,以阻挡可能发生的火灾;用各个分开的单体建筑组成群体的办法减少火对木建筑的危害。

对木结构建筑优缺点的这一系列扬弃,终于使它在中华大地上深深扎下根来。


这坚如砖石的夯土层曾负载着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最大的建筑——阿房宫。据推测,它的主体有八万多平方米,相当于三十多座太和殿。残存台基高七、八米,面积在六十万平方米以上,几乎相当于整个紫禁城。

阿房宫不过是被称为朝宫的庞大宫殿群中的一座前殿,秦代建筑气魄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动用几十万民工修建阿房宫成了秦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后来的统治者再也没敢建造能与它比肩的建筑。

唐代大明宫麟德殿是个三联顶殿堂,只有阿方前殿的十二分之一,我们倒是可以从麟德殿模型想象阿房宫的复杂技术和宏大气势。

一千四百年前建造的洛阳永宁寺木塔高达一百三十多米,是古代世界最高的几个建筑之一。据考证,永宁寺塔四角方形,共九层,样子有点像同时期云岗石窟的这个塔心柱。


宋代建筑师喻皓一千年前在开封精心建造了一座八十米高的木质斜塔,他回答好奇的人说,这地方西北风很强,不到一百年,塔会被吹正过来。

古代那些大、高、奇的建筑都先后葬身火海。也许为了表达对火的抗议,宋代在斜塔原址建起不怕火的琉璃塔,它代表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古代社会那种不信邪的情神。

追求高大奇特是人类永远做不完的建筑梦,在这方面,中国人用木头和欧洲人用石头做的同样出色。


宋代以后,中国古建筑向着更为精巧和艺术化的方向前进。

辽代的应县木塔,高六十七米,底径三十米,是现存最高大、古老的木塔。九百年来,多少次大地震都不能动摇它的根基,是因为它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
每层都有内、外两圈立柱;
柱间用巨大的梁、枋和厚实的楼板连接;
在暗层里用斜撑进一步加固;
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双层套筒式的牢固整体。其实许多现代高层建筑的原理和它相近似。

广西容县真武阁的特点是“巧”:
支撑巨大屋顶的内柱竟然不着地;
原来,从一层到二层的通柱成为二层以上整个结构的支点;
通柱上横贯的一些挑枋,短的一端挑起二层内柱,使它可以支撑较重的屋顶和楼板而柱脚不落地;
长的一端则挑起重量较轻的外檐。



这种杠杆原理在中国古建筑中应用很多,真武阁则用的特别巧妙。四百年来,它像一座精确的天平,经历了风雨岁月的考验。

山西浑源县的悬空寺以“险”著称: 
这些细细的立柱作用并不大;
真正支撑建筑重量,使它悬在岩壁上的,是这一根根深深锲入岩石的横梁;
整个殿堂就是在这横梁上设板立柱建造起来的。其实它就是一处栈道上的寺庙;
把寺庙连在岩壁的凹陷处,山上的滚石很难砸到它。使它非常安全,却增加了修建的难度。为此,悬空寺至今保存着为工匠建立的石碑。

这位张廷彦是中国古代仅有的几个留下名字的建筑工匠之一,他们不但有高超的技术,而且有高超的艺术感觉和洞察力。

选择险峻的翠屏峰,建造险峻的悬空寺,把自然的险和人工的险融而为一,这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精髓。



以高台基、木框架、大屋顶为基本特征的古建筑稳定延续了几千年。但稳定并不意味着刻板和一成不变。

从历史发展,就以宫殿寺庙为例,夏商建筑原始而自由;
秦汉以高台建筑为主要形式,风格气势宏伟;
唐、辽建筑用材雄大,出檐深远,形成粗犷、雄浑的特点;
宋代建筑则体态秀巧多变,风格简朴大方;
到了明清,建筑则向华美繁复发展。

各个时期都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并且和当时整体文化风格相一致,构成每个时代的文化倾向。

中国古建筑的延续、发展和演变有其自身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正是这种在稳定中求变异的韧性,才使中国古代建筑保持了在世界建筑之林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地位。
(注: 《不朽的古代建筑》拍摄于1991年,完成于1992年,为胶片电影,20分钟一集,包括“中国古建保护”在内共5集。此文中所有图片为网络图片,仅作示意,非作者或影片中所拍,因为当时所拍是胶片,没有数字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宝修缮记 |《中国古建筑行业年鉴2019-2020》入编案例赏析(三)
透视地面一轮月:古建中的拱形几何学
太行八陉中唯一幸存的关楼,穹隆顶上飞檐斗拱,古建中的孤品
建筑历史与理论丨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明代形制特征研究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建筑中的科技与智慧(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