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君子务本 本立道生---吴悦石先生访谈(一)

君子务本 本立道生

------------吴悦石先生访谈(一)

时间:2015128日

地点:北京快意斋

人物:吴悦石、陈十田、韩修龙

文字整理:韩修龙

画家的书法

韩修龙(以下简称“韩”):书法家的字重线质,画家的字在重线质的同时于字形结构上会时时有所会心,您觉得书法家的字与画家的字有何不同?

吴悦石(以下简称“吴”):这个问题从历史上看,历代标准不同,在宋元没区别,宋代的画一般不题字,但是宋代画家也写字,只是传世的少,像文同。宋四家都是一个类型,都学周越,从王著周越下来,应该是大体不差,都是二王一路,那个时代都不会有太出格的字。我们现在看留下来的那些画,像蔡京题的《听琴图》就很好,当时就是这样。还有那个朱熹,字也很厚重,题画或单为书法都行。到了赵孟頫,提倡以书入画,讲“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但他的题画字与平常的书法都一样,也未必把他画竹石图的意味都用进去,但他知道用这个意,在这个用意用形上,当时都是有体会。那个时候,书法家和画家所追求向往的都基本上相同。我们随着时代发展,越往后,术业有专攻,画家就是画画的,书法家就成写字的了,分开之后,才有了这个不同的看法,当你既是书家又是画家的时候,这个字不管用在哪,就没有了区别,包括明代董其昌那个时候,书家画家没有区别,都写得好,一直到八大,也一样,画那么狂怪,字不怪,温柔而敦厚,不见棱角,开张而收敛,很得体。


韩:有度。

吴:所以,做事不可拘泥,拘泥就是教课书,教课书是教不出人来的,教课书是传播基本知识,这个问题就不能拿教课书的眼睛去看。认识一拘泥、古板,就不是学问了,就是斗气。书画一道,都是活的,这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渊源流长,从这个角度看,什么都会明白。从发展来看,这个事还会争论下去,为什么呢?画家就是画家,书家就是书家,所以,很多画家,书道这一块儿肯定不成,不成之后,就是拿画画那套路数写字,那肯定写不出啥来,你不下功夫,字就不会写出来。

韩:您认为画家应该写什么样的字才好?

吴:画家写什么样的字才好,适合自己的字,见功夫的字,有传承的字,不是凭空来的,就是好。就这么简单。

韩:古代的画家里,您最喜欢哪几位的字?

吴:喜欢的很多,因为宋以前,画家字见不到。元,从赵孟頫、吴仲圭,写的好的就非常多。越到晚明越好,像黄石斋、倪元璐、八大,我对徐青藤有看法,但也写的好。王铎也好,这就到了清初,扬州八家也好,那个黄瘿瓢写的也好。郑板桥、金冬心、李晴江都好。

韩:还有那个汪士慎。

吴:他的字很文气,配他的画很合适。华新罗,写上去好像不会写字,但仔细一看,很有味道,就配他那画又松又飘逸。这个之后,是书家好过画家,邓石如、吴熙载等人以来,何绍基、赵之谦继往開来,又形成新一代书风,这是元明也比不了的。


韩:这时的何绍基也能画。

吴:到赵之谦更能画了。到了晚清,就又后来居上,有人说这个时候没人,我不这么看,这要看你怎么认识,这些人不但学问好、字好,还带出一大批人来。吴昌硕、蒲作英、虚谷,

任伯年都好。

陈十田:这个诗书画印,到了晚清大盛,是一个高峰。

吴:晚清提倡这个诗书画印,清中期朴学盛行,也就是考据学,文字学家随之兴起,篆刻因之大盛,那时候刻字,不是上来就刻,先要学几年文字学再说,他们写字,多用些古俗字,异体字,不是没有标准,都是有来历的,都不会写错。

韩:他们经常研究,顺便就写出来了。

吴:再后,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也写得好。

韩:吴昌硕与齐白石的字有什么不同?

吴:他们是截然不同。吴昌硕多用圆笔,齐白石多用方笔;吴昌硕快,齐白石慢;吴昌硕锋短,齐白石锋长;吴昌硕用古字,齐白石用俗字。齐白石那时候题字,是想法让人读懂看懂;吴昌硕是人多半读不懂。齐白石就变,变得让大家都能懂得。齐白石呢,那样的古字也能写,他是看到了这一点,不写。


韩:齐白石的画,风格也不同,画大家熟知的东西。

吴:另外,吴昌硕以气胜,齐白石以韵胜。吴昌硕气壮,他自己也说,“我以气行”。吴写《石鼓》,齐写《三公山》。还有些细节上的不同,那是给内行人看的。这两个人的字,又让人想到了《书谱》上说的,“文”与“质”的问题,质多,文就少,太强调质,就是强调形。现在这个展览效果就缺少蕴藉,就缺少书味,书卷气,书法就应该这样吗?答案不一,各有说法,有人主张书卷气,有人主张展览效果,所以,文胜质,质胜文,还要争论,还会争论下去,我们不去争论。其实这也不必争论,明白人都会在心里有个答案的,是文胜质,还是质胜文,这要看那个“度”,“度”把握的好,就是高明的,就是高手。

韩:先不去评价徐悲鸿先生的画,我们这里只说他的字,我很喜欢徐悲鸿的字,服膺那字的气息,在现代大画家里,我以为是最好的之一,您怎么看?

吴:徐悲鸿学问还是不错的,在少年时对蒙学、经学这块都读过,有比较好的国学根基。

韩:他还师承过康有为。

吴:其实康有为也不可能手把手的去教,不过,在书法上,他还是在康有为那里学了魏碑,像《爨龙颜》,得到了那个气,字很大气,见骨。小字感到就弱一些,用细笔写的那个款字。大字好,用大笔一写,气就出来了,非常浑厚。

韩:张大千的字,有人评价有些野,失于典雅,与他的画不甚匹配,您怎么看?

吴:张大千我觉得很合适,比现代人比,一点也不野,反而是见蕴籍了。他三十岁前写帖,三十岁后跟李瑞清、曾农髯写碑,把李瑞清那个路数全学会了,写得也很好。

韩:善用那个颤笔。

吴:叫“一波三过笔”,是颤笔法。民国时有人挖苦李瑞清,说像狗牙似的,用笔一抖一抖的,但抖过了就不好了。可染先生也用颤笔,就没人说,所以还是要看效果,有时这个一笔下来是没有的。一笔下来也是好的,一笔下来是气,抖笔下来,气不断,也是好的。所以,不能先入为主,不能说不顫就好,颤就不好了,不能以一已夺之,要公允,历史地看。再者,他的画和字,很配,相得益彰。还有,大千先生写字用短锋硬毫,写得有质感,见份量,压得住纸。他的字,在那个时代是特立独行,少有人能及,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多写帖。


韩:琉璃厂常能见到他的对联。

吴:他用短锋笔,写二三个字一蘸墨。

韩:一个画家,字要写好,应该怎么入手?记得您特别提到要写好小楷字,这个对一个画家,是不是特别重要?

吴:一个画家,字写不好,就无从谈画,我是这么认为。也不管他现在画到什么位置,也不管他画过什么成功的作品,那只是展览会的问题,作品入选不如选,和传不传世是两回事。但是,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你字没写好,你将来肯定要倒台。这是历史,我们再看几十年,然后再说这个问题。一个国画家,你写不写字,跟他个人有关系,认识到了你就写,认识不到你可以不写。就像过去有人讲的,“我们是中央美院,画画就是画画,不要写字。”这个是修养到了,你会有这个认识,真要到八十岁,你才认识到,那就晚了。

韩:把国画打碎来看,那一笔一笔都可以理解为书法。

吴:我们不讲这么细,就让你慢慢去体会。再一个是画家写小楷,不少画家,写字,最小也只能写成核桃那么大小,再小不成了,这就是没下过这个功夫。一定要下功夫,写这个小楷,是能入静、入心,能够真正地坐下来,至少一个小时,这也是锻炼人。写书法尤其是写小楷,一是炼字,更重要的是炼人。

韩:是炼精微。

吴:对,是炼那个精微是从哪出来的。还有结构,那么小的字,还见笔性,这个很难。就像孙悟空,把你扔进老君炉里,人家那是炼你,帮你。写的时候,你不知道,将来你写好了,你就会明白。比如,我们再画那个精微的地方,就会一点儿也不费力地画出来了。不吃力。点个小景,画个小人儿,也就没有什么。


韩:我现在有这个感觉。画上在等着这个。

吴:对,你看前人画家,那个小字,都写得好。

韩:曾分析过八大的书法,是典型的以书入画,又以画入书。冯远先生曾评价过您:说您“善书,其书法上溯魏晋,心仪古意,兼篆隶真草诸体之韵,亦得行草秘径,又受明人书风影响,笔势起伏跌宕、散逸流畅。以苍涩劲健的阔笔线条入其画作,又以多变的画技反补入书,两相兼糅,神意尽出,独显机杼”。我觉得您以书入画,又以画入书这一点,与八大书法的形成之道暗合,是无意中受其影响,还是长期独自的参悟所得?

吴:这是在学画的过程中反复揣摩体会所得。一开始想以某种书体入画都是一时也,我早期的题款,有的认真,有的荒率,有的是有意用魏碑的方法,那都与画不甚相合,都是过程。人与字、字与画、都相忘了,也就合了,忘了这个过程的时候,你也就得道了。刻意是对的,但那是在过程中,要在这个过程中印证。印证是生,是痕迹,你再出来。最后你不印证了,变成无意了,这个东西就是好的。人都要经过几个过程。

韩:又有人说您的书法深得吴昌硕的以篆隶入行草之法,复化合无痕,然尚可于此中窥悉其立骨者,早年曾受过颜平原、黄山谷的影响。我品赏老师的字,时时感到其中倒还有李邕李北海的味道,那种简括,那种骨力洞达。您的字里面,有没有李北海的影响?

吴:我是正儿八经地写过《麓山寺碑》、《云魔将军李思训碑》,一个楷,一个行。之前写赵字,还有一个清人,没有名,但写得非常好,那个帖是墨迹本,我也拿来写。后来又写《龙门二十品》,写《爨龙颜》,又写颜真卿,字中那个厚的东西就是来自颜真卿,动的地方来自黄山谷。


韩:颜真卿的字,您喜欢他哪一种?

吴:《颜家庙碑》。我觉得《画赞》散一点,这个《颜家庙》,他给自己家写就用心。《多宝塔》也好,只是字不大,所以写他,还是选大的写。他的《祭侄稿》我写过无数遍,这个颜字,把那个楷化为行的时候,架子都在那里头,这个架子一定要打好,书法的这个架子就是心胸,这个结构好,宽博。有了宽博,才有浑穆圆厚,才能出来。如果这个打不好,这个沉厚就做不到。

韩:看前些年朱新建,有一阵儿觉得这个字弱了,就写一写颜平原。现在的齐剑南,也是,得益于颜真卿。

吴:这都是过程,够了,就要放下,放下,那个精神还在,老对着它,也不成,它箍着你,当你没对着它的时候,那就有意思了。所以,案子上不要摆着帖,一看就落进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作人先生的书法艺术
5岁习书,写一手好字,生前却不接受“书法家”这一称呼!
当代画家应探求国画之本
12位著名书画家作品品鉴,大饱眼福
中国画的题款
大朴归真--齐白石-篆书书法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