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培生先生和您谈太极推手跟拳架基础要点
一、什么是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和盘架子是太极拳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盘架子为拳之体;推手为拳之用。所
  以说学会了盘架子,还要学会推手,这才算是休用兼备。因为太极推手是一种知觉运动,是
  锻炼身体中的神经末梢灵敏性,所以要练得和蟋蟀头上的触觉一样敏感,它的动作反应不仅
  是那样的快速,而且能指挥身子的进退和变化及腾挪闪战等技巧的机智灵活。从而,能够使
  学者提高学习情绪和推敲之趣味!这也就是推手对健身的作用与目的。
    所谓“推手”二字是太极拳中的术语,有说搭手的,也有说靠手的或揉手的,名称不,一。
各派拳术家也都有此锻炼,以练习进身用招的方法。太极拳术以懂劲为拳中要诀,懂劲初步
是使皮肤富于感觉力,此感觉力的锻炼方法,在两人的肘、腕、掌,指互相搭着循环推动,
  以皮肤与皮肤压迫温凉的感觉,以察知对方用力大小,轻重、虚实及经过方位,这样练习久
了,神经系统的感觉就特别灵敏,并能粘走互助,对方稍微一动,自己就会知道对方发劲的
目的和可能的变化,这样才能算是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山此可见,推手是磨练感觉,以
为应用,即在感觉之灵敏与否而分。感觉之用,有如间谍,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惑觉
即是知己知彼的工具。所以说推手的原理并不十分复杂,盘架子生要是从练姿势中锻炼身体
的平衡,就是不论怎样运动,也要始终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推手则是在对方的推动追迫
下,仍要不失掉自己的重心。相反,还要.设法引动对方失掉重心,这就比盘架子难了一步。
在两人推手时,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定,同时要想方设法破坏对方的重心,使
之失去平衡。所以过去说:“盘架子以求懂自己之劲;推手以懂他人之劲。”这话的意思是4
盘架子和推手本属一体,欲要真知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达到知已知彼、百战百胜之目的:在
实践当中,无论练习推手或盘架子都一样,必须要守规矩,力求姿势、手法正确。推手时两
腿的重心要分明,弓步要弓得够度,坐步要坐得扎实,身法和盘架子一样,力求“中正安舒”、
  “不偏不倚”,手法要认真锻炼,必须把棚、履、挤、按、采、例、肘、靠等每一手法练到正
确。因此,对初学推手的人,只要求打轮(两人合作,即甲棚乙缪,甲挤乙按地按照绷投挤
按四字循环无端的推动)。过去推一次手,须要打几百个轮或几于个轮,甚至打_卜万个轮(由
甲履手开始计算,再至坦手时算一轮)。待练习熟练之后,’才可以问劲。推手时,视线的交动
大体和练拳一样随手转移,要这样按规矩把动作姿势练得正确没有偏差,养成习惯,有一_’好
的基础再进入高级阶段就容易了。
二、练习推手时应注惫哪些问题
(一)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功夫是由积累而成的。推手有定步推手、活步推手、
大履、插肋、折叠和老牛劲及烂采花(采浪花>等之分。其中定步推手是推手的基本劝夫。
所以学推手应先从定步推手学起。所谓定步就是不动步,主要是后面的脚不允许移动,移动
就算输招。因此,在练习推手时,只要求放长身手互相推逼,在被通时只许扩大“坐身”的
势子(即前脚虚步、后脚屈膝略蹲)以客纳对方的推逼,然后顺势化开,不许用劲拨开,到
逼得实在化不开时,才许被逼有顺势退步,如果退半步够了,只退半步,不许多退,在进退
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对方的接触点不脱离开为要。照这样练久了,沾粘劲也就随之练出来了,
有了相当功夫以后,再练折叠法} }JA大腰腿的活动范围)、大履等,进一步增大腰腿功夫。
      (二)不要过早的问劲。俗话说:“熟能生巧”,推手更是如此。待真正懂劲之后,就自然
会利用技巧去“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做到所谓“四两拨千斤”了,拳谱所谓
  “四两拨千斤”之句,是说,在推手中的一种能够得到最高效率的打法。而这种打法黄练习
方法首先是要做到“不号不顶”,不丢的意思是不丢掉或者不离开地紧紧跟住对方。但是,在
实际上要做到不是那么简单的。这里的不丢是川感觉去粘住对方的手臂,自己的手臂一面跟
随,一面微微送劲,驱使对方陷入不利或者不稳的形势,这时,如觉对方没有反抗之力(即
觉重里现轻》便可随时将其发出,如觉对方的接触点感到沉重发不动时,应及时将接触点微
微一松,使对方感到一空,随即发之,可将其发出更远,这是利用“不顶”之法,先把对方
拿起来,然后再用“不丢”之法将对方发出去。“不顶”二字,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只要手上
毫不用力,任凭对方摆布就成功了。但是,推手时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任凭对方摆布是使
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而“不顶”则是以主动的精神去适合任何动作。在推手时,能够接受对
方的摆布是需要的,但同时还须用感觉来侦察和了解对方的动作的虚实变化,然后以自己的
动作去适应它。
      (三)忌犯“双重’之病。如遇到对方用力打来,立即还手抵抗,那么就违反了太极拳
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忌犯的“双重”之病(双重之病的具体讲解在后面)。像这种见招打招、见
式打式的攻防手法是属于先天自然之能,这是一种木能,而太极拳是不采用这种手法的。太
极推手所采取的手段是以“先化后打”,而且在打击之前要造成“我顺人背’的形势,然后趁
机追击,用力不多即可取胜,这就是技照拳谱中所说的;“人刚我柔谓之走”。其意思是说,无
论对方发出来的力或大或小,自己都把它比喻为“刚”来看待,不和它作对抗,总以柔化为
主,因而谓之“走”,即三十六招走为上策。所i}“我顺人背谓之粘”的意思是说,在自己想
发招之前,首先要求“顺”,顺是得机得势;其次龙解除“背”,背是背着劲,不得机不得势。
而要使身体由难受变为舒服的话,就必须按照拳谱中所说'身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须于腰
腿求之”的话去做。否则,便是舍近求远。这就是说,在推手时,当腰部感到难受不舒服,
即背着劲时,“动一动腿”就解决问题了,如感到腿上背着劲,别扭、吃力不舒服时,“动一动
腰”也就解决问题了。若按这个要领去做,便会使难受变为舒服,也就是由“背”转“顺”
了。同时应该注意,当本身感到得机得势,身上特别舒适时,不用回,对方正是处在不得
势,身上感到难受、别扭、不舒服时,即背着劲的情况下。相反,这时候对方从心里感到特
别舒畅,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得意、通顺之感!由此可知“我顺人背谓之粘”就是说,我顺
人即背,当我顺的时候,也就是发招的时候。切记,发招时要刻不容缓,一缓机失,即前功
尽弃。所以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点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锻炼的不是在本能上加
工,便它快而有力,而是在本能上加以抑制,即用意不用力。使它用得更为适当,更为有
  效。
    所谓“不丢不顶”这两种法则,在推手中训练进攻或防守占重要地位,使进退关系密切,
做到不即不离,甚至达到连绵不断形成一体。其练习的方法是两人轮换做进攻或防守动作。
  比如对方只进一寸,我就给他一寸,进一尺,我就给他一尺(切记给时要走弧线),决不少
给,也不多给。少给犯“顶”的毛病,多给犯丢的毛病,应掌握好恰到好处。然而,练习'不
顶”时必须同时动腰坐身,不能只靠手上应付,手法与身法要配合协调一致。否则,手回身
不回,反要给对方以舍手攻身的机会。推手主要靠腰腿的功夫。锻炼腰腿除一r注意基本功的
练习(如弓、马、仆、虚,歇、坐等步法和身法的扭转变换)之外,还应注意两点:第一,
先求开展;第二,后求紧凑。过去推手有闭住门户和敞开门户之说,意思是防人进攻之时应
紧守门户,但也不完全如此。如果腰腿有功夫的话,就可以敞开门户,诱敌深入而把他放进
来。相反的只是在缩小门户用功夫,而没有开放门户的素养,当应用时,遇到门户被人打开
的情况,便要惊惶失措,所以练功夫要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和学习书法是一个道理,欲
要写好小楷应先从大楷入手。等大楷写得有相当功夫了,再写小楷也就成功了。比如过}} :
见到那些好的墨笔字,虽然是蝇头小楷,但从它的全貌看来,则表现出和大楷一样舒展大
方,带劲有神。从而说明小楷能有如此传神之程度,是由于在大楷上曾用过相当的功夫,才
会有如此成效。所以,不论写字也好,练拳也好,推手也好,都要按照规矩循序渐进,先求
开展,后求紧凑地去做。因此练惯了紧凑再求开展是比较困难的。太极拳的推手功夫,要求
先练开展的日的是为了能够做到“上下相随人难进”和扩大“粘连翁随不丢顶”的高深功夫
的训练手段,这种训练方法,可以使得感觉更灵敏,听觉更清楚,问劲答之更准,虚实'.分
明。所谓感觉: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有感必有觉,一切动静皆为感,感则有应,所应复为
感,所感复为应。所以互生不巳,感通之理,精义之微以致用。推手初步专在磨练感觉,感
觉灵敏则变化精微,所以无有穷尽。
    所谓听劲:听之谓权,即权其轻重的意思,在推手为侦察敌倩。听之于心、凝之于}a r
行之于气,运之于手。所以说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听而后发,听劲要准确灵敏,
随其伸就其曲,乃能进退自如,都是以听劲为依据的。
    所谓问答:我有所问,彼有所答,一问一答则生动静,既存动静又分虎实,在推手}'一  !
以意探之,以劲问之,埃其答复,再听其虚实,若问而不答则可进而击之。若有所问,L须
听其动静之缓急及进退之方向,始能辨别出对方真正的虚实变化,须通过问答而得之。
    所谓虚实:犹如将帅交锋之用兵。兵不厌诈,以计胜之。“计,就是指虚实变化多端的意
思。豢术开始是这样。姿势动作,用意运劲各有虚实,知虚实而善利用,虽虚为实,虽实犹
虚,以实击虚,击虚避实,指上打下,声东击西,或先重而后轻,或先轻而后重,隐现无常,
沉浮不定,使敌不知我的虚实,而我却处处打敌之虚实,彼实则避之、彼虚则击之,随机应
变,听其劲,观其动,得其机,攻其势。因此,须要知道虚实宣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的虚
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了解道理之后,再默识揣摩,才能渐至从心所欲。
    另外还应该知道“里敌”之法。则以己之长当人之短谓之得计,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谓
之失计,取胜之法在得失之间,所以说“t敌”是最关键的问题。
    太极拳之所谓问答即问其动静,目的是听其动之方向与重心。即侦察敌情之意。所谓最
敌即在彼我尚未进行玫击之前,应以静待动,毫无成见,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这
主要在于彼我相交,一动之间,即知其虚实而应付之。但是,不要犯双重之病。
    所谓双重:双重就是虚实不分的意思。双重有单方与双方之汾,有两手与两脚之分。太
极拳经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分又云:“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
病未悟耳。”所以说双重之病是很难自悟自觉的,除非懂得了虚实变化的道理之后,’才能避免
双重之病。反之,则被人所制。双重之病,在太极拳中最忌犯,假如对这点没有充分的认识
和了解,决不会练到高深的程度。许多人练了很长时间没有进步或不能运化,都是由于犯了
双重之病的缘故。
    两脚不分虚实同时用力着地,使身体的重量分支于两脚上时,即叫做双重。反之,两脚
同样用力,但全身的重量却完全集中于一脚之上,而另一脚的用力和姐干的用力相平衡,适
合于力学上的支点的定则便不是双重,这是一般对于双重的解释。不过,一般学者对于非双
重的姿势,大致都很糊涂,每以为虑脚无需用力,不知特别是虚脚用力能合于力学上作用力
点和反作用力点相平衡,而使身体的重心才能达到稳定,不过虚脚的力里要用在空处,不可
使它着地(即指的是趁劲,这也就是秤蛇秤杆之劲)。假如虚脚有力的搁置地上,则身体必成
散乱的现象。重心也必致偏倚。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所谓:“偏沉则随”,即指双脚无力而言,
与双重属毛病的一种。所以说:“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提之
意。学煮对于这一点如不能认识清楚,则虽巳犯双重之病,却又犯了偏沉之病,顾此失彼还
有缺点。
    根据此理,双重之病好象不难理解,怎么花费多年功夫尚未能领语呢?原来以上是简单
的说法。其实双重是一种现象并不是固定的形态。主要是将全身任何部分在任何时间不发生
呆滞的现象,也就是要保待有高度的灵活性。尤其在推手时,之所以会被人打击或身体的一
部分会被人打着,其原因都是由于犯了双重之病。否则,决不会被人打击或打着,所谓不犯
双重之病,也就是使身体任何一部分都能很迅速地,连续不断地,有虚实的变换。假使实的
部位在某一时间要发生动摇的时候,要用意识立刻使它变虚。反之,也是一样。总之,不使
它有固定形态的时候。拳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也就是指这种变化,仿佛虚实
变换不息的意思。至于不要犯双重之病,可以由大到小去练,当练到情微时,即每寸的地方都
能够不犯双重之病,甚至于一指之撇,或象一根头发丝之细也不要犯双重之弊病。不过,这
样情密的练法,初学者是无从领悟的,不要操之过急,起初还是应该在形式上去捉摸体会,
由浅入深的练习,这样自有成功的一天,初学练太极拳或推手时,转圈的幅度要大,练习日
久后,转圈要逐渐缩小。国形动作是达到和谐与连贯的必要前提,练到成熟后,逐渐达到“得
心应手,心身相应”的澳界,就能够一动无有不动,一圈无有不圈(外形有:手圈、肘圈、
肩圈、胸圈、胯圈、膝圈、足圈,体内有:内脏作轻微的旋转、按摩、杨通经络、循环系统、
内外、上下、左右自然柔和地同时协调动作)。因此,可以说太极拳练起来“全身都是喊’,
“全身处处是太极”、“精巳极、极小亦圈”。这是由大圈练至小圈练至无圈,由开展渐至紧
凑,由有形归于无迹的最高级的技术成就。由极小的圈练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指有圈的
意思而没有圈的形式,这样的境界是只有下功夫极深的才能做到,在太极拳和推手的长期实
践中,都能体会出功夫越深者,身体各部位的转圈便越小越细致、越正确协调,达到所谓'紧
小脱化”的境界。
    转圈不论大、小圈、无圈(看不出有圈的形式),都由内劲作主导,内劲是通过长期锻
炼,用家识贯注而逐渐形成'似松非松,不刚不柔、亦刚亦柔、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刚柔
  相济”极为沉重而又极为虚灵的一种内劲。功夫下得越深、内劲的质最也就越高。
      内劲发源于腹部(丹田),丹田劲如以士分计算,用意将达六分,往上行分达两肩,缠绕
  运转至膊、肘、腕、掌透达于两手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将四
  分劲往下运行经胯分达两腿,缠绕运转至膝、足透达于两足趾,先小趾依次至大趾,这是随
  着动作的开展、引伸、呼气而运转缠绕到四肢(两手指尖两足尖)的,是由内而外的顺旋,
  叫做进旋劲。等到内劲贯到九分、神气贯到一}'分,姿势似停止的时候.开展的动作转化为合
  聚,弓l伸的动作转化为回缩,呼气将尽转化为缓缓吸气,这时内劲之上下运行到四梢后,复由
  原路线缠绕返回至腹部(归原),这是由外而内的逆旋,叫做退旋劲,这种运劲的方式方扶,
  叫做“飞身法”。太极拳所以在练习时必须缓慢,不能抉速的原因,就在于追求“行气如大曲
  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的锻炼方法。开头用快速练法,必然处处走入油滑,
  做不到处处恰到是处。只有练慢的功夫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开始由慢到快,快后复慢即能慢到
十分,又能快到一十分,如此反复锻炼,使能极虚极灵,又能极轻极重,快慢随心所欲,这种
  内劲的质里是无限止的,内劲越是充沛沉重,越能显出轻灵的作用,加强了忽隐忽现的效
  果。
    在练习太极拳和推手时,必须注意:“不要使)l1无谓的力。”“不要用力。”每个初学太极拳
的人常会听到这样的告诫。的确,太极拳真是柔软温和的拳术,不必亲自去试验,就是旁观
者看来也会觉得好象是一点没有使劲。但是肢体的动作是绝对不要用力么?不用力是否将会
失去拳术的功用?稍加思索一定会发生这样的疑问。实际上我们知道,除了睡眠的时候,神
经系统功能均呈抑制状态,一切行动决不能不用力来维持的。就以平常的步行来说,假使两
腿不用力交互运动,身体便不能前进,这是极明显的事实,何况拳术是全身运动的一种,施
演时怎么能不用力呢?并且退一步说,即使能够做到不用力的程度,则肌体和肌肉势必停止
运动而松弛、静止,这样还能发挥拳术的功用吗?所以“不要用力”这句话是有语病的,应
该说:“不用无谓的力”(即用不着的力量不要用它的意思)。而太极拳形式之所以柔软温和,只
不过是动作缓慢所致,并不是不使力的现象。
    一般对于“不要用力”的作用的解释是这样的,所以常有用本身具有的力叫“拙力,,拙
力也叫浮力并不是·真力(即内劲),拙力没有什么效用,非真力不能显示太极拳的功能,拙力
的存在会妨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尽,真力才会产生,而'不要用力”便是化去
拙力的有效方法。这种说法比较抽象,其实所谓拙力与真力,不过是由于“无谓的用力”而
构成体力的散乱,和“不使无谓的力”以后,能使体力集中的两种不同的现象。所谓不要书
力的作用,也就是用不着的力量不要使用,而自然会使体力集中于一点,则起到效应最大的
作用的意思。
    何以谓是:“无谓的用力”?无谓的用力其弊害是以构成体力的分散,从而减低了动作的效
果。例如;假如我们把体力完全应用在两腿,则有每小时步行二十里的能力,但假如有“无渭
的用力’的部分时,便不能有这样的成绩了。一般人对它并不留意,因此,在平常的行动
中,'无谓的用力”的弊害似平不甚显著,但在拳术上便很显著了:
    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维持长久运动,
    第二,因为体力的分散,使需要用力的部位用不出很多的力,致使功能减低。所以不使
 “无谓的用力”是必要的。
    欲解除“无谓的用力”的方法并不难,即在运动的时候应该注意认清每一动作所必须用
力的部分、和不需要用力的部分的分界,然后,注意后者如察觉有用力的现象时,立刻以意
识使它松弛,这样注意时间长了,便不会有“无谓的用力”的现象,体力即渐渐集中。但由
于一般人平时对此并不注意,“无l}的用力”已成习惯,明明只用一双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呈
满身用力的现象。因此,初学的人对于应有的用力和“无谓的用力”是很不容易辨认的。
要做到“不使无谓的力”,必须在开始运动之前,作一度全身松弛的状态,除去躯干欲维持它
直立的安定,稍许要有一点支撑的力量外,其余肢体都不许用力,以便明了不用力的现象。
太圾拳的开头不是有个“预备势”.的姿式么,它的作用是这样的:在做了“预备势”之后,
再慢慢地运动全身尽量松弛,这样便会使该用力的地方自然就会有力产生,而不该用力的地
方,由于全身松弛的缘故,“无谓的用力”的消耗也就减少了。经过细心的体会,应该用力.与
“无谓的用力”的分界自然清楚了。
    要注意“舍己从人”的要则。因为太极拳所用对敌的方法是“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这
就是说自己不作主张,处处总是听从于对方,以对方的意见为意见。在初发点时我们可以这
样做,但不能始终这样做。应本着拳论中所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
为一贯”的道理去做。这就r}说,他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我们根据这句话的意思,
作为应敌的法则,无论你用什么办法来引诱我,我总是有一个固定的目标,不会被你牵动,
但应注意观察对方向何方来一,即随其方向以“不丢不顶”的方法应付对方,使他落空或跌
出。相反,如自作主张,不知随对方动作而动作,加以抵抗,这就是不能舍己从人,而是舍
近求远了,也是犯了“双重之病”而失败。所以,在练习推手时,在这一点应多加注意为
要】
三、太极推手对身法的要求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吴氏太极拳的墓本动作要领和要求及如何提高锻炼效果。
    我们要知道打太极拳和太极推手都是强调不用力气的,而是以松力、沉气、用意为主。
因此,顺乎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而制订了“轻慢圈匀’四个要点,作为初学阶段的基础训
练,这基础训练要从身法着眼,因为身法既是最基本的、也是始终最主要的一个法则。由于
每一个姿式的组成,都是通过手法、步法、身法和眼神等动作变化协调配合而形成的,所以
对于身法必须要求严格,方能练出精湛的功夫。
    太极拳的身法主要有九个法则,就是:松肩、沉肘、涵胸、拔背、裹档、溜臀、松腰、
抽胯、顶头悬等。对于为什么要松肩、沉肘?涵胸拔背、松腰抽胯等等都有些什么作用?应
怎样练习和怎样掌握的实际问题,一一简介如下:
第一为什么要松肩呢?
因为肩,肘、腕这三个部位有密切的连带关系,所以肩关节若能松开的话,
身的力盆集中到手上去。反之,肩不能松,
松肩的作用。这里顺便先谈谈手法的要求,
则必僵硬,便影响了手法的灵敏性。
就可以把全
这就是所谓
手法须要气势腾挪,有欲动之势,无散漫之意。
 主要在于两肩必须松开不使丝毫之力,手势本无一定,不管抬起,垂下、伸出、屈回总要有
  相应之意,何时意动何时手到,换句话说,就是得心应手。
      现在说说松肩的练法和如何掌握的问题。
      松肩的练法,就是用意想像把肩部的肚骨头向里和肩脾骨相贴紧,之后马上离开再向下
  引长。
      掌握松肩的方法,只要用意念想一下“肩井穴”就可以了。
      第二为什么要沉肘呢?
      上面巳经谈到肩、肘、腕的密切关系,因为要把全身的力最运到手上去,不但要松肩,
  还必须沉肘。所谓“肩松气到肘,肘沉气到手,手心一空气到指梢,就是这个意思,这悦就
  是沉肘所起的作用。
      沉肘的练法就是以意想若肘尖好似接触到地面上,使手腕产生有活动的感觉就成
  了。
    掌握沉肘的方法,只要肘尖常有下坠之意,或用意一想必曲池穴.就成了。
      第三为什么要涵的呢?
    因为涵胸有两种显著的作用。第一是涵胸可以使气不上浮,所以为了能使气向下沉,则
必须涵胸,第二是涵胸动作对于两腿的起落和进退,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拳之诊语:“腿之
变化、运筹在胸。”这就是涵胸的作用。
    涵胸的练法,应注意胸部不要挺凸,也不可向内太凹陷而是往下松,两肩微向前一合就
成了。
    掌握涵胸之法,是以意想两乳、从乳头往下沉气至肚脐以下即可。
      第四为什么要拔背呢了
    因为拔背是为了避免脊柱松弛过度和产生低头弯腰等现象,所以用拔背来控制。此外,
拔背在技击时,还起着发力的作用。
    拔背的练法是,以意想象在两肩正巾间脊椎骨(即大推)处,有鼓起来的意思就行了。
但不可有意识地向上抽拔。两肩保持灵活,不可低头为要。
    掌握拔背的方法,只有用意想着脊背的高骨(即大椎)处,约有1}公分的面积和贴身的
衣服相接触就成了。
    第五为什么要裹档呢?
    因为能做到裹档时,便会使身体的动作特别轻灵活泼:由于做此动作可以使肛门的阔约
肌收缩,能起到气沉而不散的作用。
    裹档的练法是,心意不能想档,若意一想档,想挡不圆,所以当练此动作时,只要注意
两膝着力有内向的意思,两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就成了。
    掌握裹档的方法,主要在于同侧的膝盖尖要与脚尖始终保持成上下垂直线,永不变形就
可以了。
第六为什么要溜臀呢?
    因为溜臀可以使尾阎中正,身体端正安舒,并且能提起精神}这就是溜臀的作用。
    溜香的练法是,注意两肋稍微收敛一下,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同时两腿的
股四头肌用力,臀部前送脊骨根向前托起小腹就成功。
    掌握溜臀的方法,只要注意萝臀不突臀就行了。
    第七为什么要松腰呢了
    因为松腰可以使重心下移,达到平衡稳定,这是它的主要作用。并且在技击方面的化、
发劲,松腰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松腰的练法很简单,只要注意一收小腹,腹部自然向下松垂,重心稳定。
    掌握松腰的方法是,要想松腰时,不要想腰,只将腹部略微一收就行了。
    第,、为什么要抽胯呢?
    因为要使步法不乱而有规律地进退,所以要抽胯。这也就是抽胯的作用。
    抽胯的练法,是要注意如迈左步时左胯微向后抽,同时右胯微向前挺。反之亦然(右边
相反)。这样可使步子的大小一致。
    掌握此法,是要注意两肩与两胯保持上下对正即成了。
    第九为什么要顶头悬呢?
    因为头部为人的一身之纲领,俗语说,“人无头不走,鸟无翅不飞”即指此而言。拳论中
所说:“精神能提得起,
头悬在身法中甚为重要
则无迟重之虞”、“尾阎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由此一可见,顶
,所以对它的练法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认为头顶好似悬挂
在_L空,有的认为在头上顶着一物,有的认为头颈正直,不低不仰、神贯于顶、提攀全身。
我认为尾阎巾止.与顶头悬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练拳先求尾阎中正即将脊骨根对正脸的中
间,随之,收一下小腹,然后两眼向前平视。同时,下领微向内收,保持喉头永不显露出来
就成了。这就是顶头悬的练法。
    掌握此法,主要在于眼神向前平视和喉头不要抛露即成功。由此可见,练拳时眼神特别
重要。
神聚于眼(宜内敛不可外露),眼是心之苗,意从心中生,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
处,周身也直对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中来。
总之,各条身法必须一一:求对,结合起来,只有一个身法,一处不合全身都乖,
法是永不许错的,虽千变万化,总难越出此身法。
    所谓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椰,
所以身
谓之虚,虚中有实,精神贯注谓之实,实中有虚。
实非全然站煞必须精神贯注。腾挪
另外,太极拳有折叠之术,有转换之法。
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即是这个意思。
所谓折登之术,是指上肢手法一来一往的意J恩,是对应的、有上即有下,
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一下意,意要向下即寓上意、
有前即有.后、
前后左右片是如此,又如长山之蛇,
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当中则首尾俱应。这就是折叠之术。
    所谓转换之法,是指手与足不仅要上下配合虚实地变化,而且在手足的进退必须要注意
,} }f Y实的转换的意思,如拳谱巾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虚
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由此可知,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
虚实,动作能分消Y.实的转换,就可耐久不疲,这是一种最经济的动力活动。因此练太极拳
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上下相随地分清
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乎虚则右足应实。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由心
环节。此外,形成落点的虚中要有实,实中要有虚。从而,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使内劲处
处达到中止不偏,初学时可以大虚大实,然后再往小处练,直至练到里边的虚实变化,从外
面不容易看出来,也就是不形T外的境界,这须要’下相当功夫才能练得到的。
    虚实变换的核心,在于意气的转换、但要换得灵敏。同时要在“中土不离位”即重心始
终要保持平稳的情况下,才能使虚实转换如意。所以最主要的是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才
能支撑八面,立如秤准,活似车轮,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尾f'p}中正神贯顶,精神能提得
起,才能指挥进退,转换自如。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方面所有这些重大效应,主
要是依“意、气、神”的运用而取得的。
    所谓转换之法还有一种解释,是指“身随步走,步随身换”,命意源头在腰眼之问,向左
转换,左腰眼微向_L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向右转换,则相反。
四、太极拳的基础八要
    太极拳以练拳为体,推手为用。在初学盘架子时,基础最关重要,其姿势务求正确,而
中正安舒。其动作必须缓和而轻灵,圆活。此是入门之径,学者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
致杠费功夫,才是走捷径之路。
第一基础入门八种要求
      (一)中字:要求心气中和,神清气沉,其根在脚即是立点,重心系于腰间,所谓命意
源头在腰隙,精神含敛于内,不表于外,这样才能使身体一站即做到了中定沉静的姿态。
    (长)正字:要求姿势端正。每一姿势务宜端端正正、不可偏斜,尽管有很多姿势各年相
同,或仰或俯或伸或屈,也非要做到中正不倚不可。因为在推于发劲和盘架子的虚实变换等方
面,都是要靠重心的中正平稳与否而成定局。由于重心为全身之枢纽,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
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主宰,如主轴为车轮之枢纽,若使车轴置于偏斜而不适于车身重心处则
车轮动,其进退不灵便会失去效用,所以说对重心的掌握好与坏是最关键的问题。
      <三)安字:安然之意,切忌牵强,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适,这样才能使气不滞,而且畅
通全身。所以在练拳时要求姿势安稳,动作均匀,呼吸平和,神气镇静,才能有此效果。
    (四)舒字:舒展之意。这就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要求初学盘架子和推手时,在动作
姿势上必须认真做到开展适度,即使全身关节,节节舒展开了,但不是有意识地用力伸张筋
骨,而是自然地、徐徐地、慢慢地把骨节松开。长时间这样练到有了功夫,再把姿势动作往
缩小里练,使人们看到也觉得是自然、灵活、沉着、开展、大方的。舒展骨节,可以练出弹性力。
 (五)轻字:轻虚之意。然忌漂浮,在盘架子和推手当中要求动作轻灵而和缓,往复乃
  能自如,这样练久了自然会出来一种又松又活的劲,同时还有一种粘勤的劲。打太极拳也好,
  推手也好,一开始都要从轻字上着手,才是入门之途径。
      (六)灵字。灵敏的意思。由轻虚而松沉,由松沉而粘教s}粘钻即能连随,而连随而后
  方能灵敏、则可悟及不丢不顶的道理,之后是愈练愈精了。
      <七)国字。圆满之谓。每一姿势每一动作,必须要求走圆而无缺陷,则能完整'一气,
  以免凹凸、断续之病。推手运用各劲非四不灵,能圆则活,处处能圃则无往不胜。
      }1}}活字:灵活的意思。是指练拳的本人原有的本力,力大也好,力小也好,要求把
  这样本力练得灵活为主。所以说灵活,就是不要有笨重、迟滞的意思。_
      第二太极拳之体用八要
    意气劲神之四要,亦称体之四要,发拿化打为推手之四要,亦称用之四要。如果在推手
时“意气劲神”有一方面为对方所拿到的话,那么,可以肯定说,是必败无疑的。所以说,
我们对于这些方面,应该注意,须要多多实习,才能悟出其中之真理。
      (一)意专:练拳、推手都要求心静,因心不静则意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
所以要心静意专。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
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则
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即不
为人制了。
      (二)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亦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阁间,
吸为开为拿,呼为合为发。如果吸气能够很自然地提得起来、也能把人系得起来的话,那么,
呼气便会更自然地沉得下去也可以担人放得出去了。这是以意运气,而不是用笨拙的力气拿
起来、放出去的。、
      (三)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于腰间,形于
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付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出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
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这就是
所说的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的意思。
      (四)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
虚右实,右虚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腾挪,实非全然站煞,情神要贯注,紧要全在胸
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
于腰间,此气由上而下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是由下而上谓之开,
开使是吸,合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
所欲,也就是说再没有不如意的地方了。
    上述四点为“体”之四要。下面讲用之四要,列之如下:
      (五)发劲:所谓发劲,是太极推手中的术语,它是根据“粘连钻随、不丢不顶、无过
不及、随曲就伸”的原则,运用绷握挤按采例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的灵敏性,探知对方劲力
的大小、刚柔、虚实,迟速和动向,选择合乎杠杆原理的接触点为支点,运用弹性和摩擦力
  (力点)的牵引作用,发挥“引进落空”、“乘势借力”、“四两拨千斤,的技巧,掌握“动急则
急应,动缓则缓随”、.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战略战术,牵动对方的重心,
在时间和力点最为恰当的时机则又“以重击轻、以实破虚”地将劲发出丢,这种发劲要“沉
着松静,专主一方’,由弧形而笔直前去对准目标,又稳又准,犹如放箭时箭头射入金钱眼内
一样,乘势将对方干脆地发出去。主要在发劲之前须有“引劲和拿劲”,因为用引劲使对方先
失去重心,之后还须用拿劲将对方拿住拿稳。这时再用发劲才能顺手,才能随心所欲。
    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
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没有缺陷,欲要
没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1
欲要神不外散,先要气漱入骨。先有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跟,变
换在腿,含蓄在胸,动劲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击,下于两脚相随,劲由内换,收
便是开,放即是合,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
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干斤。
      '六)拿劲:太极拳在用法上原来有“截、拿、抓、闭”四法,兼施并用,乘势活
变。此四法之运用,即截其气、拿其脉、抓其筋(分筋挫骨)、闭其血(穴道),现已不轻于传
授和运用;在推手运用拿法时只是点到而已。在发劲之前要有拿,在拿之前要有引,所味.拿
劲要分时间和地位,即什么时候才能拿,拿什么地方合适或什么地方能拿与不能拿,这些都
是有分寸的,拿早了不成,晚了也不成,要在不早也不晚,恰到好处之时才能拿,不拿则已、
一拿便起,这才称得起“用意不用力”的巧拿之劲,究竟如何拿之才算巧呢争上面巳经说
过,在拿之前须先用引劲、意思是说先用引诱之法,使对方的重心出于体外,处于不稳牡,态
或发呆滞之际,这时正好顺其倾斜之趋势施用拿。但拿的位置须用“管”法,这就是说把
对方的活关节管住,这时要注意既管就要管死,管严拿之才省劲。否则,对方会跑掉,再拿
就费事了。如果拿的时机和拿的位置都掌握好了,到省的时候没管住还是不行,必须使拿的
时机、位置、管好这三方面配合协调一致,拿时才能如愿。
    所谓拿即是管,管即拿,拿不起即管不住,管得住即拿得起。意思是说在管拿之间的时
候才是拿的最好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这一点应加往意。“管”的实际做法是,比如
我以右手翁住对方的左手腕部走螺旋劲松松地前进,与此同时,、用意一想对方左肩头,这时
即将其管住了,意念不可移动管得才严,意念一动就督不住了,如果想管对方的腰的话,那
么,你只要意念一想他的腰,其腰就被管住了,若想管肘就想肘,想管膝就想膝。对于'管
住”或管不住所起的作用,主要在于掌握“接触点和意念”要同时到达你所想的地点(即肩、
肘、腰等处)上的准确性的程度如何了。
      (七)化劲:运化首在腰腿,次在胸,又次在手。因此说:“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吵,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身必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手的主要作用是在钻若点
不要离开支撑面上,而作轴心运动的旋转,可以圆转自如,从钻化中预知对方的虚实,而能
与其虚实的变化相适应,即是“折叠之术、转换之法、让中不让”的妙用,方能不失我的机
势。
    化劲既要求做到不使对手接触我身,而已能控制对方重心,又要求做到敢于使对手接近
我身,都有办法解脱。欲达此目的,首先要求本身具备好“手眼身法步”等条件的起码要求
和要领。借如对整个手竹的要求:肩关节始终要松柔圆活而下沉,肘关节要用愈贾注始终下
垂,手动无定向,能慢能快,适合“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分的要求。须知“眼为心之
  苗,”意在领先,目光亦随之变换,身手步随目光之动向而转换,所以眼神在引、发勤之中占
  重要地位,如欲将人发远,则眼远视,发高则仰视,发低则俯视,控制对方劲路以何手为
  主,则目光须视其处,目光决不可与动向有偏差。还有把人发出去之后,眼神仍须前往,此
  有“一克如始战”,“劲断意不断’,“神气不令割断”,“放劲如入木三分”之作用。另外“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之说,指的是口光这视觉,对于上下、前后、左右几方面都哭照l.顾到,不可呆
  视。同时要与耳朵这个听觉,再和人身_L的神经末梢这个触觉等方面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用
  在推手中所起的作用会更大。~
      身法要求,必须“立身中正安舒,才能支撑八面,尾阎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
  意思是说从下到上或从上到下,(即指头顶〔百会穴〕与档内会阴穴始终保持垂直)连成一条
  线。实际上是使脊柱要节节松沉而又虚虚对准,腰部要松沉直竖,要微微转动,不可软塌,
  不可摇摆,使身法在任何变换时保持巾正,不偏不倚为要,脊柱骨节和胸背骨节松沉,而意往
  上翻(内劲由档中上翻至背脊,谓之“气贴背”、“力由脊发”、“主宰于腰”)。切忌前俯、后仰和
左右歪斜;手脚前去时,腰部朝后微徽一挺,同时要松胯提膝(这时只是用意一想)。
    身法虚实的变换,关键在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的左右腰隙{两肾)的抽换,腰隙向左抽则
左实而右虚,腰隙向右抽则右实而左虚,这两肾抽匀变化虚实,是全身总虚实的所在,也是
  “源动腰脊”、“内动不令人知,的诀窍所在。
    步法要求,动步要轻灵,两腿要分虚实,关键在两胯关节的抽换,跨与腰隙的抽换、相一
致,也就是步法的变换要随身法的变换而变换。将欲迈左步,腰隙先向右抽落实,气沉右腹
侧,右胯关节随着内收而下沉,右足为实。右边相反。步法又要手法相呼应,务使上下相随
和相吸相系之意。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必须注意,使上下完整不乱。动
必进步,进必'套播”。套是前足管住对方前足外侧,插是前足插于对方两腿的中间。套封插
通s足进肩随,大履大靠(适用采例肘靠四劲)之法,都包括在里面了。
    推手时的“意形要连不令断”,将欲放劲,步须暗进,胜在进步,败在退步,步法、手法
和身法必须要配合协调一致。如进手不进身,身手进而不进步,不但翻封不成,发劲浮而不
沉,不能连环发劲,同时也容易被对方牵动。所以当发劲时,身手步和眼神必须一齐俱到,并
且要求奥尖,膝尖、足尖、手尖和眼神必须对准同一方向,这样力t集中才效串大。
    上述这些手眼身步等的要求,也是化劲应具备的起码的条件。其次在化劲当中还要掌握
和运用的方式方法,如“粘连钻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舍己从人分等,这些都是叙炼
  “懂劲”的方法,因为不懂得对方来的是什么劲,自己也就不知用什么方法去破他的劲,也
就谈不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所以用化劲还须要有劲。推手时不仅仅双手要粘连猫
随,身法、步法也要有粘连猫随之意(即运用摺盛之术、转换之法)’,不先不后,协同动
作。这是动作上做到上卞相随,周身一家的表现。形要连、意要连,随人之动而伸缩进退,
真能做到用劲恰当不过这才算是“粘劲”而没犯“顶病”,用劲正好.不多不少,这才是“瀚
劲’而没犯“匾病,,如对方来手与我手相触后立即折回,我应随其返回之手相连不断,这才
是“连劲’而没犯“丢病”;如对方直臂来击,我就顺着他的伸份方向伸长,使其份不能有曲,
这才是“随劲,,而不犯“抗病,。只有这样才叫做“佳劲’的功夫。懂劲是由“舍己从人,而
来的,处处能察觉和顺应客观的变化规律。能在虚实上傲到上下相随,则进攻退化就能舍己
从人和圆转自如,从人而仍然主宰于我,即他有千招变化,而我有一定之规,就是不失中正
之理,就能制人而不受制于人。这是手法、身法和步法达到粘连猫随的功用。
    最后,化劲除根据上述各项原则进行运用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对方进攻到我的
何处,何处动,动要活,主要是用意走劲,比如对方打到我肩我意在肘,打到肘我意又回到
肩,再打到肩时我意转到膝或腰或足都可以,这样循环无端的变化着,.即叫做“以意化劲”
法。
      }})打法:太极打法,是练习在实用上的掷打发放的手法,也是根据“打手歌”中
的口诀来进行锻炼的。如“棚搜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
两拨千斤”。又如“上打咽喉下打阴,中打两肋与当心,还有两膝和两膝,脑后一掌索真
魂”。
    打法要诀中,有二十个字,要牢记心中。兹将二十字之意义,解之如下:
    披字:—披即是分,开之意;由侧方的分进就叫做披。
    闪字:—闪即侧身避开,俗谓之闪,瞥然一见的意思,不顶而侧让,不丢而豁之为
闪,不是完全禽开出了很大空隙的样子。
    担字:—担即负起责任之意,任敌袭击待其劲将着身时,负其攻势下悬以化其劲叫做
担,并不是担挡敌人之击或担出敌人之手足之意。
    搓字:—搓即手相磨之意,我之手腕臂肘与对方手腕臂肘互相磨擦,试其劲之去向,
敌进我随之退,敌退我趁势攻,在粘勃不脱之中要有圆滚之意。
    歉字:—歉是不够不足之意,试探敌劲要求“能仄不盈”,就是说出手不可太满,总要
留有相当的尺寸。否则一发无余,这就不符合太极之理了。
    翻字:—戮即粘、染、相着、胶附之意,缠续不脱,不即不离,人背我顺随机变化。
    随字:—随即顺从,跟随之意。敌为主动我为被动,循其后而行,所谓亦步亦趋之
意。
    拘字:—拘即执、取之意,又是趁势拘住敌人之手足腕臂发呆不动的样子。
    辈字,_.. .___即擒捕、牵引的意思,擒住敌人各部叫做擎;搜点敌人胀穴也叫攀,顺势
攀引,也叫努。
    扳字:—扳即挽手援手牵制之意,以挽住敌手各部为扳,顺势牵引敌人各部也叫扳。
    软字:—软即柔的意思,不许用拙力而听其自然之粘钻劲,用以化敌之劲的意思。
    棚楼字:—楼即拽、持之意,握持成拽抱敌人手腕臂膀使其不能逃脱叫做搂。
    摧字:—摧即挫折之意,能摧刚为柔,乘势以挫敌锋陷其中坠而折之也叫做摧。
    掩字:—掩即遮盖之意,遮避之而袭敌叫做掩,闭守敌攻渡搜以化其劲也叫做掩。
    摄字:-一撮盯聚集,采取之意,以手指取敌各部或点其穴道皆叫做摄。
    坠字:—坠即落地,陨越之意。太极拳中处处要坠即为敌所牵挽,我沉肩坠肘如万钧
重,再乘其隙以袭之无不应手奏效。
    续字:—续即连、继之意。能懂劲始可言续,粘翻不脱,式式贯串,其劲以断而意仍
只砚断,则能续连的意思。
    」挤、摊字:—摊即展开之意,又如以手布置陈设的样子,因而叫做摊。
    太极有开合之劲。合而不开,其劲宽窄不当放手也嫩,所以一开无有不开,不仅吐放舒展且
可坚实着力。骨节自对,开劲攀梢为阳,合披坑窑相照分阴阳之意,开合引进落空。分宽窄
  老嫩,入禅不入禅,有擎灵之意,骨节贯串,动作灵活,开劲宛如披挽梢节至于极点则为
  阳,合劲又似坑窑与阳相照是为阴,阴阳之意义就是这样来分的。开合、牵引、进退、起落,
  使敌处处空虚,帷分尺寸畅仄,功夫久暂,至练神还成g如果能够式式完备,放手中的,这
  才叫做老手,用功虽久,动作滞涩或甚至出手无着,这样的叫做嫩手,其弊则于得入诀窍或
不得入诀窍来判断的,不仪如此,还须有虚灵之意,如斤对斤,两对两,不丢、不顶、五指
  紧聚,六节表正,七节要合,八节要扣,九节要长,十节要活,十一节要静,十二节抓地。
敌发一斤,我用一斤力应之,敌发一两力,我也4两力随之,力虽相等而非对抗,乃试其劲
鑫随之意,即无双重之弊x自然不丢不顶、虎口要圆,拇指分领四指弯曲如抓圆球,即紧聚
也,中节梢节根节无不俱要安舒中正,尤须处处相合,肩扣胸扣,手足臂腕均要引长并非一
发无余之长,实际即是松肩沉肘、虽四肢百骸灵活,但仍须动中求静,虽静犹动,呼吸动作
自无鲁莽灭烈之弊,进前退后之步法皆极灵活轻妙并含有好似抓地之意。
    三尖相照:上照奔尖,中照手尖,下照足尖,能顾元气,不跑不滞,妙令其熟,牢牢心
记。演式时,三尖式式相照方能顾住元气,气不散无弛张疾走之害,也无滞涩停顿之虚,妙
在功纯切要牢记。
    能以手当枪用,不动如山,动如雷霆,高打高顾,低打低应,进打进乘,退打退跟,紧紧
相随,升降末定,粘黝不脱、拳打立跟。能以手望枪并非以空手敌长枪、系手可用,巍立不
动稳如泰山,动则如迅雷不及掩耳闭目,如此练习数十年,遇敌交手,当者无不披靡。敌由
_L方袭我,我由下方以应之,敖进我乘、敌退我跟,上下相随,前后紧迫一味绵绵不断,立
跟之意,是指手足必须要有操手和站桩之功夫,对敌应战时,方能立奇功。
    在太极打法要诀中最主要的几点,列之如下:
      “粘连钻随,会神聚情,运我虚灵,弥加整重。太极无法,动静方圆,细腻熨贴,中权
后劲”。
      “不即不离,不粘不脱,接骨斗禅,细心揣摩。”
      每乾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_仁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针
      “两手转来似螺纹,一上一下甚平均,全凭太极真消息,牵动四两拨千斤。,
      “中气贯足,切忌先进,浅尝带引,静以待动。”
    “阂辟动静,柔之与刚,曲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牵,虚实兼到,忽见
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
    “我之交敌,纯以团和气引之使进。”
      '不可使硬气,亦不可太软,折其中而已。”
    “又半引半进、带引带进,即引即进,以引为进,阴阳一齐并用,此所谓,道并行而不
悖,非阴阳合德不能心机一动手即到,快莫快于此。”“其半引半进之法,肘以上引之使进,
手以下劲往前进,胳膊背面为阳,里面为阴,则是阳引阴进之法,非互为其根不能。”
    “手用引劲引开敌人之手,须用内外螺旋劲引之,令其立脚不稳。对
    “伸中寓曲何人晓,曲中寓伸识者稀。”
  “徐徐引进人莫晓,渐渐停留意自深,右实左虚藏戛击,上提下打窝纵摘。’
      “先引后进人谁识,太极循环一圈圆。”
      '引进落空最为先。”
      “敌以手来,我以手引,即引即打,非引之后而后击之,于此足证阴阳正为其根之实。”
      “引进之劲说不完,一阴一阳手内着,欲抑先扬真实理,击人不在着先鞭。,
      “两人交手,我守我班,不卑不抗,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
  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居形胜,。
      “来宜听真、去贵神速。”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
      “力贵迅发,机贵神速,一迟即失败,一迅疾即得势。”
      “进如疾风吹人,电光猛闪,愈速愈好,”
      私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
      “势如手摧山岳,欲令倾倒,意要有如浦鼠之猫在戏鼠捉之放之之形,方能奏效。”
      “人来感我,不肯轻放过我,我之感人,岂肯轻放过人?势必至用全身力和欲推倒山岳
之势以推。”“此身有力须合并,更须留意脊背间。’,
      “然非以气大为之,而实以中正元气运转摧迫,令其不得不倒退,且以引进击搏之木,
行于手足之中,又使不能前进我身。”
    另外还有打法十八要诀分解如下。
    1。残:—毁也,发手致残敌人之意用于十八字之首,开始之势最重要,周身要软活切
不可全用实力,实力则难变换,所谓举手一推盼彼心胸,脚宜不八不丁,手宜逢虚不发,眼
须四面瞻顾,’耳听八方,此为残字之定式变化之式。
    诀日:右手须从腿边起,发来似箭引如弓,左手防身兼带援,细心泼胆进推功。
    2    .扩:—推之本意使远离,排去之意,是探侦,其余字字分门独赖推字为循环运用。
此手出时疾速紧粘捺撒相连,施展得力全在小,掌肩要消、膝要紧步稳而不阔,阔则难变懊
防跌失,来势若虚,粘之则实。
    诀日:发手未粘切莫吐,若己一粘即用推,消肩直腕龙伸爪,进步探身势展开。
    3.援:—救也,举法有进退之分也有攻防之别,进步防其内门披拦截砍,退步变吾边
门随意发挥。然有时来势猛勇迅雷急电,不及换势即要援手以救之。若彼将右乎托开,走边
门往后,则须随风进步,左手再援近身发手隐紧擦掇疾推击之。
    诀日.手抵其胸前,内来急变援,随风跟进足,疾吐莫迟延。
    }.夺;-一夺者强也,此手与援手.相似,倘遇外门披拦截砍,双手擒拿即变此手以强取
之。.吾一转势,发手急去,隐急擦掇疾推击之。
    诀曰:夺字猛如风,迎门照架冲,回身势莫夺,分推气更雄。
    5.牵:—挽也,引之使前之意,又顺带之意,顺其来势引之使前倾,或其势勇猛,顺
带用牵使其立止不定,总期以借彼势力为吾伸缩之用,左右咸宜,但自桩必须立稳,腰带吸
字,隐紧擦掇疾推击之。
    诀日:任君发手向前冲、顺带牵起还借势、借势其中还借力,即以其道制其身。
    6.捺:-一拉意,此手须练熟一股沉重活动之力,至于坚紧稳垫跟对方沉技不离,虽
是发手也不离其身,彼左亦左、彼右亦右,就能动虚之际进前一步,隐撒推出应神速。
    诀日:披拦按托意沉然,未粘粘处分虚实,个里玄机在两肩。
    '}逼:—迫近其强逼其势使其变实为虚,吾一举手彼手巳被我威逼而为我逞势之用。如
此不迫彼如乱拳纷来吾徒劳而无功,彼更足跳手挥反为彼所迫,况身强力大者不迫而得势,
则对敌之时,难以取胜,仅可躲闪,这样侥幸取躲闪虽胜亦不足为法,逼者逼其进退之地点
要占彼半步,使彼不能前进,而吾乃得一推而击。
    诀口:逼字迎门把手扬,任他豪杰也慌忙,听凭熟练手形势,下手宜先吾占强。
    8。吸:—缩也,是引气入内收回之意,退吸相反却又相连,运用在心,伸缩于外。
倘吾手发出之时有追不及待之势,使运用之时,例如我手为人所逼,有取我胸隔为吾一F部之
意,毫发之间我手不能出势,形势危机,用此法救之。吾气一入其身自缩,此只是一个例子
而巳。
    诀日:吸逼虽然判避迫,同为一气应分明,千钧一发毫匣际,只在微艺方寸情。
    }.贴:—近的意思,此手之用法重在掌根。不近不贴,一近即贴,一贴即吐,周身
俱要软活,随其姿祺` s贴近其身,吾手自可随意而发。曲动直取,练成迅急之功,使彼莫测,
乘其虚以攻其空,皆贴之妙用。
    诀日:贴字紧随身,窥虚便入门,周身都是胆,妙手自回春。
    10。蹿:-一掇的意思,此手的变化,彼如上部猛勇,原手难取即变此手,席住他处,
在彼手不能全发,急欲随吾手掷向之处以救护之。彼如用左手一挑右手想取吾心胸或取我下
部,妙不与斗即变撞字克之。贵平神速,不可埃他转身,转左跟左、转右跟右,总以使彼左
右顾忌,畏首畏尾,我得摘掇进门而去击之。
    诀曰:避其锋锐气,不计更神奇,掩入空门里,来援亦忌迟。
    1},圈:—此手谓圆手,即举手划一圆圈之意,有半圃整圆之分,双圈单圈之别。练
时如此,用时则不然。以手变化,倘遇逼人之时,上虚下实,随意圈转。若是用牵之时,彼
如跟进一步,强打入门牵手不能再发,即用此手,以救助之,或挑或隔(格)全在顺手一转
之功。乘其虚而觅其势。
    诀曰:圈手圆圆划一圈,横披斜砍劈连肩f若教练就铜筋臂,任走江湖仍占先。
    12}插:—刺的意思,R而入之,倘彼外来披拦截砍,双盖手肩峰坐肘等手来势凶勇,
本手不能进取其中,取要取彼两边,即变此手擂字克之,全在一股坚劲之功。手落时肩贴他肩,
右手帮助同去,亦有三分借彼势力乘其虚一撇即插。倘彼内来披拦截砍,即变左手以插取之。
    诀曰:还乎无须再转身,顺其来势击其人,要知一拨随时插,莫待稍停彼已伸。
    13。抛:--丁一丢的意思,此手变法,吾手一出,彼用披拦截砍手入门,攻进吾身想砍下
吾手,最要者务于相贴之时,借其来力,吾变出一种浮力兜住彼手,内转半手顾、收左封住
彼身势,暗用擦撒坚推无有不去者。
    诀日:兜时心,抛时慌,浮力其中难审详,术至通灵神化境,脱离潇洒怎提防?
    14.托:—举起之意,此手法有帮助诸字之功,如吾手一出,彼用双盖手发来欲取我
_卜部我即变用此手,最要者须于变时勿使彼手盖下我即将主手插进用一般救劲,兜住左手,
封闭通迫的势使彼难变,用撒擦之法,以推击之,无有不胜,亦借势乘虚之理。
    诀日:托来宜快不宜迟,插劲还须趁劲推,毫忽微艺分胜负,得来秘诀搜英奇。
  15.擦:—摩擦之意,此手用法,我手发出须用敛步躲闪之势,我自当手贴不离,脚随
  彼转,滞在何处即存在何处,用擦法以攘之或用外擒手托住当先分他虎口,身紧一步,肘上
  带按隐,紧逼撒疾推,带擦相连相用,待彼慌张,为我凶勇用打之地,或用双分手,将我手
  托在头顶,意想取我胸腼与我下部,我当进一步。右手经过时即在彼面上,隐紧逼撒疾推击
  之。倘遇用左右相换阴阳手者,我用牵字带下,宜细心悟之。
      诀曰:擦字飘来急似风,轻描淡写转飞篷,莫云着处难伤骨,泥雪斑斑印爪鸿。
      16.撒:—发放之意。此手与推字似是实非,大有放胆发展潇洒脱离之概,彼如前进,
  我也前进,发手似挡之,勿怯勿离,若彼力猛,即用此法,彼左则右出,彼右则左出,随内
  进步,撤手抛拳。
      诀曰:撒手从来万事休,匹夫亦可傲五侯,得来一字传干古,博得英名孰与涛。
      }7。吞:—咽意,非吸字之运气。咽为形没为主与吐字相反。防内外上中下五门,披
  拦截砍双分手双盖手来势勇猛,即变此手法。一吞一吐使彼莫测。退步在吞,进步在吐,然
  必须先有吞而后有吐字诀在此。
      诀曰:丈夫能屈自能伸,进退全凭巧技能,侧步轻移藏变化,窍道之至入于神。
      比。吐:·一一伸意,舒伸吞吐相连相用,出没无常,令其莫测方为得策,所谓其中吞吐
  变化多端,熟练还须细琢磨。盖遇机则吐,一吐复吞,似吞似吐,亦吞亦吐始入至神。
      诀日:吞吐明知两字连,其中变化几人全,任他学有超人技,不及千金一诀传。
      总之,学拳千招一速为先,所谓拳打不知谓迅雷不及掩耳。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
  架就是十下。换言之即是不容还手盛连就是十一『,打拳不要怕怕拳不要打,打拳打的胆拨气
  壮,手捷眼快,人不得窥其方我独能运其技,故练打之时,愈熟愈佳,愈快愈妙,出入爽快,
  吞吐连绵、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用虚若实、用实若虚,如得出神入化,其中机巧变换,声
  东击西,指南打北,诱之使来,推之使去,夺之使惧,逼之使退,我能如臂使指,从容应
  付有心手相应之妙,彼则畏首畏尾直有无所措手足之方,打法至此则胜券可操矣。
    打拳须要架子打,照势子进,一步紧一步,一拳紧一拳,进则生退则死,遇架倒架,照
势解势,皆内家之秘诀。故打拳者必先具有胆盆,无胆且即无效果之心,恐怖于内,畏缩十
外,敌乘其虚以攻其隙,甚至失败于技之不如之者,比比皆是。
    所谓乘劲是什么意思?劲者气之苗,气者劲之根。所谓蓄劲即提劲之动作。如欲以拳击
人于发拳之先必须吸气提力,吐气发劲。否则其劲不蓄则拳不坚,是其心中首先未有蓄劲之
准备,等于普通入之拳击而已。拳术家之拳击则不然,因r为一拳之击,先须经过卷、紧、
劲、击四字程序。所谓卷紧劲击;①握拳时并四指,曲上两节紧贴于第三节之下,此时手
背成平凹式,骨节内陷,形如虎爪。②再将第三节紧屈,大拇指曲则压于.二三指之中节则
已卷紧。③吸气提力,力发于心,提于臂,臂注子掌指则自觉得劲。④如欲击人,使劲r一
吐,其发如电,始成为击。所以说拳不卷不紧、不紧不劲,不劲虽发亦不成为击。所谓卷
紧劲击是打法之初阶,也是蓄劲之基础。蓄劲之拳较平常拳击得劲,但不如乘劲之巧妙。所
谓乘劲是乘人发劲之时,或推或挽或牵或托,均以乘其来势使之前倾,或借其来劲使之旁跌,
以我微力,倾彼强壮之躯,以我巧妙之方,击其倾斜之越,皆乘劲之作用。所谓等打赶打是
什么意思?临场之际,心平气和,以逸待劳,可占优胜,不先发手击人,待人发手之际,我
则乘机以挫其锋,是等打之功用,较赶打为优。然即打之后,或手足瞬息万变优胜劣则顷刻
 即分,故不加犹豫,握有夺之使来,逼之使退,推之使颠,吐之使赚,似不用等打而专年
  赶打,尤未尽善,完全之技击.必合蓄劲、乘劲,等打,赶打各手法步法而成。
      打法最忌犯拳之八反:
      ①徽散迟缓:—打拳宜手捷眼快,紧逗先施,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我先动。  我之动逼之使其不能动,则得秘诀。故俗散迟缓为八反之一、
      ②歪斜寒肩:—拳术,一道,总以不失重心为主。
      ③老步腆胸:—打拳步法宜龙行虎奔,吸腹收腰挺膊舒筋发扬蹈历若规行短步,曲背
  勾头大犯忌。
      ④直立软腿:—血气上浮,头重脚轻,练气下行根基稳固,无站桩之功,难换虚浮之
  力。
    ⑤脱肘截拳:—吐吞能发能收主相连,未粘勿贴自无脱落不中之虑,满力冲拳定有截
  留难收之弊:用肘用拳尤重弹劲。
      ⑥扭臀曲腰:—束带紧腰,沉其体力,八步丁形,坚其下部,灵活肩躯,敏捷手足,方
克与人交手以免犯有身歪步斜之弊。
    ⑦开门提影:-一打拳不怕、怕拳不打。拳来闪避,拳去追踪,攻外无方,守内无法,
不明露空之处,不知虚实之着,犯大忌。
    ⑧双手齐出:-一左手攻敌、右手防身,右手攻入、左手顾己,一攻一守,有防有攻,
此为定理。反之,双手齐出,能攻不能守,一经落空,无法挽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高手必读!杨式太极拳十三字解析(下)
孙氏太极拳推手的练法
太极拳十三势浅说(赵宪平)
陈氏太极拳要领
关节运动 习练陈式太极拳三字经
太极推手三百问!你所以的困惑都在这里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