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辑疏003

导读:释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

【释义】

人遇于寒,则体表营卫收引于内,而表之腠理血脉闭塞,玄府津液亦为之凝聚。寒伤人则卫去营泣,此既为人体阴阳之理,亦为人体自我保护之反应。

至外界寒去,人体正气奋起,重新伸张于外,然外有腠理血脉闭塞、玄府津液凝聚,营卫不能顺畅外出。

正气虽奋起,而仍不能外出,失于敷布温煦,故恶寒。体表经脉腠理收引,营卫不通,筋脉骨节失于温养,则体痛;若内有正气相搏,则痛甚。里气奋起外出,亦有上冲之势,故呕逆。卫气充塞于外,不得泄越,故外现发热。或未发热,正气方奋起,尚未现热,然“未”字又指出之后的趋势仍是发热。外因寒而腠理经脉收引,内因正气相搏冲击,而现紧脉。

第2、3条继“太阳之为病”后,又言太阳之为中风,为伤寒。

【征引】

《内经》: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明源按:体痛、脉紧原理可参此。体痛有血少失养和寒气与炅气相搏两种机制。并且血少失养常为未发热时,寒炅相搏常为已发热后。脉满为炅气和寒气相搏,脉紧亦此理。炅气,为人体阳气的意思。

《医宗金鉴》:胃中之气,被寒外束,不能发越,故呕逆也。寒性劲急,故脉阴阳俱紧也。此承首条太阳病,又兼此脉此证者,名曰伤寒。以为伤寒病之提纲,后凡称伤寒者,皆指此脉此证而言也。

方中行:或,未定之词。寒为阴,不热,以其著人,而客于人之阳经,郁而与阳争,争则蒸而为热也。已发热者,时之所至,郁争而蒸也。未发热者,始初之时,郁而未争也。必,定然之词,言发热早晚不一,而寒邪郁营,恶寒则必定即见也。

张志聪:太阳病者,病太阳通体之表气也。或已发热者,感太阳之标阳而为热也。或未发热者,寒邪始袭于皮毛未得太阳之热化也。太阳以寒为本,故无分已未发热,而必恶寒也。通体之气为阴邪所伤,故体痛。凝敛于周身之毛窍,则里气不疏,故呕逆也。夫阴阳邪正相持,其脉则紧,今寒伤通体之表阳,故脉阴阳俱紧,而名为伤寒也。

柯韵伯: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故有即发热者,或有至二日发者。盖寒邪凝敛,热不遽发,非若风邪易于发热耳。然即发热之迟速,则其人所禀阳气之多寡,所伤寒邪之浅深,因可知矣。然虽有已发、未发之不齐,而恶寒、体痛、呕逆之症,阴阳俱紧之脉先见,即可断为太阳之伤寒,而非中风矣。恶寒本太阳本症,而此复言者,别于中风之恶寒也。中风因见风而兼恶寒,伤寒则无风而更恶寒矣。寒邪外束,故体痛;寒邪内侵,故呕逆。寒则令脉紧,阴阳指浮沉而言,不专指尺寸也。然天寒不甚,而伤之轻者,亦有身不疼、脉浮缓者矣。

明源按:柯论简明易晓。阴阳指浮沉而言,亦指尺寸而言,阳气趋表亦趋上之故。

尤在泾:此太阳伤寒之脉的证也,与前中风条参之自别。盖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阳气疾,阴气徐,故中风身热,而伤寒不即热也。风性解缓,寒性劲切,故中风汗出脉缓,而伤寒无汗脉紧也。恶寒者,伤于寒则恶寒,犹伤于风则恶风,伤于食则恶食也。体痛呕逆者,寒伤于形则痛,胃气得寒则逆也。然窃尝考诸条:中湿、风湿,并兼体痛;中风、中暍,俱有恶寒;风邪上实,多作干呕;湿家下早,亦成哕逆。故论太阳伤寒者,当以脉紧、无汗、身不即热为主,犹中风以脉缓、多汗、身热为主也。其恶寒、体痛、呕逆则以之合证焉可耳。不言无汗者,以脉紧该之也。此二条乃太阳病之条目也。

明源按:鉴别风、湿、暍。

喻嘉言:发热、恶寒、体重、呕逆、脉阴阳俱紧,凡是伤寒病,必具此五者,故以为总称。或未发热者,寒邪初人,尚未郁而为热,顷之即热矣。多有服表药后,反增发热者,病必易解。盖热郁未久,药即领邪外出,无里证故也。仲景恐见恶寒、体重、呕逆,又未发热,认为直中阴经之证,操刃杀人,早于辨证之先,揭此一语,虑何周耶!

明源按:不可因“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误认病发于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待第7条时详解。

恽铁樵:卫为躯体对于寒暖之抵抗力,也就是现在人所谓体温,卫气附丽营血,血之所以遇寒而不凝,遇热而不沸,全赖有卫气为之调节,故营卫二字常并举。……卫气者,所以保护营血,其目的在能维持血行之平均,故无论冬夏。健体之温度,常不过三十七度也。严冬酷寒,以手搏雪,掌与指骤遇寒,本有之体温,不胜压迫而获缩,而手掌与指均奇冷,当此之时,两手肤色均白,十指皆痛,何故冷?冰雪之冷外袭,固有之体温,退避而却行,故冷。何故色白,当体温却行之先,血亦先退其处,无血,故色白。何故痛?痛有两个意义,其一凡肢体一部分不得血,则神经当痹,肌肉当死,痛者,痹与死肌之渐也。其一四肢之末,比于国家边陲,痛乃神经报告中央政府大脑,若曰此处骤被外侮侵占,速调大兵来援,须臾之间,神经之报告,已发生效力,全身体温,奔集于两手,冷者转热,卫气所至,营血随之,皮肤转红,神经得血,自然痛止,惟此时反觉两手火热,肌肤如炙,则因向者遇冷太暴之故,物理原动力强者,反动力亦强,以卫气营血,奔集于两手者,其分量逾于适当之数,故觉火热如炙也。

明源按:恽论释人体伤于寒后营卫的变化反应,对于理解正邪的斗争有所帮助。但卫气并非体温,卫气为水谷之悍气,有其物质运动基础(现有“阳为能量、阴为物质”的说法,亦非)。

刘渡舟:伤寒为寒邪直透营卫,卫闭营郁,以恶寒,发热,无汗,体痛,脉浮紧为主证。本条虽未明言伤寒无汗,但从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已揭示出寒邪外束,卫气闭郁的病机,无汗一证,不言自明。中风与伤寒,以汗之有无,脉之缓紧为辨证眼目。至于中风之发热,身热而肌肤潮润;伤寒之发热,身热而皮肤干燥。中风之恶风寒轻,伤寒之恶风寒重,也都有辨证鉴别的意义。

明源按:伤寒、中风鉴别符合临床。对于儿童,望诊触诊可判断其有无汗出、有无恶风恶寒。

胡希恕:这个“伤”和这“中”这是要分析的,所以仲景的文字都这样。他起个名字,你看“中风”与“伤寒”,这也是很有味道的。“中”,这个邪深。“伤”者,伤于外。咱们擦伤、碰伤,都是伤于表皮,这个(伤寒)是皮表不开,汗不得出,所以一发汗就好了,他就是人体的病邪浅,这叫做伤寒。

明源按:中风未必深,伤寒未必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著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3太阳病 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 体痛 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 名曰伤...
伤寒论集注,每日一句
《金匮要略》中的痉病和《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到底什么关系?为什么脉沉而细者为难治?
悟道张仲景之六经皆中风的涵义解读
《伤寒论》辨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