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23)读了那些名人抄书故事,明白了抄书是一种特殊的读书方式

我用了314天抄完了钱钟书《围城》;现在抄路遥《人生》,已抄了111天。今天是第425天。

每抄一页书,我会把当天的心得感悟遐想用打卡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且还会对所抄的这一页进行解读。

每天抄一页书之后的随笔,第423篇,写于2021.12.27

今天,收集了名人抄书的那些故事,将会一直激励着我,也励志着喜欢抄书的你——

1、朱永新教授谈抄书:

抄书,是一种特殊的读书方式,又称抄读。有人曾经研究发现,在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文章特别多的作者中,就有好几位是喜欢抄书的。

如苏东坡就曾经抄过《汉书》《唐书》等,并经常鼓励别人抄书。

鲁迅抄书范围更广,关于草木虫鱼方面就抄过《野菜谱》《释草小记》《释虫小记》《茶经》《耒耜经》《五木经》《谢承后汉书》《晋书》《台州丛书》和《易林》等。为校注《嵇康集》,还将其工工整整地抄了三遍。

毛泽东也将《曾国藩日记》《西洋伦理学史》和《离骚》各认真抄了一遍。

抄书的效果为什么好?叶圣陶认为这是既动手又动脑,手脑并用,注意集中,意凝神聚,不会像读书那样一目十行,只能慢慢逐字逐句地写。这样自然印象深刻。

对于抄书,我自己也有体会。小学时喜欢普希金的诗歌,就恭恭敬敬地用了一个笔记本抄了满满一本。后来碰到喜欢的文字,总喜欢摘抄下来。这些东西,慢慢地就注入自己的血液了。

2、温舒抄书的故事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抄书的故事

16岁的苏霍姆林斯基,感到在学院里生活是幸福的时光。他孜孜不倦的求学着,非常刻苦。宿舍的桌子上,窗台上,床上到处都可以发现像黑格尔、列宁、康德、马克思等等这些伟大思想家的著作,以及他读了著作所做的学习笔记,他还阅读很多文艺作品,摘抄书中的精华,他不停地阅读并思考其中蕴含的意义,并做大量的读书笔记。

那么,后来当他做了老师,又是如何树立“差生”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呢?

在帕夫雷什中学有几位孩子对俄语并不喜欢,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可是任课老师雷萨克,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让学生们爱上这门课并取得了好成绩。

他要求那些学生,每天把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抄写一页,并根据有关的规则分析和解释每个词的正确写法。

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因为它完全不同于平时的作业练习。仅过了一个半月,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了。学生不仅认真阅读,而且在里面仔细寻找能说明学过的语法规则的词。并把困难的词都抄到词汇本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信心与学习的热情,能对学生们产生巨大作用。

4、苏轼抄书的故事

宋代朱载上曾于湖北黄冈任学官。当时苏轼谛居黄冈,起初与朱并不相识,后听人诵咏朱诗,苏轼称赞不已,两人便成知己。一日,朱载上去拜访苏轼,已通报姓名,而东坡却迟迟不出。等待很久,东坡才出来,对朱致歉道:“刚才了结当天的功课,失于迎接。”朱载上问苏轼:“先生所谓“日课”为何?”苏轼说:“抄《汉书》。”朱载上说:“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必手抄?”苏轼说:“我自读《汉书》以来,已手抄三遍。第一遍,每一段事抄三字为题,第二遍则抄两字,现只抄一字。”朱看了苏轼所抄的文字,皆不解其义。苏轼说:“你试举题一字。”朱按苏轼所言,每题一字,苏轼便能应声背出数百字,且无一差缺。朱载上叹服道:“先生真是被贬于人间的神仙。”后来朱载上对其子朱新仲说:“东坡尚且如此,才质居于中等之人,岂可不勤奋读书?”

5、欧阳修借书抄书的故事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6、季羡林先生抄书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一天,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孤本古籍,稍有污损,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季羡林犯了难,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又不忍心拒绝,便让他一个礼拜后再来取。一个礼拜后,学生如约来了。当他接过书时,感到非常意外,这根本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叠厚达几百页的信纸,上面写满了蝇头小楷。季羡林歉疚地笑道:“很对不起!我没能将原本借给你,是因为原本太珍贵了,我打算以后将它捐给国家。现在这本书我概不外借,我怕万一被人损坏,以后对国家就不好交代了,我想你一定能理解我的做法。今天给你的是我的手抄本,尽管看起来有些麻烦,但基本上一字不错、一字不落,是可以一用的。”学生一听,异常震惊,连连向季羡林鞠躬致谢。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要将它完完整整地抄录下来,要有多大的耐心,该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整整一个星期,季羡林日夜伏案,才完成了抄录任务。

7、叶圣陶先生关于抄书的文章

一目十行下,或吞囫囵枣;一字莫遁逃,还是抄书好。陶不求甚解,岂谓竟草草?何由莫草草?抄书径可蹈。提笔意始凝,并驱手共脑,徐徐抄写之,徐徐事究讨。细嚼得真味,精鉴乃了了,瑾瑜固惬心,瑕亦辨微小。此际神完固,外物归冥邈,罔觉渐移晷,不闻当窗鸟;佳境良难状,其甘只自晓。同好且过我,诗成寄伯老。

——《抄书》,载《叶圣陶集》第8卷,第322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文今读 ▏苏轼的读书笔记:原来人家是这样的学霸!
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古人抄书
苏轼的读书之法
张家界日报
2023年东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