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渡赤水到底牛在哪里?为什么被称为马来神笔?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的一次著名战役,它的经典之处在于,红军能够以小部队在敌人重兵布防下,完成了从左至右三路包抄,然后再由北向南迂回的战略行动,最终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据不完全统计,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央红军在战场上仅有不到10000人(包括干部、伤病员、民工等)。

这场战役,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获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让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那么问题来了:中央红军在这场战役中到底是怎么完成战略大转移的呢?

原来,早在长征出发前,毛泽东就为红军制定了以遵义为中心的作战计划:先取川南、再取黔北,然后再取川南。

  1. 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军事指挥地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会议上,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不但在中央红军中第一个提出了“四渡赤水”的作战计划,还负责组织和指挥了一系列战斗行动。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将红军主力部署在战略转移的主要方向上,不仅有力地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而且实现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转变。

随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的总兵力从长征开始时的6万人增加到8万多人(包括红1军团)。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指挥下,中央红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

  1. 四渡赤水,红军战略转移取得重大胜利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在蒋介石的亲自指挥下,集结兵力准备围歼红军。为此,为了避免部队遭到被围歼的危险,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从遵义地区撤出中央红军。

1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从遵义地区撤出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后,红一、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等组成左路军(也称黔北军团)向川南发展,同时派红七军团北上与红三十军会师;同时命令红五军团(又称川南兵团)南下与红三军团会师;而中央红军主力则向北移,准备从遵义地区北渡长江。

1月28日凌晨,中央红军开始执行南渡长江的任务。在突破敌军防线后,红军于当天下午渡过赤水河、进入四川境内。至此,中央红军主力成功摆脱了敌军的追击。在随后的行军途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多次军事决策,最终确定了四渡赤水的作战计划。

  1. 巧渡金沙江,红军从被动转向主动

1935年5月初,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境内,继续向黔北进军。蒋介石见红军的意图已经暴露,为了把红军“逼入”他的老巢四川,蒋介石命令川军刘湘率3个师向川南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为了向云南、贵州进军,国民党中央军郭汝栋部也从贵州向云南方向进发。

面对两股敌人的夹击,红军只能边打边撤。在红军撤退的过程中,蒋介石先后派出3个旅对红军进行堵截。

到5月28日,中央红军已经从赤水南岸退回到北岸。而在这一天的早晨,国民党中央军刘湘部又向红军发起了猛烈攻击。

在敌人的重兵进攻下,中央红军损失惨重。不过也正是这次作战的胜利,让中央红军得以摆脱了敌人的包围。

  1. 四渡赤水,红军又一次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正当红军准备北上时,蒋介石又一次启用了他的“追剿”计划。蒋介石把川、黔、滇三省的部队调集到川南地区,企图在黔、滇三省的结合部形成“围歼”之势。面对如此险恶的局势,红军指战员经过充分研究后,决定以奇袭的方式,从北向南渡过赤水河。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又一次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红军渡河后,继续向南前进,经长顺县的猫儿山一带到达了贵州毕节,随后又折回云南扎西地区。此时,中央红军的总兵力已经从出发时的3万多人减少到了2万多人。此后,红军再次渡过赤水河进入云南境内。

在云南境内的西路军则在扎西地区与国民党军发生战斗。红军战士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迅速击溃了敌人,并迅速进入滇西地区。在滇军兵力空虚的情况下,红九军团长董振堂率领红九军占领了滇西重镇独山并成立了滇西军区。

  1. 四渡赤水,中央红军再次获得战略主动

遵义会议后,红军再次获得了战略主动权。国民党军为了防止红军北上,以重兵将红军封锁在贵州。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判断:敌人虽然兵力较多,但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只是想在黔北地区休整和做战略机动。

于是,他们决定继续北上,但并没有和敌人正面交锋。于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指挥红军在贵州赤水附近三次渡过赤水河,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出现在敌人眼皮底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迂回穿插。

最终,中央红军取得了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遵义的包围。

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根据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经验,决定从遵义地区向南发展。

  1. 四渡赤水,毛泽东巧用“调虎离山”之计

“调虎离山”是兵法中一计,指的是以引诱或迷惑敌人,然后突然离开原来的阵地,将敌人引入事先设置好的包围圈中。这个计策最初被用于“围魏救赵”,后来逐渐被运用于军事上。

在四渡赤水中,毛泽东正是运用了这一计。为了迷惑敌人,毛泽东决定将敌人调回遵义。为此,他利用红军前敌指挥部和敌第二师之间的空隙,率部迅速向南穿插,从敌人眼皮底下穿过了贵阳城,而后又迅速北返。

此时的敌军已经被红军调动了,他们也想尽快摆脱险境,于是赶紧把所有的重兵布防在遵义周边。可是他们低估了毛泽东的行军速度和军事指挥能力,他们没想到毛泽东这么快就又有新的动作。当他们再次发现红军时,红军早已离开了遵义地区。

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渡赤水战役:在危局中开新局的神来之笔
军事天才毛泽东: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军神毛泽东:四渡赤水出奇兵
而今迈步从头越—读懂毛泽东为何将四渡赤水看做自己生平得意之作
红军长征时期,四渡赤水有多神奇,毛主席说“这是我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出奇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