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备课:《论语》十二章
userphoto

2023.10.01 河南

关注

【教师参考用书】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本章所谓“君子”,可以理解为有德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位之人,两者都需要“好学”。有德之人好学以修身,在位之人好学不仅修身,更能推己及人。“好学”的表现有三条。第一条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第一条重在排除干扰,第二条重在实践锻炼,第三条重在虚心请教。对“君子”来讲,这都是为学必需的功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的学习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八佾》共26则章句,在整本《论语》之中,这是主题相对集中的一篇,主要谈儒家的礼乐思想。其中,近半数表达了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状况的不满,批评对象涉及季氏、三桓、鲁君、孔门弟子以及已经故去的管仲等历史人物。另一大半则记录了孔子作为践行者、阐释者、研究者和推广者对传承、发扬礼乐思想所作的贡献。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恢复“郁郁乎周礼”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正如《礼记》所言:“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这就是本章句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八佾》第一章提到孔子对季氏的看法,连“八佾舞于庭”这种严重越礼的事情都干得出来,他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去做呢?《八佾》第二十五章又提到,孔子对韶乐和武乐的看法,他认为大舜时的《韶乐》尽善尽美,而武王伐纣尽管是正义之战,但其《武乐》还有“未尽善也”的地方。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这句话是成语“朝闻夕死”的出处,意思很好理解,孔子用略显夸张的语气,表达了对“道”的渴慕之情,也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关键是,孔子追求的“道”究竟该作何解释?据杨伯峻统计,“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第一,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道得之);第二,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第三,道路、路途(中道而废);第四,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按照这种分类,“朝闻道”中的“道”最近接第一种,即作为笼统的术语,但解释为道德、学术或方法,在本句中都欠通,故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又随机将其翻译为“真理”:早晨得知真理,让我晚上死去,都可以。可真理又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哲学概念,置于孔子似乎也不太贴切。其实,“闻道”两字合看,似乎近于《道德经》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虽然道家所指的“道”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与儒家有显著区别,但在这里从形而上的层面理解起来,两家是相通的。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本章语句简单,但理解起来有分歧,关键在于对“君子”“小人”的解释。把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意思就是君子懂得“义”(即道义),小人懂得“利”(即利益)。这句话就成了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义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在孔子的观念里,在位君子应该有理想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这样解释,这句话又成了

基于人性假设的治国建议了。宋儒朱熹、程颐、陆九渊等多作第一种解,民国以来新儒家多作第二种解,教学中不必强求一致。《里仁》篇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章与本章类似,可参看。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贤思齐意思近于前文提及的“就有道而正焉”,区别在于“就有道而正”是一种更为主动的行为,而“见贤”则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都是遇到更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地向对方看齐、向对方学习,这是君子的美德。孔子更高明的是后半句,他并没有讲“见不贤”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更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相似的不贤之心、不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的这句话非常有名气,被历代很多仁人志士引为座右铭。此句包含三个因果关系。首先,“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弘,说为广大,一说为刚强,有人认为后一种更合语境,因为“任重”对应刚强,“道远”对应毅力,更加贴切。接下来解释为什么“任重”,因为以“仁”为己任。“仁”是孔子学术中最重要的概念,即“忠恕之道”,这是第二层因果关系。最后解释为什么“道远”,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生不倦、死而后已,这是第三层因果关系。后面两层因果关系合起来是对“任重道远”的解说,而“任重道远”又是对“士不可不弘毅”这一中心句的解说,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说方式强调和凸显了首句中的“弘毅”,反问语气又增强了感情色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这句话孔子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这时候停了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第二个比喻是平整土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了筐土,可以前进步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

(进益在己)。“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之所以说“吾止”“吾往”,是强调“为仁由己”。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句省略了太多信息,另一种解释也可通,即当止则止,即便只差一筐土,也要停下来;当进则进,只倒了一筐土,也要坚持往前走。至于用什么来衡量当止还是当进,自然是儒家强调的道义准则了。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本章表面意思不难理解,但是《论语》中越简单的章句越难解释。不同解读者对这三个分句有不同理解。要而言之,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这是《论语》中影响力非常大的一则章句,历代大儒如朱熹、王守仁等都基于自己的学说作过专门的解释。究其原因,是讨论的话题很重要,即“问仁”,涉及儒家的核心概念和基本主张。二是提问者是颜回。事实上,子贡、子路、樊迟、仲弓等都问过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体现。具体到颜回,他是孔子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他的日常行为表现最接近“仁”的境界(颜回三月不违仁),因此孔子的回答最有可能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或者体现了他内心最高的标准。总的来说,仁就是克已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旦做到这一点,天下都会称赞他具有了仁的品格。达成仁的境界要靠自身的努力,具体的操作方法有: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不看、不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礼崩乐坏的现实同化;不说、不做,就是要用礼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内涵上与克己复礼对应,二者具有一致性。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本章在《论语》中比较特殊。我们都知道孔子讲究“中道”“中庸”,他的很多观点都是辩证的,甚至是变化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当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践行时,孔子却给出了明确答案:“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即《礼记》

所谓“絜矩之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恕和忠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

《里仁》篇载孔子与曾参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何谓“忠”?《雍也》篇载孔子和子贡的另一次对话: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可见,“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进取的道德,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故本章言“恕”不言“忠”。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这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指出了学《诗》的益处。兴、观、群、怨讲的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志意”,是说诗歌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为“考见得失”,是说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是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课文第一章即是“群”的表现。,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兴、观、群、怨”以“兴”为首,互相结合,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教学中可以联系《论语》和《诗经》的有关篇目加以印证。

教学设计一:

郭传斌:寻章逐句构“篇”,摘句分类建“联”

——《〈论语〉十二章》任务教学构想例谈

         

任务情境创设:学校新高一年级预备举行“爱我四中,从理解学校文化开始”的主题班会,高一某班邀请你为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们就学校培养目标“培养有爱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意识、有君子风范的现代公民”中“有君子风范”一语加以解读,进行宣讲。 请你结合《〈论语〉十二章》的学习梳理,为自己的宣讲内容做好准备。

以下以此活动任务为线索,从议论说理思维角度梳理内容、重构文本,并论及由此衍生出的组合构“篇”分类建“联”的教学构想。

一、君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风范?

第四章“君子喻于义”,“义”往往指向的是“公 心”,与“私欲”“私利”相对,这是说君子要重社会道义,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

孔子认为君子最适合的职业就是“士”,第八章曾子所说可以看作是儒家对君子的重要风范要求,“弘毅”“任重”“道远”,总之要有远大志向、要有使命担当、要意志坚定。

第九章,“知”“仁”“勇”乃君子必备的三素质,要有知本末、辨是非的大智慧,有仁爱之心,内心要 强大、无所畏惧。

君子还要“好学”,这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一点。

第一章明确提出君子要排除物欲干扰, 敏事慎言,就有道而虚心学习。

古代君子的初步形象:重道义、有责任有担当、有仁爱有智慧、有勇气有毅力、胸怀高远、文质彬彬、虚 心好学。

二、如何才算是君子之“学”?

把文章中第一、三、五、八、十二这五章摘出重组形成一“篇”来理解把握,让学生自读五章从中提炼其共同论题,不难发现这五章都是在围绕“学”的问题(为与现代的“学习”相区别,现以单字“学”表述之)展开阐述。

君子之“学”学什么?

这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学的内容角度对古今之“学”的差异有一个认识。据第三章“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可知,古之“学”在“道”,但这个“道”又是指向何意呢?很多地方翻译成“真理”,这也只是无奈借用现代外来概念作一解释,可以让学生就此稍作讨论,适当拓展。

如何“学”?

 从“学”的必备条件要求看,一方面要有“朝闻夕死”的献身精神;“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则是要求自身要克制物欲,排除干扰,专注于学。从具体的方法路径角度看,“就有道而正” 突出主动从有道之师学习的一面;第五章则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两个角度涵盖了全体,强调人人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关键是内在方面要时时反躬自省。另外还有在“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敏于事而慎于言”侧重于说在行动中落实、践行德性,避免空谈议论;第八章以“为山”与“平地”两个比喻意在强调自身主观认识起重要作用,进退成败皆由己,学习要力避半途而废,初始不畏难,垂成不懈怠。

君子之“学”何所用?

第十二章实际可以理解成是举学《诗》为例,来论述学之用。可以用“兴、观、群、怨、事、识”六个字来做一个概括,大体从个人到社会,从审美、事功、知识等角度加以阐述,可以看作是解决“为什么”问题的一个例证。

三、君子必也仁乎?

到底何谓“仁”?

《论语·雍也》中孔子回答子贡问仁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其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明显是对“仁”的一种解释。再让学生联系第十一章孔子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一问题时所言“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要“终身行之”,那应该是与儒家核心思想“仁”的含义也紧密相关。就此可以让学生讨论二者的相似与不同,进而认识到二者可以理解为对“仁”的两个层面含义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消极方面强调待人要将心比心,要有如他人之心,这是“恕”;“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则从积极层面说“为人谋”尽自己最大努力,尽心为人,待人真诚忠心,这就是“忠”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曾参的话可以作为“仁”的一个注解。“忠”“恕”都强调要以待己的态度待人,推己及人。“仁”所探讨的就是待人原则问题,也就是《论语·颜渊》中所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爱人”又可以当做“仁”这一概念的最精简解释,当然也是最有

涵盖性的解释。这样就把“仁”的基本含义梳理清楚了: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有“忠”“恕”两端,既追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高标,也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底线,如此以待己之心待人,可谓“仁”矣!

仁与礼乐关系如何解?

仁、礼、乐三者都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第二章以问句形式突出“仁”是根本,是基础,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仁的表现;没有仁,礼乐都

将失去意义。但是,在孔子思想中,礼之于仁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克己复礼是达于仁的必经之途,是实现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第十章同时又讲到了“仁”的实践策略。一方面“为仁由己”,这与第八章所讲“吾止”“吾往”相类似。具体条目细则“四非”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照应“克己”之意,属内;“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侧重于说依礼行动,践行礼,属外。由此明确细化其具体实践路径。

为什么说“仁者无忧”呢?

这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从“仁”的意义作用角度强化对其内涵的理解把握。回到 “仁者爱人”含义,能做到“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然不会招人怨恨;做到“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让人心生感激。所以说,仁者心中怀有仁爱之心,时刻推己及人,人己关系处理完善,人际交往趋于和谐,必然不会心有挂碍、患得患失。

虽然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但紧跟着又说“未有小人而仁者也”,由此看来,“仁”是成为君子、追求“君子风范”者必然要具备的核心品质之一。

以“君子风范”贯穿始终,以把握《论语》传统文化思想、建构“君子风范”内涵为目标,重点突出君子之“学”和“仁爱”思想两个核心,把《〈论语〉十二章》分散的内容勾连成一体。课堂可以考虑以学生自选角度谈谈“一个准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君子风范”的活动作结。

教学设计二:

         

深度学习视角下教材的二次开发

——以《论语》十二章(高中)为例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王圣博

         

学习子主题1:何以为“仁”?

这《论语》十二则中,“仁”字出现七次,分布在四则中,究竟什么是“仁”?学生如果只学习第十二则,便会机械地把“仁”理解为“克己复礼”。其实在《论语》中,孔子对“仁”是有多种说法的。因此整合以下两则:第12、9则

学习子主题2:何以达“仁”?

既然“仁”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是不是无法企及呢?《论语》十二章中有四则涉及这一问题:第7、12、6、2则

学习子主题3“:仁”“礼”“乐”的关系

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后,文中还有些语句不太好理解,比如第1则“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实质上指向了“仁”和“礼”“乐”的关系。教材中的条目明显不足以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因此需要整合:第1、12则

有了学习主题和二次开发的教材相当于明晰了教学内容,但是教学内容并不可以直接呈现在课堂。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对已二次开发的教材在课堂层面的实施。这就需要给学习主题设计一个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并且在具体情境下设置一个指向明确的任务以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

任务一:学校准备立一尊孔子的雕像,雕像背后需要一段介绍“仁”的文字,字数200字左右。

任务二:有同学认为儒家的“仁”是古人的理想境界,普通人难以达到,因此我们不需要努力追求。请结合材料,针对这种错误观点,展开驳辩。

第一,儒家认为,追求“仁”不需要特殊的外在条件,“为仁由己”,想要达到“仁”,离不开内心主动的追求。比如冉求说不是不向往夫子之道,是我力不足,孔子纠正说“有人真是力量不足,会停在半路,而你是还没有开步走”,再比如“为山”和“平地”的生动比喻,其中“止,吾止也”和“进,吾进也”都特别强调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所谓“道不远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二,“仁”并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任重道远,它需要毕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它也值得毕生追求。儒家在此把仁放到和生命同等重要的地位,活着就要走在通往“仁”的道路上,达到了仁,便死而无憾。

任务三:假如有一位初入孔门的弟子向你请教“仁”和“礼”“乐”的关系,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当代生活实例予以解释。

         

         

教学设计三:

以轴带面,联动阅读——《论语》十二章思维导图设计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胡艳阳

一、以“君子”为主轴,把握《论语》中的“义利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VS孔子(终)
【中国外交】金正昆:孔子之“礼”新探
《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100则精读
《帝范》翻译 续4
安德义论语解读17——阳货篇第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