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0岁的特级教师于漪: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 精选

人民教育(ID:irenminjiaoyu)

文章转载 | 

文汇教育(ID:wenhuieducation)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从事教育事业已近67年,几十年来,她热爱教育事业,以高尚的师德修养、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湛的育人技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一直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成为素质教育的实践者、新时代教师的领路人。


为表彰于漪老师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的卓著贡献,不久前,上海市政府研究决定,授予她“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


90岁的于漪带领500位新教师宣誓


说起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史,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


她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获得了来自政府和业界的所有荣誉,她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尊敬,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坚守,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师,我们甚至可以说她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


她的名字叫——于漪。



20世纪80年代,于漪老师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大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事后,连高教界都在谈论于漪与她的《海燕》,一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谈及当年盛况,说一位同事出差回上海,问及上海最近有什么动静,这位教授说,都在看《海燕》直播呢。这在现在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这位老师教过的学生,十几年后再来看望她,还能把她在课堂上讲过的话一字不差地背出来,有的还能记起当时她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说:“你怎么讲的,我们都记得。”



这位老师曾说出,“师爱超越亲子之爱”这样的话,她说,“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学生都是你的儿女。”


而她在以后教学工作的60余年里,用切身行动证明着这话无半点虚假。



这位老师愿意踏踏实实地,将自己的岁月奉献给三尺讲台,她的人生教学,是在用生命唱歌,用上课的质量来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她告诉世人如何“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这位老师会为了一堂完美的语文课,用格物致知的探索,血肉交融的感应,砥砺前行,以致一位青年老师从1976年开始,听了3000节于老师的课,都没有发现她上课有过任何重复的内容,哪怕是一篇课文教第二遍、第三遍,都没有重样。



于漪是教育界的“明星”,她家三代六口全部是教育工作者,回首于漪的一生,从来没有间断过和艰难困苦作斗争,旁人说她有一种忍辱负重、举重若轻的本事,于漪自己解释道,那是因为她想自己少一点,想学生想他人多一点。



1944年,15岁的于漪失去了父亲,半通文墨的妈妈,带着五个幼小的子女,生活顿时失去了依靠,因为家里经济来源困难,从小于漪就帮助妈妈,补衣服、袜子、照顾弟弟妹妹。


母亲是半文盲,但是母亲对孩子们的教育却影响了孩子一生,她告诉孩子 做人最最重要,第一要心地善良,这才叫人;第二要勤劳,自己吃点亏、吃点苦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力所能及都要帮助别人,妈妈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孩子们的心灵。



1947年,18岁的于漪离开家乡江苏镇江,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曹孚、周予同等著名教授的治学精神,滋养了于漪深厚的学识基础,求学时代这些大家名师的身教垂范,沉淀了她血液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品格。


于漪说,“我真是有幸碰到了许许多多的好的老师,使得我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对自然,从懵懵懂懂、毫无认识到慢慢地知晓。回想到求学的经历,我真是一个幸运儿,所以我工作以后一直是带着感恩的心。”



1959年,已经当了七年老师的于漪改行教语文,此时教育系毕业的于漪,教了七年的文化课,编了两本历史课小册子,本已积累了些教学心得,却突然被推上语文教学的岗位,有些惴惴不安的她,在一次讲课经历后,受到了传统国学底蕴深厚的徐振民老师的指点。


徐教师讲了几个她上课的优点后,点评说:“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


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于漪一辈子都在寻找,从复旦第四宿舍到几条马路之遥的四平路,于漪走了整整34年,眼前都是她熟悉的风景,忙碌的人潮,喧嚣的市声,而她的脑海里,却上演着课堂上的一幕一幕。



“在备课时为了改自己的口语,我真的把每一句话都背出来的,每一句话写出来,写出来以后然后修改,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背出来再口语化,每天早上走一刻钟的路,都是脑子过电影,怎么讲,怎么开头,怎么铺展开来,怎么样形成高潮,怎么结尾,我是把它当成艺术作品来教课的呀!”


在后来的教学生涯里,她常常反躬自省:“你入门了没有?、‘堂’在哪儿?、‘室’在何处?”


外力在教育历程中化为内驱的动力,成为于漪夙兴夜寐寻寻觅觅的明灯,教育就是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于漪一生尊重两位教育家,中国的陶行知和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曾经的一次教育经历,让于漪后悔终生,一位女孩子做操不认真,老师反复纠正都不理睬,情急之下 她叫出了这位学生的外号,于漪告诫学生不要去这样喊她,但是这个时候自己却讲了。


事后她真诚地跟这位同学道歉,这份歉意来自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尊重,和20年前初为人师时那份承诺。



于漪这辈子,没有骂过任何一个学生,没有挖苦过任何一个学生,这件事情让她懂得了,做老师,必须有宽广的心怀,要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而这个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走到学生的心里头,与他平起平坐,体会他的情感、体会他的想法。


一次家访的时候,于漪看到一家五口人,住在只有12平方米的破房子里,难过得流下了眼泪,经历过贫穷,经历过侮辱,她对这些孩子有着特殊的悲悯。


在那个经济收入普遍都不高的年代,于漪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孩子们身上,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甚至是学生们家里的困难都尽力承担,对自己的孩子却一再省俭。



于漪说,“我到有些家庭中去看,真的是流眼泪的,工人的家庭就是一间房间,除了睡觉的床,一张桌子以外,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那个时候有一个姓何的学生患上肺病,雷米封,一瓶6块钱,我的工资是72块,他家里没有办法给他治,没有劳保,那些孩子的家庭很穷,我每个月买给他吃,让他把肺病治好。”


“学生身上的事,都是我教师心上的事,什么叫教师,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学生都是你的儿女,所以我说,师爱超越亲子之爱。”



一位名为蒋志平的男孩,是当年班级里赫赫有名的皮大王,当年父亲对儿子彻底失去了信心,他把儿子推给了于漪说 道,“这个儿子我不要了”。


于漪没有推托,把这个“爸爸不要”的孩子带回了家。



于漪认为对待孩子应当丹心一片,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还是三心二意,学生心中一清二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把真爱播洒到学生的心中,学生心中才有老师的位置。


蒋志平长大以后来拜访老师,于漪询问学生生意的情况,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学生说:“没有,唯一的就是资金紧张一点,周转紧张一点。”


于老师回答:“ 你需要多少?我给你。”


学生心里很感动,但他认为对于老师说出来并不奇怪,因为老师从小就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老师的爱像母爱。



1978年,中华大地百废待兴,中学语文课堂,犹如一块干裂的土地,于漪的一批教学实录、教学磁带横空出世。


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于漪用口述的方式完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中学语文备课手册等多部著作,这些浸润着于漪二十多年,不停思索和探究的语文教学实录,对于语文教师们来说,恰如久旱甘霖。



截至上世纪80年代,教育界还没有一个人系统完整地研究过教师学,而于漪把这个课题揽在了心里,她完成了两本教师学著作,《现代教师发展丛书》《现代教师学概论》,教育部将它们作为全国教师教育的培训教材,《现代教师学概论》成为中国第一部研究现代教师学的理论著作。



1986年,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教师学研究会,于漪担任会长,问及为什么叫教师学研究会?


于漪的眼中满是坚定与骄傲:“我们是想让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有话语权,我们要有中国教师自己的教师学!”



杨浦中学67届毕业生毛时安是现今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他回忆当时说:“在离开学校之前我们做了一件事情,我们走过学校走廊,于老师在讲课,我们就用耳朵贴在教室后门的门板上,听了于老师一堂课,然后听好这堂课,我们就离开了,正式地离开了杨浦中学。”


杨浦中学的学生们,带着于老师的最后一课的回忆离开了学校,但由此开始感受到了,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也因此而生。



1985年,于漪担任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她提出“我们的学校要一身正气 为人师表”,担任二师校长多年,学校里所有的卫生工作,都是由学校的师生一力承担,于漪想让师生身体力行,珍惜劳动成果。


有一次她把学生扔掉的馒头捞到脸盆里,跑到一个班一个班里去,给学生讲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学生被深深地触动了。



2002年,于漪退休了,虽然离开了一线讲台,但她仍然心系教育事业,她把自己的晚年时光又无偿地奉献给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


如今90岁的于漪,仍在为培养青年教师奔忙着……


从事60多年教育工作的于漪,把语文教学看作是她一生的事业。


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已经融于她血肉的教育,早就是生命里再也割舍不下的部分。


回溯人生,于漪有诸多感慨,从受业于师到授业于人,她心存感激:“老师使我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逐步逐步多起来,所以我就想,做一个老师是了不起的事,他可以使很多学生从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到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无知到有知,所以我这一辈子最崇高的目标就是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三尺讲台,二支粉笔

一位人师,通天达地

六十年韶华流逝

忘不下的,抹不掉的

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满心喜悦

是修身、成己、达人的圆满具足

无欠无余


“我说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一辈子都在学,不断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


教育,这个让人心甘情愿付出、沉醉的词语,涤荡在教师们心中最明净的位置,教育永远在路上,永远在每一位老师前行的步履中,行走,并铭记。


于漪那至今仍回响在我们耳畔的话语,“做一辈子老师,用一辈子学做老师”……


再次祝贺于漪老师!




教育,要用“广角”来看

我们开辟起了一个新的主题,那就是教育类话题优质原创内容的刊发。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更多优质教育类原创内容;

在这里,你可以发现有意思的教育类自媒体公号;

在这里,你可以从不一样的视角看教育。


让我们在这里遇见更多的朋友,让我们在这里用广角看世界。


优质+原创+教育+自媒体,这是中教君想要在每个周日与您共同分享的精彩,不知道您喜不喜欢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漪:学生一教就懂,还要老师干什么?
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在江南大学国培班上的演讲
于漪老师
今天怎样做教师
【百家】于漪: 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
90岁于漪获“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