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书生是如何由初中生:到成为“当代孔子”?

第五章 魏书生是如何由初中生:到成为“当代孔子”?

————————破译魏书生母亲教子密码

(注1 一位老师 昨天感觉到当老师没有一点点希望 想放弃 我问她 你是否喜欢当老师 她说 不喜欢 不知道当老师有什么好处 接着她说很多很多当老师不好的理由 我又她 你知道魏书生吗 她说魏书生是谁 我告诉她 魏书生曾是一名工人 74个月写了150多封申请当教师的信 这是什么概念 试问 中国有几个这样的人)

(注2 此文 为2015年5月10日母亲节 首发于中国教育人博客 现在 中国教育人博客升级 将近1年 无法打开 今天 修改 搜狐自媒体)

(注23此文 为田园泥土香母亲教育学 部分 内容)

2015年5月10日,是母亲节,祝福天下的母亲幸福平安,恰巧中国教育人博客举办【母亲节征文】活动,我在看了魏书生的成长经历,触动很深。

不仅是魏书生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母亲孩子的教育,还对自身的鞭策都有深远影响。基于此,博文以《魏书生是如何由初中生到成为“当代孔子”?》为题,看魏书生的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魏书生,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民办教师,靠自学和实践,从一个农村中学民办教师成为一名全国闻名的教育改革家;这在中国教育史是绝无仅有的教育!

教育家魏书生教育的成功,不是一般的成功,正如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84年就指出:魏书生“是个教育家”,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都能做到的”。(吕人编选 《素质教育的旗帜——众人评说魏书生》沈阳出版社 2000年9月第1版 第5-6页)

魏书生的成功是作为教育改革家的成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双重成功。

魏书生是如何由初中生,到成为“当代孔子”?凭的是什么教育?

魏书生的成功,源自于母亲哪些教育?

我们还是先看一个与众不同的——

第一节 中国教育: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他

他:曾是一名工人,74个月写了150多封申请当教师的信,这是什么概念?试问,在中国有几个这样的人?

他:1950年5月4日生,18岁,“上山下乡”,19岁当民办教师,21岁进工厂,28岁起到中学任教。

他:只有初中学历,靠自学和实践从一个农村中学教师成为一名全国闻名的教育改革家。

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不吸烟,不喝酒,不喝茶,不喝饮料,只喝白开水。不吃水果,很少吃肉。

他:“读书、教书、写书”,为书而生爱书、爱的痴情,爱的热烈,爱的理智,爱的不同凡响。

他:家里兄弟姊妹团聚时,一个保留节目,就是逛书店。

他:是个真正的读书人,30岁才考虑婚姻问题,别人问他择偶的标准,他只想到一个“支持我看书”!

他:时出任几个班的班主任,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到了他的手上,个个品学兼优。

他:是一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家庭和谐,儿子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他:曾是中国唯一一位同时担任中学班主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市级在任教育局长。

他:巡游讲学海内外,至今演讲1600多场次、公开课1000多节,所到之处,场场爆满。

他:不是作家,却出版了几十本专著,本本畅销。

他:从未上过大学,却做过大学校长,且同时被聘请为几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他:不是学者,但他的教育思想却作为教育成果在海内外推广了几十年。

他:“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不会改变后进学生,是后进学生帮我教会了怎样教后进学生。”

他:在中国教育界是个响当当的重量级人物,也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他:其貌不扬,却光芒四射,在民间,被誉为“穿西装的当代孔子”。

他确实与99.9%的人都不一样。

他是谁?

他是“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学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魏书生老师。

魏书生,这个只有初中学历老师,凭什么成为中国教育界是个响当当的重量级人物?

第二节 魏书生成功,凭他的母亲!

为什么说魏书生成功,凭他的母亲?

原因,一个爱读书的母亲,让儿子魏书生也爱上读书。

一、魏书生的母亲安贫乐道,喜欢看书

古时在教子育人上曾有人说过:“至要莫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把这句话用在今天的学校教育,那岂不是对教育工作者最好的诠释?为此,当我们教师在抱怨学生的同时,是否回头再看看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魏书生的母亲不光在家务之余津津有味地遍读群书,还能栩栩如生地把书上的故事讲给尚不会读书的孩子们,把书的魅力以及知识带给她这个人的魅力源源不断地展示出来。

魏书生的母亲名字叫李忠敏,是个家庭妇女,在教过乡塾的父亲的教育下,大概除了棋艺,琴书画的技艺都出类拔萃。她读过的文史哲各类杂书赶上了一个文科大学生读过的书。 (于月萍 著《魏书生评传》漓江出版社 2000年4月第1版)

在砂山地区许多新老移民的观念里,看书学习简直是奢侈,如果哪家的孩子自己有兴趣,把看书学习当成了重要任务,那往往是要受到大人指责干涉的。因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母更需要儿女操心奔波的,无疑应该与生计有关。可魏家不。魏家也穷,收入微薄,忧衣虑食,日子过得朝不保夕。不过魏家人却能分得清楚,在一个家庭中,大人应该干好什么,孩子应该干好什么,……在白卷先生上大学的年代里,连学校的老师都同意电影《决裂》里的观点:手上的老茧就是上大学的资格。可魏家的父母却告诉孩子:别听那胡说,上不了大学也得看书学习。

在缺吃少穿的五六十年代,魏家和砂山地区大部分家庭一样,也是别无长物的。但承继祖上和偶尔购入的竖版线装书和横版简体字书也攒了不少。每到晚上,识文断字的魏家老小都要各取所需地随意阅读,从来没人出去跑张家串李家地飞短流长。父亲魏景林眼睛不好,不大敢看书,便总是无声地手捧茶壶端坐一隅。李忠敏则不光在家务之余津津有味地遍读群书,还能栩栩如生地把书上的故事讲给尚不会读书的孩子们,把书的魅力以及知识带给她这个人的魅力源源不断地展示出来。

1960年,在那个全国都陷入填不饱肚子的饥饿年代里,10岁的魏书生也开始了他最初的精神饥饿,为了买回那套他渴望已久的《西游记》,他头一次花去了积攒多时的一元三角钱“巨款”。当他独自买书的狂喜过去以后,不免有些恐慌,毕竟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呀。可父亲母亲不仅没批评他,还为他掌握了买书这个学习的重要步骤而奖励了他一顿有干粮的饱饭。(说明:当时物价是,一个成年男子干一天农活,约挣两三角钱,大米是一角钱一斤左右。)

魏书生逛书店的习惯,从那时起一直保持至今,弟弟妹妹们长大以后,他还会率领一批更小的读者出入书店。现在魏家五兄妹早都有了各自的工作各自的家庭和各自的生活,一年也难得聚齐一次,但大家只要聚到了一处,在大哥魏书生率领下逛书店的活动仍然是魏家兄妹的保留节目。 (于月萍 著《魏书生评传》漓江出版社 2000年4月第1版)

现在的人,有几个像魏书生这样喜欢逛书店、喜欢读书?

这些,完完全全是魏书生母亲的功劳!

二、魏书生的母亲讲究民主,不发脾气

魏书生所受的教育十分有限,最高学历也才是初中毕业,但却像她母亲李忠敏一样心灵手巧,书法、绘画、唱歌、跳舞样样出色,就连居家过日子的细小杂活也都有一手,这为他以后从事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李忠敏还是一个特别讲究民主的家长,她从不发脾气、指责训斥孩子,凡是都是讲道理,和孩子们商量着处理他们遇到的问题。这使魏书生从小就有了最基本的民主意识,以致于“魏书生后来在介绍他的教学经验时,总是用最朴实的话说:‘小时候,我妈就是和我商量着做一切事的,我觉得这对我来说益处很大,所以现在我也用商量的办法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于月萍 著《魏书生评传》漓江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第6页)

因此,多年来,魏书生一直是把母亲当成他的第一位教师,魏书生的母亲是他的很多教育思想都源自他母亲的教育。

像魏书生这样的母亲普天之下,有几个?

三、魏书生的母亲为子改名,为书而生

魏书生的母亲为子改名,为书而生,名字叫魏书生。

今天魏书生喜欢读书源自于母亲!

1950年5月4日,今年是65周岁,魏书生在河北交河老家刚出生时,是被老人命名为魏先生的,因为按魏家家谱排下来,魏书生属于“贤”字辈,并且是“贤”字辈中的长孙。但是来沈阳后,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无限厚望的李忠敏,却把魏贤生这个名字改成了魏书生。

家乡的老人对此甚为不满,指示李忠敏把魏书生的名字再改过来。李忠敏是个孝顺儿媳,她不能抗拒长辈的意志;但李忠敏也是一个思想独立的人,她也不想破灭自己对儿子的期望。在她带儿子回乡省亲时,在有家乡人来她家串门时,她也管魏书生叫魏贤生。

后来,当魏书生该上小学时,当李忠敏知道儿子已经懂事了,可以有自己自主的选择时,她便把魏书生叫到了面前。

她说:“孩子,他们愿意你叫魏贤生,可我想让你叫魏书生,我想让你名字里有‘书’,让你一辈子离不开书,你的意见呢?”

魏书生已经听惯了母亲用商量的口吻与他说话,他也习惯了即便与母亲意见相左,他也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对母亲说:“我也想叫魏书生,我也想一辈子不离开书。”(于月萍 著《魏书生评传》漓江出版社 2000年4月第1版 第6页)

这是多么有智慧的母亲,用商量的口吻让儿子喜欢自己的名字,用商量的口吻让儿子喜欢读书!

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杰出代表,想一想,魏老师,一个初中毕业生的身份,能够成为我们中国的教育大师,凭的是什么?

那么,今天魏书生是如何由初中生到成为“当代孔子”?

第三节 魏书生的成功,凭他自己

看人家魏书生老师:教的是全校最差的学生,成绩却是全校最好的。

魏老师不但改变了一个班,而且改变了一个学校;不仅改变了盘锦市的教育,而且书写了中国的语文教育。

想一想,魏老师,一个初中毕业生的身份,能够成为我们中国的教育大师,凭的是什么?

一、魏书生成功,凭的是对教育的“真爱”

魏书生成功,凭的是对教育、对学生的“真爱”!

魏书生爱教育,更爱学生,只有对教育“真爱”、对学生的“真爱”,才能让“他6年又2个月的时间内写了150多次渴望做老师的申请。”(《书生育人之道》漓江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4版 第4页)

说到魏老师对教学的向往,那可真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下面是肖其坤著《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我们看魏书生的一张要求做教师的申请书:

从1971年11月开始,魏书生在盘锦电机厂工作了六年多的时间。在这六年多的时间里,魏书生以平均半个月一次的频率,用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向领导申请,要求只有一个——这就是让他从事教育工作,去学校当一名教师!1977年9月15日,魏书生再次提笔写道:

尊敬的领导:

“我再一次怀着十分恳切的心情,请求组织批准自己去做一名教师。

看到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战线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大治的喜人局面,自己却没有机会献上一分力气,心里象有一团火一样在熊熊燃烧。我无比焦急地请求领导能够体谅到自己的心情,批准自己的申请。只要是教书,不管是到农村一般学校,还是到更困难的偏僻山区的学校,我都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满腔热情地去干。进厂6年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我对学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是一天也没有中断过的,即使在‘四害’把教师地位压到最低点的时候,我还是以极其羡慕的心情衷心向往着这个职业。为着有一天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时候,把教师工作做得好一些,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钻研有关教育的知识,常学到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地步。即使身患重病,也还是不间断,为此而度过的不眠之夜是难以当数计的。

两千多天中,我向各级领导恳切地提出做教师的申请至少有一百五十次之多。几乎每一个同志,特别是朋友和亲人,都耳闻目睹到我对教育火一样的热情,对学生源自内心的关心。……”(肖其坤 著《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1年8月第1版 第28-29页)

我们在想一想,看一看:74个月写了150多封申请当教师的信,这是什么概念?

试问,在中国有几个这样的人?

1978年2月22日,组织上终于批准了魏书生当教师的申请。魏书生写诗赞道:“六载夙愿今始偿,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昨日愁何在,强抑激情喜莫狂。白日攻读须刻苦,青春莫负好时光。我以我心付童心,笑看花苑迎朝阳。” (肖其坤 著《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1年8月第1版 第45页)

正是带着这种火一般的热情,1978年2月底,魏书生来到了盘山县第三中学当了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他从一名普通教师做到学校校长,从学校校长做到市教育局长,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班主任”、“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历任中国共产党第13至16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20多年的讲台寒暑中,魏书生接触过成千上万的学生,也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家长,并同他们中的不少人探讨过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

二、魏书生成功,凭的是对教学的“商量”

魏书生为什么能够成功?

魏书生每次上课,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们商量、商量”。

听魏书生的报告,报告会上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词组是“遇事商量”,魏书生不只一次地说过“也许我其他方面不如一般人,但有一条是胜过他们的,就是遇事商量。”他有一句口头禅就是:“商量商量”。的确,这“商量商量”,就是一般人可以想到但却难以做到的。

“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不会改变后进学生,是后进学生帮我教会了怎样教后进学生。”(引自《魏书生的报告》)

“我总是与学生商量着怎么学,怎么教。有两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进了我的班。我说,你们先做一件事,每人找到自己的优点。他们说自己没有优点。我说,不可能。我都已替你找出两条了……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你给他说优点,他反倒脸红了。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学不好的,只考了8分。我说,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哪!他就来劲了。我就这么点本事,把人家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脑神经激发起来。我总是说,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引自《魏书生的报告》)

魏书生原本只有初中学历,靠自学和实践从一个农村中学教师成为一名全国闻名的教育改革家。 魏书生凭的是教育就“真抓实干、唯真求实”的教育精神!

魏书生今天的成功,凭的是对教学“商量”。

为什么“商量商量”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认真思索起来,原因无外乎下面几点:第一,商量就是尊重。商量就是平等。

商量就是沟通。人们曾把学生与长辈间的隔阂形容为“代沟”,教师与学生之间,领导与下属或群众之间,会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沟壑呢?结论应该是肯定的。有“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方法不当而加宽了沟的距离。“商量商量”能够沟通思想,填平鸿沟,和谐情感,加深友谊。也正因为如此,大事会“化小”,小事会“化了”。

魏书生还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些资料:美国大学办的7年级尖子班,用105课时学完4年课程;苏联小学语文课本的字数是我们的9倍……

学生们问:“为什么差那么多呀?”他顺势引导:“最主要的差别,是教材和教学方法。”

“老师,那我们就改一改教学方法吧。”

“改?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啊。”“那就自己闯!”魏书生又故意激发学生:“自己闯,成功了还好,跌倒了呢?”“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呗!”学生们改革的劲头很高。

就这样,通过和学生商量,魏书生的课少上或不讲,让学生自己留作业、批作业,每学期用两个月结束课程再讲补充教材、读课外书、写日记、到野外观察、让学生讲课等一系列做法,都得到了学生们的充分理解、配合。

听了魏老师的讲座,感慨良多,其中对于班级管理方面的印象颇为深刻。

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在魏老师庞大的管理系统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他相信每一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从魏老师的这句话里,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我们班是初二的英语特色班,很多学生都多才多艺,他们大胆,踊跃。当然要选一些有能力的班干很容易的,他们也非常乐意。所以我要尽量让他们都能发挥他们的才华,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发展学生的人性、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在学习智力、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和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尊重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同时让自己树立为班服务的思想,对学生管理不要出现“我管你服”的现象,总觉得自己是管理他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才能让学生服从管理,要与他们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魏老师曾这样说教室是学室,教材是学材,把教师当作学习上的共同的探讨者和交流者。转变教室、教材、教师的观念,那学生对学习自然就感兴趣了。老师要把自己定位于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服务员。这样,面对学生的各种举动,老师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去应对。(根 魏书生报告 录音)

三、魏书生成功,凭的是对书籍的“痴情”

魏书生是真正的、实在的的读书人。

他30岁才考虑婚姻问题, 别人问他择偶的标准,他只想到一个“支持我看书”!

魏书生认为:就如同一个没有饭吃的人会浑身无力一样,一个没有书读的人,必然要灵魂干瘪,精神萎缩。他接触了一些哲学、历史著作引起了他的兴趣,确立了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哲学基础。再后来,他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又结合工作需要阅读了《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中国通史》、《班级管理学》、《世界通史》、《西方哲学史》、《中小学班主任手册》、《国外科技动态》,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凯洛夫、赞可夫、蔡元培、陶行知、罗素、皮亚杰等人的著作。这些阅读为他的教学改革加足了燃料、蓄足了动力。

魏书生还是一个与其他大多数教师不同的人,他擅长于写书。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文选》曾印刷多次,其中《班主任工作漫谈》荣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他还编著了《家教漫谈》《学生实用学习法》《学生学习600法》等17种书籍,这些书大多受到专家、学者好评,受到同行的肯定和欢迎。(于月萍 著《魏书生评传》漓江出版社 2000年4月第1版 第6页)

作为一个教书的人,不爱书是难以想象的,不读书是不可思议的,不作书则是缺少了提升自己的宝贵机会,魏书生不但做了,而且做得很好,他当之无愧地成了教师的楷模。

四、魏书生成功,凭的是对家长的“负责”

教育的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都离不开“责任”这两个字,要为孩子的以后生存负责。

记得清朝大臣年羹尧,给他孩子的老师曾书写一幅对联,大意可能是“不尊师重教,如天诛地灭;若误人子弟,则男盗女娼”,据说他孩子的家庭教师,非常的厉害。

年羹尧的这些话警告世人,做家长的要尊重老师,而老师要对孩子的终身负责!

用魏老师的话说:“回忆自己走过的语文教改之路,我感觉最满意的一点,就是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魏书生文选》 漓江版社 1999年1月 第四次印刷 第一卷第7页)魏老师道出了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

将“育人放在第一位”就是教育的责任!

为了教好书这个责任,育好人这个责任,“他6年又2个月的时间内写了150多次渴望做老师的申请。”(《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 漓江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4版第4页)。

五、魏书生成功,凭的是对学生的“真爱”

教育家魏书生指出:“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

一个孩子 成了好人,社会受益,人民受益,集体受益,邻里受益,但活得最充实、受益最 大的,还是他的父母和他自己。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教育在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同时,应试教育的错误倾向也开始抬头,并且愈演愈烈,“社会上的普遍做法是起早贪黑,学习除了看书本,还是看书本,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动员起来,卷入了挤升学率这个羊肠小道的热潮。”(魏书生著:《心灵的轨迹——魏书生日记选》,沈阳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75页)

魏书生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明确指出:“单纯追求升学率,不仅伤害普通班学生的心,也伤害重点班不能升学的学生的心;不仅伤害不能升入大学的97%以上的同龄人的心,也伤害能升入大学的学生的心。为什么?因为这样一搞,学校、社会、家庭衡量学生好坏的尺子只剩了一把,就是能不能升学。不能升学的,不论其品质如何纯正,心地如何善良,都被视为笨蛋、无能,不堪造就之辈;能升学的,不论其多么刁钻奸猾,损人利已,都被恭维为人才、尖子。” (魏书生 著《心灵的轨迹——魏书生日记选》沈阳出版社 2000年9月第1版 第211页)

而魏书生认为,“学习好的学生自然思想好。对这种看法,我实在不不敢苟同。” (魏书生 著《魏书生文选》(第一卷)漓江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 第197页)

教书必须育人,“为什么我到到来?目的是为了育人。”“我个人的心理需要育人,学生切身利益需要我们育人,国家利益需要我们育人,党的利益需要我们育人,……我们怎么能只教书不育人呢?”(魏书生著:《魏书生文选》(第一卷),漓江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第114、119页)

用魏老师的话说:“回忆自己走过的语文教改之路,我感觉最满意的一点,就是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魏书生文选》漓江版社99年1月第四次印刷第一卷第7页)

魏老师“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就是一个好校长!好教育家!

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再有,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魏书生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是简单地加以训斥了事,而是通过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对于较为严重的错误,魏书生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这五个部分,然后通过这份心理病历,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监督之下,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地逐步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或毛病。对于一般性的错误,魏书生则让学生写说明书,使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描绘出自己心理活动的三张照片,让两种思想在照片上曝光。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是怎么争论的;第二张照片,犯错误时两种思想是怎么交战的;第三张照片,犯错误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通过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学生学会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完善自己、不仅改正了错误,还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根 魏书生报告 录音)

六、魏书生成功,凭的是对教育的“服务”。

事实上,教育是服务!

对于这个问题,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的教育是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标准的服务。”

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这是谁说的?

这句话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说的。(光明日期报2011年4月20日06版)

姜院长说的句话很对,学生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现在的教育没有对得起我们的衣食父母。这正如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的:“世界上从来没有‘差生’,只有差老师和差家长。”要不然我们的“差生”到了国外怎么都变成了“天才”。

拿破仑为什么说:“雄狮率领的绵羊部队,能打败领的绵羊率领的雄狮率部队”呢?

而中国有正好这么一句古语,道岀了拿破仑问题的答案,这叫“兵熊一个个,将熊一窝窝”。

为什么“赵”老师手下的“差生”,到“钱”老师手里却变成“优生”?发明家?长跑冠军?绘画大师?

为什么国内“差生”到国外成了“天才”?同样的道理,答案是一样的,这也叫“兵熊一个个,将熊一窝窝”。

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教育!

教育就是服务!为什么说教育是服务?对于这个问题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的教育是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标准的服务。”

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要学生”!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遇事多和他们商量。教师运用学导式民主教学,就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对学生指责、埋怨命令,这等于在师生心灵之间挖鸿沟,只能增加相互不理解、不信任的程度--降低育人与教学的效率。

七、魏书生成功,凭的是对教育的“偷懒”。

教育是一门科学,育人成才是一种精雕细刻的艺术,在工作中只有讲科学、讲创新、讲艺术,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来。

魏书生在教学中充满教育智慧即所谓的“偷懒”教育。教师在课堂中“偷懒”,但懒而不惰。

在教学方法上,魏书生也认为应该做一个“懒”老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去找方法。合几十个学生的力量往往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的记忆规律和科学的辨证的看待问题的方法。至于具体的方法,对不起,学生自己想。我想这就是魏书生可以几个月不在,而学生也能学好的主要原因。他教给了学生是“捕鱼之技”,而不是“鱼”。这就是对华而不实的教学方法的纠正,是教学方法的回归。

看似“懒”,实则不“惰”。正所谓,有思想、有文化、有感情、有艺术的教师是大师,大师的课堂就会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充满创造。为师者,孜孜以求的不正是这种境界吗?

对于学生的教育,老师学会“偷懒”能行吗?

事实上,有时候榜样的力量并不一定这样的无穷,一个勤快的老师养育出来的学生可能会很懒,正如中国的一句话说得好“懒妈有个勤快闺女,勤快妈有个懒闺女”,因为妈妈太勤快了,孩子什么也不用干,什么都没学会、什么也不会干;怎么让孩子什么都会干呢?

老师要学会“偷”,“偷”什么?“偷偷装懒”,“懒”得恰到好处,而一个懒老师的学生可能正好相反。

关键在于老师什么时候该勤,什么时候该懒。“懒”有“懒”法,身懒心不懒。做“懒”老师绝不是为了享轻闲、图自在,而是用心良苦。“懒老师”实际上是有“智慧的懒妈”、是“勤劳的懒老师”。

只有正确的“懒”、科学的“懒”,才能够造就了一个爱劳动的是、爱学习的学生。

八、魏书生成功,凭的是对个人的“修养”。

魏书生说过,相貌是爹妈给的,谁也改变不了。所谓禀赋,所谓福份,并非天意的眷顾,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修养。

“具体地说,在魏书生身上,老成持重的性格特点得之于父亲,而在其他更多的方面,那些智性的才艺的方面,则来自于母亲的流风余韵。”(于月萍著:《魏书生评传》,漓江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4页)

魏书生确实与99.9%的人都不一样。

在财物方面:几乎把所有的工资全花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买书、买军棋、买足球”;从不报销差旅费,得病也不治。

在吃穿方面:不嗜烟酒,连茶和饮料都不需要,走遍天下都是白开水一杯;他基本不出席大小宴会,平日吃饭极端简单;他的着装——衣服只有两套:夏天白衬衣,冬天中山装;他的——家庭用具只有简单朴素这一个特点;结婚用的水瓶与水标拿到教室送给学生……房子越搬越差。

在地位方面:回城,不走;工厂推荐读工农兵大学,不干,把名额让给别人;77年恢复高考,已经体检了,得知当教师有了眉目,放弃;职称,从来不申报;当局长当院长,给副院长、副书记当助手。

在学习方面:学习上超越自我:1978年下半年参加辽宁大学的自学考试。(下半年其做教导处副主任。)原来保送不读,正规的不考,现在却要读自考,是不是有病?他要给自己的学习一个挑战。在下半年里,他一下泡在书海里:《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班级教育管理学》《中小学班主任手册》,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凯洛夫、赞可夫、……

在工作方面:魏书生把全校最差的学生集中在自己班里,有两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进了他的班。魏书生说,你们先做一件事,每人找到自己的优点。他们说自己没有优点。魏书生说,不可能。“我都已替你找出两条了……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你给他说优点,他反倒脸红了。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学不好的,只考了8分。我说,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哪!他就来劲了。我就这么点本事,把人家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脑神经激发起来。我总是说,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魏书生演讲节录)

魏书生就是这样不断地挑战自己。

在荣誉方面:在无数的荣誉面前,魏书生接受了,可是对于别人的诋毁、谣言,魏书生也一笑了之。

魏书生今天的成功,凭他自己对教育的“真爱”、教学的“商量”、书籍的“痴情”等,才慢慢成为中国教育界的杰岀代表!才慢慢由初中生到成为“当代孔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魏书生教育思想全集》
读《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之心得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老师,青春不老! | 好书推荐
魏书生的成功秘诀:实干和吹嘘
魏书生教育思想语录(六十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