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植被与土壤的十四大地理问题!建议收藏!

1、植被
(1)定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分类
①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
②人工裁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3)形成过程: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
(4)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2、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
①植物生长快慢与气温高低有关;热量决定植被类型
②昼夜温差影响植物生长的速度及品质
③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不同光质对植物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等影响不同
④降水是植物生长发育期间的主要水分来源
⑤风是植物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风还能促使环境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汽均匀分布,并加速它们的循环,形成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的环境;风会使植物变形
(2)地形
①海拔影响植被垂直地带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布
②坡向影响植被生长和类型
(3)土壤
①酸碱度影响植被类型
②肥力影响植被生长
(4)环境污染影响植物生长
(5)植被形态对环境的适应
①根系: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
②叶子:叶片厚,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③分布: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而土壤贫瘠
④花色: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⑤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
3、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气候:调节温差;增加蒸腾,提高空气湿度;调节大气成分;防风固沙
(2)地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保持水土,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
(3)土壤:减少土壤侵蚀;改良土壤性质;促进土壤形成
(4)水文:涵养水源;减少含沙量;增加下渗;减缓地表径流;削减风浪,保护堤岸
(5)生物:繁衍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6)城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滞尘
4、森林的作用
(1)林冠层和林下植被层
①截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
②白天阻挡太阳辐射,晚上阻挡热量逃逸,减少昼夜温差
③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加大降水的可能性
④防风,削减风力
(2)枯枝落叶层
①吸收和渗透降水,涵养水源
②枯枝落叶层腐烂后,形成腐殖质和有机质,改善土壤性质,促进下渗
③减缓地表径流,防洪减灾
④阻碍了土壤表面蒸发水分,土壤蒸发量减少
(3)根系土壤层
①植物根系可以固土护坡
②加大土壤孔隙度,加速下渗
5、森林的分布及类型
(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森林植被类型多样。热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温带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森林,如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2)几种典型的森林
①热带雨林: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数量丰富。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②常绿阔叶林: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干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③落叶阔叶林(夏绿林):分布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夏季炎热或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④亚寒带针叶林: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6、草原与荒漠
(1)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2)类型
①热带草原:分布于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②温带草原:分布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③荒漠: 分布于气候干旱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以旱生的灌木为主,植被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早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周期。
7、影响陆生动物生存的因素
(1)生存空间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
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空间小
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2)气候
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
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
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生态环境
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
②全球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改变
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4)天敌:受到天敌威胁小,利于生存
(5)人类活动
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
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到破坏
8、影响水生动物生存的因素
(1)生存空间
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
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
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动物洄游产卵
(2)气候
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
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
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
(3)水文
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
②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
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
④水质好,适宜鱼类生长
(4)食物
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②水草丰美,有其他鱼类提供充足饵料。
(5)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
(6)人类活动
①污染加重,水质变差
②过度捕捞
9、多古老珍稀动物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远离大陆,长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
②少大型食肉动物,缺乏生物竞争,动物进化缓慢
③自然环境变化小,不利于生物的进化
(2)人为原因:人类发现较晚(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10、土壤的颜色和质地
(1)土壤: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2)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①黑土: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②黄土: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肥、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
③红壤: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
④紫色土: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
⑤水稻土: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3)土壤质地
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②土壤质地的分类: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a.砂土: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蓄水、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b.壤土: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通气、透水性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是理想的土壤质地。
c.黏土: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良差,蓄水、保肥性能强,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11、土壤剖面结构
(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森林土壤剖面: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从上到下一般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①枯枝落叶层、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②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③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④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⑤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⑥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3)耕作土壤剖面: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①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②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③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1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
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②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③生物循环促进土壤形成: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3)气候
①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②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③举例:亚马孙河流域因高温多雨,自然土壤失去热带雨林保护时,有机质快速分解,营养元素被淋溶。
(4)地形
①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②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③陡峭山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④平坦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⑤阳坡: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好,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较差。
⑥阴坡:太阳辐射能较少,温度较低,蒸发量相对较小,水分较好。
(5)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
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②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13、土壤的功能
(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土壤本身也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水是陆地水体的一部分。大气降水的一部分储存在土壤中,既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又可以持续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
(4)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14、土壤养护的方法
(1)改良土壤
①前提: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
②举例: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通过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式,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
(2)种养结合:常用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押题冲刺
(2023·福建·一模)长白山海拔约2000—2500m的高山苔原带降水丰富,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小叶章为长白山岳桦林(乔木)下伴生草本优势植被。1986年一次台风风灾使长白山西坡岳桦林带形成风倒区(树木大量倒伏)。其后小叶章侵入西坡高山苔原带,形成小叶章斑块,气候条件类似的北坡未见侵入现象。现状显示,较低海拔处的斑块数量小但面积较大,较高海拔处小叶章斑块面积较小但数量较多。侵入后,西坡苔原带本地灌木数量明显减少,草本植物逐渐增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86年风灾在长白山西坡形成风倒区对小叶章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
A.土壤肥力提高       
B.水分条件改善       
C.光照效果改善       
D.种内竞争减弱
2.小叶章在不同海拔入侵斑块存在数量、面积的差异,与之关联度最大的因素是(   )
A.区域条件       
B.演替时序       
C.人为干预       
D.气候变化
【答案】1.C    2.B
【解析】1.本题考查高山苔原带整体性。小叶章为草本植物,植株生长所需空间不会太大,树木在倾倒前后不会对小叶章的生存空间造成太大影响,草本生物入侵,数量多,密度大,土壤肥力可能会降低,A错误。树木倒伏后,阳光直达地表,地表增温,蒸发加强,水分条件反而会变差,B错误。植物群落中优势群种主要取决于对阳光资源的争夺,岳桦林高大,与小叶章在争夺阳光资源的过程中取得优势,小叶章成为劣势种群;树木大量倒伏地区,小叶章接受到的阳光增多,对其生长最有利,C正确。树木倒伏后,喜阳的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物种,大量其他草本植物也开始生长,物种竞争加剧,D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特征。结合材料“现状显示,较低海拔处的斑块数量小但面积较大,较高海拔处小叶章斑块面积较小但数量较多”可以推断低海拔处的小叶章斑块经过多年的扩张之后已连接成片,而高海拔处的斑块正处于扩张的阶段。因此,主要是低海拔地带演替时间早,即演替时序,B正确;区域条件上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两者明显的差异,A错误;不同海拔区域材料中都没显示出人为干预的因素,C错误;材料中“气候条件类似的北坡未见侵入现象”说明,气候对其差异的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高山苔原植物区系的特点是靠近地面的矮灌木。高山苔原的寒冷气候是在高海拔地区缺乏温室效应引起的,类似于极地气候。该带气候严寒,由于气候严酷,土层瘠薄,植物分布由下而上逐渐稀疏,种类逐渐减少。不利于树木生长,高大的乔木已经绝迹,仅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地衣、苔藓等,形成了广阔的地毯式的苔原。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
(2023·江苏·二模)某科研团队于夏季在黄河支流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上覆有淤泥,从凸岸西南到东北依次发育 A-B-C 三种呈条带状的植被。下图为该河段相关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河湾迁移过程中,凸岸植被A→B→C的演替顺序是(   )
A.灌木植被→草本植被→湿生植被       
B.草本植被→湿生植被→灌木植被
C.湿生植被→灌木植被→草本植被       
D.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灌木植被
4.该河湾迁移调查结果不可信的是(   )
A.条带状的植被的更替体现地方性分异规律
B.河流凸岸从东北到西南灌木树龄逐渐增加
C.河流凸岸从西南到东北灌木生长条件变优
D.河湾迁移速率受流速、流量、含沙量影响
【答案】3.D    4.B
【解析】3.由于砾石边滩距离河道较近,易被洪水淹没,所以边滩地区最初适宜耐水的湿生植被发育。后来随着植被对泥沙阻挡,加剧了凸岸的沉积,河道继续向西南方迁移,砾石边滩只有出现更高水位洪水时才能被淹没,使得这里适合多年生草本植被分布。随着河道进一步向西南迁移,最初的砾石边滩离河道越来越远,土层进一步加厚,土壤含水量越来越少,适合生长耐旱的灌木植被。综上所述,河湾迁移过程中凸岸砾石边滩植被的演替顺序是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灌木植被,D正确,排除ABC。故选D。
4.条带状的植被位于相似纬度、相似经度、相似高度应为同一种植被,由图可知有条带状的植被在更替,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A可信;由于凸岸向西南方淤进使原有边滩地势逐渐升高,离凸岸顶端距离增大,为灌木生长创造条件,灌木向前推进生长,前端(西南侧)灌木出现的时间晚于外侧东北侧,这样就形成了凸岸灌木树龄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因此B不可信;由于凸岸向西南方淤进使原有边滩地势逐渐升高,河流凸岸从西南到东北灌木生长条件变优,为灌木生长创造条件,C可信;河湾迁移速率受河流流速大小、流量大小、含沙量情况影响,D可信。根据题意要求选择不可信选项,故选B。
【点睛】在地形相对平坦、并且有一定植被覆盖的地区,因为落差小,河流 向下切割的力量小于向两侧侵蚀的力量,就会形成蜿蜒前行的河道蛇曲,从而出现河流的凸岸和凹岸。河流 凹岸,水流较快, 侵蚀作用强,河水较深,故适合建货运码头。凸岸,河流堆积作用显著,流速慢,泥沙淤积,河道较浅,适合农耕。
(2023·山东·二模)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东祁连山某区域海拔2800-4000米范围内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当地阳坡、阴坡土壤容重随海拔发生较大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阳坡、阴坡土壤容重差异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坡度       
B.土壤厚度       
C.土壤水分       
D.成土母质
6.推测随海拔升高,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   )
A.整体升高       
B.先升高后降低       
C.整体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答案】5.C    6.B
【解析】5.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所以土壤水分越多,则土壤容重越小。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整体而言,阴坡的土壤容重更小。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阴坡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小,土壤蒸发小,土壤水分含量较阳坡更多,土壤容重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水分的差异,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阴阳坡地形坡度、土壤厚度以及成土母质的差异,因此排除ABD。故选C。
6.根据材料可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有利于水分下渗和土壤蓄水,所以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容重较低。图示信息显示,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容重先降低后升高,表明土壤有机质先升高后降低,有机质来源于植被的枯枝落叶,所以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覆盖率先升高后降低,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2023·广东湛江·统考一模)砖红壤是在热带雨林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发生强度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发育成的深厚红色土壤。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铁铝残积层的强酸性铁铝土,土层深厚,质地黏重,黏粒含量高达60%以上,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亚马孙平原广泛分布砖红壤,但极为贫瘠,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       
B.微生物活跃,淋溶作用强
C.生物循环周期长       
D.河流径流更新快
8.热带雨林气候下的耕作业,一般布局在(   )
A.近活火山、新冲积平原       
B.沿海低地、山麓冲积扇
C.古老高原、沼泽与湿地       
D.山地迎风坡、山脊附近
【答案】7.B    8.A
【解析】7.土壤贫瘠与否,主要看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的含量多少。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生物量大,补给土壤有机质多,但因终年高温多雨,微生物活性强,可以将有机质彻底分解,变为无机物,被雨水和河水淋溶带走,土壤腐殖质积累少,土壤贫瘠,所以其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活跃,淋溶作用强,B正确。土层变薄指的是土壤厚度,土壤贫瘠指的是土壤中的养分物质,所以土层变薄不是土壤贫瘠的原因,A错误。生物循环周期长,有利于有机质的累积,会使土壤养分充足,C错误。径流更新速度对于土壤养分影响相对较小,D错误,故选B。
8.活火山附近有新形成的火山灰土,未经过长期的淋溶作用,土壤肥力较高,适宜种植农作物,新形成的冲积平原同样未经过长期的淋溶作用,矿物养分多,也适宜发展耕作业。A正确。热带雨林的沿海低地降水较多,土壤相对较为贫瘠,不适合发展农作物,B错误。热带雨林气候下的沼泽与湿地气候湿热,不利于人类活动,不适合耕作,C错误。热带雨林气候下的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较强,土壤相对较为贫瘠,不适合发展耕作,D错误,故选A。
【点睛】砖红壤表土由于生物积累作用强,呈灰棕色,厚度可在15~30厘米以上,有机质含量达8~10%。但矿化作用也强烈,形成的腐殖质,分子结构比较简单,大部分为富铝酸型和简单形态的胡敏酸。其特点是分散性大,絮固作用小,形成的团聚体不稳固。砖红壤是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发生强度富铁铝化和生物富集过程,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砖红色铁铝残积的强酸性铁铝土。
(2023·内蒙古通辽·校考一模)下图为某纪录片中的一帧画面,蜿蜒的林带下嵌在广阔的高原上,就连高大的树冠顶也很难探出头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林带分布在(   )
A.河谷中       
B.峡湾中       
C.山谷中       
D.裂谷中
10.该狭长林地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11.在自然带分布规律中,该林带的分布属于(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答案】9.D    10.C    11.D
【解析】9.根据题干描述,“蜿蜒的林带下嵌在广阔的高原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带分布在东非大裂谷中,受板块张裂影响,出现裂谷,裂谷出水热条件更好,生长森林,D正确;河谷中、山谷中两侧不是高原地形,峡湾地貌受冰川侵蚀形成,与图片特征不符,ABC错误。故选D。
1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非大裂谷处在热带地区,在高原处形成热带草原,裂谷处出现森林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更好,该狭长林地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水分,C正确;裂谷处在热带地区,气温条件能够较好的满足森林生长,但水分条件则在裂谷处更好,A错误;光照、土壤影响森林的生长,但不是主要因素,BD错误。故选C。
11.自然带呈南北方向更替,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反映出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该林带的分布不符合,A错误;经度地带性规律,自然带表现为东西更替,南北延伸,该林带的分布不符合,B错误;垂直地带性规律,自然带表现为垂直方向上随海拔高度的不同有规律的更替现象,该林带的分布不符合,C错误;非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受裂谷影响,裂谷内水分条件较好,使得该林带出现,因此,该林带的分布属于非地带性,D正确。故选D。
【点睛】“理想大陆”自然带,具有两种水平分布规律:①纬度地带性,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以热量为基础,水热共同作用。主要分布在低纬、高纬地区。如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及热带雨林带呈环球分布。②经度地带性,每个地带大体上与经线相平行伸展成条带状。以水分影响大,热量同样起作用。主要分布在中纬地区。出现了从沿岸森林带经草原带到内陆荒漠带的变化,致使水平自然带均呈不连续的带段状分布。在中纬地区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都较明显。
(2023·山东青岛·统考一模)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其大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下图示意福建省不同生态系统3种厚度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福建省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   )
A.随土壤厚度的增加而减少       
B.在同一厚度的土壤上差值不大
C.森林比果园垂向增加更显著       
D.在不同厚度的土壤上差值相同
13.造成福建省森林和草地两类生态系统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较高的主导因素是(   )
A.地貌       
B.海拔       
C.光照       
D.土壤质地
14.不利于提高农田有机碳密度的农事是(   )
A.深耕       
B.合理施肥       
C.秸秆还田       
D.间作轮作
【答案】12.C    13.B    14.A
【解析】12.阅读图表可知,福建省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而增加,A错误;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在0-0.2m处差值不大,但0-1.0m和0-1.5m厚度下,具有明显差异,B错误;阅读森林和果园不同厚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可知,森林比果园垂向增加更显著, C正确;在不同厚度的土壤上差值并不相同,0-1.0m与0-0.2m的差值大于0-1.0m与0-1.5m的差值,D错误。故选C。
13.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受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森林、草地、茶园等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且均处于较高地势,湖泊生态系统相对不稳定且均处于地势较低区域,福建省总体上表现出海拔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所以其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就越大,主导因素为海拔,B正确;地貌、光照、土壤质地对土壤发育形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森林和草地两类生态系统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较高的主导因素,ACD错误。故选B。
14.从图表信息可知,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深耕会破坏深层的土壤有机质,不利于提高农田有机碳密度,A正确;合理施肥、 秸秆还田、 间作轮作能够较好的保护土壤有机质,提升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为地貌景观、气候环境、植被发育状况、土壤质地及理化、生态系统稳定性、人类活动等。
15.(2023·福建泉州·统考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升高幅度呈负相关,植被覆盖度低,气温升高幅度大。调查发现全球气候变暖使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发生逆转。青藏高原土壤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下图示意青藏高原1971—2013年冬季的气候倾向率(气温变化幅度)变化。
(1)指出1971—2013年冬季青藏高原东西部增温幅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土地沙化逆转的影响。
【答案】(1)差异:西部增温幅度大于东部。
原因:与东部相比,西部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气候更为干旱;植被稀少、植被覆盖度更低,气温升高幅度更大。
(2)全球气候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下垫面增温,对流增强,局部对流雨增多,山地降水增加;气温升高,地面积雪融化加快,(冻结层变薄,冻土退化)短期内使土壤浅层含水量增加,随着水分的增加,有利于植被恢复和生长;植被覆盖度增加,固沙增强。植被增加,气温增温幅度减小,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湿度增加,进一步促进植被的恢复与生长,造成土地沙化的逆转。
【分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1971~2013年冬季的气候倾向率变化图和土地沙漠化的逆转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全球气候变暖、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土地荒漠化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青藏高原西部增温幅度大于东部。由材料“植被覆盖度低,气温升高幅度大”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可知,与东部相比,青藏高原西部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少,气候更为干旱;因水分条件差,青藏高原西部植被稀少、植被覆盖度更低,导致气温升高幅度更大。
(2)本小题可从水分条件的改善、植被覆盖度的提高等角度进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有利于减缓或逆转土地沙漠化;下垫面水域面积增加,气温升高,水分蒸发,对流增强,使局地地区对流雨增多,山地降水增加,有利于减缓或逆转土地沙漠化;气温升高,地面积雪融化加快,冻土层的冻结层变薄、冻土退化,短期内使土壤表层含水量增加,有利于植被恢复和生长;植被覆盖度增加后,植被根系固定土壤的能力增强,有利于固沙,减缓甚至逆转土地沙漠化;由材料“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升高幅度呈负相关,植被覆盖度低,气温升高幅度大”可知,植被覆盖度增加后,气温增温幅度减小,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含水量、湿度增加,可进一步促进植被的恢复与生长,减缓甚至逆转土地沙漠化。
温馨提醒:由于微信改版,为了让大家不错过每天最新的精彩内容;建议关注公众号并设为星标,做公众号不易,坚持每天发文更不易;果您喜欢本文,就将本文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并在文后点上“赞”和“在看”(此项为非必须,转发算是对小编的支持鼓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植被与土壤的十四大地理问题02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6章 第1讲 课时35 植被
【好题速递】2021届黄冈中学三模解析版
释惑 | 为什么说一般森林土比草原土有机质含量低?大棚内土壤为何多会形成盐渍化?
【每日一题】白河
【地理情境35】兰萨罗特岛的鱼鳞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