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焦湿热症的中医辩证分析与治疗,清凉一夏一身轻松

长夏属土,主脾。《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即长夏为春夏秋冬换季的最后18天。长夏期间,岭南多雨,是一年中最湿的时期。湿气多则伤脾,如何破除湿热证?当代名医兼画家第一人、广东省名中医李志铭教授,有他的独到心得。我们通过以下三则医案,来看看李志铭教授是如何破除湿热证的?

李志铭教授经典医案

一 : 上焦湿热证,湿热壅结

钟某,男,36岁,住深圳福田。

首诊(2011年5月18日)

主诉:病已三周,头昏沉重,精神倦怠,四肢无力,时有低热,夜寐不安,咽喉肿痛,胸闷咳嗽,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饮,大便烂,小便黄,经治不愈,自恐病重。

曾抽血检查血常规无异常,胸部X线摄片,肺片未发现异常。察其色质红,舌苔白腻稍干,脉象略滑。诊其为上焦湿热证,湿热壅结而有化热之势。拟以清上汤加减。

处方:香薷、鲜贝母、橘红各10克,板蓝根20克,连翘、白芷、菊花、木棉花、鸡蛋花、僵蚕、重楼、岗梅根、布渣叶各15克。

每日煎服1剂。

复诊(2015年5月23日)

患者诉:服药3剂,全身感到轻松,症状明显减轻。服药5剂,病去大半,嘱再守上方5剂。

患者5月28日来电,病证已愈。为谢!

按语:湿热证,为岭南地区常见病证,一般好发于梅雨季节。岭南人脾胃较弱,常有湿热内积,卫气虚弱则易感外邪;岭南气候炎热潮湿,湿热之邪易袭人体;内外合邪,郁结为疾。清代薛生白《湿热论》指出:“要知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又“湿热病,属阳明,太阳者居多”。虽岭南湿热证与伤寒、温病有别,但仍可用温病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方法而治之。上焦湿热以肺系受邪为主,表现感冒、鼻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等,而且一定夹“湿”。上焦湿热,邪在卫分为主,兼有中焦湿阻,故治疗原则应以清上焦暑热为主,兼化中焦痰湿化,气机畅利,则诸证可解。上焦还包括心在内,若湿热犯心,痰热生风,痰迷心窍,昏冒中风,另当别论。

十八清上汤

组方:香薷、厚朴花各10克,连翘、黄芩、木棉花、鸡蛋花、僵蚕、重楼、岗梅根、菊花各15克。

功能:清上焦湿热,清热解暑,芳香化浊。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煎煮时间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

二 :湿热郁中焦,热重于湿

叶某,男,42岁,住深圳龙岗。

首诊(2012年7月12日)

主诉:发热10余日,最高达39℃,头错而重,口渴喜饮,胃脘疼痛,胸闷恶心,大便秘结,4~5日未行。经打消炎针5天,发热稍退,余症不解。病者与余相识多年,知其经商,事业有成,经常饮酒熬夜,应酬甚多,湿热内积,伤及脾胃。

平素亦有胃脘痛,曾作电子胃镜检查有:“十二指肠球炎伴糜烂”。经服中药治疗好转。此次发病,因饮酒后吹风贪凉所致,外邪与内积相搏,湿热壅滞,邪从热化,胃脾升降运化失司而生诸症,拟化中汤加减治之。

处方:藿香、陈皮、厚朴、川贝母、法半夏各10克,生石膏20克,知母、白豆蔻、连翘、茯苓各15克,生大黄(后下)10克。每日煎服一剂。

复诊(2012年7月15日)

病者服药1剂,大便通畅,泻下燥屎2次,次日热退,全身轻松,再服2剂,胃脘痛止,察其舌苔,黄燥已退,转为白厚微黄,应以化湿为主,兼清胃热。处方改为:

藿香、佩兰、陈皮、法半夏、竹茹、杏仁、白豆蔻、苏梗各10克,薏苡仁、败酱草各20克,火麻仁30克,布渣叶15克。每日1剂,连服5天。

三诊(2012年7月20日)

患者诸证俱解,精神清爽,饮食正常,二便通畅,舌苔白蒲,嘱其服“藿香正气丸”调理,尽量戒酒,调整生活规律,适当运动,以防复发。

按语:湿热之邪郁结中焦,最易产生脾脾胃湿热、肝胆湿热之证。临床可见为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胆囊炎、肝炎等病。本文议论脾胃湿热为主。清代湿病大师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生效后,故病湿热”是也。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原则,尽管中焦湿热证涵盖多种疾病,只要辨证正确,均可化解,湿热证之脉象无定体,而辨舌苔更为准确,可便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不同,遣方用药当有区别。又湿热壅滞中焦,亦易出现湿热浸淫肌肤而诱发多种湿疹、荨麻疹、癣诊等皮肤病;湿热流注关节,又可多引发多种风湿病、关节痛,宜以专病论述。

十八化中汤

组成:藿香10~15克,败酱草、薏苡仁各20克,杏仁、白豆蔻、法半夏、厚朴、黄莲、布渣叶、苏梗各10克。

功效:化中焦湿热,清阳明之热,化太阴之湿。

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三 :湿热壅积下焦

马某,女,30岁,住东莞长安。

首诊(2012年8月26日)

主诉:下午烦热,少腹隐痛已月余,3日前饮“穿山甲汤”后,左少腹疼痛加重,口甘口黏,脘胀纳呆,心烦少寐,面部长痘,大便秘结,小便短黄,溺时热痛,带下黄臭,有时阴痒。察其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脉象沉滑。属湿热壅积下焦之证,拟通下汤加减之治。

处方:苍术、佩兰各10克,薏苡仁、苦参、地肤子各20克,黄柏、栀子、车前草、重楼、蛇床子、椿根、牛膝各15克,土茯苓30克,生大黄(后下)10克。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2012年9月1日)

药后症逐渐减轻,午后不热,少腹不痛,大便通畅,每日2~3次,不成形,小便热痛亦减,舌苔白厚稍干。湿热已去大半,守前法加减:苍术、佩兰各10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茵陈、泽泻各20克,黄柏、车前草、重楼、苦参、椿根各15克,每日服1剂。

三诊(2012年9月7日)

诸证已解,要求治其附件包块,改方如下:败酱草、土茯苓、薏苡仁各30克,茵陈、红藤、苦参、百部各20克,苍术、莪术、黄柏、瞿麦、桃仁、椿根各15克。每日1剂。

10月20日,患者复:已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子宫及附件正常,原左侧附件包块已消失。

按语:下焦包括较广,大肠、小肠、肾、膀胱、胞宫、精室、前阴、后阴等经络和器官。下焦湿热证涉及病种亦多,如急、慢性肠炎,结肠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前列腺炎,阴道炎,宫颈炎,附件炎,痔疮等。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创,有斯证,用斯药,临床出现湿热证症状,均可以湿热症论治,每获良效,亦可与辨病论治结合,更凑完善。湿热证虽有上、中、下三焦之别,又不可决然分割。因为形成湿热证之内因,重点在于中焦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消化道之上口在咽,下口在肛,其系统功能贯穿上、中、下三焦。所以,临床治疗虽然侧重,始终应该顾护脾胃,辛开苦降,健脾化浊,必不可少。

十八通下汤

组方:茵陈蒿、土茯苓各30克,大黄5~10克,瞿麦、黄柏、车前草、火炭母、牛膝各15克,苍术、栀子各10克。

攻效:通下焦湿热,通渗利湿,通滞解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名中医.李志铭

当代名医、兼画家第一人

广东省名中医

深圳市名中医

主任中医师、教授

李志铭,男,1938年出生于江西宜丰,196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广州中医学院)。1963年至1986年在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1986年5月调入深圳,在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工作。

行医53年,医学著作4部,发表论文6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业余作画近60年,出版画集2本,发表书画作品100多幅,开个人画展及参展20多次,获奖10多次。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详细辩证分析,诊断用药和治疗过程,相信大家对于湿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够根据自己的现状预防和提前治疗湿热症。希望大家平常多多注意保养,保持良好的健康绿色生活环境,清凉一夏一身轻松!

本文由快问平台名医李志铭教授为夏季湿热的人群定制原创发表,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和出处!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湿热下注?湿热下注有哪些表现?
【中医教你辨三焦,学会辨别好调理】在中...
《庸胜堂中医》三焦传变是指病变部循上、中、下三焦而发生传变!
上焦热下焦寒,中焦厚积不通,中医教你“打通”三焦!
叶天士辨治湿热初探(中医临床)
清上焦、通中焦、利下焦!这样疏通三焦效果好、百病自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