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戈叔新语 | 当下中国思想界需要自己的独立宣言

“这里的规矩是不发表就毁灭,然而他没有发表”


怎样说,怎样做,才真正是自己;

怎样歌,怎样唱,这心中才得意。



本文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郑戈教授于7月5日举办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论坛(第1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与学术评价”会上的发言,发言原题目见下文。作者直面当前学术评价体系和人文社科创新的紧张关系,态度鲜明,言辞恳切。若对您有所启发,欢迎关注或分享雅理读书(yalipub)


学术主体意识与国际化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规则往何处去

由于时间有限,我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然后讲几个故事。我的主要观点是:这次研讨会的大标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与学术评价,但在我看来,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是有矛盾的。只有当学术共同体而不是行政部门来主导学术评价的时候,学术创新才真正有可能。



“欢迎加入这行列。记住,如果你按照校训来办,你就会好好滴


大家也知道最近各种媒体上讨论比较热烈的,有两位科学界的黑马,一位是屠呦呦,一位是韩春雨。两位科学家本来都不属于当下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优胜者。如果屠呦呦没有获得拉斯克奖和诺奖,韩春雨没有在《自然》上发表文章,就很难得到如今这种关注度。尤其是韩春雨,据说十年没有发表过文章,放在很多学校可能早就被解聘了,所以他特别感谢自己所在的河北科大。他们最终获得承认还是因为满足了学术评价体制要求。但这个体制扼杀的潜在学术创新可能更多。每年的年终考核、三年左右的聘期考核都要求学者出短平快的成果,而真正有原创意义的成果即使不全是十年磨一剑,至少不可能是每年出三篇的。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会科学更是如此。




第一个故事,我今天早上转了一篇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里面提到将历史真实性视为最高原则。我在微信朋友圈转了这篇文章以后,有一位青年法律史学者,在下面说了一句话,杨公立义高远,但我只想问,青年史学家怕不怕,不能在核心期刊上面发表文章。这个问题其实会令大多数学者感同身受,不只是青年历史学者,我国当下所有的学者,都身处在量化、短期的考评压力之下。比如清华大学最近正在搞的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教授职称也不是终身的,也需要重新参评。如果达不到考评指标要求,可能降到副教授、讲师,甚至可能解聘。这种体制下人人都没有安全感,不可能享有从事思考所需要的从容心态。当学者们整天忙于码字、填表和贴发表的时候,损害的不仅是大学本科教育,也殃及学术研究本身。


第二个故事,涉及当下这一轮教育部学科评估。这个学科评估过程当中,教育部曾经公布一份A刊名录,也包括国际A刊。就法学而言,教育部公布的A刊里面,国际A刊有五份,分别是哈佛、耶鲁、牛津、斯坦福、哥伦比亚的法学期刊,我国内陆学者从来没有在这五份期刊上发表过文章,把它们列上去,是为了体现与国际接轨。但这五份期刊只是关注该国本国法律问题,美国期刊关注美国问题,英国关注英国问题,研究中国问题的论文基本没有机会在上面发表。把这五份刊物纳入我国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我查了一下,搜索显示,中国学者的论文发表数为零。其中折射出的深层问题,一是行政主导的学术评估基本无视学术研究本身的现实和内在逻辑,二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意识缺失,三是简单粗暴的接轨方式。在艺术界有句老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人文社科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德国思想界早在十九世纪就有过自然科学与精神/文化科学应遵循的不同标准的讨论。关于价值、规范、文化的研究,显然具有本土性,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具体生活世界息息相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戈:当下的中国思想界需要一部独立宣言
【研究视角】如何打造期刊学术共同体?
观点 | 大学科研评估:请谨慎,谨慎,再谨慎!
为学术研究设立科学评价标准
2022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评价结果公示
《出版与印刷》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