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61―80)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61-80)

 

   六十一  盲人走街卖艺(清)

   命运乖舛苦盲人,学得数术养自身。风吹雨淋街巷走,难免饥寒守清贫。


    《尧山堂外纪》载:杭州瞽女唱小说评话,谓之“陶真”。旧社会盲人,一般只有两种职业:曲艺或算命。曲艺包括时调小曲、著名唱段、长篇评弹等;算命包括批八字、合婚嫁娶、细批流年等。兼业曲艺者携带三弦;专业算命者,敲小锣,锣名“报君知”;或吹横笛或打竹板。

 

   六十二   拉车卖酒(清)

   蒸出佳酿入酒海,驱车赶到围场来。曲香何惧鲸饮量,醉倒猎手卧虎台。


    用车载酒在街市卖,唐代已有之。宋代挑酒桶卖酒,见于《水浒传》中。清代烧锅造酒,多用大型容器贮存;如用高丽纸裱糊大竹篓,涂以猪血,一般为酒篓;可容酒百斤以上者,名为酒海。以车载酒海售酒,多在人数众多场所,如庙会、围场等处。承德离宫藏有清代“长白山老满洲京旗驻防热河兴隆阿”所绘之《围场风俗图》,其中即有大车载酒海售酒之情形。

 

   六十三   刺青(唐)

   长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竞相比雕青。精刺五彩多奇妙,东传扶桑有遗风。


    刺青是古代纹身风俗的遗迹,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古书记载:周代的越人即披发文身。后来民间的刺青已没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内容。唐代民间特别流行刺青,当时称为“札青、点青、肤札、镂身。”刺的内容有各种图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唐代刺青的技术水平已很高妙。《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浪子燕青等皆刺得一身好花绣,说明宋代仍有刺青。宋后便少见。刺青唐代传入日本,迄今仍有满身刺五彩图形者。

 

   六十四   骑驴打球(唐)

   吐番马球号波罗,传入大唐靡中国。民间亦好击鞠乐,无奈马少骑驴多。


    马球藏语称波罗。在唐初传入长安后,即为皇帝和贵族们所喜好。盛行情况可见《封氏闻见记》。尤其到唐玄宗时,打马球风气大盛。波罗球大如拳头,用坚韧木料制成,内部挖空,外面涂色或装饰。故又称“朱球、画球、彩球、七宝球”等。球杖长数尺,击球一端呈弯月形。球场宽阔平坦,两端各有球门,两队球手骑马入场,打入球门为胜得一筹,将筹插在球门上。当时也有在大街上打球者,也有骑驴打球者。后来也有步行打球者,如王建《宫词》:“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近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六十五   相扑(唐)

   孟贲古冶两相搏,强者角抵在必得。今番对阵显身手,他日三军勇报国。


    我国古代角觝最早进入宫廷,《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在秦汉时的角觝不作为体育项目,而归于百戏一类。唐《因话录》记载,当时相扑久已有之。巴黎藏敦煌唐代写经上画有两个赤身着犊鼻裤者相扑的形象,可为形象佐证。宋代《东京梦华录》及《梦粱录》载:宋代宫廷御用之相扑手,乃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市井职业相扑手,则皆有名号。胜者受赏物品有: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钞票)、马匹等;“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亦有以相扑设擂,如《水浒传》中所描写者。故我国职业相扑,要早于日本(十六世纪日本出现职业相扑)。北宋还有“小儿相扑、乔相扑”。更有早于全世界者,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临安有著名的女相扑手,《梦粱录》记载了她们的名字: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相扑始于日本之说,并不正确。因为角力、相扑之类,欧亚许多民族都有,例如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只是规矩有所差异而已。

 

   六十六   蹴鞠(宋)

   一脚踢出天边月,两肩擎起海中星。何叹国足英雄少,当知高手在圆情。


    我国古代称踢球为“蹴鞠”,《战国策·齐策》中说临淄富实,“民间无不吹竽鼓瑟、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汉书·霍去病传》注:“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胜负。”据《蹴鞠图谱》载无球门踢法:一人或几个人踢称打鞠;二人对踢称白打;三人以上称场户。宋代更重无球门踢球,钱选绘《宋太祖蹴鞠图》,《水浒传》中描写宋徽宗赵佶好踢球可证。当时有许多球社,称“齐云社”、“圆社”;称踢球者为“圆情的”。《蹴鞠谱》中还介绍十种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有人或争足球源于中国,正如火药、造纸印刷,如今言之,底气已不甚足矣。

 

   六十七   捶丸(宋)

   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


    《朴通事谚解》中有关于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记载:“用有柄木勺接球,相连不绝,方言谓之球棒。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也有皮球的记载)其场地“掘地如碗,名窝儿。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盛球棒的器具,称为“提揽”,筐上有圆圈,用手提携。在宋代绘画有小儿《蕉阴捶丸图》;成人亦有捶丸活动,《续夷坚志》:【京娘墓】:“他日寒食,元老为友招,击丸于园西隙地。”最早系用小木棒击球。可能至元代有所改变。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尔夫球之祖源。而《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没有高尔夫球起源记载,只说最早1457年(明代)苏格兰禁止高尔夫球。

 

   六十八   妇女踢球(明)

   阳春三月小桃开,笑语飞过百花台。五彩毛团翻上下,原是双娇踢球来。


    汉代即有女子踢球运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文献通考》:“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明代画家杜堇绘有“仕女蹴鞠图”,画中三位妇女在踢一白色大球。清代年画中仍有戴花帽缠足妇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六十九   六博(汉)

   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只缘获筹心欢悦,废寝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汉代流行。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鲍宏《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

 

   七十   双陆(唐)

   桐阴对坐品香茗,一局双陆赤与青。掷骰滴答如铜漏,深宫又闻小尨声。


    双陆是古代一种棋类游戏,有固定长方形盘,上画左右各有六路,双方分黑白各十五个马子,状如保龄球的小木棒。马子按规定在盘边摆放,双方轮流掷骰子,按点多少移动马子。白马子自右向左,黑马子自左向右。马子先出尽者为胜。晚唐反映宫人生活的绘画中有打双陆的形象。

 

   七十一   斗鸡(晋)

   斗鸡芥翼争英雄,双距利刃逞威风。羽毛飞扬分胜负,终在纨绔欢乐中。


    斗鸡在战国时期已很盛行。《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免病居家……相随行斗鸡走狗。”寒食斗鸡在魏晋时尤盛。应瑒著有《斗鸡诗》。斗鸡之风,至唐代仍很盛。

 

   七十二   猴戏(明)

   黄毛红臀小胡狲,翻斗爬竿踏车轮。顶盔挥旗羊做马,妆扮美女笑煞人。


    汉代画像石中百戏图里有猴戏形象,可知我国驯猴作戏的历史甚早。迄明清时,玩猴者多为谋生之计流浪江湖。玩猴艺人多为一副扁担,挑两个箱子;或牵羊,带助手扛一长十字竹竿。在选好场地后,敲锣引人驻足。一般令猴翻筋斗、担水、走索;或爬高竿;或开箱戴面具,穿戏衣走场。《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马,均能听人指挥。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也。”

 

   七十三   斗蟋蟀(清)

   底事清闲爱小虫,重价得来藏玉城。交恶皆因争异性,不惜搏斗逞英雄。


    《燕京岁时记》:“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贵者可值数金。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节须之别,以其能战斗也。”上等蟋蟀,均系主人不惜重金购得,名虫必用青白色泥罐贮之。“蛐蛐罐有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之别,佳者数十金一对。”每一罐内须置一小扇面形过笼,作为雌雄蟋蟀交尾的“洞房”。清代北京俟冬至这天以虫会友,进行传统的“封盆”格斗。早年间斗蟋蟀规定:以二十四罐为一棹,斗之前,要先比较蟋蟀的个头大小,同一等级的即大小相当的才放入一盆决斗。两条体重相等的雄性蟋蟀一旦移进斗盆,彼此寻觅“情敌”,相遇后即互相厮杀,战胜的蟋蟀,皆冠以“将军”称号。输赢亦有赌注,一般为数斤月饼或水果,主要在求一乐。

 

   七十四   屠狗狩猎(辽)

   选屠白狗埋帐沟,牵鹰出猎起鸣驺。忽见御帽簪红叶,方知今日是立秋。


    《辽史·礼志》:“八月八日,辽俗屠白狗于寝帐前七步瘗之,露其喙。后七日,中央移寝帐于其上。”立秋日,汉人也有簪叶之风,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

 

   七十五   拜新月(唐)

   妆楼鸾镜拜月明,再乞嫦娥驻美容。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叹无情。

    唐代妇女拜新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被称作是一种幽美有趣、极富诗意的风俗,曾盛行于唐朝,并影响到后世。拜新月多是年轻妇女的事,以祈求青春常驻。盛唐李端著有五言绝句《拜新月》:“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七十六   秋社(宋)

   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今番喜庆丰年景,醉倒翁媪笑颜开。


    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收获已毕),约新谷登场的八月,是为秋社。《社肉》诗云:“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饥鸦集街树,老巫立庙门。虽无牲牢盛,古礼亦略存。醉归怀馀肉,沾遗遍诸孙。”描写了秋社的热闹场面和老人的心情。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七月十五)合并。

 

   七十七   钱塘弄潮(宋)

   八月钱塘江口开,万人鼓噪岸边排。弄潮健儿显身手,风头浪尖逞矫材。


    《梦粱录》:“观潮,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有《看弄潮诗》云:“弄罢江潮晚入城,红旗飐飐白旗轻。不因会吃翻头浪,争得天街鼓乐迎!”可见市民对弄潮儿像接待英雄一样欢迎他们。因为它的危险性,清代就明令禁止了。

 

   七十八   供兔儿爷(清)

   玉轮清光照庭阶,剪纸圆满桌上贴。瓜果月饼为供品,烧香罗拜兔儿爷。


    中秋祭月、供月光纸的风俗,在明代已然盛行。清代更供兔神,《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兔儿神或兔儿爷,用泥制成,身披袍甲,头戴战盔,背插小旗,手执长棒,五彩涂画,装以金银,吸引儿童喜爱。

 

   七十九   走月亮(清)

   中秋木樨插鬓香,姊妹结伴走月亮。夜凉未嫌罗衫薄,路远只恨绣裙长。


    以前江苏地区的妇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拜佛庵,或举行文艺活动。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有的要走过更多的桥而不许重复,这就不仅动体力,还须动智力。

 

   八十   饮菊花酒(晋)

   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五)
春节诗词
100张风俗图,100首诗词,太美了
盘点那些已经消失的古代风俗 值得回忆珍藏!
最会享受的朝代,人们生活丰富多彩,浅析宋代人“精致”的生活
[转载]绝对时髦的古人,时尚潮流出乎意料[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