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瓷瑰宝--绞釉瓷(宋金元明)
 
 金元绞釉彩绘钵式碗

  绞胎、绞釉陶瓷器概述绞胎、绞釉陶瓷器概述       我国唐代始见一种特殊的陶瓷装饰工艺——绞胎,又称“搅胎”。唐代慧琳和尚《一切经音义》释绞曰:“绞饰上,交效反,《考声》云:'绞,谓缯黑黄间色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32《佛说观音无量寿佛经》1290页。)指出所谓绞,就是丝绸上的“黑黄间色”。从实物看,不少绞胎器的色彩效果确实如此。尽管尚难查考绞胎命名的时代,但这样的命名深合唐人本意(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14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何谓“绞胎”?就是利用不同色调的胎土料,分别制成坯泥,并把不同色调的坯泥擀成板块,相互叠合,再进行特定的绞揉、切片、拼接、贴合、挤压,制作成型,器胎上便呈现出不同色调相间,盘旋蹙结的纹理。西方学者称为“大理石纹陶瓷器”,有的认为其造型纹饰仿自瘿木枕。用黄褐、白色瓷土相间绞成的泥片造型烧成后便出现了“遍地皆花,如织锦,然多圆纹,浓淡可挹”的绞胎陶器。也有人认为是模仿漆器中的犀毗工艺。犀毗,亦称“犀皮”,是古代一种暗色漆器。明·黄成《髹饰录》曰:“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般,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也有认为是仿自玻璃制品。李仲谋支持“玻璃器”说,并从玻璃与陶瓷同属硅酸制品的共性论证了绞胎器并非玻璃器的简单仿制,只是借鉴了玻璃工艺的独特陶瓷品种。这种独特纹理的构思设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应该是受到多方面的启发,包括纹样、工艺、材质等综合而成。因为大唐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多元文化体系,其包容性很强而又善于汲取不同地域和意识形态的文化。绞胎中既有三彩绞胎纹,也有大理石纹、树木纹及团花、蝶形、菱形等图案。

 
  金元绞釉彩绘钵式碗

  因绞胎工艺繁琐复杂,聪明的古代陶工一直在思考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来体现其天然纹理的绞胎效果,以至出现了半绞胎、绞胎贴面等省时节料的改进方法。经五代、北宋绞胎工艺及烧造技术的不断进步,金代出现了胎表“绞胎纹”的类似“绞胎”器,它既有绞胎器的天然纹理,而又别于绞胎器的传统纹理,更细腻而自然。这就是学术界称之为“绞釉”陶瓷。绞釉工艺的形成是陶工模拟“绞胎”器而成的一种全新装饰工艺。因绞釉工艺较绞胎工艺简单,以至经元、明、清至今一直没有中断,与传统的绞胎工艺并行至今。

 
  金元绞釉彩绘钵式碗

  "绞釉”即是用多种不同色釉与化妆土混合稀释,并晃动将两种色釉搅拌成不规则的条纹,构成一种有别于绞胎工艺的风格独异的装饰纹样。对于这种“绞釉”装饰,部分学者形象地称为“流泥纹”、“流沙纹”或称“绞化妆土”。而对“绞釉”则提出质疑,认为绞的不是釉,而是釉下化妆土,即把两种不同颜色的较稀土浆搅拌成的花纹,再将陶坯在土浆表面滚过,便成为流沙纹,其制法很可能与唐宋时的“流沙笺”工艺有关。

对于“绞釉”技法,河南禹县曾试制过“绞釉”器的制瓷师傅邢国政也认为:“绞釉”是一种化妆土艺术,那种白地黑褐纹“绞釉”器的制作方法是把两种掺有不同量锰、铁金属氧化物的泥浆,经搅合后用特殊方法施于器坯上,罩透明釉烧成。因此这类器物以前被学者称为“绞釉”是错误的,它的工艺技法与“绞或搅”没有关系,是化妆土淋洒而成,属化妆土装饰的新工艺,其名称定为“淋粉”更适合。为避免用词混乱,本文暂按传统的“绞釉”称之。

 
 

  明,绞釉彩绘瓶盘底

  黄冶窑是我国目前已知的绞胎工艺发源地,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站街镇的大、小黄冶村的黄冶河两岸,总面积16万平方米。考古资料表明,该窑创烧于隋,盛唐、中唐烧造达顶峰,唐末停。而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则认为:该窑北宋初期持续发展,并出现了如意头形镶嵌绞胎枕,表明绞胎器制作工艺萎缩、退化,终于渐趋消逝。廖永民、张毅敏先生著文曰:“五代时期,烧造规模逐渐缩小,到宋、金时期停烧。烧造历史长达500余年。”

 
 

  明,绞釉彩绘瓶残片

1976年在黄治窑试掘,2002、2003年又两次发掘,出土大量绞胎器及少量“绞釉”器标本。绞胎标本中无釉坯胎残片较多,证明绞胎工艺较复杂繁琐,报废率较高。历次对黄冶窑址考古发掘、调查,出土绞胎器标本以枕为最,约占绞胎器总数的90%以上,盘、杯、碗等不足10%。黄冶窑绞胎枕目前所见式样也不算多,有箱形、长方形、如意形、扇形等几种。

 
 

明,绞釉彩绘瓶底

绞釉

     绞釉,绞釉工艺是在绞胎装饰的基础上,为了避免绞胎的复杂工艺,又能达到纹理自然的效果,而发明的,是在拉坯成形的器物上装饰出类似绞胎的化妆士色斑,它明显有别于绞胎纹饰,工艺也全然不同,以至出现了另一种全新的装饰品种,它的出现时间较绞胎器晚得多,至明代还出现了绞釉彩绘品种,这种绞釉彩绘似中国画技法中的“泼墨”,色彩自然而无规律。
     关于“搅釉”工艺,前面已大致提及,现就各家观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从各类绞釉标本观察,“绞釉”、“绞化妆土”提法均有其道理,因为不管是釉还是化妆土,首先要加入不同量锰、铁、钴等金属氧化物进行搅(绞)合,再设法施于器物上,搅(绞)合是关键,施入器物的手段可多种多样。尤如现代无笔画(也称拓意画)一样,用各种化学材料浮其不同色于水面,将纸放在上面后揭起,按构思稍加处理即有天成之感。作为陶瓷器亦可在绞合的化妆土上面滚过,亦可用绞合的化妆土浇淋、用笔或其它工具浇洒等。圆器内壁纹饰只能是后两种手段,不可能浸滚。最后按不同要求施不同色釉(如透明釉、绿釉、黄釉、孔雀蓝釉等)烧成。但饰于圆器内壁的绞釉产品年代明显偏晚,一般见于元代(陈永志主编:《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208-209页图151,文物出版社,2004年。),明代作品稍多。同期尚见一种绞釉红绿蓝(黑)彩标本在河南郑州、许昌及山西长治等城建工地出土,有人称之为“淋粉红绿黑(蓝)彩”。该类绞釉制品再在釉上绘红绿等色彩。
     但也有学者错误地认为:“绞釉是在修好瓷坯上,用掺有铁、锰等金属氧化物的釉浆,以深浅两种釉按所设计的纹样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成。历史博物馆藏河南陕县刘家渠唐墓出土的绞釉枕,除底外均用黄褐两种颜色釉药绘出树木年轮纹,绘画手法娴熟,运笔生动,纹理自然流畅,釉色醒目极具装饰效果,是研究唐代绞釉工艺十分难得的教材。从出土与传世的“搅釉器”观察,不像似“以深浅两种釉按所设计的纹样进行描绘”和“用笔蘸釉汁在坯体上描绘、涂抹而成”。
     绞胎器常常被一些博物馆、出版物误识为绞釉器,甚至说成“绞胎又绞釉”。
 
 

明,绞釉彩绘残片

绞釉器的窑口

     从已知可确信资料看,绞釉产品的窑口集中在河南省,主要有:宝丰清凉寺窑、郟县黄道窑、新安城关窑、禹县扒村窑、修武当阳峪窑、博爱柏山窑等。
 
 

  明,绞釉彩绘盘



  
  金元绞釉彩绘钵式碗微观图
 金元绞釉彩绘钵式碗微观图
 金元绞釉彩绘钵式碗微观图
 金元绞釉彩绘钵式碗微观图
 
 金元绞釉彩绘钵式碗微观图
 
  金元绞釉彩绘钵式碗微观图
 金元绞釉彩绘钵式碗微观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磁州窑白釉黑花盖罐
“绞釉”刍议
仅存20多件高古瓷之——绞釉
当盛唐遇上绞胎瓷,太美了
千年古瓷的炫丽釉彩
粉引,袭来一抹宁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