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同江采风】潘大林:石硖龙眼,石缝里接出的佳果

作家简介:潘大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贵港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文学创作一级,个人专著有《南方的葬礼》《岁月无声》《最后一片枫叶》《天国一柱李秀成》《广西当代作家丛书·潘大林卷》《风雨荷城》《大林作品》(三卷)等十余种,曾获广西区人民政府文艺创作铜鼓奖、中国作家协会庄重文文学奖等。

龙眼是南方特有的水果,比荔枝略小,因而古人又称之为荔枝奴。

明代著有农学巨著《群芳谱》的诗人王象晋写有两首龙眼诗,其中一首是这样的:“何缘唤作荔枝奴,艳冶丰姿百果无。琬液醇和羞沆瀣,金丸的睬赛玑珠。好将姑射仙人产,供作瑶池王母需。应同荔丹称伯仲,况兼益智策勋殊。”作者在诗中为龙眼大鸣不平,认为凭着它的艳冶丰姿、琬液醇和、玑珠外貌,是完全可以和荔枝称兄道弟的,怎么能叫作荔枝奴呢?其实在他之前,早在宋代,苏东坡就已在《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诗中,给过龙眼以正确的评价:“龙眼与荔枝,异出同父祖。端如柑与桔,未易相可否。”

龙眼与荔枝相比,同样是冠盖如云的树形,同样是累累如珠的果实,龙眼除皮相十分质朴、略显逊色之外,它的味道和功用却别具一格。龙眼的外形宛若金丸,有一层薄薄的外皮,剥开后可看见一团半透明的果肉,晶莹剔透,放入口中,清脆甘甜,果汁满口,实乃果中珍品。吃掉果肉,剩下的是一枚纽扣大小的果核,又黑又圆,像一只漆黑的珠子,把玩在手,令人一时不忍舍弃。因而用“黄金白玉夜光珠”来形容龙眼,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龙眼晒干后则变成暗褐色,带壳带核的叫龙眼干,去壳去核的果肉叫桂圆。由于以前水果不能储藏,不利于运输,龙眼总是晒干了才运往北方。又因龙眼多为广西所产,外形圆圆的,北方人就把龙眼叫做桂圆。但他们中很多人却没能吃过新鲜的龙眼,并不知道桂圆原来的形态就是龙眼,桂圆肉有补心脾、益气血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滋补安神的中药,绝非荔枝可比。

今天龙眼中的最佳者,当数广西平南县的石硖龙眼。

西江经过平南段江面阔大,气魄恢宏。许多走东闯西的大船逶迤而过,偶尔留下一两声振奋人心的气笛,招呼人们坐上这些大船,走出乡土,走向了世界。江岸上绿竹掩映处,往往会有村落,村头村尾,人们爱种些果树,大多是当地常见的龙眼树,保不准就是石硖龙眼。

传说“石硖”是“石夹”的意思,最早的龙眼树就是从大石缝中长出来的,由于树根被大石夹住,只好往深土层里钻,吸收了地下的“精气”,结出来的龙眼果特别好吃。后来的石硖龙眼,却是那么一位曾经乘着大船走出家乡、留学日本的平南人培育出来的,皮薄肉厚,清脆甘甜,又远胜于野生的石硖龙眼。

据说百年前,平南大新镇新和街有一座高大的石山,石山下有一颗龙眼树,果质很好,当地人称为“长寿果”。上世纪20年代,大新上垌村举人覃竹饶之子覃敬清,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他带回一些黄榄、银稔良种,在大新购置了近千亩土地,辟为大南农场。一天,听母亲提到新和石山的“长寿果”,他便来到石山,仔细察看那棵龙眼树,树从石缝间钻出,树干有碗口粗,树冠像大伞,树叶青绿茂密,果满枝头。摘下几颗“长寿果”品尝,果大肉厚,晶莹剔透,爽脆清甜,糖分高而水分少,实乃果中珍品。覃敬清如获至宝,利用在日本学到的果树嫁接技术,以那棵“长寿果”树嫁接培植了108株龙眼树苗,这便是石硖龙眼的母本树。覃敬清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培育这些母本树,因为他坚信,自己用心血和汗水培育出来的石硖龙眼,总有一天会被世人所认可。

如今,石硖龙眼的子子孙孙已遍布祖国的南方大地,说到龙眼,必说石硖,就因它果形硕大,核小肉厚,果质清甜,未进口就先已有一种形的诱惑,进了口中更会留下甜蜜的记忆。而平南大新斗米村中的石硖龙眼母本园,那里的108株为推广种植立了大功的龙眼树,盘虬屈曲,枝杈枞横,树根上巨大的空洞和隆起,还有那如铠甲般覆盖着的厚厚的苔藓,在无声地证明着它们那不凡的经历。看那一排排列队整齐的果树,有的像昂首挺胸的战士,有的像荷锄肩担的村民,有的像揽子抱孙的农妇,有的却如老当益壮、重著青春的年轻人。它们即使老去,也依然保留着待命的状态,枝头上仍然奉献着累累的果实——只是这些果实,大多已失去了食用价值,它们毕竟太老了,老得只能静静地伫立着,作为过去历史的活见证,向来人述说着他们辉煌的过去。

它们述说的历史中,肯定包括过抗日战争的这一段;果园里有一座红色的土楼,本地人称之为红楼,建于1926年,是当年覃敬清的办公楼,楼上设有枪眼炮眼。1942年,一队日本鬼子经过大新,覃敬清率领防卫队在附近伏击,最后退守红楼,与日寇枪战数小时,击毙了两名日寇。日本鬼子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力量,延宕再三,自觉无法取胜,最后无心恋战,仓皇撤去。他们更不知道,率领抗击他们的,竟是曾经留学过他们日本的覃敬清先生,一个学识渊博、爱恨分明又嫉恶如仇的汉子。

真的应该感谢当地人,是他们保留了这片难得的母本园,这里既是水果研究基地,是龙眼文化基地,是抗日战争历史基地,是爱国主义传承基地,更是覃敬清夫妇最后栖息的地方。就在母本园的大门边,便是覃敬清夫妇的墓地,这位为石硖龙眼奋斗了一辈子的农学家,正静静地厮守着他精心培育出的水果良种。经中外专家考证,母本园早期嫁接技术和连片开发的远见,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硖龙眼成了果中珍品,成为平南的主要水果品种,为当地果农赢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3年龙眼成熟时节,母本园第68号收果拍卖,100公斤就卖出了7万元的高价,相当于每公斤700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今天,石硖龙眼在附近的陆川、博白、贵港、北流等地和广东、福建、云南、海南等南方各省,已广泛引进栽种。而作为它原产地平南县的名特优水果,石硖龙眼曾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全县已种有石硖龙眼20多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石硖龙眼商品生产基地,1996年被农业部评为优质石硖龙眼基地县。

果大肉厚味甜的石硖龙眼。

树上的苔藓记载着岁月的流逝。


见证过历史的炮楼。


覃敬清的墓地就在母本园前。


百年老树发新芽。

特别鸣谢(排名不分先后)

向南居·汉唐世家

广西三桂食品有限公司

广西河山投资置业有限公司

平南县农民工创业园

平南奇湖山庄

大同江书画院

大同江文化艺术中心

中共平南县马练瑶族乡委员会

平南县马练瑶族乡人民政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西留学生回乡发现一棵百年老树,嫁接出国宝水果,换得亿万财富
麦杏生丨舌尖上的美味——忆家乡特产
没想到!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龙眼不仅甜还营养 | 万物之乡
(75):无患子科
广西灵山水果季
龙眼(桂圆)种植管理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