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影《兰亭》:中国人为什么忘不掉抗日战争?

    

    【《兰亭》更高明的地方是把战争片拍成了反战片。我一向认为:最好的战争片就该是反战片。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渲染血腥,不是为了使打斗厮杀具有观赏性,而是要吸引心灵,让心灵在场,对战争的原因进行反思,对战争的罪恶进行再次审判。最高级的战争片不是让观众好斗好战,而是该在商业追求、艺术追求之外还有更崇高的思想追求:希望全人类厌战、恨战、反战。】

      最好的战争片就该是反战片
        ——观看肖风导演的电影《兰亭》有感
                  洪烛

    我的祖国拍摄的抗日战争题材影视剧我看得太多了。又岂止我呢?几代中国人都是看着抗战片长大的。

    虽然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已很久了,但抗战电影仿佛是抗战额外的战利品。虽然我出生时抗战的炮火已平息了二十多年,但那场战争对于我似乎并不陌生。也难怪,那是离我们今天很近的一次卫国战争。何况抗日战争又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大组成部分。更何况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譬如钓鱼岛争端】,造成中国人的伤口还没完全愈合,稍碰一下仍有疼痛感。

    新世纪,中日关系千变万化,当我对抗战的那段历史开始进行重温和反思时,终于看到了《兰亭》。《兰亭》是导演肖风与编剧程晓玲合作的又一部抗战题材电影,与此前的《大劫难》和《岁岁清明》共同组成“抗战电影三部曲”。《兰亭》“讲述了在1931年至1941年这动荡的10年间,男主人公徘徊在国恨家仇和亲情、友情、爱情之中,最终投身抗战、壮烈牺牲的故事。经历了种种爱恨离别,片中的每个人物都因自己的选择而踏上了不同的命运之路。虽然这是一部以严肃态度创作的抗战题材影片,但战争在片中只是故事的背景,电影着力凸显的是这场战争带来的人性挣扎和纠结,因而具有打动人心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我的祖国拍摄的抗日战争题材影视剧我看得太多了。但真能让我热泪盈眶的并不多。最近终于遇到了一部,就是《兰亭》。《兰亭》刷新了我对抗战片的印象。

    五、六十年代拍摄的抗战片如《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之类,已成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了。我看这一系列电影时还是个孩子,它们给一个和平环境里的孩子进行了最初的战争教育。那也是一个贫困的年代,孩子们手头几乎没有什么玩具。可我对银幕上的那些枪械却极其熟悉。汉阳造、驳壳枪、捷克机关枪、三八大盖、王八盒子、小钢炮,乃至大刀、红缨枪,构成我幻想中的大玩具。我很小就被培养成兵器爱好者。这些抗战片,是我当时所能读到的惟一的童话了,只是饱含着硝烟的气息。孩子们是以好人与坏人的标准来划分电影里的敌我双方的。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忘记抗日战争。战后的人们一边在愈合现实的伤口,一边不断通过文学艺术去重新撕裂伤疤,逼迫自己反思过去的不幸。

    我相信即使等我老了,还能看到新拍的抗战片,并且拍得更好,更感性也更理性。哪怕我们一代代地死去,还会有抗战片出生。也就是说,抗战对于中国人已是永恒的,永恒的事件和永恒的回忆。

    我问过导演肖风,这样一部抗战题材影片为何以《兰亭》命名?难道仅仅因为故事发生在闻名遐迩的浙江绍兴兰亭镇?他回答:还源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有一句话叫“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看今人,就如同今人回过头去看先人,或许总会认为他们不如我们,并忽略了先人为今人的幸福所作出的努力。

    历史是人创造的,也是人写的。在不同的人眼里,会有不同的历史。在不同的人笔下,更是如此。任何一段从个人视角观察到的历史,其实都是个人史,集体的历史不过是其背景。个人史是有血有肉的,甚至有隐私。它更琐碎,但有时比所谓的集体史更真实。《兰亭》描写的好像只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情感经历和生死历程。男主人公林耕的人生历程已跟集体记忆血脉相连,长在一起,不可分割。因而我们也能从中管窥到那个时代的沧桑。

    跟宏大叙事的集体史相比,这种个人史承载着更多的主观色彩,更多的细节更多的感叹,反而更有亲近感,使教科书里生硬的历史内容变得有体温了。至少,它还原了大历史背景下某一个或某一群具体的人的喜怒哀乐。尤其男主人公林耕还有一段异国恋情:与日军少佐女儿相爱,有过神仙眷侣般的美好时光,最终却双双惨死。两个人滴血的头颅被悬在绍兴城门上示众。
    观看《兰亭》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真的如此吗?其实在时间面前,有何胜利可言?尤其战争史。剔除正义与非正义的因素,就绝对值而言,战争史都是人类自相惨杀的历史。甚至可谓人类大历史中的伤口与耻辱。战争哪有完胜者?除非兵不血刃。付出沉重代价的中国抗日战争虽然艰难地赢得胜利,但日军侵华给多少中国家庭带来毁灭性打击?欠下的这一笔笔血债算得清吗?难道所谓的集体胜利就能把那么多个人的伤痛一下子抚平?正因为在心理上无法扯平,我们才无法忘记,因为忘记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才不断重拍抗战的影视剧,并不是为了炫耀过去的胜利。
    《兰亭》很高明的地方,是把战争史演绎成心灵史。使铁马冰河恢复了体温。使心花的怒放比炮弹的爆破更有震撼力。这种使战争得到人性化深度描写的技艺,就像是从《史记》那里继承的传统:司马迁就是有本事让荆轲刺秦般的孤胆英雄比人海战术的集团冲锋更可歌可泣。《兰亭》里的男主人公林耕也是这样一位独行侠式的平民英雄,他原本不属于任何党派与阵营,而且颇有点儿女情长,在黑云压城、外敌入侵之时,却对大是大非果断地作出生死抉择:拍案而起,揭竿而起,亮剑血拼。
    《兰亭》更高明的地方,是把战争片拍成了反战片。我一向认为:最高级的战争片就该是反战片。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渲染血腥,不是为了使打斗厮杀具有观赏性,而是要吸引心灵,让心灵在场,对战争的原因进行反思,对战争的罪恶进行再次审判。最高级的战争片不是让观众好斗好战,而是该在商业追求、艺术追求之外还有更崇高的思想追求:希望全人类厌战、恨战、反战。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兰亭》已经非常接近我对战争片的这个理想。
    在观影会上让我发言,我提到了这点。我说看前半场时觉得剧情像江南的平原一样平缓,以为此片充其量也就是六、七十分的水平,可越往后看,铁骑突出,奇峰迭起,才察觉中了情感埋伏:导演匠心独运地制造了疑是银河落九天般的巨大落差,原来是为了给观众更强烈的冲撞。尤其到了高潮处,我不只惊叹了,甚之还无法自控地泪眼模糊,为无情的战争岁月里的一对有情人而无限感伤。这时再让我给此片打分,我一定会非常感情用事但又是非常真实地决定:得,给它一百分算了。这份刻骨铭心的感动是钱买不来的,也是最高分都无法概括的。
    导演肖风听我如此评价,也很感动。他承认是充满感情拍这部抗战片的。
    在我眼中,《兰亭》确实和别的抗战片很不一样。不是更高,就是更深。

    从电影院出来,我的脑海里仍回放着《兰亭》里惨烈的电影画面。这是至今最让我感慨的一部抗战片。唉,如果没有那场战争,就不会死那么多人。如果没有那场战争,那些死去的人仍然活着。如果没有那场战争,就会少了许多仇恨。如果没有那场战争,那些中断的爱就会顺利完成。如果没有那场战争,天堂就不会变成地狱。如果没有那场战争,划过天空的就不是炮弹,而是飞吻。如果没有那场战争,就不会有这些流血的电影。可我宁愿看不到这些电影,也不希望悲剧真的发生。悲剧曾经发生过吗?如果没有那场战争,我就可以对此表示怀疑。悲剧曾经发生过吗?明明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我为什么也感到疼?
    是啊,我们宁愿不要那个胜利,如果可以阻止那场战争发生的话。我们宁愿不要那个胜利,如果可以避免那么多中国家庭遭受伤害的话。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只有一幅,但我承认历史却可能有好几种版本。每个人都在下意识地挑选自己最需要的。我更相信平民的记忆,口耳相传,代代相传,哪怕有时在结构历史,有时又在解构历史。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无疑是最少争议的,那是全体中国人用生与死、血与火书写的。历史的书法,比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蚀骨钻心,一笔一划都浓缩着无尽的沧桑、无尽的痛楚。

    中国人就像西方人敬畏法律一样敬畏历史。甚至相信历史是可以轮回的:盛衰兴亡皆服从冥冥之中的周期律。即使自己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也不会恨得太久。中国人对现实很苛刻,但对历史很宽容。为什么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态度有些例外呢?

    这恐怕跟战后日本政府对这场战争反思不够、忏悔不够有关。作为受害者的中国人,只原谅懂得真诚道歉的加害者。对于中国人来说,民族史就相当于家族史,家族史就相当于家庭史,家庭史就相当于个人史。从来就没有完全与社会隔裂的个人,个体永远和或大或小的集体水乳交融。

    《兰亭》导演肖风说得好:“一个想要和平的国家,首先要强大。不然得不到真正的和平。和平不是等来的,而是争取来的。”

    《兰亭》是一部触及伤口深处的电影。剧中的人物来自历史。剧外的观众又何尝不是呢?我们都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我们的今天,来自于昨天。不管昨天是苦涩的还是辛酸的,都让人既不堪回首,又难以忘怀。不管昨天是贫瘠的还是饥荒的,都让人痛定思痛,依然越思越痛。当我们无法以灾难深重的昨天为荣时,也大可不必以昨天为耻,恨不得将其彻底抹去,至少要从脑海里抹去。越是沉重的记忆,越是不该忘却。
    和别的抗战片不一样,电影《兰亭》还促进我思考:中国人为什么忘不掉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一份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的遗产。只有从中汲取力量自强不息,才能使之真正演变成一笔精神财富。抗日战争的胜利,来得多么不容易呀。以《兰亭》为例,绍兴城的那许多抗日烈士,甚至没等到那一天就捐躯了。但他们相信自己迟早会胜利的。古往今来,不仅咱们中国人,整个人类,都是在层出不穷的挫折中不断抗争,转败为胜的。

    日本侵华战争,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灾难。但对于电影来说,它最大的意义是:提供了永远的素材。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是最复杂的关系。抗战片里有我们祖辈或者父辈生活的影子。对于一个战后出生的人,看多了抗战片,也会成为间接的参战者,对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宝贵有更真实的认识。我不禁联想到:甚至我今天的书房,都是建立在昨天的战场上。

    战争造成了众多没有墓碑的死亡,活着的人更有责任给战争本身立一座墓碑。但愿抗战片是最后的碑文,最后的墓志铭!

    电影《兰亭》不只是在为抗日烈士树碑立传,记住历史、记住英雄,是为了更有力地谴责战争、反抗战争:青山处处埋忠骨,就让战犯乃至战争本身在人类的历史中死无葬身之地吧。

    电影《兰亭》为战争敲响丧钟的同时,又敲响警钟警钟为谁而鸣?为和平而鸣。永远为和平而鸣。

【这些年轻的非职业演员】

  (作者:洪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刚川》就是那个大家等了很久的国产反战战争片
这部年度最佳日本片,果然在国内遭到了1星差评!
和《敦刻尔克》一样厉害的战争片还真不少!
国产史诗级战争片推荐
[影像志]反战电影:给和平一次机会
追问过去,叩问灵魂,这才是优秀反战电影的标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