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方宗教建筑之文化与心理意象
古希腊与罗马的影响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Pythagoras(毕达哥拉斯,约西元前580-约前500)认为“万物皆数”,且宇宙之组织是数及其关系之和谐体系,而任何数皆可公度,即数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如1.6=8/5,则称1.6是可公度的。今天我们知道,可公度的数实际上只包含了有理数,而无理数是不可公度的。据说Pythagoras因向往东方智慧,曾游历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地,收获颇丰;后在意大利南部传授数学与哲学,并与其信徒们组建了政治宗教性团体毕达哥拉斯学派。尽管Pythagoras将这种数的和谐归之于神之创造,但是他却将这种“数”定义给了人类。当希腊美学思想发展到以人为中心时,这种人与数之关系就更为密切,导致后来智者派之主要代表Protagoras(普罗泰戈拉,约西元前490或480年-前420或410年)提出“人是万物之尺度”这种美学观点,这深深地影响了古希腊建筑柱式之发展。

古希腊之建筑如同其人,追求细腻与典雅之风格,其精湛之技艺都表现在以人体尺度为摹本之各种建筑雕刻上,而“希腊五柱式”就是古希腊建筑之经典代表。由于希腊是“泛神论”之国,致使其国家、城市与建筑空间布置常较分散、自由,而无明确之向心性;希腊人之活动核心在室外而非室内,致使其建筑内部空间常常封闭而单调。因而,希腊建筑最大的贡献在其精湛之雕刻技艺与城市空间,而非室内空间之创造。

古罗马御用工程师、建筑师Marcus Vitruvius(马克·维特鲁威,活跃于西元前1世纪)则认为:多立克柱式仿男体,而爱奥尼柱式仿女体。的确,在古希腊建筑之柱式中,多立克柱式与爱奥尼柱式的比例关系分别体现着男子之刚毅雄伟与女子之柔丽端庄。希腊建筑实体与自然之接触是一圈作为中性空间之柱廊,实体通过这个中性空间向自然开放。

古罗马帝国曾是一个版图辽阔的奴隶制国家,统治阶级所怀有的那种征服一切之野心与其建筑空间体量之宏伟巨大息息相关。空间大是古罗马建筑之基本特征,为达此目的,罗马建筑师将包围希腊神庙外围之柱廊移人室内,这意味着人已进入某种围合空间,形成了罗马巴西利卡平面型制,使内部空间层次变得更丰富。但巨大的空间虽能威慑人心,却不能轻易令人产生亲近感,甚至对人心还具有一定的禁锢作用。

因此,这些手法最适用于祭祀建筑,如罗马之万神殿,乃单一空间与集中式构图之建筑代表,也是罗马穹顶技术之最高代表作,其平面呈圆型,穹顶呈半球型,直径为43.3米,穹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之圆洞,这可能寓意着神与人世之某种联系。从圆洞照射进来的阳光会产生散射作用,可照亮神庙空阔之内部,显示出一种宗教之宁谧气息。但是总体而言,万神殿虽有震撼人心之效果,却不能体现出神对人真正的爱与关怀。

真正作为敬拜上帝之聚会与祈祷场所是教堂,其本着仁爱与心灵内省精神,有机地将古希腊之人体尺度与古罗马之室内空间感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利用古罗马之巴西利卡式并将其尺度缩小;同时,教堂围绕中心而布置,且各部分按人在教堂之行进路线来组织,即全部的平面与空间概念连带装饰处理只附从一个动态原则。有学者认为,这一创新在建筑史上有着非凡之重要性。其空间组织方式仍然是现代建筑设计与构思之主要思路,这也许就是现代人性场所之原始形象。

教堂建筑讲究空间之向心性,从而表明天地万物之间,只有一位独一真神;讲究空间之高耸,从而象征神之伟大;讲究光之效果,从而表明人间一切光明只来自上帝;讲究对称与均衡,从而体现出神创世界之和谐与美丽;讲究人体尺度,从而象征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世界并融入人间俗世;讲究人在其中之活动,从而形成丰富之空间层次,说明神对人之接纳与关爱。另外,十字架本身,就具有向心性。

拜占庭时期

拜占庭时期(西元395-1453年)中后叶,基督教建筑之精神性空间不断发展,这包括引进了竖向元素、空间上有节奏之表达与整体性,以及室内与室外之新关系。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其意向都是要将基督教之存在意义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一切,对后世西方建筑空间形式之形成与发展,起者决定性之作用。现代建筑虽然形式多样,但究其空间实质,无论是“流动空间”、“复合空间”或“灰空间”,都被古典建筑空间刻下了深深之烙印。哥特式建筑也深受这些形式之影响,且充分体现了“神本主义”时代建筑师之创造活动思维。

约10-12世纪,西欧复古思潮兴起,天主教既承袭了初期基督教建筑之风格,也采用了古罗马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进入中世纪之后,西欧封建势力割据,战乱频繁,各国国力与财力均不及曾经的古罗马帝国。教廷与封建主企图借建筑之壮阔雄伟显示其逐渐逝去之威严,遂仿制厚实沉重之墙壁,半圆形之拱门、窗孔或圆形之穹窿型屋顶。这种受古罗马建筑影响而又不及古罗马建筑之教堂,被后世称为仿罗马式教堂,其最早见于罗马首都意大利,直到12世纪才逐渐传到欧洲其他地区,如法国、英国与北欧诸国。

西元1140-1144 年,法国皇帝路易七世之掌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开始使用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哥特式建筑风格始于法国巴黎及其四周,而后开始波及全欧洲。哥特式教堂之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之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之力量,整个建筑线条直升而形成雄伟之外观与教堂内空阔之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之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之宗教气氛。哥特式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之半圆拱门造型,而用线条轻快之尖拱、造型挺秀之小光塔、轻盈通透之飞扶壁、修长结实之立柱与簇柱取代厚重之穹顶,以色彩丰富之玻璃镶嵌花窗作为重要的室内装饰手段,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无限之神秘幻觉。哥特式教堂之平面大部分仍旧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之两侧增加了一对高塔。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法国巴黎之圣母院大教堂,英国伦敦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德国之科隆大教堂,意大利之米兰大教堂。

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

文艺复兴时期(约13世纪末至17世纪)是“人本主义”之开端,虽然建筑师之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但建筑从注重空间转为外表装饰,空间并没有很大发展。尽管这段时期出现过佛罗伦萨大教堂这样的经典建筑,但从总体而言,其建筑不再像先前时代那样辉煌壮丽,反而慢慢导致了后来的洛可可与巴洛克两种比较矫揉造作之建筑形式。

西方传统建筑在空间上采用垂直发展、挺拔向上之形式,这与古代西方社会之宗教情结息息相关。在古代西方人看来,那些威力无比之众神,既保护着人类,亦主宰着人类之命运与历史发展之进程。因此,对神的崇拜,导致了西方哲学精神中超现实、重天堂乐园之思想。圣经中建造巴别塔之故事,就明显地表达了人们对于上界或天堂之向往。巴别塔俗称通天塔,据《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记载,当时人类联合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之高塔,为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其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天各一方。西元1563年,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 约1525-1569年)便创作了以此为题的寓意深刻之杰作《巴别塔》。

西方宗教建筑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座座单体建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将人们之意念引向上苍,以呼吁来自天国之幸福;那一根根挺拔屹立之大石柱,那一浪浪涌向天空之飞扶壁,还有那些刺破苍弯之尖拱,无疑寄托着古代西方人对来世与天国之幻想与痴狂。特别是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不但建筑从总体上向高空延伸,且其外观修直高耸,富于整体向上之感觉;内部空间陡高挺拔,外部造型则利用窄高之侧窗、修长之人物雕刻,以及直插云霄之尖塔,强调垂直线条之表现;那凌空飞架之飞扶壁,更以轻盈与舒展之视觉效果,使整座建筑表露出一种冲天而起之欲望,把人们的向往天国之情表现到了极致。同时,西方传统建筑突出建筑个体特性之张扬,故横空出世之尖塔楼、孤傲独立之纪念柱处处可见。每一座单体建筑,都不遗余力地表现出各自的风格魅力,绝少雷同,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与强调个体差异之观念。

在西方的传统观念中,向来就有在上下两个空间方向延伸之传统,也很早就在西方宗教观念中发轫出天堂与地狱之概念。因此,西方建筑着力于竖直方向之发展,向下凿挖地下室,向上则摩天破云,这一点很像西方之传统舞蹈芭蕾。在表演芭蕾舞时,演员极力向上腾跃,用脚尖支撑整个身体,并使四肢在空中极力地舒展,其内涵与尖顶建筑一样,都象征了人类试图挣脱地心之自然引力而向上腾飞之意愿。

共产主义运动之先驱Karl Marx(卡尔·马克思,西元1818-1883年)在评述西方传统建筑时认为:这些庞然大物以宛如天成之体积与重量,物质性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精神在物质重量下会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之起始点。

得益于古希腊与古罗马之传承,西方建筑讲求独立之个性,座落于郊野中的西方古代建筑,往往形成一种以自然为背景而孑然孤立之空间氛围,这与中国建筑之群体布局形成了鲜明之对比。西方建筑具有巨大之体量与超然之尺度,如古罗马之斗兽场、神庙、浴场与宫殿以及中世纪之哥特教堂,都具有超尺度之建筑体量与令人不可思议之巨大内部空间。中国古代建筑就个体而言很少或几乎没有出现过超尺度之建筑物,即便最高等级之建筑,如明清故宫太和殿,体量也远远不及古罗马之万神殿。这可能是因为古代中国人认为过分高大之建筑物有违天地之和,借用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董仲舒(西元前179-前104)《春秋繁露·卷十六》之言,即:

远天地之和也,故人弗为,适中而已矣。

时过境迁,宗教之“迷信”时期逐渐远去,人们对宗教之态度开始矛盾起来。一方面,随着时代之进步与科学之发展,人们对神的存在产生了怀疑,神在哪里日益成为人们不愿思考之问题;另一方面,整个人类社会过于快速之发展也使人们感到恐惧,自由人文主义太过自由,激进人文主义太过激进,社会人文主义(如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却不希望从宗教中寻得心理寄托。这种矛盾态度要求基督教与天主教之发展必须不断顺应时代之变化。

如今,欧美各国建筑艺术开始呈现多样化,宗教建筑也摆脱旧的传统风格,出现一些新的式样。基督新教教堂已大别于古典基督教堂与天主教教堂之庞大、庄严、繁复,总体而言都比较简朴,礼堂大都为长方形。内部由于重视讲道,讲台一般置于显著地位;在新教加尔文派之教堂,甚至没有圣像、宗教画、彩色玻璃或圣坛。而东方的建筑师因受东方哲学之影响,将新的建筑理念与设计风格结合基督教教义,营造出一种新的“天人合一”之氛围,如安藤忠雄所设计的风之教堂与水之教堂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庙与教堂建筑
西方建筑风格的演化进程
NO.30期:西方古建筑的六大风格
希腊式、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西方建筑风格一览
哥特式罗马式建筑怎么分,读完文章就会了
不搞懂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没法在欧洲玩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