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楚兴襄阳六百年
宜城楚皇城城址(资料图片)
□王先福
楚国是周代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在周成王封熊绎子男之田后立国,随后迅速壮大,发展为“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东周泱泱大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襄阳是楚国的发祥地,楚国以这片土地为中心在两周的舞台上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就让我们以最新的出土文献结合考古资料来梳理一下楚族、楚国的发展历程与襄阳的关系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出土于国内流散到境外的战国竹简,其中的《楚居》篇第一次以出土文献的方式详细记录了历代楚君的世系及建都之地,这也是目前最新、最完整的研究楚王世系及都城的实物资料。该篇从传说中楚的先祖季连开始,一直到战国中期的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包括23位先公先王及其建都地点、迁徙原因,基本与《史记·楚世家》等传世历史文献和相关传世、出土青铜器铭文记录相符。
据《楚居》记载,楚人的先祖季连“初降于騩山”,娶盘庚之孙妣隹,生郢伯、远仲,居京宗。“騩山”即今河南新郑西南的“大騩山”,因季连为部落首领,居地又名京宗,其妻子为商王盘庚之孙,处商代中后期。记述中将季连作为楚之先祖也进一步说明了楚族来源于中原。
到穴熊后期时,他率领部落迁徙,居地仍称京宗。穴熊即《史记·楚世家》等历史文献记录之鬻熊,是楚国历史上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被楚人尊称为始祖,曾为“(周)文王师”,但未见其参与周武王伐纣的记载,证实其时已不在人世,则鬻熊的时代在商末。“穴熊娶妻妣疠”,“疠”即厉,是位于今随州厉山一带的诸侯国,其妻为厉国女子。此时,鬻熊居地虽仍称“京宗”,但已非季连时期的“京宗”了。再结合后世熊绎居地和楚、周的关系来看,该“京宗”大致位于今陕东南、豫西南的丹水流域。
“(妣疠)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疠宾于天,巫咸该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丽季即《史记·楚世家》中的熊丽,因剖腹生产,致使其母妣疠死亡,人们用“楚”(即荆条)捆扎其身体,该部落因此得名为“楚”。熊丽生熊狂,仍居京宗。此“京宗”之意或许为“荆山之首”。
《楚居》篇并未提到丹阳,这与传统文献之楚早期都城名“丹阳”有较大差别,可能正因其处丹水之阳才为后世指称“丹阳”,公元前312年著名的秦楚丹阳之战就发生在此地。
至熊绎时,周成王(前1043年—前1021年)封以子男之田时,让鄀人占卜迁到“夷屯”,并修建祭祀祖先的“楩室”(相当于后世的宗庙),建成后又偷窃鄀人的小牛祭祀。可见当时的楚国国力较弱,国境离鄀较近,该“鄀”应为下鄀,处陕西商密附近,正在丹水流域。熊绎时条件艰苦,“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也正是由于其时楚离周都较近,周楚关系尚好,才有成王时“周公奔楚”避难的故事发生。
其后只至熊渠时期,《楚居》记尽居“夷屯”,此“夷屯”或有所迁徙。据《左传》《竹书纪年》等文献和《令簋》《过伯簋》《墙盘》等传世青铜器铭文记载,周成王之孙昭王(前995年—前977年)分别于十六(前980年)、十九年(前977年)涉汉伐楚,第一次取得了胜利,第二次则“丧六师于汉”,昭王死于汉上,证实昭王征伐之楚国已处汉水之南。1977年陕西凤雏建筑基址内发掘的卜甲中有3片与楚有关,分别为“曰,今秋,楚子来,告父后,哉(即截获的意思)”、“楚伯乞今秋来,即于王,其贼”、“其惩楚”。前2片的内容均记载楚国内部发生夺位之争后,楚嗣子或国君请求周王调停,但占卜结果是周王要囚禁嗣子或杀掉国君,可能由此导致周、楚反目,周王伐楚;第3片的卜辞意思比较明确,就是要惩罚楚国,楚人或许因此迁徙到了汉水以南。据考古地层关系判断,出土上述3片甲骨文的灰坑时代下限为周昭王末期,再结合《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周昭王十六年(前980年)涉汉伐楚的情况看,楚国迁徙于汉水以南的时间很可能在周昭王元年(前995年)至十六年(前980年)之间,其时或许熊绎已死,楚君为熊绎之子或孙。而河南新蔡葛陵楚墓竹简中直接提到“昔我先出自颛顼,宅兹沮漳,以徙迁处……”,也说明西周早期的楚国居于沮水、漳水流域。我国历史地理学家石泉先生认为古沮、漳水即今蛮河,在南北朝以前称夷水,“夷屯”很可能就处夷水旁。由此分析,至迟在周昭王后期,楚人已到了今蛮河上游的南漳东北部荆山一带。早期由于条件的限制,楚人在荆山艰苦创业,物资匮乏,仅有苞茅进贡周王朝用以缩酒。
西周晚期,熊渠向东拓展到了蛮河上游偏中游一带。熊渠积累了一定的力量后开始对外扩张。《史记·楚世家》载:“熊渠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时,暴戾,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庸为当时的诸侯国,在今湖北竹山县一带,杨粤多认为即今江陵、天门间的古阳水流域的越人,句亶在今江陵一带。从近年在湖北随州安居、河南南阳夏晌铺分别发现西周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鄂国高级贵族墓地分析,西周早中期的鄂国在随州安居为中心的地域,向西或可到达汉水东岸,周夷王时,因率领东淮夷、南淮夷叛周被灭,其后遗族就迁移到了河南南阳,即后来的西鄂。熊渠趁鄂地空虚攻伐占据其地,并封中子红为鄂王,该鄂王城或许就是今襄州、枣阳交界处的黄龙镇楚王城。到周厉王时,熊渠去掉几个“王”的封号,并退回到了蛮河上游的楚国本土。
熊渠之后,楚国公族内部的矛盾较多,经常出现相互倾轧的事件,导致楚国作为不大,国境范围也没有实质性突破,到若敖、蚡冒时仍是“土不过同”的小国。其地理位置基本处今宜城南、钟祥西北、荆门东北区域。蚡冒“始启濮”,即开始进攻汉水南岸山区的少数民族,以扩展疆域。楚国在这一较长历史时期的创业,培养了武王的雄心壮志。
至武王熊通,其地在今宜城平原上,因居地人口增长,“围疆浧之波”拓展水域面积用于居住,经改造的住地称“郢”,其后楚都便以郢都称呼。武王以后楚王世系与文献记载一致,所居的都城也不断迁徙,有的甚至来回重复多次居住,但其地主要在以宜城平原为中心的地域范围内。直至《楚居》记载结束的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后期,楚都才迁到了江汉平原。
正是依托宜城平原上的根据地,熊通开始东扩征服随国,并要随国代向周天子尊楚爵号未果后,于其在位第三十七年(前704年)自尊王号,开诸侯称王之先河。他先后灭掉了汉水以南的众多小诸侯国如权、罗、卢等,逐步统一了汉水中游,并最早设县治理国家。楚文王继承其父遗志,开始渡过汉江北上,先后灭掉了汉水以北的申、息、邓等诸侯国,将南阳盆地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之后楚成王先击中原、后攻淮域,与当时先后称霸的“春秋五霸”之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公开叫板,其功绩不在当时的“霸主”之下。楚庄王更是观兵周郊,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最后一霸,使楚国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春秋晚期,吴楚大战,楚郢都陷落,楚国几近灭亡,在秦、随的帮助下,楚昭王得以复国。到战国早期,楚国的发展方向仍是淮河流域与中原,这期间,楚国灭掉了上述地区的多个小诸侯国,版图进一步扩大。战国中期,楚国郢都南迁后,其部分精力已开始放在向南的扩张上了,加上三晋和秦的渐次强盛,楚国逐步走向衰落,直至被秦所灭。
楚国在西周早期立国后不久到战国早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先后以今南漳荆山东北部、蛮河上中游到蛮河下游的宜城平原为根据地,其地域均在今襄阳地区,如果从周昭王在位(前995年—前977年)中期算起,到楚悼王在位(前401年—前381年)中期结束,前后长达600年,这也是襄阳作为楚国发祥地和壮大地而逐步兴盛的600年。
公元前279年,秦国军队从关中过武关,经汉水上游到达南阳盆地占领楚邓县(今高新区邓城城址),越过汉水占领曾经的楚都鄢郢(今宜城楚皇城城址),进而南下在公元前278年占领楚郢都(今江陵纪南城城址),迫使楚迁都陈(今河南淮阳陈城遗址)。在此过程中,襄阳实际上又成为秦攻楚的跳板。可以说,襄阳地区在楚国的发源、壮大和衰落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作者系襄阳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熊绎与夷屯
楚国既然已被西周分封为诸侯国,却为何周昭王又要三次南征伐楚
罗氏春秋(二)罗子国的兴盛
楚国的地界范围竟然是看邻国“眼色”?
[先秦] 《楚国史》
大梦春秋015|楚国大举北上争霸,美女息夫人华丽登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