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伏贴”——愚昧烙印


        一、“三伏贴”人满为患,官媒传播愚昧忙

        7月13日,入伏第一天,从各地的报道看,各中医院的排队贴“三伏贴”的民众又是人头涌涌、络绎不绝,犹其是家长带孩子去贴的;而几天来各级媒体都在积极传播愚昧的“三伏贴科普”。


        按中医的说法,“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方法,在《黄帝内经-素问》里即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冬病”指在冬季容易发作或病情加重的疾病,阳虚体质的人容易患有“冬病”。夏季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中医认为一年当中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候,这时候用穴位贴敷、针刺艾灸等方法来补充阳气,可纠正阳虚体质,数月后冬天来临时“冬病”的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得到明显减轻。这套阴阳五行的旧学问没有科学依据并非常可笑。

        现在“三伏贴“及其处方的可查证最早出处是清代医家张潞的《张氏医通》:“夏月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 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二、“三伏贴”其实是愚昧新民俗

        虽说“三伏贴”在局部地区的民间可能有点历史了,但其突然大火并席卷全国,成为各地要民众排队争相享受的服务为时很短。至少从Google趋势及期刊库记录来看,在2007年前,是没什么关注度的;2007年,官方弹压了“中医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大讨论,并号召“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当时众多中医神棍活跃,象刘太医的牛筋汤、林光常的红薯、马悦凌的生泥鳅等等,歪门邪道的中医养生术盛行。首都北京作为率先流行“三伏贴”并纳入医保,客观上在全国起到推广愚昧当时尚作用;各路电视报纸网站在三伏前后有大量集中高强度报道,短短几年间,“三伏贴”就成了席卷全国的愚昧新民俗。


        “三伏贴”迅速爆发,引来各路人物收割,除了中医院,各种路边店、购物网也在销售“三伏贴”。2013年的三伏天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一个通知,要求 “加强'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规范临床应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临床疗效。特别指出,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及应用人群,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1 ]非正规店及网站的“三伏贴”固然是不可靠,但中医院的也是骗人、坑人的,中医药局干这事就类似“合理开发利用愚昧资源,维护注册骗子权益,坚决打击非法骗子......”。

        三、“三伏贴”如何行骗

        按中医药局的要求,“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

        《黄帝内经》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所以,古时候可能有医家因此臆想出在皮肤上贴膏药治肺病。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些知识就如同“心主神明”“人血馒头治肺结核”一样完全不可靠。设想康熙年间的张潞如果穿越到现代,看到现代人都解决了疟疾、天花、肺痨等等,不知佩服到哪里去了, “老夫那点破方子不顶用,惭愧惭愧。”

        “三伏贴”没有可靠依据,却具备行骗潜质:首先,很多人认为只是贴点膏药,又没太大风险,有益最好,无效也损失不大,基于从众心理参与;“三伏贴”既然“冬病夏治”,自然无需表现近期疗效;到了冬天,感觉好当然归功于“三伏贴”,感觉不好人家还会辩解说如果没几个月前“三伏贴”,没准更坏呢?今年就算不好,一个疗程三年呢。

        后面倒象《红楼梦》中王一贴向贾宝玉介绍的“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晨吃这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明年再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除了普通型的“三伏贴”,这些中医骗子还挖空心思的“研发”出各种特殊疗效的“三伏贴”,比如前两天北京电视台就报道了国立巫医科学院附属西苑医院开发了降脂减肥贴、腹泻贴、便秘贴、降压贴。不过,如果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规定,这些应算“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这算北京电视台公开举报么?


        四、“三伏贴“配方及成分

        现在的“三伏贴”的药物组成就是沿用《张氏医通》的: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方,还可配伍加减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按照中医的解释,这几样药材作用如下:白芥子、细辛、甘遂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姜汁则具散寒止咳的效用。其中几样药材是有明显毒性的:

        白芥子,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白芥子甙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的白芥子油,主要成分异硫氰酸烯丙酯,具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肤发红、温暖,甚至引起水泡。[2 ]

        延胡索,传统镇痛草药,含有镇痛功能的延胡索乙素,也有肝肾神经毒性,可致嗜睡呼吸抑制。[2 ]

        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甘遂峻泻,有毒。可引起呕吐、腹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毒副反应。动物试验发现心、肝、肾有一定中毒性的组织学改变。[2 ]

        细辛,大名鼎鼎的马兜铃科成员,含可致肾衰竭的马兜铃酸,也含较多的肝毒性黄樟醚。[2]

        五、“三伏贴”不良反应

        一些人在贴“三伏贴”后出现过敏现象。中医神棍这样回应:“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是正常现象,有的敏感者会出现起泡现象,甚至泡消后会留下浅浅的疤痕,这都属于正常,因为敷贴的药物中含有辛香刺激的药物。如穴位上皮肤起泡,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3 ]

        好些人真被中医洗过脑了,如某网友说:“我妈某年去贴了三伏贴,不出意料很顺利地过敏了,然后跟我说’这东西真的好神奇,贴了痒得不行,真的在发挥作用,在治病和排毒…”。

        去年《中国中医药报》的一个报道,爷爷带孙子过来贴“三伏贴”,孙子哭诉:“爷爷,背上像发烧一样。” 爷爷却说:“这就对啦,到冬天病就好了。” [4 ]中医没有科学客观的评判标准,只要服药、治疗后出现了变化,就算是不良反应也能忽悠成疗效。

        贴 “三伏贴”后出现一定程度的过敏现象很常见,皮肤敷药部位出现轻度灼热、瘙痒或起小水疱,如前面指出,白芥子含白芥子甙,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的白芥子油,具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肤发红、温暖,甚至引起水泡;新鲜姜汁也是有强烈剌激作用;其它成分也可能致敏。因为有些“三伏贴”贴敷前需要加热,如温度过高也可致烧伤。

        有些“三伏贴”过敏会很严重。

        病例1:王×,男,14岁,13:30贴敷“三伏贴”结束,无不适离院回家;14:30返回医院,自述浑身痒、胸闷、咳嗽。查体:面部及前胸大片状荨麻疹,面部略肿胀,口唇略绀,颈软…考虑为速发型过敏反应,立即急诊留观,去除三伏贴,温水清洗局部,肌注异丙嗪25 mg,肌注地塞米松10 mg,约10 min后,呛咳缓解,仍有胸闷,四肢皮肤出现大片荨麻疹,立即予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25 mg预防休克,血压渐上升,约2h体温正常,荨麻疹消退,继续观察3 h无不适,离院。[5 ]

        病例2:刘×,女,31岁,第3年进行敷贴时,第1、2次敷贴后,仅局部红赤、起泡、微痒、灼痛,无全身症状,约4d~6d水泡吸收,局部症状消失。第3次敷贴后,局部红赤,起大泡,水泡晶莹饱满,局部奇痒。继之全身出现紫红色斑疹,或如风疹块,脚心、手心亦可以见到红斑,瘙痒难忍,肌肤灼热,时有闷热感,伴心悸、气短。以为患者为其他原因所致过敏,经西医抗过敏治疗近1周后恢复正常。第4年三伏天再次敷贴时,头伏敷贴3h即发生过敏反应,且过敏症状加重,局部瘙痒难忍、灼痛,全身不适起风疹块,伴心慌气短,如前处理康复。[6 ]

        病例3:患者男,59岁。出于治未病目的,在当地乡镇医院使用中药三伏贴,组成为麝香、甘遂、细辛、延胡索、白芥子、生姜汁。在初伏和中伏时各贴敷药物6h,均无任何不良反应,三伏时贴敷4h后局部出现灼热、疼痛及瘙痒感,移除药物后发现局部红肿、水疱,部分水疱破溃后出现渗出、糜烂,并在半年内反复出现,5个月前,患者首先于中腹部出现散在红斑,自觉瘙痒,搔抓后逐渐扩大变黑,并形成结节样皮损,继而四肢出现散在结节样皮损。患者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过敏”、“继发感染”,给予口服氯雷他定片,外用创灼膏、复方倍他米松乳膏,用药期间皮损消退,自觉症状减轻,但停药反复。斑贴实验结果显示三伏贴配方中白芥子、甘遂阳性。诊断接触性皮炎。[7 ]

        病例4:深圳电视台报道过的事例,深圳薛女士花500元办了冬病夏治卡,做了三次“三伏贴”治疗,最后一次回家后感觉很烫,两天后同事发现她呈“烧伤”样,自已才发现全身多处起泡,并有脓水,找治疗医生开了烧伤膏仍越来越严重,最后进了烧伤科处理。医院还不承认过错,认为是治疗中一个过程。薛女士很愤怒:“做“三伏贴”要做到烧伤科去呀?”经诊断,薛女士全身烧伤4%,浅2度烫伤。薛女士索赔治疗费、误工费合计5000元,以及后期治疗费用。[8 ] 视频:http://t.cn/RLqKysa


        六、愚昧轮回

        查“冬病夏治”还查到在三伏天时头顶艾灸盒艾灸百会穴的报道,头顶艾灸盒的样子神似很多年前气功鼎盛时期的信息锅修炼派。当年政府也曾纵容各种特异功能、气功泛滥,上一轮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未来呢?


        小结

        入伏首天,“三伏贴”依然很火,媒体传播伪科学依旧很忙。“三伏贴”其实只是近几年突然炒作起来的愚昧新民俗。“三伏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三伏贴”的好几样成分都有明显毒性,其中白芥子的白芥子甙水解生成白芥子油,能使皮肤发红、温暖,甚至引起水泡。因贴“三伏贴”导致皮肤过敏、搔痒很普遍,严重过敏或烧伤的案例不少。

        参考资料:(略)


(作者:远离中医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制三伏贴
穴贴大会讲座集锦系列(10)之文碧玲博士:“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临床运用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近况
未病,冬病夏治
三伏贴的配方收集
中医药适宜技术--敷贴_69632800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