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管王羲之多么完美,也只是“一家风范”!


王羲之《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地位无法撼动。时至今日,从精良的钩摹本到粗糙的印刷品,可谓是乱花迷眼,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实际上,所谓的“神龙本”,看到的都是精巧之气,正如康有为所说的,“唐人‘专讲结构’”,远离魏晋风尚。手札完全是另一种风貌,与《兰亭序》相对比,毫无相近之处,却更能体现王羲之书法原本的气质。


王羲之被封为“书圣”,追捧、效法之人众多,但也不乏像张融说出“恨二王无臣法”的理性人物,更有像韩愈这样惊世骇俗的批判者,提出了“羲之俗书趁恣媚”。就取法而言:一是在今时今日看来,不管王羲之多么完美,也只是“一家风范”,不是临摹取法的唯一选择;二是如何具体理解王羲之书法中的“媚”,即所谓“有女郎气”。“媚”源于当时的风尚。魏晋风度上承两汉,下启盛唐,以峨冠博带和羽扇纶巾,树立起一个独特的文化坐标。


图1 王羲之《二谢、得示帖》


有鉴于此,对王羲之和学王羲之的二道贩子要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不能不说,学王字易得甜俗之病。原因有二:王字是“雄媚”而非“柔媚”,既雄且秀,柔中有刚,不可偏废。王字常被视为帖学之源,却因此而存在一个“悖论”——王羲之所学多从汉碑而来,何来帖学?“雄媚”气质在两件手札(图1)中可谓一览无余,既潇洒飘逸,也是铁画银钩,何尝不是另一种《龙门二十品》?古人评价王羲之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变化不可端倪,最难捉摸。董其昌曾将王羲之和唐李邕放在一起对比,“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在米芾《蜀素帖》题跋中有“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的评价,老米相比大王,多了刻意,少了自然。大象和狮子虽是百兽之王,但和龙相比,相差是天上人间。


 王羲之《二谢帖》


对于王羲之的理解和印象,实质上是不断叠加的结果,既有各种《兰亭序》,也含有手札,还包括《圣教序》结字。如前所述,手札最能体现王羲之的气质。《圣教序》同样存在“晋唐混杂”的问题。从单个结字来说,每个字都是原大抠出来的,自然十分精到,但就全篇来讲,均匀分布,虽为高手安排,又有皇权的威慑,仍然不是晋韵而是唐法。因为是集字,所以气息被阻隔在单个字形之内。当然,不论是《圣教序》还是《兰亭序》,也不是不能学,而是要善于学,尤其是《圣教序》,滋养一代代书家。在临学王羲之之前,可以将各种关于大王的资料综合起来。董其昌说“右军如龙”,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王羲之没有一件真迹传世,看不到“真身”,也正因为如此,能够化身千百。


王羲之《得示帖》


清代碑学大潮兴起,选择造像碑刻,获取了一种原始的精神力量,书风面目为之一新。但碑学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积弊甚深。正当此际,沈尹默振臂一呼,意义重大。读他的临作(图2),既能直接了解他的书法,也能观察到他对王羲之书法的认知,同时也包含了对书法本体和书家个体的见解。书法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个完备系统,具有自足性。所谓的潮流皆是一时之兴,明了又暗,浮浮沉沉,个人需要定力。每个人要坚定自己的艺术理想,不能“随大流”。书法是个人化的,而且是非常内化的,与他人“无关”。写书法需要性情,但如何学书法则需要理性。


在临摹过程中分析范本,着眼点包含多个层面,用笔、连带、字形大小乃至节奏等,但最终又要“还原”成一个整体。韵味通常由很多细节组成,细节少了就会粗糙,但细节不是琐碎感。从临作来看,沈尹默非常“忠实”。虽是手札一路,并不存在所谓的“一挥”,从局部的行列距到全篇章法,丝毫不差,甚至包括第二行中“弥”这一脱漏字的处理,可见是多么地虔诚和认真。沈尹默恪守古法,追寻古雅,注重古典意境,法度精严,气息典雅,圆润秀美,清雅遒健,不作怪异之体,在平正中求变化,在变化中见姿致,“用笔粗处不蠹(dù),细处不弱,骨肉停匀,恰到好处”。


图2 沈尹默临《二谢、得示帖》


对比原作和临作,两人气质差异极大,“法乎上者得其中”,王字的风流倜傥、不染尘俗,在沈的笔下变得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其中有过于雕琢的不足,尤其是收笔露怯。若按照“雄媚”之标准,失去了雄壮之姿,只是单纯地柔媚秀丽。此二札中有很多特别美的“字组”,两三个字相连,虚实相映,如“羲之女”三字,属于“字眼”,是一个节奏的高潮,临作中明显失去了神采,变得平淡无味。再比如“知足下”三字,临作中变得很孱弱乏力,很小气,在全篇中几乎不协调。“乃行”二字的连笔分外精彩,“乃”字起笔以及“羲之顿首”最后的顿笔而收,这些细节在临作中都没有了,不仅那种戛然而止的节奏感没有了,整篇给人的感觉是一下子泄了气。再比如将原作和临作中的两个“雾”字对比,临作过于平常,原作中的错位和绞合,乃是全篇中的点睛之字。至于王羲之二札中的一些“节笔”,更是需要关注的细节。


毫无疑问,大家也是从取法者开始的,必须时时坚持临摹,从对临到意临再到通临,一步步地走。再者,大师彼此之间也相互比较,一定会有高下之分。所以,但凡一百年乃至几百年中,到最后比来比去,总是不断有人退出历史舞台,能够留在视野之内的杰出代表性人物,总是那么三四个人,甚至仅仅一人而已。(原标题为“大师临池系列(二十二)——沈尹默临《二谢、得示帖》”)



书法报 扇面蜡染笺

双十一优惠进行中



总监丨崔鑫

编辑丨欧阳媛 蒙言 游婧

设计丨金梦

供稿丨2018年第44期《书法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过王羲之的圣教序有什么感觉?
张旭光先生的《圣教序》情结
临帖行书找不到捷径?你知道这几个技巧吗?
初学行书,圣教序好,还是苏轼、米芾好,答案在这里
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和他的其他尺牍手札及《集字圣教序》在笔法上差别那么大?
书法经典中的经典,《圣教序》到底好在哪?老师解读其中奥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