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希”唯一真迹《伯远帖》高清

  近期最火的展览,莫过于国家博物馆9月17号举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展出大量建国后回归祖国的各类文物,其中镇展之宝、国之重器最为火曝吸睛。而这些国宝中最引人注目的又莫过于王珣《伯远帖》和韩滉《五牛图》、宋徽宗的《祥龙石图》和董源的《潇湘图》

  当然,以上最引人注目的4件,并非一次性展出,实在是宝贝太宝,也太脆弱,所以展期前期只展《伯远帖》和《五牛图》,后期则轮换成《祥龙石图》和《潇湘图》,因为参观人数众多,为了科学保护国宝,展出两天后便严格规定每人限定三分钟,不准拍照。

《伯远帖》和《五牛图》展柜前排队的人群,摄于国家博物馆

换展当天国博实拍,©冯晟祎

  幸运是,《伯远帖》及《五牛图》真迹第一天展出的时候并未限制拍照,有网友拍下了第一手资料,我们从网络下载,将部份高清原图发布于此,并探讨下最令人着迷的问题,《伯远帖》到底是不是真迹。

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到底不是真迹?

  王珣《伯远帖》是乾隆内府鼎鼎大名的“三稀”(两外两件是《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之一。王珣的族叔就是王羲之。他与王献之同辈。

  跟传世多数晋人手迹一样,《伯远帖》也是一封问候友人的书信。而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三希”之中唯一一件被学界普遍认定的真迹。启功先生在《启功丛稿》中写到:

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

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毫芒墨若新。

  晋人法书的唐摹本都已经稀罕得不得了,何况这样的真迹?

  因为本次国家博物馆的展出,对《伯远帖》真假的讨论突然又热烈起来,其中质疑非真迹的也有其理由。以下选部分观点一一探讨。

  首先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已知的知识,所有对“三希”的介绍中都公认“伯远帖”是唯一真迹,而此据最有力的证据来源于启功先生的一锤定音,即上面的那首诗。

  在启老之前,历代名家大师,及《伯远帖》的历代题跋中,并无明显肯定此帖为真迹的实证字眼,至于乾隆爷之断,不足讨论,因为这位作为一国之君的大神,其眼力实在不也恭维,在他眼里“三希”皆为真迹尔。

  从现有资料中看,“三希”中仅《伯远》为真迹,是当代资深老艺术家及文物专家的共识,其中启老的观点则是至关重要,由此也可见启老德高望重的份量所在。

  大师之言自然是我们深信不疑的铁证,当然,本着严谨治学的心态,至少我们也不应该盲目唯大师所从,比如启老所说的《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先生认为并非颜老真迹,理由是颜鲁公不可能自己书写自己的任命状,我们原来也都信以为真。但这些年来,通过翻阅过大量的史料知识,确认其实古人也有自己重新誊抄告身帖(类似于今天的任命书)的习惯,而颜鲁公正好是个非常爱惜自己羽毛的高官,一生正气,并非常注重家风与名誉,其留传后世的颜氏家训即是千古名文,由此可见,鲁公亲自誊抄一份任命书作为激励后世子孙或标榜家门及弟、光宗耀祖,也不是不可能的,何况《告身帖》本身书写老精练老辣的笔墨风格启功先生也是认可的。所以至少现在很多人其实已默默认定《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其实是颜爷真迹,惜此帖流亡日本。

  回到《伯远帖》,网上质疑其非真迹的理由多是因为观展后,通过高清图,分析帖中每字之笔划而认定。在此,本柴倒是力挺启功先生的认断,至少目前支持《伯远帖》为真迹。

  书法史学者刘涛先生认为,这件可能不是真迹。他举了帖中的几个例子。

  如:1、“遠”字的橫捺显得软弱无力。

  2、“期”字右边的“月”,第二笔明显有错位接补的痕迹。且此处纸张并没有接补痕迹。

  3、“如”字,横划作一点被甩在外面,显得不太正常。

  刘先生进而推测,此件大概也是唐人摹本。可能原件本身就有残缺,所以摹写的人在工作时也有迟疑,才会出现上述反常的情况。

  当然,这种观点也非一家之言,早在清初,吴其贞就在《书画记》中将《伯远帖》定为“唐人廓填”。

  就以上3例而言,我倒觉得不能算是有力理由,毕竟古人书写皆为实用,而并非创作。王珣本人并不知道其随手写这么一个东西会被后人捧为法书经典,世代临摹。且即便是再有名的书家,书写中偶有断笔、接笔,或意断笔不连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的,是人都不是神,谁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何况笔墨。这些感受,只要潜心研学,勤习书法的人,一定会有同感。

  所以,以上3点关于笔画的质疑之据,并不能让人信服。

  晋人法书历经两百余年战乱,至唐代,数量已经极其有限,加上唐太宗李世民力推王羲之书法,因此初唐时期通过各种双勾填摹的方式来复制晋人法书比较流行。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传世晋人法帖,几乎都是唐人摹本。

  唐人摹古最有名的便是双钩填墨,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在纸上涂蜡,用熨斗烫一下,使蜡浸入纸张变得透明,然后将其放于底本上,勾出轮廓,填浓墨。这种一般用冷金纸。台北故宫《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便是此种方式。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台北故宫藏

  另一种就是响搨,又叫“向”或“晌搨”(意为向着晌午的阳光)。就是选个大晴天,坐于暗室中,通过屋顶或墙上的小窗口,让强太阳光照进来,映出底本轮廓(此说法来源于师传及网上资料,其实我至今未弄明白具体做法

)再双钩,填上细墨。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的《丧乱二谢得示帖》三帖便是此种方式。
《得示帖》 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不过从技术上讲,两种方法最终步骤都是勾填,只是前期步骤不同,勾填中不同之处是,前者为填浓墨,后者为填细墨,但据专家所言,用放大镜扩大,仔细观察,两种勾填均会偶尔可见微弱的细线轮廓。

  《伯远帖》用的是白麻纸,说它是勾摹本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憾我们无法亲见实物,更不可能把物于掌下,放大镜观研,但我们相信,当代科技必然会有更科学的方法做出鉴定。

  以下让我我们来欣赏更多的真迹实拍细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法书的真迹本和临摹本
“三希堂”的《伯远帖》是晋人真迹吗
启功论书二:《平复帖》为何称墨皇?书家真的是陆机吗?疑点重重
唐太宗“一字千金”求的王羲之书法[16P]
【转载】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唐摹本”《万岁通天帖》亮相
《万岁通天帖》亮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