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平煤股份一矿
2013年6月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简介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神华集团于2005年立项,组织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6家研究机构共同研发,在百余个煤矿试点运行并取得较好成效的一套现代科学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方法。这套管理体系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通过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其核心是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明确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和重点;通过保障机制,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风险管控标准与措施的执行;通过危险源监测监控和风险预警,使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经过神华集团等煤炭企业3年多的试点证明,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理念先进、行之有效,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体系总结构
AQ/T1093-20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规范》2011年7月12日发布,2011年12月1日实施。包含8个部分,46个要素和若干具体指标。
1、总体要求
2、安全预控管理总体方针
3、风险预控管理
4、保障管理
5、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6、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7、综合管理
8、检查、审核与评审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1、通用性: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给出的一套煤矿安全管理的流程与规范,具有通用性,不仅适应于地质条件好的的煤矿,也适应于地质条件差的煤矿。当然地质条件好、装备优良、人员素质高等有利因素更有利于满足《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但面临安全诸多不利条件的煤矿,通过《规范》的实施,同样可以提高其安全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可以规范其管理流程,可以在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其安全管理绩效。
2、针对性、特殊性:
《规范》提出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百万吨死亡率、提高我国的煤矿安全水平,因此《规范》的条款是针对煤矿的,不适应于其它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3、科学性、系统性:
整个规范是围绕“危险源管控”建立的,而危险源的辨识又是基于“事故机理”展开的,因此《规范》是科学的;《规范》不仅强调危险源现场管控,还强调煤矿应明确安全管理方针与目标、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与职责、应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等,以实现危险源的系统管控。
4、“本质”安全性:
《规范》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机”、“环”、“管”的本质安全、打造“本质安全”矿井。也就是即使“人”、“机”、“环”、“管”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出现了安全问题,但由于另外其它三个因素的本质安全性,也不会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当然这是一个终极目标,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煤矿还无法做到,但是通过《规范》的有效实施,将使煤矿逐步接近“本质安全”,最终实现零伤亡。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5、全员、全过程、持续改进、长久性:
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的理念一样,所有的员工都应参与,所有的过程都应覆盖,应确保方针、目标、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等持续改进,应确保通过《规范》的有效实施,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煤矿的长治久安!
 为什么要推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一、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安全水平差距较大。目前,美、英、德、澳等国已基本消灭重大死亡事故,澳大利亚每生产1亿吨煤的事故死亡人数仅1人。同美国、南非、俄罗斯、波兰和印度相比,我们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几十倍,是同样发展中国家印度的五倍。
2.当前国际国内对中国煤矿业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在国际社会眼中,矿难就是中国的代名词。
国内民众和媒体对煤矿事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党和国家对煤矿安全越来越重视。
煤矿从业人员及其家庭对煤矿安全期望越来越大。
二、影响煤矿安全的客观和主观因素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一)客观因素:
1.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开采条件较美、英、澳、印等国家相比,差异较大,适合露天开采的储量仅占总储量的7%。
2.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小煤窑众多。
3.行业总体装备水平落后,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4.安全监管相对薄弱。主要手段是依靠下达考核指标,以罚代管,没有过程控制。
(二)主观因素: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落实到位。
2、管理工作缺少前瞻性,缺少风险预控的管理意识。
3、管理手段与安全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特征不匹配。
4、安全责任制不健全。
5、对人员的安全需求关注不足。不重视安全培训。
三、当前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不到位安全措施执行不到位。
2、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知识不足。
3、现场安全监督不到位。安全责任制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等等。
只要抓好重大系统性危险源管控,就能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只要将岗位风险控制措施执行到位,就能防止零打碎敲的事故发生
  安全管理历程
安全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的阶段,现在上升到了风险预控管理的阶段。风险预控管理体现了现代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安全管理向最高级阶段文化管理迈进的基石。
经验管理       低级阶段 制度管理       目前的管理手段
风险预控管理   科学管理手段
文化管理       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
 风险预控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对比
制度管理是传统管理模式,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风险预控管理)是现代管理模式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内涵是: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冰山理论”为理论基础,以PDCA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的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其理念为“所有意外均可避免,所有危险均可控制”,每项工作首先关注安全,通过风险评估,排查不安全因素,制定最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把风险切实、有效、可行地降低至可以接受的程度

一、制度管理体系特点是经验式的管理、是反映式、被动的管理、是“处方”式的管理,注重最终效果,发生事故后深度严厉追究管理者的责任。
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特点是源头管理、未遂管理、是在做全面的体检, 是超前预控管理、突出事前、事中的过程管理、注重风险、过程和效果,依靠机制、依靠流程、突出科学、系统、完整、闭合性;突出全员、全过程、持续改进、长久性,是主动管理、全员参与的自主管理、是闭合管理、持续改进管理,更具有针对性、简单性

通过危险源辨识,可以明确管理的对象;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明确管理的重点;
通过危险源的监测和预警,可以明确管理的薄弱环节;
通过标准和流程,可以明确管理的依据和途径;
通过安全文化的引领,可以有效地促使员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转变;
通过严格考核,能够解决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和信息化管理,能够保证管理的持续改进,形成长效机制

通过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可以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和消除,达到风险预控的目的
有人说这上千条危险源怎么来管理?感觉难度很大,管理起来也很复杂。实际上涉及到某个岗位的危险源并不是很多,比如说皮带司机这一岗位的危险源仅有十几条,他只需要知道这十几条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严格执行,便可保证作业安全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系列培训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风险管理

引言
引言
2.1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概述
什么是风险?
2、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
 2.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概述
 2.2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流程
         
管理体系相关术语
1、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2、风险: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
3、危险源辨识: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4、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分级。

5、风险预控: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出现的过程。
6、危险源监测:在生产过程中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监测、检查,并及时向管理部门反馈危险源动态信息的过程。
7、风险预警:对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风险大小进行预期性评价,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活动。

8、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来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属于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而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则属于广义的不安全行为。

9、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煤矿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10、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系统中已知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系统的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值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风险管理过程。

11、管理对象:是管理对象单元的一种划分,是对危险源的总结和提炼,是通过管住管理对象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或消除。
12、管理标准:是一种标尺,是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的最低要求。管理(对象)标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有关标准和企业标准从严制定。
13、管理措施:是指达到管理标准具体方法、手段。
14、PDCA:是戴明提出的一种循环管理模式,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从管理的计划到改进是一种闭环的管理。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组成
主要包括:
1、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2、管理对象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3、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与控制;
4、组织保障管理;
5、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2.1.2 煤矿风险管理的内涵
煤矿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煤矿生产或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危险源实施有效的控制,达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煤矿风险管理由危险源识别、评估、控制等环节组成。其中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和目的。

2.1.3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目标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实现煤矿生产的本质安全化,将风险降到最低,最终达到杜绝责任事故,减少非责任事故的目的。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2.2.1 危险源辨识
  2.2.2 风险类型的确定 2.2.3 风险及其后果描述 2.2.4 事故类型的确定
  2.2.5 风险评估
  2.2.6 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制定
  2.2.7 危险源监测
  2.2.8 风险预警

2.2.1 危险源辨识
煤矿危险源辨识是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2.2.1 危险源辨识
一、危险源辩识主要采用的方法
二、煤矿危险源辨识的依据
三、煤矿危险源辨识的内容
四、煤矿危险源辨识的步骤


一、危险源辩识主要采用的方法
  1、工作任务分析法
 具体操作:以清单的形式列出本岗位所有的业务活动、活动场所及每项业务活动具体工序。
 实施步骤:对照相关的规程、条例、标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综合考虑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工作中存在或潜在危险源。
 主要用途:辨识生产活动中的危险源。
 优点:简便、详尽、易掌握。
 缺点:受工作人员主观因素影响。

    

2、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法
具体操作:根据煤矿生产系统中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事故,寻找与事故有关的原因、条件和规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分析辨识出系统中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
 适用范围:分析生产系统中各类事故产生的原因、条件、规律。
 优点:针对性强。
 缺点:专业性强,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四、煤矿危险源辨识的步骤
(1)单元的划分(全面性)
  按照空间进行划分: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
  按照生产组织划分:综采队、准备队
  按照专业进行划分:采掘专业、洗运专业、机电专业


(2)成立矿井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应包括:矿领导、安监员、内审员、有关科室、区队或车间的相关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班组长、工作经验丰富的不同工种的现场员工等。矿属各单位、承包商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小组。
    
 人员素质要求
      a.熟悉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
      b.熟悉各工种的所有工作任务及每项工作任务的作业工序。
      c.熟悉各作业工序中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后果,危险源管理的主要责任人、监管部门。
      d.熟悉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
      e.工作认真踏实、态度端正,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3)对风险管理小组进行培训。
       a.熟练掌握危险源辨识、分级分类方法。
       b.熟悉煤矿事故类型及其内涵。
       c.能正确使用风险矩阵法对危险源进行分析,
          确定各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4)收集危险源辨识依据
      a.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条例、标准和其他要求。
      b.相关的事故案例、技术标准。
      c.本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相关信息。
      d. 其他相关资料。

    

(1)列出工作任务和工序


    

(2)危险源辨识(人、机、环、管)

煤矿危险源的辨识须从人员、机(物)、环境、管理四个方面分别考虑,还需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由于危险源具有潜在性,所以辨识危险源必须考虑各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过去曾发生过什么事故,从中吸取教训,找出事故的原因,考虑目前系统中存在或潜在什么不安全因素。此外,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还要分析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及事故类型。


    
2.2.2风险类型的确定 2.2.3风险及其后果描述


    
    根据煤炭工业部关于印发《煤炭工业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统计规定》(试行)的通知,可以将事故类别分为顶板事故、瓦斯事故、机电事故、运输事故、放炮事故、火灾事故、水害事故、其它事故,8种。 A、顶板事故:指冒顶、片邦、顶板掉矸、顶板支护垮倒、冲击地压、露天煤矿边坡滑移垮塌等。底板事故视为顶板事故。

B、瓦斯事故:指瓦斯(煤尘)爆炸(燃烧),煤(岩)与瓦斯突出,中毒、窒息。
C、机电事故:指机电设备(设施)导致的事故。包括运输设备在安装、检修、调试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D、运输事故:指运输设备在运行过程发生的事故。
E、放炮事故:指放炮崩人、触响瞎炮造成的事故。

    

F、火灾事故:指煤与矸石自然发火和外因火灾造成的事故(煤层自燃未见明火逸出有害气体中毒算为瓦斯事故)。
G、水害事故:指地表水、老空水、地质水、工业用水造成的事故及透黄泥、流沙导致的事故。
H、其它事故:以上七类以外的事故。
    

    

 

    

2.2.6

 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制定
3、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制定
 3.1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目的
 3.2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具体内容
 3.3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原则
 3.4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流程
 3.5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程序
 3.6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PDCA运行模式

3.1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目的
控制和消除危险源
总结和凝练经验
提高职工的认知
员工行动的指南
  

    

 3.2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具体内容

  

  

  

  

 一、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构成
 1、根据煤矿的生产实际和组织状况(一级)




  

   1、管理标准的具体内容


  

2、管理措施的具体内容



3.3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原则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生命力:1、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2、贯彻执行的力度。
全面性原则
      管理标准要完备,覆盖所有管理对象,并保证只要达到管理标准的要求管理对象就 处于 安全状态; 管理措施要保证 管理标准的落实。 
可操作性原则(经济技术条件、具体、明确)
适用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开采作业的不断推进、技术改进)
全过程性原则
3.4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流程

  
    

  

    

 (3)管理对象的提炼要和工序中任务的负责人吻合:
     如工序中是井下维修电工在检修电器要检查瓦斯,危险源为“未检查瓦斯或检查不到位”,后面的管理对象不能定为“专职瓦检员”或“瓦检员”;而应为“井下维修电工”。

  

    
二、管理标准的制定

三、相关责任人和监督人员的确定

四、管理措施的制定


五、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整理
  1、确定样表或格式
  2、提取内容
  3、修改完善




六、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审核

3.5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程序
           一、工作准备
      1)人员的组织
      根据单位的生产运行与人员组织情况以及岗位设置情况,选择确定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编审人员。成立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编写的工作机构,包括指导审核小组和编写小组。
      编审组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工作认真踏实、态度端正;
   (2)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并熟悉矿井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
   (3)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操作,有较强的语言驾驭及沟通能力。


编审人员组成结构要求:
  (1)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编写组应包括机电队、运转队、通风队、汽车队、生产调度中心、生产办、机电信息中心、生活服务部、供应站、保卫科、承包商、地测站等小组。其中各基层单位小组组成成员必须包括生产管理人员、机电管理人员、技术员以及各岗位的工作人员,技术员为主要编写人,其他组成成员参与编写并负责收集整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资料。各机关业务部门及驻矿单位、承包商等小组组成人员由本单位负责人指定。  
  (2)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指导审核组,由风险管理体系办公室工作人员组成。

   2)人员的培训
   对单位的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编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经过培训使所有参与编审的人员具备相关的能力。
    指导和审核小组、编写小组人员通过培训应具备如下能力:
  (1)熟悉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流程与原则;
  (2)能够根据危险源描述准确提炼出管理对象;
  (3)掌握根据管理对象编写有针对性的、完备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方法;


二、 编写工作
 1)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小组应对相关资料,包括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和其他环境管理文件以及事故统计表、监测报告等进行收集、整理。
     指导和审核小组负责对各编写小组单位及岗位工种名称进行统计,形成《单位及岗位工种名称统计表》,编写小组在编写过程中涉及管理对象为岗位工种时要严格参照该统计表的名称。
   

    2)管理对象的提炼和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制定
    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编写小组根据辨识出的危险源,提炼管理对象,并确定相应的主要责任人、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针对管理对象编写相应的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
    指导、审核小组对各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编写小组编写的思路、方法给予相应指导。
    3) 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整理汇总
     编写小组在编写完成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初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提炼出针对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形成《煤矿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

 三、 审核工作


  四、试运行
   修改、完善后的《风险全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在全矿范围内试运行三个月,针对试运行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和问题点进一步修订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六、根据生产组织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进行修订
  1)定期修订: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每年由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委员会组织更新一次。
  2)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及时修订:
  (1)公司方针发生变化;
  (2)公司活动发生变化;
  (3)管理审批、内外审核的要求发生变化;
  (4)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化;
  (5)研究、开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6)其他。


3.6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PDCA运行模式
       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都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制度和本单位的实际来制定实施的,因此应该保持动态性,才能使其与实际一致。无论采用什么检查和评审方法,当有理由怀疑管理标准、管理措施存在漏洞时,都应对原有的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进行修正以适应新的条件,保证煤矿安全生产。为此,提出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PDCA运行模式。 

      从模式运行的过程来看,一个PDCA仅是其中的一个循环,P(Plan)是指计划;D(Do)是指执行;C(Check)是指检查;A(Action)是指改进。在任何一个部门、一个系统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PDCA运行模式。根据运行模式全过程、全系统的特点,如果将生产矿井,或企业单位看作一个大循环,而将各部门、各时期的循环看作小循环,那么小循环的正常运行就成为大循环运行的保证。因此,模式运行的方式是“大环套小环,一环套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  

  

  

    

 


2.2.7危险源监测
  煤矿危险源监测是指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实时或定期的监测、检查,并及时向管理部门反馈危险源状态的动态信息的过程。
    

    

    

    


(2)  监控仪器监控的方法
一些危险源(如瓦斯浓度超限、风量不足、机器的开关状况等)可以通过监控设备进行监测,其监控记录也是危险源动态信息采集的一个重要来源。
(3) 举报的方法
设置举报的方法,所有工作人员都可越级匿名举报发现的危险源,向矿调度室及驻矿安监处举报发现的危险源。
(4)  其他信息采集方法


2.2.8 风险预警

   
  预警(Early-Warning)一词源于军事。它是指通过预警飞机、预警雷达、预警卫星等工具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对应措施。


      在灾害预警方面,近年也发展迅猛,有地震预测预警、台风预警、泥石流预警等。主要是通过先进的预测工具对地震波、热带气流、泥石流多发区的暴雨和地质变动进行探测和分析,如果是成灾信号,则利用电信号与地震波、台风、泥石流的时差向受灾区发出警报,通过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抗风险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灾害预警理论很大程度上借鉴于经济预警理论。


  煤矿风险预警是灾害预警的一种,它是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风险大小进行预期性评价,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活动。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及其规律
要加强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在此基础上还要分析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寻找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规律,这是从事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的前提。
人员不安全行为也是一种危险源。
一、不安全行为的概念
不安全行为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来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属于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而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则属于广义的不安全行为。
不论是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还是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它们都是人们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可能导致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应该纳入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的对象之中。以下内容所说的不安全行为既包括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又包括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
二、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 
如上所述,人的不安全行为既包括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又包括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而员工和管理者都是实施煤矿安全管理的行为主体。根据行为主体在行动之前是否意识到自己行动的危险性,可以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行动之前行为主体没有认识到自己行动的危险性,可以称之为非故意违章行为;另一类是行动之前行为主体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行动的危险性,但仍然采取该行动,可以称之为故意违章行为。行为主体的习惯性行为或工作失误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属于无意识违章行为;而行为主体明知危险却依然从事的行为则属于故意违章行为。

上述故意违章行为和非故意违章行为的发生机理是根本不同的。故意违章行为是人们在预知其行动违反了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做出的,是其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它的发生主要受人们决策过程相关因素的影响;而非故意违章行为是人们在没有预知其行为违反相关安全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做出的,不是其有意选择的结果,它的发生则更多地受人们的认知状态、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由上述定义可知,不安全行为与实施安全管理的行为主体的安全管理职责密切相关。而安全管理职责主要都是由一定的安全管理主体根据煤矿生产任务结合煤矿生产特点事先加以确定的,用以指导不同安全管理主体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行为。因此,如果事先制定的安全管理职责出现问题,它势必会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由于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又是非常丰富的,事先制定的安全管理职责不可能对一切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加以界定和要求,这就容易造成在处理一些具体事务上安全管理主体缺少安全管理职责的指导,被迫根据自己的认识自主做出行为选择。缺少安全管理职责及其行为规范的指导是导致行为主体做出不安全行动的原因之一。

只有当行为主体的大脑认识到自己行动的不安全性,他才会面临不同安全性行动的选择问题。事先制定的安全管理职责只有顺利地通过了上述两个环节,行为主体才能够认识到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是否在自己的安全管理职责中做出了相应的安全行动要求,他才会意识到如果不按照安全管理职责的规定行动,其后果可能会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

管理者可以将员工做出的不安全行为按照其行动前是否有意识将其分为有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类。

可以按不安全行为的危险级别、行为痕迹、行为频次等重要指标进行分类。将不安全行为按照危险级别进行分类,能够为制定和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行为痕迹主要是看不安全行为发生后是否可追溯,如“无措施停局部通风机”这一不安全行为会留下“通风机停止运转、局部风量不足”等行为痕迹,而“爬车”、“睡觉”、“带电作业”等不安全行为,只有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而不会留下可追溯的行为痕迹,对于这两种行为应当采取不同管理措施。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般地讲,煤矿不安全行为管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制定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流程、职责、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
1、识别工作人员的可能发生的不安全行为或不尽职行为;
2、采取预防性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可能发生的不安全行为或不尽职行为;
3、现场检查现场工作人员的行为状态和工作条件;
现场监督、指导和改正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
4、采取措施防止因行为问题而导致的事故发生;
5、总结不安全行为和不尽职行为发生规律,不断提高行为安全管理水平。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基本途径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应该是系统的和全方位的。全方位行为管理控制意味着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工作人员的行为实施管理控制,至少应该包括自我行为控制、横向行为控制和纵向行为控制这三个方面,即三种基本控制途径。
控制途径           
自我行为控制:通过思想、情感、价值观、利益等的影响
横向行为控制:通过工作流程设计实施控制
纵向行为控制:通过计划、监督、检查和改正实施控制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程序与措施
人的行为不但受自身意志的控制,而且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刺激和影响,煤矿生产中的人员还要受到种管理规定、管理者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影响,因此,很难做好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尽管如此,下面这些方面都是做好煤矿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对于促进和提高煤矿人员的行为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做好人员的准入、培训与行为矫正工作
包括建立健全人员准入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和行为矫正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人员准入管理水平、提高人员培训和行为矫正效果。
2、建立健全人员准入管理制度
人员准入是指依据煤矿生产经营特征,对初进入人员应当具备胜任某一特定的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等胜任条件的一种规定,这种规定是建立在国家、行业或煤矿相关部门的特定要求之上。
建立健全人员培训与行为矫正管理制度
培训是指煤矿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在改变员工态度、提高员工知识和技能等的活动,包括各种与煤矿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只要有助于员工态度改变、知识和技能的丰富和提高的活动都称之为培训。
做好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自检互检工作
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自检和互检工作有检查、有评比、有奖惩。
(2)建立制度,跟踪自检和互检情况,并对自检和互检要求及时做出反应。
(3)由上级管理人员对自检和互检的情况进行审查。
(4)有改进提高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新标准化机考题库
煤矿负责人考试要点W020180529616940597131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 2972—2017)
安全管理双控体系建设知识
煤矿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培训考试试卷带答案
【行业标准】新标准 | 山西省煤矿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施指南(2019年12月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