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史书画医武皆通的旷代逸才

明末清初之际,三晋大地上出了一位博艺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他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还精通武术,其留下的拳法,已经成为一个流派。

他就是史上罕见的通才傅山,字青竹,后改字青主。梁羽生武侠名作《七剑下天山》中被描述为七剑之首、武功卓绝的傅青主,就是傅山。历史上真实的傅山,和《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倒颇有些相似,是一个对百家融会贯通的杂家,一个仙风道骨、飘逸绝伦的伟丈夫,一个至情至性的奇男子,一个真正的武林高手。

傅山是太原府阳曲县人,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治学。傅山少时博闻强记,15岁补博士弟子员,后就读于三立书院,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是袁氏颇为青睐的弟子之一。

清初,为了笼络人心,泯除亡明遗老们的反清意识,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在清政府日益巩固的康熙十七年(1678)颁诏天下,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朕将亲试录用”。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傅山应博学宏词试。傅山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驾,强行将傅山招往北京。至北京后,傅山继续称病,卧床不起。清廷宰相冯溥并一干满汉大员隆重礼遇,多次拜望诱劝,傅山靠坐床头淡然处之。他既以病而拒绝参加考试,又在皇帝恩准免试、授封“内阁中书”之职时仍不叩头谢恩。康熙皇帝面对傅山如此之举并不恼怒,反而表示要“优礼处士”,诏令“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

傅山由京返并后,地方诸官闻讯都去拜望,并以内阁中书称呼。对此,傅山低头闭目不语不应,泰然处之。阳曲知县戴氏奉命在他家门首悬挂“凤阁蒲轮”的额匾,傅山凛然拒绝,毫不客气。他仍自称为民,避居乡间,同官府若水火,表现了自己“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和气节。

在治学方面,傅山一反清初一般学者以经学为中心的研究范围,而是独辟研究子学的途径,冲破宋明以来重理的羁绊,开拓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清之后研治诸子的开山鼻祖。梁启超把他与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并称为“清初六大师”。至于傅山的诗赋,则是继承了屈原、杜甫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主张诗文应该“生于气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为衡量标准。傅山一生著述颇丰,留世有《霜红龛集》和《两汉人名韵》等。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淮安府志》记载傅青主到淮安后,“寓能兴寺……山诗名遍天下,淮人求诗字,门限几断。又数为淮民脱冤,人德之。”慕名来求他书法诗歌的人几乎把门槛都踏断了!

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画征录》就说:“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也有气。”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他的画与八大山人风格相近,《图绘宝鉴》言其“画出町畦之外,邱壑迥不犹人,其才品海内无匹,人不能尽识也。”赞誉他的山水画突破传统技法风骨,卓绝于世。

傅山在医学上,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他是独树一帜的中医圣手,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科科均有很高的技术,而尤以妇科为最。不管是多么复杂难治的病,他都能手到病除,来找他看病的人非常多,他“贵贱一视之”,并不因病人的贵贱富穷而差别对待,在当时就有“仙医”的美名。其所著医书遗稿,被后人整理编为《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辞海·医药卫生分册》在“医学人物”中,收录5000多年中医中药学界重要人物71人,其中山西仅有一人,即傅山。他的大作《傅青主女科》至今仍然是指导临床的范本。

傅山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深得中医以治病、祛病、防病和养生的精髓,善于运用食物制作药膳。傅山是个大孝子,他的母亲由于年迈体弱,经常生病,每日进食尚少。根据老母亲的具体情况,傅山拟就“八珍汤”一方,以羊肉、山药、莲菜(莲藕)为原料,先将羊肉切方块,入锅用大火烧沸,加花椒、黄芪等,改用小火煮熟后捞出;另将酒糟汁入锅煮沸,加料酒、煨面,煮成面糊汤;再把羊肉块、熟山药片、莲菜片放入碗里,加羊尾油丁,浇上面糊汤即成。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山药“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藕“久服令人心欢”,“蒸煮食之,大能开胃”;黄茂有“补气固表之功”;酒糟具有“温中消食”,“润皮肤,调脏腑”之效。由此可以看出,此方能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补虚损。坚持每天在拂晓前食用,对身体健康大有俾益。

傅山用“八珍汤”给老母亲调治后,老太太的病情果见好转,很快康复了。从此“八珍汤”之名不胫而走,人们称此方为“名医孝母剂”,纷纷登门求此食方。为了能让更多的人食用此药膳,傅山便将此方传与阳曲一家饭店的厨师。在傅山的建议下,这家饭店改名为“清和元”,将八珍汤易名为“头脑”。傅山在行医时,遇到需要滋补的病人,介绍他们去“清和元”食用“头脑”;有些缺奶的产妇,食用“清和元”的“头脑”后,奶水也充足了。三百多年来,几经改进,“头脑”已成为太原的传统名吃:在碗中放上三大块羊肉,莲菜片和山药片,舀上面糊汤,再撒上寸长的腌韭菜段。顿时发出一股浓郁的酒、药和羊肉混合的香味,诱人食欲。

据史料记载,傅山精技艺,擅剑术,尤长于醉拳。在他的诗中也有“剑术惜其疏”,“盘根砺吾剑,金铁满山鸣”的句子。清代学者古澧曾盛赞傅山:“笃友爱,厚人伦,缠绵中肯,足征至性至情,至于游仙、安禅、歌舞、技击,几不知先生为何许人。”

据《石膏山志》载,清顺治四年春,傅山携子傅眉到山西灵石县天空寺演示打坐和五禽戏,传与寺内主持道成法师,接着又传授给寺内和尚。当地名士吴成光也师承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父子乡间隐居期间,被何世基请至义塾讲学传武,遗留“傅拳”。其拳式动作名称与太极拳相似,又别于太极拳。傅青主留下的拳法,已经成为一个流派。1985年在武术挖掘整理中,由蔡承烈献出《傅拳谱》手抄本。1988年出版了《傅青主拳法》一书,丰富了我国武术宝库。

傅山酒量惊人。他曾在与魏一鳌的一则信札中写道:“侨汾而汾之名酒不可常得。间一沽之,村口而已。良酝远至,深快旧肠。”嗜酒之态,现诸笔端。而且,他曾在杏花村小住,与朋友饮酒作赋。杏花村的竹叶青能有今天的独特品质,也是因为傅山对其配方的修订。他利用自己在中医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和丰富经验,精心研究竹叶青酒的配制良方,研究如何搭配中药材才能更好发挥疗效,经过反复调试,最终形成了十几种中草药和谐配伍的配方。最后,经傅山潜心改良后的配制工艺酿出的竹叶青酒不仅味道芳醇爽口,色泽金黄微翠,而且对经络等方面的疾病还有很好功效。竹叶青酒从此定型。直到现在,这个配方仍然是汾酒集团的最高机密。

改进竹叶青酒的配方后,傅山挥毫写下了“得造花香”四个大字。杏花村人将这四个字刻在石碑上,至今该刻石仍保存在汾酒集团公司的杏花园中。

傅山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清军入关之初,全国抗清之潮此伏彼起,傅山渴望南明王朝日益强大,早日北上驱逐清王朝匡复明室,并积极同桂王派来山西的总兵官宋谦联系,密谋策划,积蓄力量,因被人出卖而入狱一年。

傅山在给“清和元”写牌匾时,在这三个大字之前,另写了一行小字“头脑杂割”,前后合起来念,就是“头脑杂割清和元”。时刻提醒人们,要宰实行对汉人的民族歧视政策割的清和元统治者的头,这也是其强烈民族气节的具体体现。

傅山先后与顾炎武、申涵光、孙奇逢、李因笃、屈大筠以及王显祚、阎若璩等坚持反清立场的名人和学者,多有交往。尤其是曾在山东领导起义的阎尔梅也来太原与傅山会晤,并与傅山结为“岁寒之盟”。王显祚见傅山常住土窑,特为他买了一所房院(即今太原傅家巷四号院),可见两人交情之深。

顾炎武与傅山的交往更是非比寻常。康熙二年(1663年),参加南明政权的昆山顾炎武寻访英雄豪杰,来太原找到傅山,两人抗清志趣相投,结为同志,自此过从甚密。顾炎武曾先后三次到太原拜访傅山。

顾炎武因上马时失足坠地不治而亡于1682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对傅山很崇敬,他在临终前写的一篇文章中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他把傅山比作秦末的高人隐者“商山四皓”,说愿意永远和他“相随拾芝草”。两年后,即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傅山的生命也走到尽头了。这年初,傅山的爱子傅眉忽逝,年愈古稀进入风烛残年的傅山悲痛异常,再也经受不得如此打击撒手人寰,与世长辞,时年77岁。

傅山逝世后,“四方来会送数千人”,有几千名群众自发来为其送行,这可以说是对他一生最好的盖棺之论。(刘继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傅山书法欣赏(1)
傅青主:一个剑客的真实传奇
傅山
孟云飞:乱世不苟,四宁四勿——傅山
逆天……古代名医傅青主这开了挂的一生啊
多福寺、净因寺 【山西太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