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议潮:不该被遗忘的名将,收复失地十一州的功绩,正史却无记载

不该被遗忘的名将:张议潮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无力国力和军事实力都一蹶不振,曾站在东亚领土这位巨人,似乎就要暗淡地退场了。

可是偏偏有一人靠着一己之力,为这位巨人添上最后一抹荣光,让大唐的军威再一次照耀在西北的大地上,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张议潮,沙州敦煌人,作为吐蕃统治下成长起来的唐人,恢复大唐在西北的荣光,是他毕生心愿。

在天时人和的帮助下,他做到了,他让西北十一州重归了大唐怀抱,他让凋敝的丝绸之路焕发了生机。

他是大唐最后一位猛将,要不是侄子张淮准的敦煌遗书的发现,他的事迹恐怕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接下来我们将现有的史料,以从身陷暴政的不满、收复失地的壮举和归唐终老的结局,这个三部分详细了解这个忠肝义胆的将军的一生,看看深陷逆境是如何翻盘的。

01.身陷暴政的不满

张议潮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出生于沙州。沙洲治所敦煌县的张氏家族,作为敦煌顶级豪族,世代都会出任沙州州将。

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之后,唐廷为了镇压内乱,不得不调安西、北庭和河西等地的精锐部队前来平叛,此举一下子,让唐朝边防虚弱无比。

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吐蕃大军开始一步步蚕食了包括沙州在内的河西诸州。

从唐肃宗的乾元元年,至唐代宗的大历十一年,在这十八年间,在吐蕃的铁蹄下,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

就在唐德宗建中二年,张议潮的家乡沙洲,也在坚守多年后,也沦陷了。由于吐蕃仍然是奴隶制度社会,根本不懂如何统治河西这样发达的农业社会。

所以对于陷落后的河西人民,吐蕃贵族奴隶主依旧用管理奴隶的方法,对待河西百姓,因此河西人民惨遭吐蕃的蹂躏,身强力壮者沦为奴婢,替奴隶主种田放牧;而年老体弱者则遭到杀害,有的被“断手凿目”,然后弃尸荒野。

河西人民日夜盼望回归唐朝,而此时大唐王朝在藩镇和宦官的裹挟下,早已自顾不暇,面对吐蕃对自己子民的暴行,也是无能为力。

作为沙州豪族的张氏家族,虽然被优待了,但是看到吐蕃军队在自己家乡,为祸一方,横征暴敛,弄得天怒人怨。

年少的张议潮早已心生不满,看到苦不堪言的百姓,张议潮年少的心中就种下了一颗要光复故土的种子。

随着张议潮慢慢长大,亲身经历了吐蕃诸多暴行,一把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熊熊燃烧着。

由于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张议潮的心中怒火只能压抑着,为了能够早日推翻吐蕃的暴政,他要想自己偶像封常清学习,为了表达决心的坚定,张议潮每日都会亲笔抄写《封常清谢死表闻》。

以此来提醒自己,大仇未报,故土未复,身为一代好男儿,怎能懈怠。

到了唐宪宗元和十年,已经17岁的张议潮看到其他世家子弟,在吐蕃优待政策下,整日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面对哀求百姓不屑一顾时,有感忠君报国之士太少,而志同道合者难以存在,便有感而发,写下一首《无名歌》:

“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空堂无人却飞去。”

古人常说诗言志,此诗不仅表达自己对那些世家子弟不屑一顾,也表达自己对志同道合者孜孜以求,还有对蹉跎岁月的无奈。

02.收复失地的壮举

为了早日收复失地,把吐蕃人赶出去,张议潮在沙洲每日都是论兵讲剑,温习武经,等到吐蕃气运将尽之时,那时候就是率众归唐之日。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计划有效实施,他必须开始积蓄实力,来争取多方面的支持。

其中只要得到三路人马支持,大事可成,首先是敦煌的名门望族,比如索氏、李氏等,由于他们家族不仅人丁众多,而且实力雄厚,这是自己起义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他们鼎力协助,大事难成;

其次是当地佛门僧徒。敦煌作为佛教圣地,大多数百姓都是信徒,广大的僧教徒在百姓中的号召力是不容小觑的,有了这些僧人的支持,才有了群众基础,对吐蕃的反抗才会事半功倍;

再就是豪杰义士。虽然他们势力比不上上面两路人马,但是如果他们跟自己作对,起义就不会顺利,如果能够得到他们支持,那么他们就是一路奇兵,能出其不意,所以他们也必须站到自己这一边。

张议潮虽然有了这些人的鼎力相助下,但是积蓄力量是要慢慢来的,不仅要广泛地组织和团结了各方面的力量,更重要是等待时机,张议潮一等就是二十多年。

在漫长的隐忍和等待中,时间进入9世纪以后,此时吐蕃由于连连征兵,再加上内乱不断,国力开始不断衰退。

在唐武宗会昌年间,五年内,吐蕃国内接连出现大灾之年,程度已经达到“人饥疫,死者相枕藉”的地步。

更加令人振奋的是在唐宣宗大中元年,河东节度使王宰率领河北诸军,在关内道盐州大败吐蕃还是讨击使论恐热所率吐蕃军。

第二年,凤翔节度使崔珙相继收复原州、威州、扶州,及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萧关等七关。听到唐朝的一连串军事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河西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

在此期间,被唐军打败的论恐热又率五千骑兵来到瓜州,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

这一行动,不仅进一步激起了河西人民对于吐蕃军队的愤慨和反感,而且还让他的部下对其心生怨恨。

这是由于接连征战,论恐热的部下早已疲惫不堪,都想解甲回乡,不想在外砍打砍杀了。

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了,张议潮便在唐宣宗大中二年率众在沙州发动了起义,经过一天一夜地艰苦地奋战,城中吐蕃守军被赶到了城外。

吐蕃沙州守军败退之后,守军将领立即从周边调集兵力,又将沙州包围。张议潮亲自率军出城迎战,打败吐蕃在沙州所部。自此沙州成为起义军转战四方的牢固根据地。

这一起义,就如同一把烈火,点燃河西各州人民心中怒火,起义军不断涌现立刻成燎原之势,在河西失利,进一步加剧了吐蕃内部的叛乱。

原本团结的吐蕃内部分化成两股势力,一股以讨击使论恐热为首,一股以节度使尚婢婢为首,两人都拥立自己的赞普,为了篡夺了吐蕃大权,打得不可开交。

等到沙州光复后,张议潮没有等待半刻,就派遣使者,前往京师长安告捷。可是当时,除了沙州等地已经光复,其他各州还在吐蕃手中,往东直行的道路受阻。

张议潮为了让捷报顺利到达长安,他不得不派十队使者,朝着不同路线出发,其中只有敦煌高僧悟真所率的一支队伍,通过荒无人烟的大漠,才成功到达了天德军辖区。

直到大中四年正月,才通过天德军防御使李丕与唐廷取得联系,前后足足花了两年时间,才到长安。

唐宣宗看到张议潮的书信,当场喜极而泣,沦陷将近半个世纪的沙州光复,自己父皇唐宪宗没有完成的遗愿,自己终于完成了,对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大力褒奖,立即擢升他为沙州防御使。

在唐宣宗在长安褒奖张议潮的同时,张议潮已经自称兵部尚书,以沙州作为根据地,先后收复了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土地。

到了大中五年八月,张议潮第二次派遣使团前往时,在东路盘踞的吐蕃势力已经几乎被清除干净了,因此兄长张议潭为首的二十九人使团,非常顺利地到达了长安,并给唐宣宗献上瓜、沙等十一州图籍。

唐宣宗看着放在御案的图籍,感叹道:“古人常说忠贞之士,为国为民,哪怕深陷逆旅,也不忘报效国家,

哪怕战至一兵一卒,也不肯投降,史书提到窦融李陵之事,朕以为只会发生以前,没想到今日还能一见,才觉得古人诚不欺我。”

张议潮的壮举震古烁今,凭借一己之力,让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重归大唐。

同年十一月,大唐王朝下令在沙州设置归义军,统领沙、甘、肃、岷、廓等十一州,任命立下大功的张议潮为节度使,加检校吏部尚书,封南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

为了表示对张议潮的重视,连作为人质留在长安的张议潭也被授予金吾卫大将军的头衔。

随着瓜、沙、肃、甘等地相继被收复,再加上归义军的建立,以前盘踞在河西的吐蕃军只能回凉州。

凉州作为北朝、隋唐以来的河西重镇,是河西通往关中必经之路,不拿下凉州,朝廷与河西的联系还是有被切断的风险。

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河陇地区,养精蓄锐准备多年后,张议潮于大中十二年八月命令其侄张淮深率领吐蕃、回鹘和汉人组成的联军七千人开始东征。

由于凉州城高池深,再加上这是吐蕃军最后据点,双方展开激烈厮杀,由阵地战转换为攻城战,足足攻打了三年,在唐懿宗咸通二年才克复凉州,对于这样的喜讯,张议潮也是立刻上表向朝廷报捷。

至此,从安史之乱开始,已经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终于再一次回到大唐的管辖。

在咸通四年,唐朝再一次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于都是张议潮光复的,便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

由于凉州军镇重归大唐,从此河西走廊又开始畅通无阻,以前凋敝的丝绸之路,再次繁盛起来。

河西人民为了感谢和赞颂张议潮功绩,编了四句民谣来歌颂张议潮所作作为。

哪怕大唐军威再一次在河西闪耀,可是大唐国力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微,除置军设使以官爵羁縻张议潮以外,河西的经营权,完全落地张议潮手中。

张议潮不仅是能征惯战的将军,也是下马管民的能臣,他不仅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加强守备,保卫胜利成果,而且大力发展生产,以稳定河西局势,给河西百姓带来了稳定繁荣。

河西之地,自此开始丝绸之路以来,就是一块肥肉,被四方游牧民族所觊觎。

面对着富裕的河西之地,谁都想占为己有,并且把刚建立不久的归义军,掐死在萌芽之中。

要不是张议潮领导各民族组成的归义军,将来犯之敌多次打退,恐怕富饶的河西,又要陷入饥荒战乱泥潭之中。

其中最不甘心把河西拱手让人的就是吐蕃,虽然吐蕃被赶了出去,但是吐蕃还是纠集了回鹘、党项和吐谷浑残部,不时就来袭扰河西,可是一次次被归义军打退,又一次卷土重来,就像打不死的小强。

面对敌人的骚扰,为了一劳永逸,张议潮终于下定决心,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有一次,在边境的哨探发现吐谷浑想来劫掠沙州,于是骑马星夜兼程把消息报知给张议潮。

张议潮得知消息后,立即调兵遣将,还没有等到吐谷浑的军队来犯,就主动出击。当他率军赶到西同附近时,就遇到了吐谷浑军队。

面对军容严整的归义军,吐谷浑军队根本不敢交战,掉头就想狼狈逃跑。张议潮也不客气,率军追击一千多里,一直打到吐谷浑的国内,活捉他们的宰相三人,当场斩首示众。

这一战大获全胜,俘虏了三百多人,收夺驼马牛羊二千头,然后张议潮让人演奏着《大阵乐》,凯旋而归。

还有一次,在沙州北约一千里远的伊州城西的纳职县,有一群回鹘及吐蕃残部盘踞在那里,常常发兵劫掠伊州,不仅抢夺牲畜,还俘虏人民,把纳职县的百姓闹得民不聊生。

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在大中十年六月,张议潮再一次亲率甲兵,进攻纳职的回鹘部族。

由于兵贵神速,当张议潮归义军到达纳职附近时,回鹘军队还来不及列阵,就被张议潮指挥大军在四面围攻下,打得溃不成军。

这次战役,张议潮又是大胜,还抢回驼马之类的一万头匹,凯旋而归。

在打败回鹘以后,张议潮仍旧日日秣马厉兵,不敢松懈。由于他加强战备,积极防御,屡次击败吐蕃军,稳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势。

张议潮在武力保卫河西的同时,还积极恢复经济,传播文化,团结各族人民,让河西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到了咸通七年二月,张议潮向朝廷奏表,自己重用的回鹘首领仆固俊已经光复了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

同年十月,与大唐交战多年的死对头吐蕃宰相论恐热,也斩杀,吐蕃军大败。

而吐蕃残部逃往秦州时,途中遭遇到尚延心袭击,从此吐蕃遂衰亡。

河西四周的外敌已经被肃清,使唐廷再也没有西北之忧了。

到了咸通七年七月,张议潮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向朝廷进献了自己收缴的奇珍异宝,不仅有鹰马,还有异族美女。

03.归唐终老的结局

在张议潮苦心经营下,河西地区富裕和稳定,已经能够与盛唐时期媲美。

到了咸通八年二月,在沙州的张议潮听说,在长安作人质的兄长张义潭已经去世,此时已经六十九岁的张议潮决定离开沙洲,前往长安为质。

侄子张淮深劝告叔父道,“叔父,您已经年迈,再去长安有何意义,沙州才是您的家,您去长安不是准备客死异乡嘛!”

张议潮只是微微一笑:“贤侄,叔父此去,不是以长安为质,而是打算终老在那里,那里是叔父一直想去,却未能去的地方,如今叔父老了,能够终老在那里,叔父一生也就无憾了。”

听完,张淮深泣不成声,他叔父一生都是心向大唐,当年起兵是如此,如今去长安为质,也是如此。

咸通九年,张议潮随着车驾到达长安,他受到天子亲自出城的接见礼遇,长安城的百姓像迎接英雄一般,在欢呼声中,到了紫宸殿。

张议潮入朝后,被授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并于宣阳坊赐宅第一区,加官为司徒。

到了咸通十三年八月,张议潮安然在长安去世,他像离家多年的游子归来,面带微笑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四岁。

张议潮的一生,无愧“忠勇”二字,少年时不满吐蕃的暴政,积蓄力量,中年时大举“归唐”的义气,不到数年就收十一州,晚年时回到长安安然去世。

他的壮举无愧大唐最后一代猛将的称号,他是大唐这位巨人的最后一抹荣光,他的功绩不该被遗忘,该被万世铭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议潮是谁?张议潮如何收复大唐4000里故土
莫高窟(27) 河西之王张议潮
热血与悲凉:大唐最后的猛士军团
大唐最后的狠人,在西面楚歌的西北靠爱发电,一人之力收复十一州
敦煌张议潮:被刻意忘却的河西走廊铁血英雄
重归汉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