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老子有关“性命双修”说,及道教的传承延续和发展

“性命双修”,起始于道家。但究其根源,应该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源头。因为“性命双修”法的创建,皆源于老子《道德经》这部著作,所以才引起道家的如此重视。并从隋朝道士苏玄朗,号“青霞子”,第一次公开提出“性命双修”这一词汇后,道教便创“性命双修”法,一直传承延续发展至今。现将老子在《道德经》有关“性命双修”说;道教开创“性命双修”法的历史渊源,及道教的延续,继承和发展,融汇成自己的学习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关“性命双修”的论述。

笔者近日曾在《浅谈《道德经》是一部道文化,仙文化,德文化一体三用的著作》中,作过一些有关“仙文化”的简单解释。现出于自己对这方面更深刻的认识,再将《道德经》中所涉及到的“仙文化”,及所关联的有关“性命双修”法方面的论述,作些诠释,供大家参考如下。如《道德经》第二章:

“有无相生”,是将“有”喻为“肉身”,将“无”喻为肉身中的“先天之气”;或将“有”喻为“元神”和“元气”混合而成的“金丹”;或将“无”喻为“虚无状态”,将“有”喻为“万物之母”等,说明了在“性命双修”时,“肉身”与“先天之气”,或“虚无状态”与“金丹”的“有无相生”关系。

“难易相成”,是将“难”喻为“温养”;将“易”喻为“烹制”,说明了在“性命双修”时,只有将练就的“金丹”施之于“温养”与“烹制”相结合,才是修成“阳丹”的最基本条件。

“长短相形”,是将“长”喻为“督脉”,将“短”喻为“任脉”,说明了在“性命双修”时,只有施之于“督脉”与“任脉”相结合,才能使“周天行气法则”得到正常实施。

“高下相倾”,是将“高”喻为“心阴之真火”,将“下”喻为“肾阴之真水”,说明在性命双修时,只有使人体内之肾阴之真水与心阴之真火相交,才能实现“抱一为天下式”。

“音声相和”,是将“音”喻为“心脏跳动之音”,将“声”喻为“百脉鼓动之声”,说明在性命双修时,“心脏跳动之音”与“百脉鼓动之声”混为一体的和合之声。

“前后相随”,是将“前”喻为“午火”,将“后”喻为“子水”,说明了在“性命双修”时,子水和午火进退之符的相和相生,依依不舍的关系。

此外,老子还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明了在“性命双修”时,以致虚致静状态守住身体之“中丹田”,待等“元神”和“元气”相交时刻到来的重要性;以“载营魄抱一”,说明了在“性命双修”时,人之“元神”和“元气”混而为一后,用人体营气守护“元神元气混合一气”的重要性;以“专气致柔”,说明了在“性命双修”时,运用“胎息法”修炼的重要性;以“涤除玄览”,说明了在“性命双修”时,“元神”湮灭“凡神”后,“元神”洞察道之玄机的玄妙性;以“天门开阖”,说明了在“性命双修”时,人“元神”的出入之处是人“心门”的玄妙性;以“致虚极,守静笃”,再现了老子在“性命双修”时,达到致虚致静,守住清静之心,使“元神”复出,洞察万物的变化多端和复归于寂静、虚无的自然根性;以“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再现了老子在“性命双修”时,在致虚致静状态下,”元神”和”元气”交会一处时,所示现的混沌之象。并表明混沌之气以“任督二脉”为中道,在人体的运行不息;以“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表明了老子对“性命双修”过程中,以食“道气”为要,练就“与道同体”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重视程度;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提示出入于人心孔窍的上善意识所表现的无比包容性;以“抱一为天下式”,提示“一”所包含的全德之“公正、公平、正义”性;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提示运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小河车”方法,使元神具有的道德性、元气具有的健身性。其合而为一,融为一体,而使“性命双修”之修道、修仙、修德的“一体三用”得到圆满实施。以此提示“性命双修”者如何使自己“复归于婴儿”之“含德之厚”的妙处所在。并就以上提示,展示了“性命双修”之“炼性炼命合一”说,为后来道教正式提出和实施“性命双修”的方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以“道之为物”,说明了在“性命双修”时,以取“身中金丹一物”为要的重要性,以此暗示了修道者如何成道的妙义所在;以“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说明了性命双修时,在致虚致静状态下所出现的“炼精化气”阶段初始,即阴阳交合之气驶入上丹田后,大脑所表现的“惚兮恍兮”状态,及”元神”透出后,洞察到道体渊深处有阴性物质(无,或负粒子,或负夸克等)和极其微小而又柔弱的阳性物质(有,或正粒子,或正夸克等)混合至柔之气体能量存在的情景;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说明了在“性命双修”时,知道“守静”为雌,便静等隐藏在肾中黑水元精之雄的出现,而成“雌雄合一状。以此,明确指出了“以静守动”,在性命双修中的重要性。并以元精转化为元气后,顺曹溪之水逆流而上与元神进行汇合,成“抱一为天下式”而成就金丹初形,连同“元神”之德性,再一飞流流直下沟壑,复归于土釜,像刚刚扶养胎婴那样的对刚刚形成“金丹”进行温养,以此说明了“小河车(小周天)”和“守中”,在性命双修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说明了在性命双修时,知道白之金精,出于黑之肾阴之水,便守肾中黑之水基。以此指出了“黑中取白为母”之道;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说明了“顺成人为荣”的容易性,“逆成道为辱”的艰辛性。以此告知人们要以《颐》卦之涵养正气之德,虚心养气,如天下谷那样,修得一颗无比广大的包容之心;

以“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说明了在“性命双修”时,体内阴阳二气或阳往独行,或阴来相随,或翕然而呴,或悠然而吹,或气足而身壮,或气嫩而轻盈,或载之而上升,或隳之而下降的一切随自然而然;以“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说明了以蒲团坐定,体内铅火冲和后,可忘九夏九冬的“燥胜寒,静胜热”,而成金丹的身定心安的作用;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说明了经“性命双修”后,所达到“抱一”,则还虚;神定,则意慧;守“无”,则生“有”之“不为而成”的重要作用;以“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说明了经“性命双修”后,“元气”内铅气逐渐变干,汞光逐渐出现,无为之“不思而思”的智慧显现的玄妙之处;以“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说明了体内以阳铅为母,以阴汞为子的渊源。以此,道明了“守其母”的重要性。并以“堵塞兑”之少女的先天妙鼎,闭其人体的九窍之门,以浊澄清,使之再现“真金”为初始,以内文火而外符火加以温养,保全“十月胎婴”的妙法,以此说明了以去有为,而证无为的妙理;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说明了“性命双修”的还丹之理,很难说清说尽。以此告知人们,经“性命双修”所获得的“无为而无不为”,不是从书本,或大圣人那里得到后,就能了知,而必须要进行亲身修炼,才可以得知的重要性等。

总之,在这些章节里,有“性命双修”的术语,有表现禅的状态,有告诉人们怎样以“性命双修”为方法,进行修炼等等。

二、道家产生“性命双修”的渊源和历史。

应该说,自从道教发展以来,道教对老子理论的研究成果是显著的。他们不但对老子的道德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结出“天下为公”的思想。并亲自实践,由天师道第三代传人张鲁(张道陵的孙子),摈弃了封建主义的构成形态,在汉中建立了历史以来第一个带有民主色彩的教团政权。在修炼方法上,唐初著名道教学者、医药学家孙思邈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做了探索,彻底否定了服食“外丹”成仙的思想。特别是在对如何运用“性命双修”的方法进行“归性复命”的研究方面,更有显著的突破。隋朝道士苏玄朗,号“青霞子”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性命双修”这个词汇,并撰《旨道篇》阐明了“性命双修”的方法,使“性命双修”法成了“内丹”修炼的核心思想,为此完成了与老子修仙思想的合拢。这一思想,不但使老子的“归性复命”说,有了进一步实践的机会,还使老子有关“性命双修”说,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延续和发展。

在“性命双修”法的传承和实践方面,隋唐时期的钟离权、吕洞宾,可谓是一代名道。他们被后世称为“钟吕金丹道”,还被道教“全真派”尊为祖师。后又有北宋易学大师陈抟作《无极图》,对“内丹”理论进行了总结;张伯端著《悟真篇》,用“先命后性”纵论“内丹”修炼,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同被推为道教正宗,是“内丹”学史上的一部巨著;王重阳创“全真道”,从此彻底否定了旧道追求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理念,只追求“阳神”、“真性”不死。并主张“内丹”修炼,不尚符录,形成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该派尊东华少阳、钟离正阳、吕纯阳、刘海蟾、王重阳为五祖。并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为七大弟子,继续传承“性命双修”要旨,从此钟吕金丹道,便代代相传下去,最终形成东、南、西、北四大门派,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其中南派始于天台山张伯端,以“重清静、重阴阳”为要;北派始于陕西终南王重阳,以“识心见性”为要;东派为陆潜虚,著《方壶外史》大阐玄风;西派为李涵虚,著《涵虚密旨》,创成年人的修炼方法。特别是元明之交时的著名道士、武当派的创始人,人称“张邋遢”的张三丰,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又主张南北“丹法合一”。并在“性命双修”的“清静、炼心、养性”的过程中,采用无为和有为并用,使老子的“性命双修”说,更加圆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按道家历史记载,得道成仙的之人,比比皆是。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继承,延续和发展老子有关“性命双修”学说方面,道家确实作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他们根据《道德经》中有关“性命双修”学说,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生天地万物的原理,通过对人体内运作规律的探索,从而总结了出了一套“以禅为修”,以“性命双修”为法门,即以“为吾有身”,返“吾无身”(身之物返三),三返二(元神元精元气返元神元气),二返一(元神元气合一成丹),一返道(一返无)的人体“逆行法”和“有为与无为并用”进行修炼的“性命双修”法门,最终实现了这一修炼法门的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使老子有关“性命双修”学说,从“学不学”正式演化为“禅学”,以崭新的面目重出于世间,运用于世间。

纵观道家“性命双修”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道家在继承,延续和发展老子学说的历史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摈弃“服食外丹法”,使“内丹法”成为道家正修。并将制造“外丹”的技术,移植到研制和生产养生药物的制作过程当中。并以药物形式,在民间救人救物;二是正式提出“性命双修”法,使道家的修炼思想与老子的修炼思想合一;三是彻底否定了旧道追求“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理念,只追求“阳神、真性”不死,使“性命双修”法纳入养生、健身,悟道和成道理念的行为轨道;四是在“清静、炼心、养性”的过程中,实行“有为法与无为法相结合”的方法,加快了人体的向纯阳之体的演化进程,使“性命双修”的修炼效果更加显著;五是使儒、释、道三教思想融合,实行“闭门修炼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法,使性命双修法更贴近百姓日常生活。

以上,是笔者在读《道德经》后所得到的一些感悟和体会。准确地说,有的道家所共识的观点,而有的却是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道德经》中有关章节以“性命双修”说而解,虽被一部分习禅者中给予默认,但在很多文人学者中,仍存有审视和怀疑态度,甚至提出质疑;对“性命双修”中“炼性炼命合一”,即“炼性即炼命;炼命即炼性”的观点,虽有老子思想做支撑,但在禅修者的圈子里还有很大分歧和争议。尽管这样,笔者还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观点托盘而出,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因为笔者希望交流,更希望提出各自见解,共同解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养生略论
如何理解道教之性命双修,别想歪了!
道家五大派别,散修们,认清自己的路!
道教指南-道学入门-漫谈修道
老子与道家的三宝
道教南宗紫阳功法的丹道修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