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军入关十日不封刀,杀入扬州血屠80万人,百年后才知真相

“龙鸣虎啸恨无休,地泣天哭泪涌流”近八十万人在十日内被屠戮殆尽,这样的场面你敢想象吗?

如此暴行却发生在烟雨扬州,为这段尘封的历史带来了更多的凄凉。

如此罪行为何不被人熟知呢?因为这段耸人听闻的历史被清朝统治者这个暴行实施者掩盖了起来

但终究是“纸里包不住火”,发生过的历史总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线索,一旦线索出现,真正的史实便会呈现在世人面前,下面将为读者揭开“扬州十日”那染血的面纱。

一、揭开尘封的历史

1645年5月20日—5月29日,在这十日内,清军统帅多铎对扬州城内军民进行了血腥屠戮,这短短的十日造就了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历史无法掩盖

清军入关建立自身的统治后,为了宣扬清朝统治者的“光辉形象”,稳固清廷的统治,极力地掩盖当初的种种暴行,其中就包括清军在扬州的屠戮

首先清朝统治时期编纂的史书对这件事只字不提,其次朝廷下令民间不许谈论诸如此类事件,老百姓们为了活命也只能对这件事闭口不谈,了解真相的人也只能把这个秘密带进棺材里。

再者,清朝前中期,大规模实行“文字狱”,曾出现过将史书作者、作序者、印刷者等和史书有关人员全部凌迟处死的现象,并大肆销毁史书,导致很多史实被掩盖下来。

但是没有人可以“只手遮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年有人在大屠杀下幸存下来,而且将这段充满血泪的历史用文字记录并保存了下来,即《扬州十日记》,让这段罪恶史有机会暴露在阳光之下。

只不过这本书是近代的留学生从日本带回国的,这才让世人了解了几百年前那场扬州大屠杀的真相。

也有人对这本书的作者和书中记录的史实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朝统治而刻意杜撰的内容,所以《扬州十日记》成书于哪个年代、作者是谁包括为何在日本发现等都成了历史谜团。

还有一本史料名为《鞑靼战纪》,里面也描述了清军屠城的景象,而且此书的作者(西方的传教士卫匡国)坦言自己亲眼目睹了这场屠杀。

从这些记录中可以判断出,清军屠戮扬州城在历史上真实的存在过。

本人的证词

也许有人觉得上面的证据不够充分,想要证明扬州屠城略显单薄,那下令屠城者本人的话应该够分量了吧。

此人正是攻打扬州的清军统领爱新觉罗·多铎,在随后攻打南京破城而入时,发布了一份告示,名为《渝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其中有一项命令为“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以后清军所到之处,如果当地官员和老百姓抵抗清军不投降的话,扬州便是所有人的下场。

什么下场呢?肯定不是请客吃饭,当然指的就是扬州屠城。

历史上屠城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多数都有震慑的目的,俗话叫“杀鸡给猴看”,多铎屠城的目的很明显,就是给胆敢反抗清军的各种势力以足够的威慑力

二、宁可战死,绝不跪生

扬州之战清军的统帅是多铎,那么明朝守将又是谁呢?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

据传说史家夫人尹氏在怀史可法时梦到过文天祥,虽然是个神话传说,但史可法最后的忠烈殉国的确可比文天祥。甚至清朝的乾隆皇帝都褒扬他为“一代完人”。

忠肝义胆史可法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一路南下兵进扬州,可谓势如破竹。扬州守将正是时任兵部尚书的名将史可法,那时的扬州可谓是“四面楚歌”,成为了一座孤城。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有人选择不战而逃,有人选择向清军屈膝投降。史可法却选择誓死坚守,向南明朝廷和周边各地发出紧急求援信号,但都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

随后清军包围了扬州城,封锁了水陆两道,并用大炮轰击城墙,打算以此来逼迫史可法投降。

此时城外围困扬州的清军多达十万之众,而城内守军只有一万左右,在这种内无人手,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兵力相差又如此悬殊,如果你是扬州守将,将会如何选择?

南明的绝大多数人都对这场仗毫无信心,所以没有人来扬州救援,史可法身边的某些将士劝他投降,明朝的降将受多铎之命也来劝降。

就连清朝的实际掌控者多尔衮都写信劝降史可法,可是史可法都严词拒绝,以至于后来多铎再给他发来书信,连看都不看就给烧了。

几番接触下来,多铎被气得七窍生烟,随即下令调炮攻城。史可法在炮火中准备好遗书,要与清军血战到底。

史可法调动亲信军队,组织民众,召集民兵,严防死守;而清军则集结军队并调来了红衣大炮,对着城墙就是一顿猛轰,不再是威慑,而是实实在在的攻城,利用火力优势压制明朝守军,用炮弹炸塌了扬州城的一角城墙,随即清军攻入扬州,双方展开巷战。

此时扬州军民上下同心,全力支持史可法反抗清军,导致清军的进攻极其不顺,随处都可遭遇扬州军民的殊死抵抗,这可能也是清军后来屠城的一个原因。

史可法在清军破城后被俘,随后被害,难能可贵的是他部下的幕僚也都战斗到最后一刻,直至战死。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史可法被俘后,多铎想着震慑一下,刷一下抽出腰刀,猛然砍向史可法,没想到史可法就像没看见一样,眉头都没有动一下,毫无惧意,反而高昂着头,厉声呼喊:“头可断,志不可夺!”

多铎随即感叹道:“好男子!”叫手下清兵先将史可法押了下去。

其实刚开始时,多铎对史可法可谓是“以礼相待”,轮番派人劝降,一直是许以高官厚禄,希望史可法能够投降清军,对于这些,史可法始终嗤之以鼻,不停地大声咒骂。

多铎见史可法软硬不吃,觉得劝降无望,最后一气之下,杀害了这位忠贞不屈的抗清名将。史可法血洒扬州!那一天是1645年阴历四月二十五。

青山有幸埋忠骨

血屠十日后,多铎才下令“封刀”,史德威才有机会进城找寻义父的尸骨,然而当时的扬州尸体遍地,怎能辨认出哪具是史可法的遗体?

第二年的清明前后,史德威找到史可法原来的衣物等,请人做了场“法事”,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为史可法立了个“衣冠冢”,就是现在的史忠正公墓。

三、血屠十日

清军阴谋

城池被破,城中老百姓也只剩下任人宰割的命运,只能先躲起来不被清兵发现,为了引诱老百姓出来,破城的第二天,清军发了一个告示,凡是出来投降的人,都能活命,很多老百姓战战兢兢地走出了家门。谁知这根本就是清军的阴谋。

无数老百姓被捆在一起,用绳索牵引,将他们当成牲畜一样对待,几十人为一堆,随后被清军用长矛全部刺死,无一人逃脱。

就连老幼妇孺都不放过,被马踩死的婴儿随处可见,一时间原本安定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屠宰场。

真正的修罗地狱

扬州城中,到处都是尸体和残缺不全的尸块,血水流成了河水,有的尸体已经开始腐烂,腥臭难闻,无数的妇女惨遭屈辱。

单是清军统帅多铎就抓了上百个女人,被当成玩物致死的数不胜数,还有很多被献给了清朝的王公贵族,烟雨江南的扬州变成了修罗地狱

粗略统计,共有八十余万人在这场屠杀中丧命,这还不包括含恨自尽之人。在这场浩劫中扬州城也沦为废墟,这也被后人称为“扬州十日”。

清军为何屠城

第一,为了报复。清兵入关以来,一路势如破竹,很少遇到抵抗;然而在围攻扬州的战斗中,多铎首次遇到了扬州军民的一致抵抗,清军更是以十万之众攻打扬州,折损了四员大将,死了数千人才得以破城;

而在入城以后,还在大街、小巷及房屋中不断遭到伏击,这彻底惹怒了清军。

为了报复,多铎下令“屠城十日”,把这股怨气全部发泄到扬州普通百姓身上,致使扬州数十万无辜百姓惨死于刽子手们的屠刀之下。

另外清军意识到扬州的老百姓对南明政权十分拥护,反抗情绪十分浓厚,因此为了不给将来留下祸患,干脆选择屠杀干净,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第二,震慑其他反抗势力。清军试图用血淋淋的屠杀来威慑汉人,摧垮汉人的反抗意志。为什么选择在扬州进行屠城?

因为扬州城是清军南下灭亡南明政权以来遇到的第一座拼死抵抗的城市。清军要想在接下来的战争中震慑反抗势力,就必须打死这只“出头鸟”。

第三,此时的清军刚入关不久,高强度的战争使得军队所需资源消耗巨大,后勤补给有些跟不上。扬州作为繁华城市拥有大量的资源和财富,清军的屠城一来可以释放军兵心中的罪恶,极大地提振军队的“士气”,再者可以满足清军的战争所需,一举多得,所以对于清军来说,屠城变得再正常不过。

第四,在经济和交通上切断南明政权的希望。这需要从扬州的地理位置说起。扬州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漕运和贩盐的必经之地,一直都是十分繁华的地区,商业发展旺盛,所以扬州在经济和交通上对明朝而言都十分重要。

因此,清军认为,只有对其进行大规模的破坏,才能够使得明朝在经济和交通上出现断层。这就导致,即使攻克了扬州,清军也选择对扬州大肆破坏,使其难以发挥原有的政治经济作用。

四、“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的发展带有冰冷无情的一面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清军入关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的事件。当时清军千军万马进攻中原,最终夺得了政权,而这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清朝历史上也出现过康乾盛世,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客观上讲,战争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手段,但战争是残酷的,往往伴随着血与火。

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说:

“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

历史虽然会无情的将一切过往抛之脑后,但是那些曾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先驱者,始终会被历史记住,并流芳百世;而那些曾经践踏文明的野蛮行径,也会受到历史的谴责,让后人刻骨铭心,以史为鉴。

历史终究是难以轻易判断对和错,需要大家客观辩证的看待,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非正义和反人类的罪行肯定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没有谁可以阻挡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其中有太平盛世的“四海升平”,同样也有恐怖和罪恶的血与泪,很多时候历史的发展都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尤其是在古代,改朝换代往往伴随着战争,各方往往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杀戮,这也正是历史的鲜活之处,可却苦了普通百姓。

这种杀戮是当时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悲剧。从人性道德角度,的确是不可忍受,可以说是灭绝人性。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诗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的就是在古代,无论天下兴或者亡,苦的都是老百姓,朝代更替时更甚。

不知道你怎么看待清军血屠扬州城?

参考文献

《扬州十日记》

《谁是“扬州十日”的罪魁》

《史可法与扬州十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军入关后扬州屠城80万 200年后国人才知道真相
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并屠城80万人,百年后国人才知真相
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并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真相
清军攻克扬州后,进行了十日屠城,为何数百年后国人才得知真相?
扬州十日:清军入关不封刀屠城80万人,几百年后国人才知真相
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