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对《道德经》的解读一般学者不一样,我更注重老子的本体智慧

从2016年2月开始讲解《道德经》,到2020年5月讲完第八十一章,《道德经》的五千言,我讲了将近四年半。按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老子的心事”系列,也许会有一百多万字,比《佛陀的智慧》还要庞大。

有时,我也会追问自己,花这么大的力气讲解《道德经》、修订“老子的心事”系列,到底值不值得?有多少人有耐性看完这么厚重的一套书,而不会“望洋兴叹”呢?我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读完《佛陀的智慧》《大师的秘密》和《娑萨朗》,但我还是把它们写了出来。日后,我也会继续讲下去,继续写下去。因为,中华文明史上实在有太多宝贝,它们所承载的智慧,无论对当下还是后世,都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但直到现在,它们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几乎跟当下人的生活脱节了。

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在关注它们,但学者对它们的挖掘,往往侧重于学术层面,对于它们的实践性和当下性,学者的研究一般不会很深。当然,他们会在哲学层面受到影响,但中国文化最宝贵的并不是哲学,如果单纯从哲学入手学习中国文化,就很难真正地窥其堂奥。

因为,中国文化的哲学是跟方法论紧密结合的,它更多的是在表述实践之后进入的生命境界,也就是从凡夫升华为智者后所持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话题,更是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所展示的,是人在实现生命升华后的真实生命状态。

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得道者的境界,这种境界,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于言行举止、所思所想,它不但能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也能作用于人们的心灵,也就是说,它能从最根本的层面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回答人们的疑问,也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怎么待人处事,怎么处理家庭关系,怎么教育孩子,怎么养生,怎么面对死亡,怎么消解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恐惧等等。对这些问题,儒释道等文化有各自的说法和侧重点,其中,儒家文化更注重经世致用,佛道文化则更加注重大道的本体,这也是佛道文化所独有的文化基因,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对佛道文化经典的解读,也必然具有这个特点,假如不具备这个特点,不注重大道本体,就说明解读者并没有真正地进入佛道文化,其解读,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佛道文化。这是佛道文化的根本。老祖宗有云:天不变,道亦不变。

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一直在变,因为时代人心一直在变,如果不想与时代脱节,不想远离当下的人心,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形态和相关表述就必须随之改变。一些文化的传承者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始终食古不化,即使不能为现代人所接受和理解,也不改初衷,于是,他们所承载的文化就渐渐淡出时代的舞台,淡出世界的舞台,被历史尘封。古往今来,许多文化就是这样消失的,包括印度的佛教文化。

早年的印度文化总是淡化时间概念,像佛经中老说“一时”,比如“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等等,始终不给出具体的时间,就是因为印度传统文化不在乎具体时间。我们的学者总说公元前多少年,公元多少年,整个中国历史就是用时间和朝代等概念构建起来的,但印度人心里没有这些概念。在他们的文化中,很多东西都是不变的。所以,印度几千年前怎么样,几千年后可能大体上还是那样,很难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种姓制度。从两千多年前的婆罗门教时期开始,种姓制度就在印度社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印度人一直被分为五个等级:第一是婆罗门;第二是刹帝利;第三是吠舍;第四是首陀罗;第五是达利特,这类人也叫“不可接触者”,是印度地位最低贱,生活最悲惨,命运最不可能得到改变的一个群体,据说有上亿人。

虽然这个制度早就被法律给废除了,但很多人的观念并没有改变,就像很多印度人仍然歧视女性,印度女性的命运仍然很悲惨一样,种姓观念早已是印度人血液里的东西,即使倍受抨击,也很难改变。

中国文化不是这样,每逢时代改变,人心改变,或吸纳了新的营养,中国文化就会出现相应的改变,或是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佛教文化的出现,就源于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所以,中国佛教文化虽然有着印度佛教文化的基因,却跟印度佛教文化不一样,印度佛教文化更像是它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芽开花,最后结出的果实,就是中国佛教文化。

这个果实跟种子有关系,却又是独立于种子的另一个生命变种,因为它同时还承载着土壤赋予它的很多信息。所有文化传入中国之后,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然后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文化。换句话说,中国文化的土壤有一种了不起的包容性,它可以接纳各种不同的文化,也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出自己独有的文化果实。

这种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独特基因。印度佛教文化早已在本土消亡,而中国佛教文化却能在中国大地上传承至今,就归功于这种独特的基因。

因为这种基因的存在,中国文化总会吸纳时代的营养,在新的时代呈现出新的形态——当然,这种形态也跟表述它们的人有关。比如,道家文化在我的读者们心中的呈现,肯定跟我对《道德经》的解读有关系,因为他们是从我这里了解道家文化,了解老子和《道德经》的。但我的表述一定能传达道家文化的精髓,因为我不但是佛道文化的研究者,也是佛道文化的实践者,我对佛道文化所有的表述,都是建立在二三十年的实践基础上的真实体悟,这是我跟很多学者不一样的地方。

而且,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不喜欢用艰深的语言去写作,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在跟读者们聊天,所以,我的表述一定是通俗易懂的。在我看来,传播文化就要打碎一切的沟通障碍,尤其是语言上的障碍。这也是佛陀之所以不让比丘们用梵文传法,规定他们一定要用巴利文传法的原因。这个时代很忙,我们实在没必要在语言上建立门槛,让一些读者因为不熟悉语言,而放弃一种充满了智慧的文化。

2019年10月18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我跟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有过一个对话。顾彬先生认为,在过去的几千年中,《道德经》的传播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帝王传播,《道德经》是帝王之学;第二个阶段是贵族传播,《道德经》成为贵族们的偏爱;第三个阶段是学者传播,《道德经》成为各代学者研究的对象,多训诂考据;第四个阶段,是大众传播,以雪漠的《老子的心事》为代表,《道德经》开始跟大众的日常生活建立了联系。顾彬先生说,雪漠不光是一个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家。

看过“老子的心事”系列的朋友都知道,我对《道德经》的解读一般学者不一样,一般学者更关注字面的意思,我却更注重老子的本体智慧。因此,我虽然也会解释字面意思,但很简短,不会像别人那样长篇大论地说。

我的长篇大论,往往只会用来讲那些隐在文字背后的话,也就是老子当年想说却没有直接说出的话,以及历史对老子智慧的印证,和老子智慧的当代妙用。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老子想通过这些文字传达什么信息,《道德经》为什么能流传千年,它对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的智慧 I 如何“激活”与生俱来的智慧
中西学问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兼容并蓄才是正确方向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
根据宗教学者的研究,佛教和基督教也有一些相同点的50个点
老子禅解
今天学习《道德经》的意义何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