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说“道”:“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庄子·天下》中有一句话叫:“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意思是大到极点的东西已无外围可言,叫“大 一”;小到极点的东西已无所包容,叫“小一”。指事物达到极端反而无边无际,没有了界限。

《管子·心术上》亦讲:“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意思是,道在天地之间,无限大又无限小,所以说“不远而难极也”。以“其大无处,其小无内”来形容“道”的空间性质。所以,惠施在听了庄子关于“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的论述后,又在其无限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大一”和“小一”以作为大、小概念的极限,用以表示宇宙在宏观和微观的无限性和整体性。

事实的真相是否就真的如他们所说,道的属性又是否真的就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呢?下面我们就从老子关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具体演化过程来进行详细的论述与解读。

由前文的介绍我们知道,把改良后的周敦颐 《太极图》及其关于宇宙演化的核心思想和具体步骤作为一个整体事件来看待,然后把这个“太极图”套入到《易经》综卦的辩证思维模型中,就可以从“道”和“万物”两个方向和角度,推演老子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具体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综合”看事物的整体过程,简化起来看就是下面这张图所标示的过程。

角度不同,《太极图》亦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当然这对于普通的人来说,只有右边那一个进阶的方向和路线,那就是现代人常说的,站在万物自身的立场,自下而上的方向,因为这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过程,是后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过程中“无为而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前面“人法道”的终极突破,以及那个“明心见性”的顿悟,是不可能站在“道”的终极层面和维度,再从“道”的终极层面和维度自上而下,践行“无为而治”的终极智慧的,其“人法道”的过程就像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过程和作用一样,都是后面“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础和前提,不可或缺。

因此,后人通常按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进行解读,唯有如此,才是最切实可行,又简单易懂的方式。如此按照这个自下而上的方式,我们就可以推演出关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具体过程和示意图例,但也会因各人的悟性和层次不同,而出现如老子所言的三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具体过程如下图: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此图既说明了老子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真相,因为上士闻道,能够明心见性,所以会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若即若离,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因此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意志不太坚定,下士闻道则完全不知所云,眼前漆黑一片,因此会哈哈大笑,置若罔闻。但这也好符合了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因此,佛教说众生根性不同,是一直存在的现实性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状况,所以,佛教才有了小乘和大乘之分,中国“禅宗”才有了“南顿北渐”之别。但总体说来,相对于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比较保守,教义和修行比较复杂,过多地纠缠于那些枝枝蔓蔓的“虚妄之相”。佛教讲究“明心见性”,要修持成佛,建立佛国净土,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明心见性”了呢?怎样是修持成佛,建立佛国净土了呢?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底无私天地宽

答案就如上图中“上士闻道,明心见性”的结果一样,拨开六亲生克、五行生克和阴阳太极这一切的“虚妄之相”,直抵中间那个“其小无内”的“混沌无极”,因此佛教说见“性”以前: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而见“性”以后:凡所有相皆为实相。这就是他们所有建立建立的佛国净土,因为这里无私无我,混沌无极,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执有现空,执空现有,色空不二,性相一如。因此才能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这就是佛家圆融万法以后的结果。这和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的初衷和道理是一样。

普通修行之人只有透过这些蒙蔽在万物之上的“虚妄之相”,才能像老子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那样,像王阳明说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那样,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中,更进一步践行“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否则,他们看到的凡世间所有相,仍旧皆为虚妄,而这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明心见性”过程,就是众生最终能否“超凡入圣”的最基本前提和保障。

大家常常说中华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三教合流,怎么合一,怎么合流的呢?其实就是合流到了中国人常讲的那个“中”,即图中间那个“其小无内”的“混沌无极”,老子称它为“道”,称它为“无”,佛教称它为“空”。因此,儒释道既能三教合一,殊途同归,又能各安其份,各行其道,道家持中而守、儒家持中而行、佛教持中而安,三道而一,混沌无极,无我无私。

那人类具体又该如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呢?答案还在图中,其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就是:先以“人道六亲生克之新生(家和万事兴,代代皆新生)”,法“地道五行生克之共生(和而不同,和合共生)”;以“地道五行生克之共生”,法“天道阴阳太极之顺生(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以“天道阴阳太极之顺生”,法“道混沌无极之生生(道生万物,生生不息)”,以“道混沌无极之生生”,法“自然之道,无中生有,有中化无”。

天下万物,循道而生,循道而行

正如我们从一开始上学,老师就循循善诱地教导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透过了万物皆有的“虚妄之相”,看到了这个恒久不变的本质,我们才能更进一步,达到“心即万物之理”,达到“知行合一”,达到“无为而治”。因此,如果我们再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最佳途径和结果来整体上代表“中士闻道”和“下士闻道”的差异性,则上图又可以简化为下图的方式。

上士闻道,明心见性,心外无物,心生万物

说完了人类站在万物自身的立场和角度,参悟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过程,紧接着再站在“道”的立场和角度,参悟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就易如反掌了,后面这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知行合一”、“无为而治”过程,就很简单明了了,单纯而单一了,因为就只剩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一条路径和结果了,其他所谓的“中士”和“下士”,是无法达到“道”的终极层面和维度的,只能站在山脚下或者半山腰若存若亡地看世间万物的“虚妄之相”。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循道而行,无为而治

因此,要想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过程中超凡入圣,就一定要在心性修炼上到达那个“其小无内,混沌无极,无我无私”的终极维度和超凡净土,如此,方能像慧能禅师那样“眼内无尘,心底无私”,像阳明先生那样“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心外无物,心生万物”。虽然这只是个极小到无限小的区域,但唯有此时的无限小,方能成就后面的无限大,小到什么程度呢?“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有点类似于数学概念中“无极限”的意思,“至小无内”到“物极必反”的程度,就又直接链接到了“其大无外,混沌无极,无我无私”的终极维度和超凡净土,“其大无外”到什么程度呢?“至大无外,谓之大一”,无限大,以至于无极到“大一”,进而“大一”与“小一”合而为“一”,所以中国的哲学从一开始就是整体的“一元论”,中国的哲学观和生命观就是整体的哲学观和生命观,而不是“二元论”主导下的对立与割裂。

数学中的∞表示无穷大,-∞表示负无穷大,∞表示正无穷大

故老子才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子亦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因为站在宇宙循环的终极维度和层面来看,万事万物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完整循环过程,是一个逐级跃升的“相对闭环”,而“道”恰恰就是这个整体循环过程的终始点。因此,世间万物都是按照“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模型路线在代代相传,繁衍生息,并在道的终始点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完成了群体性的迭代精进。

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为纵观有史以来的宇宙万物发展历程,“有”和“无”本来就具有综合辩证、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万事万物整体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整体属性,对“无”用“为”,是前因,叫“无为”,对“有”用“为”,是后果,叫“有为”,因此能否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有无”和“有为无为”的综合辩证关系,能否从整体上把握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综合辩证关系,才是能否正确理解和解读《道德经》的关键所在。

站在道天地人的不同层次,看到“有无”的结果自然不同

下一节我们就来谈谈,如何站在“道生万物”的角度,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揭秘《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以老解百家”:《道德经》体系,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相通
以《易经》的“综卦”模式,看周敦颐《太极图》的终极奥秘
上士闻道,践行于其中的修行
在宇宙的尽头和周敦颐的《太极图》两端,转身得道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
《道德经》之:孙悟空为什么选择学七十二般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