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参考】5年暴涨18倍,A股能否迎来这样的大牛市?

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马克·吐温


台湾大牛市的故事值得一看:


1985-1990年的5年间,台湾加权指数暴涨18倍。想想也是醉了!也很残忍:牛市结束时,7个月里跌掉 79.38%。最关键的是,台湾大牛市与A股本轮牛市,还有颇多共通之处。


A
股到底能否走出同样的大牛市?方正证券最近有份研究报告可作参考。为了阅读方便,小通进行了整理、加工。这篇微信有点长,但是料多,值得小伙伴们看看。


台湾大牛市是怎么来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台湾大牛市到底有多牛吧。台湾大牛市起步于19857月的636点,终于19902月的12495点,5年时间里,涨幅高达1865%



台湾大牛市的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下行,GDP增速由每年10% 以上的高速增长,降为7%-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台湾股市也步入低迷阶段。


1985
2月,台湾五家顶尖的工业和商业集团之一的国泰集团爆发信用风险,旗下金融机构相继出现到期无法兑付的情况,波及众多私营企业,连带台湾的问题贷款数量不断上升。受此打击,台湾股指加速下挫,1985 7月跌至最低的636点,台湾股市见底。否极泰来。1986年开始,台币进入升值周期,热钱流入。由于传统银行利率很低,外资回流资金更多关注地产和股市,股市和地产泡沫开始同步产生。


由此,台湾股市进入长达五年的大牛市。


台湾大牛市与本轮A股牛市有多像?


方正证券的研究报告总结出了台湾大牛市的八大特征,小伙伴们来看一下,是否与本轮A股的牛市相似?


1炒小票,讲故事

台湾大牛市的一个特点是,蓝筹没跑赢大盘。尤其是在上涨最为凌厉的1989年。1989年一季度为例。代表大盘蓝筹的A级股涨幅为39.5%,但更具投机性的B级股则上涨74.8%。当季,台塑集团温和上涨18.8%,收益远低于指数涨幅(44%)。与此同时,小盘投机性较强的股票被爆炒,投资者都将注意力放在各种内幕消息之上,热门股票包括壳公司,以及市值足够小,可流通股数量足够少,有故事以及有幸运的名字的公司。比如,一只仅具壳资源的股票新奇毛纺,从19893月份开始,在25个交易日中有22次涨停,13个交易日中只有涨停价成交。


方正点评当时的股票市场价格已经完全脱离了价值基本面,而股价一旦脱离了现实约束,对于有意愿参与这场游戏的人来说,再高的股价都不会是障碍。


2高市盈率

泡沫时期台湾股市整体市盈率达到100倍。1989年四季度,台湾市场整体市盈率接近100倍,高于当时的日本51倍,也远高于其他国家的10-21倍的市盈率区间。另一个案例是当时台湾中国国际商业银行,总市值相当于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第一银行公司、富国银行和美联银行等五大美国公认优质银行的市值总和。


小编有话说截止529日,沪深两市全部A股平均静态市盈率为27.99倍、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为18.01倍;中小板指数平均市盈率58.64倍,创业板指数市盈率为125.72倍。



3政策市

当时的台湾政坛,当权的国民党当局将股市繁荣当做是他们的竞选活动广告,选举口号就是丰厚的利润、伟大的繁荣,市场将这种标语看作是防止市场下跌的保证,投资者热情高涨。


1988
8月,由于征收资本利得税导致市场大跌,投资者包围财政部表示抗议,引发骚乱,政府随后很快取消了之前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方案。


小编有话说关于A股本轮牛市,国内券商中有两个著名策略分析师的观点颇有市场:赌国运、被利用经济不起、牛市不止。


4散户主导,高换手率


其时,台湾市场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户完成。1989年台湾证券交易所的每只股票平均年换手率接近600%,而纽约证交所80年代的股票年换手率仅50%左右,最高纪录也没有超过100%


小编有话说证监会3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止319日个人投资者交易金额占全部交易金额的90%左右。


5券商大跃进


1988年之后,台湾券商准入规定再次放开,券商营业部数量迅速扩张,19886月持牌券商数量为28家,到1990年券商数量扩张到197家。为抢占市场份额,券商为各色人等设立专属投资网点,例如有专门针对家庭主妇、医生、农夫、大学生的网点;并且揽客手段层出不穷,大肆广告宣传等。


方正点评与台湾当时情况类似的是,近两年国内的券商监管同样大幅度放松,例如互联网券商的兴起带动了远程开户,佣金费率大幅下调,同时深交所、上交所陆续放开一人多户等等措施。实际结果是股票开户数量的大幅上升,以及股票交易额的迅速攀升。


6放杠杆


其时,台湾股市同样存在大量的非官方的保证金交易,给股市带来了更大的杠杆系数和不稳定性。当时,台湾的投资回报期限一般用月来衡量,且地下钱庄盛行。有很多非法但公开经营,且不受当局监管约束的地下钱庄,每个月能赚到4%的收益,一些名叫标会的共同储蓄计划,则能够获得6%的月度收益。


方正点评与当时台湾地下钱庄筹资的模式相类似,现在国内配资业务盛行。目前国内基本已经形成了信托融资-股票配资资金供应商-渠道商-C端客户的一整条完整资金链,且银行资金也同样配置了两融收益权、伞形信托等多种类型的结构化产品。当时台湾牛的背景是宽松的监管环境,现在的国内则是金融创新、直接融资大发展的市场背景。


小编有话说A股从2010年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目前融资融券余额已经达2万亿元。


7新股不败

90年初的台湾,新股发行价格同样是由证券交易委员会确定,而非市场决定,新股发行往往超额认购,打新股基本都能获得无风险的快速盈利。


小编有话说今年以来已经上市的152只新股,截止529日,平均涨幅为526.85%


8涨跌停限制,助长泡沫。


当时,台湾为了避免市场剧烈波动,将其涨跌幅限制设定为5%,但过度的价格限制,反而是促进了投资泡沫的发展,而不是降低风险。


1987年台湾股市遭受美国股灾冲击,台湾有关方面将涨跌幅限制进一步提高到3%,结果导致问题的更加严峻。由于跌停板上的股票没有成交量,投资者无法卖出股票以补充保证金缺口,导致市场进一步恐慌。


小编有话说19961226日起,普通A股除上市首日之外,日涨跌幅度不得超过10%,ST股票日涨跌幅不超过5%


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深度回调,A股罕见


当然,台湾大牛市,也有与A股不一样的地方。最显著的当属在这五年中,它有两次超过40%跌幅的深度回调。A2006-2007年、2009年两波牛市中的回调中,上证指数跌幅未超过20%


1987年四季度最大回撤47.53%  从1986年初的800点起步,台湾股市持续上涨,198710月达到4673.14点,涨幅超4倍。然而,新高后,跌至2241.25点,回撤幅度47.53%

此次回撤主要原因在于外围市场波动造成的冲击。这场冲击源于日本为抑制经济泡沫开始紧缩货币,导致日本债市暴跌,风险影响到美国债券市场,结果表现为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迅速上升,叠加政府再次释放美元贬值压力的导火索,最终导致美国1987年股市的大幅调整,风险影响到全球市场,台湾股市同样出现回调。


1988
8月最大回撤43.58%  19888月,台湾相关部门出台准备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政策。台湾股市连跌19天,从8789.78点跌4873.18点,下跌43.58%。由于股市暴跌,引发了投资者的示威游行和社会骚乱事件,后续管理层在投资者的巨大压力下宣布取消征收资本利得税的计划,指数恢复上涨。


小编有话说2006-2007年、2009年两轮牛市中,上证指数调整幅度均在20%以内。但需要注意的是,1985-1990年的5年长牛中,台湾股市已经开展了融资融券业务,而A股在前两轮牛市中并无该业务。

台湾大牛市是如何结束的?


1989年开始,指数开始大幅的上下波动。1990年,达到最高的12000点。


指数见顶后,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甚至没有什么信息出现,一切显得很平静。

在随后的7个月里,大幅下滑到2800点,几乎跌到之前指数最高点的零头。


回头看,终结台湾大牛市的是基本面出现拐点。即支撑大牛市的流动性根源热钱流入+利率下行两个基础都已经出现拐点。新台币的升值趋势从1988年开始出现二阶拐点,到1990年已经基本触底;而流动性方面,台湾信贷利率在1988年基本见底,1989-1990年短期两年利率处于回升阶段,期间利率从6%回升至10%左右。于是,热钱流入与利率下行的基本面都已经不再支持市场的继续上涨,拐点形成,市场暴跌。

泡沫破灭后的故事


1投资者损失惨重

12000点跌到2800点,想想都胆战心惊。讲一个小通听来的故事吧。


据说,曾任上海某基金公司总经理的一位女士,在台湾股市1000多点时入场,台湾指数10000点时,她的入市资金50万已经滚到了8000万。在10000点时,她担心股市过于疯狂,于是决定把股票全部卖出,落袋为安。最后台湾股市上冲到12000点之上。然而,当台湾股市从12000点一路狂跌至7000点时,她想已经跌去5000多点了,理应有所反弹,于是重新杀回股市。意想不到的是,股指又跌掉5000点,她不得不全部认赔清仓,三年的财富化为灰烬。


2台湾经济转型成功


台湾、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都经历了股市和地产市场的泡沫,主要原因都在于美元经济偏弱,出口型经济体日本、台湾都经历了被动的货币升值,且两个国家应对出口下行冲击的应对方式均为加大基建投资力度,放松货币,宽松的流动性以及外资流入助长了市场泡沫。


但是,泡沫破灭之后两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迥异。相对比起来,台湾相对于日本,成功之处在于不仅仅实现了产业升级,还受益于台湾的经济更容易与大陆相结合,八九十年代台商大量的大陆投资,不仅仅获得了廉价的劳动力等竞争优势,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消费习惯非常相似的消费市场,获得了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台湾经济在90年代进入稳定阶段,产业升级、出口增速稳定。80年代台湾GDP表现为非常不稳定,大幅波动;其出口平均增速也从之前的平均30%降至15%GDP增速在3%-10%之间大幅波动。到了90年代,台湾进入经济增速缓慢下滑,逐渐稳定在6%左右的经济增速,出口增速也从15%降至7%的增速。


1990年之后,台湾的出口贸易逐渐形成新的模式,其对大陆的转口贸易日渐繁荣。此外,亚洲跨地区贸易也持续增长,东盟、韩国都成为台湾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台湾产品的种类,也逐渐从之前的鞋、衣服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转换向高附加值和科技密集型方向转移,例如电子产品和电脑相关设备来源:小基快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忆80年代末“台湾牛市”的走势特征
详解股市昨日“俯卧撑”玄机
美国百年金融史之十大熊市
牛市什么股票最先涨,什么股票最后涨?
[转]谁在葬送中国的牛市?
又是拉尾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