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脐疗
什么是脐疗?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所谓脐疗(Hilum therapy ),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

脐疗的功效;
 
                 健康方面:快速改善内脏及组织的生理及病理活动,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特别对体质较弱、失眠多梦、寒性胃痛、腹泻者有极好的改善作用。
  养生方面:微热的气流从脐部扩散到整个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改善睡眠,使人精神身体都有无比的轻松、舒适、精力充沛。
  美容方面: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能改善面部苍白、暗哑的现象,预防和淡化因循环不畅引起的色斑、暗黄等皮肤问题。
  治疗方面:特殊的给药方式,使患者气血充盈,颜容光彩,诸疾不生,体健身轻,延年益寿。

脐的特点和功能;
 
脐,位于腹部正中凹陷处,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名为神阙,又称“脐中”,“气舍”、“气合”“维合”、“环谷”、“命蒂”,属中医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
    中医称脐中为“神阙”,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经穴名的考察》指出,“神”乃心灵生命力,“阙”是君主居城之门,可见,神阙穴是生命力居住的地方。当胎儿在母体中生长、发育时,均依靠脐带的供血和营养输送,以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所以古代中医学家把脐看做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
    《会元针灸学》曾记载:“神阙者,神其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为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有横户(阴交穴)、胞门、子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天脐带如荷茎,系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针灸学名解》则指出了脐与胃肠的密切关系:“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在内紧接近大小两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谓神也。”《道藏》更强调了脐与心肾的重要联系:“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以示显贵,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此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之神阙。”由此可看出脐(神阙穴)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在古代道教的炼丹家眼中,“脐中”为其在练功过程中所发现的“玄关一窍”,即气穴。人在出生以后,剪去脐带则一点真元之气聚于脐下,为生命的根本。因此,脐虽是脐带脱落之后形成的一个根蒂组织,但它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蒂结。古代医学曾曰:“真阳在,人命在;真阳散,人即死,故称脐为命之蒂。”这里说的真阳,是指婴儿出生落地,剪断脐带从母体带来的一点先天之气(又叫元气),此气在人体出生后,就归入脐内。《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神阙穴位于大腹中央的脐部,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所以为经气的汇海,五脏六腑之本,并且,神阙穴和人体重要的经脉、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通,从而使它能通过其特殊性而起到独特的治疗作用。
    古代气功家也认为,人体有一个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直径为3寸大小,中间有两个对持抱阴阳鱼,产生阴阳感应,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以脐为中心的九宫分布是生命的中枢,即生命之根。神阙穴和诸经百脉相通,对人体的全身都有调节作用,所以,古代气功家非常讲究意守丹田(丹田在脐下3寸,方圆4寸),为肾间动气出行之所。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
    (1) 脐部给药不经过消化系统,较少通过肝脏,避免了对消化道的刺激以及肝脏代谢对药物成分的破坏,从而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2) 药物刺激脐部的神经末梢,影响机体神经系统而起到调整作用。从解剖部位看,脐部靠近腹腔和盆腔,腹腔和盆腔内有自主神经的主要神经丛存在,如腹腔丛、肠系膜间丛、腹下丛及盆腔丛等;还有最主要的神经节,如腹腔节、肠系膜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下节,它们支配所有腹腔和盆腔的脏器和血管,包括膈肌、肝、脾、胃、肠、肾、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卵巢、子宫(或输精管)及其所属的全部血管,因此,脐部有较强而迅速的吸收能力,有良好的感受功能及传导功能。当用各种适宜病情的药物施治于脐部时均能刺激局部神经末梢,再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与传导,调整机体自主神经的机能,改善了内脏及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之目的。
    (3) 脐部的皮肤较薄嫩,神阙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以母血从此处供胎儿营养、发育,亦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直接相连,这些都有利于药物的直接吸收。

脐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脐疗之所以可以治疗全身上百种疾病,并有预防和保健养生的作用,还在于其与人体的经络脏腑存在非同一般的关系。
    经络是人体特有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其沟通机体内外、上下,是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的各部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脐与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关系密切,为4条经脉所过之处。
    脐首先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任脉行腹正中,入脐中央。任脉为“诸阴之海”受纳于足三阴和手三阴脉气,经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交汇。在中极、关元穴与足三阴交会,在天突、廉泉穴与阴维脉交会,在阴交穴与冲脉交会,足三阴经上交于手三阴经,故任脉联系了所有阴经,也就是脐通过任脉与全身的阴经相通。
    另外,任脉与足少阳经交于阴交穴,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于中脘穴,与手足阳明、督脉交于承浆穴,说明脐通过任脉还可与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胃经、胆经、督脉相通。
    督脉为“诸阳之海”,总领一身之阳气,《素问.骨空论》谓“其少腹直上者,贯其中央,上贯心,入喉”。督脉与六条阳经交于大椎穴,与阳维脉交于风府、哑门穴,故脐通过督脉与全身阳经相通。
    《灵枢.经别》曰:“当十四椎,出属带脉。”《难经.二十八难》记载“带脉者,起于季肋,回身一周”。带脉能“约束诸经”,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又带脉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腰腹部是冲脉、任脉、督脉脉气所发之处,故脐通过带脉与足三阴、足三阳经及冲任督脉相通。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并与肾、胃经相并上行,故脐可通过冲脉与十二经脉相通。任脉、督脉、冲脉“一而三歧”,且任、督、冲、带脉脉气相通,共同纵横贯穿于十二经之间,故脐可通过奇经八脉通周身经气。
         所以,脐疗能通过经络中气血运行作用,影响其他经脉,而达到健脾温胃、回阳救逆、苏厥固脱、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通滞等作用。故任脉、督脉、冲脉、带脉以及全身的经脉发生病理改变时,出现的疝气、带下、上腹痛、少腹痛、痔疮、泄泻、尿血、咳嗽、小便不利、呃逆、呕吐、腰痛、水肿、臌胀、月经不调、乳胀、乳痛以及孕产疾病和胸腹部内脏机能失调、元气虚弱等病症都可以通过对神阙穴的施治而得到治疗。神阙穴在生理上和治疗上尤对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和手足三阴经具有代表性,这种论点早已被大量的医疗实践和实验证明。
    此外,古人还认为脐与经脉还存在以下特殊关系。
    1、 脐为十二经之发源地
    《医学始源》曰:“人之始生先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始生,五脏六腑之形成故也。”
    2、 脐通百脉
    彭祖小续命蒸脐法指出:“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
    3、 脐带系三阴经
    《幼科心书》载:“脐者,小儿之根蒂也,神阙之穴,近系三阴(即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且足太阴脾经上络于脐,足厥阴肝经入脐中,足少阴肾经与冲脉挟脐上行。
    4、 脐通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通
    奇经八脉中有4条直接到脐,一是任脉;二是督脉;三是带脉;四是冲脉。
    脐通过与任脉、督脉、带脉、冲脉和全身的十二经脉气血相通,而与各自相应的脏腑相合,因此与五脏六腑皆有联系,尤与肾、脾、胃、肝、膀胱、胞宫等关系密切。

脐疗的优点有哪些?
 
(1)适应症广
   脐疗的功用及适应症非常广泛,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 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养生保健。概括有:
   a、强壮祛病,养生延年: 脐之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具有补脾肾,益精气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不寐少眠、多梦烦躁等症。
   b、 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可治疗小便不利、腹水、水肿、黄疸等病。
   c、 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四脉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调理冲任,固经安胎。临床用于阳痿、遗精、早泄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症。
   d、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活血,达到“通则不痛”。适应于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症。
   e、 敛汗固表,涩精止带: 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泄、带下、惊悸、失眠等。
   f、 健脾活胃,生清降浊: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痞满、反胃、呕吐、泄泻、痢疾、呃逆等。
  (2)使用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
   脐疗的操作方法非常简便,一般3—7天换贴一次,不需煎药、服药、注射,也避免了药物被破坏分解和对人体内有关脏器的损害。对那些吃药怕苦、打针怕痛、针灸怕针、服药易吐及不能服药的患者,尤其适宜。
  (3) 价格低廉 节约时间
   脐疗每次用量很小,一般2—4贴即可见效,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可免去医院挂号就诊,到药房购买即可,省钱省时。
  (4)储存方便 随用随取
  脐贴有效期限长,适宜长期储存,家庭常备无患,一旦需要,随用随取,“贴”到病除。

脐疗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神阙穴是保健强壮常用穴,现代医学认为,神阙穴有抗炎、杀菌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所以脐是一个具有特殊治疗意义的重要部位。古人以雄鼠粪填脐艾灸,可延年益寿,其原因在于雄鼠粪填脐灸作用于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衰老和抗肿瘤的作用,同样中药贴脐也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据报道,脐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机制在于借助药物刺激脐部的皮肤,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免疫力提高,从而提高人体抗病防病机能。
    此外,现代数学理论证明,脐位于人体黄金点,是调整人体的最佳作用点,所以脐疗方法还可能有一些不为人们所知的强大作用。

使用脐疗的原则;

(1) 脐疗前仔细询问患者病史,有皮肤过敏者,不宜采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 脐疗验方中有一些有毒、峻烈的药物,如巴豆、甘遂等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3) 久病体弱及有严重心脏病患者,用药量不宜过大,敷药时间不宜过长,病愈即去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4) 孕妇宜慎用或忌用脐疗,有堕胎或毒副作用的药物更应慎用或禁用,以免发生堕胎流产。
    (5) 辩证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6) 通常用药剂量不宜过大,更不应长期连续用药。治疗轻症,病愈则去药;慢性病或预防保健宜间断用药,一般1~2天换药一次,需用药3次以上者,每两次用药之间要间歇3~7小时,每个疗程可休息3~5天。
    (7) 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如疼痛、过敏反应、病情加重等,应立即去药。

使用注意事项;
   
(1) 治疗前先用75%酒精棉球对脐及周围皮肤常规消毒,以免发生感染,皮肤有破损者,最好不要使用脐疗方法。
    (2) 取仰卧位,充分显露脐部,用药后外敷纱布或胶布贴紧,也可用宽布带固定,覆盖于脐部,或将药直接放入布袋内,以防药物脱落。
    (3) 脐部皮肤娇嫩,如药物刺激性较强,或隔药灸脐次数较多时,宜在用药或治疗前先在脐部涂一层凡士林,小儿尤应注意。
    (4) 由于脐疗药物吸收较快,故用药开始几天个别患者(尤其用走窜或寒凉药时)会出现腹部不适或隐痛感,一般几天后可自行消失,不必紧张。
    (5) 用药后宜用消毒纱布、蜡纸、宽布带盖脐,外以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固封,个别患者会对胶布等过敏,可暂停用药,外涂肤轻松软膏,待脱敏后继续。
    (6) 本法宜在室内进行,注意保暖,以免患者受凉,体虚者、老年人、小儿尤应注意。
    (7) 本法用于小儿时应妥善护理,嘱其不能用手搔抓或擦拭,以防敷药脱落。同时小儿肌肤娇嫩,不宜使用剧性药物,贴药时间也不宜过久。

脐疗的禁忌;

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过敏性皮肤者,特别是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脐疗。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在用药时引起过敏。
  要特别注意保暖。治疗不要在室外进行,或者让脐部对准风口。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覆盖衣被。尤其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儿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热,比如艾灸,此时要特别留意皮肤的颜色改变和表面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烫伤。给小儿施灸时尤其要当心,小儿皮肤娇嫩,在治疗过程中也很难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所以更容易烫伤,需要倍加小心。
  一旦有过敏现象,立刻停药。轻者可自行消退,如发生皮肤水泡者,用消毒针挑破,外搽紫药水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敷肚脐疗法
敷敷肚脐就能治病?这是怎么回事?
神奇的“肚脐眼”!这些病,脐疗就能治
小儿敷脐止泻探析(中医治疗)
关于敷脐 敷脐疗法
浅谈脐疗养生的机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