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剖名词解释——神经系统
userphoto

2023.10.16 山西

关注


神经系统

白质——指位于中枢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包裹颜色苍白,称为白质。在大脑、小脑深面的白质又称髓质。

皮质——指位于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中的地方,色灰暗,称为灰质。在大脑、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皮质。

髓质——指位于中枢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包裹颜色苍白,称为白质。在大脑、小脑深面的白质又称髓质。

神经核——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位于中枢内的称神经核。

纤维束——在中枢神经部,起止、行程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走行在一起组成纤维束。

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在一起形成条索状的神经。

反射弧——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是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通过前、后根所相连的1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共有31个节段,即8个颈段、12个胸段、5个腰段、5个骶段和1个尾段。

白质前连合——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而形成的结构称白质前连合。

固有束—紧靠脊髓灰质的周围有上,下行的纤维,它把脊髓内部各节段联系起来,此纤维束称固有束。

颈膨大——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颈膨大自C5-T1,其膨大的形成是由于此处脊髓节段的神经元数量较多,是发出支配上肢各对脊神经的部位。颈膨大比腰骶膨大更大。

腰骶膨大——脊髓位于L2-S3节段,该处神经元数量较多故形成膨大,是发出支配下肢神经的部位。

脊髓圆锥——脊髓的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

马尾——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间,围绕终丝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这些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称马尾。

终丝——软脊膜包绕脊髓,自脊髓圆锥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细丝称终丝。

网状结构—脊髓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称为网状结构。

菱形窝——又称第四脑室底,上半由脑桥背侧构成,下半即延髓背侧的开放部。

小脑中脚——脑桥基底部向两侧延伸的巨大纤维束,主要为脑桥小脑纤维。

锥体交叉——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在延髓的下端越至对边而形成的交叉。

前庭小脑——指绒球小结叶,在进化上出现最早,主要与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密切联系,维持身体的平衡。

小脑体——原裂和后外侧裂将小脑分成前叶,后叶和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合又称小脑体,其构成小脑的主体,又可分为若干小叶。

小脑扁桃体——位于小脑下面并靠近延髓(位于蚓垂两旁)的小脑半球比较膨出的部分,颅内高压时易被挤入枕骨大孔而形成疝。

内髓板——背侧丘脑内的“丫”字形白质板可将背侧丘脑分隔为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

髓体——小脑内部的白质称髓体。

边缘叶——大脑半球内侧面,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等围绕胼胝体连成一环,加上被挤到侧脑室下角的海马和齿状回,共同组成边缘叶。

海马结构——由颞叶的海马和齿状回构成。

纹状体——尾状核头部与豆状核之间借灰质条索相连,外观呈条纹状,故二者合称纹状体。

基底核—位于端脑基底部髓质中的灰质团块,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此区损伤后,患者手肌虽未瘫痪,但失去原有的书写能力。

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上、下行的投射纤维聚集所形成的白质板,由前向后分为前肢、膝、后肢,在内囊前肢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有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通过,内囊受损,会出现“三偏综合征”。

胼胝体——位于大脑丛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可分为嘴、膝、干、压部。

投射纤维——是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它们大部分经过内囊。

穹隆——是由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两侧相互靠近且越边至对侧形成穹隆连合。

突触——一个神经元通过终扣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表面接触称突触,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形式。

神经节——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位于外周部的称神经节。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另一类不具传导神经冲动的细胞,它主要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修复和形成髓鞘等作用。

神经纤维——神经元较长的突起被髓鞘和神经膜所包裹称神经纤维,分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

下颌下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呈椭圆形,位于下颌下腺和舌神经之间,有三个根:副交感根来自鼓索,经舌神经到达此节并换元;交感根来自动脉的交感丛;感觉根来自舌神经。自节发出分支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

三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处,是三叉神经的躯体感觉神经元的胞体集中处。

鼓索——为面神经的重要分支,含内脏运动纤维及内脏感觉纤维,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发出,穿过鼓室至颞下窝进入舌神经。

颈襻——由舌下神经降支和第2、3颈神经前支部分纤维于环状软骨水平结合而成,发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睫状神经节——为扁平椭圆的副交感神经节,位于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其副交感根来自动眼神经,并在节内换元;交感根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感觉根来自鼻睫神经。节后纤维向前进入眼球。副交感纤维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交感纤维支配瞳孔开大肌和眼血管;感觉纤维接受眼球的一般感觉。

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组成,呈串珠状,每侧有1924节,是交感神经的换元处。

自主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司心肌,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不受人的意志控制,因主要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故又称植物神经。

椎前神经节——位于椎体前方,包括成对的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以及单一的肠系膜上、下神经节,是交感神经的换元处。

节前神经元—内脏运动神经从中枢到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其胞体位于脑干的一般内脏运动核、脊髓胸1-腰3灰质的侧角以及的骶副交感核。

节后纤维——连于周围部神经节内的胞体发出的轴突称节后纤维。

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前支之间,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没有髓鞘,呈暗灰色。

牵涉性痛——当某些内脏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这些现象称牵涉性痛。

交感神经——是指低级中枢位于全部胸髓和腰髓13节段灰质中间外侧核的内脏运动神经,其周围部由交感神经节,交感干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由位于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轴突锥体束构成,损伤后引起痉挛性瘫痪。

丘脑中央辐射——由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发出的纤维组成,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其主要包括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和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硬膜外隙——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的腔隙,呈负压,内含脊神经根和静脉丛等结构,为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部位。

海绵窦——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为两层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侧壁有动眼、滑车、眼和上颌神经通过。海绵窦可借助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故面部感染可经此途径蔓延至颅内。

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在调节脑局部血流量和损伤后血供代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蛛网膜下隙——软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内有脑脊液。

蛛网膜粒——蛛网膜靠近硬脑膜,特别是上矢状窦处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形成,是吸收脑脊液入硬脑膜窦的装置。

终池——蛛网膜下隙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之间扩大而形成,内有马尾。

硬脑膜窦——硬脑膜在某些部位分开而形成,内衬内皮细胞,含静脉血。

锥体交叉——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在延髓的下端越至对边而形成的交叉。

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和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等)组成,在种系的发生上出现较早。其功能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并参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功能,海马还与记忆有关。

胼胝体——位于大脑丛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可分为嘴、膝、干、压部。

侧脑室——左右各一,位于大脑半球内,延伸至半球的各叶内,分为4部—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角伸入额叶;后角伸入枕叶;下角伸至颞叶内。侧脑室经左右室间孔通向第3脑室。室内有脉络丛,可产生脑脊液。

新纹状体,旧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豆状核由壳和苍白球构成。在种系发生上,尾状核和壳是较新的结构,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为较旧的结构,称旧纹状体。

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脑腔。第四脑室底称菱形窝,顶朝小脑。第四脑室经中脑水管连第3脑室,下连脊髓中央管,经正中孔和两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上、下行的投射纤维聚集所形成的白质板,由前向后分为前肢、膝、后肢,在内囊前肢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有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通过,内囊受损,会出现“三偏综合征”

交通支—为连接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可分为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

腰骶干——由L4前支的一部分及L5的前支构成的神经干,参与骶丛的组成。

耳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卵圆孔的下方,贴附于下颌神经内侧,有4个根:副交感根来自岩小神经,在节内换元,发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至腮腺,司腮腺分泌;交感根来自脑膜中动脉交感丛;运动根来自下颌神经,分布至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感觉根来自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

白交通支——连于T1L3各脊神经前支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只有15对,由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

节前纤维——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

第三脑室——是位于下丘脑和两侧背侧丘脑之间的裂隙,前借室间孔连通端脑的左、右侧脑室,后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硬脑膜窦——颅内一种特殊结构的静脉系统,静脉血液行于两层硬脑膜之间,窦壁无肌层和瓣膜。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行于斜角肌间隙,于锁骨后方入腋窝。臂丛的神经根先合成上、中、下三个干,围绕腋动脉形成外侧束、内侧束和后束。臂丛主要支配背浅层肌和与上肢有关的肌肉。

垂腕征——为桡神经损伤所致。桡神经损伤导致其支配的臂和前臂后群肌瘫痪。当抬起前臂时(手心向下),由于受重力的影响,呈“垂腕”状态谓之。

第一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管理对侧半身骨骼肌的运动。

顶盖前区——位于上丘上端与间脑交界区水平、上丘深部的区域叫做顶盖前区,含有左、右两群细胞构成的神经核,为顶盖前核,该核发出的纤维与双侧的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发生联系,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中的重要核团。

窦汇——是由上矢状窦、直窦和左、右横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而成的硬脑膜窦。

副交感神经——是内脏运动神经的一部分,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分中枢部和周围部,其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交感核、上、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和骶髓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周围部包括副交感神经节和进出此节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等。

鼓室神经——由舌咽神经的下神经节发出,经鼓小管下口进入鼓室。在鼓室内与交感神经纤维交织成鼓室丛,分支分布于鼓室、乳突小房、咽鼓管的粘膜。鼓室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穿出鼓室构成岩小神经,终止于耳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随耳颞神经同行,分布于腮腺,司其分泌。

喉返神经——为迷走神经在胸部的分支,右侧喉返神经自迷走神经分出后,勾绕右侧锁骨下动脉返回颈部;左侧喉返神经则勾绕主动脉弓返回颈部。两侧的喉返神经均于气管、食管沟内上行,于咽下缩肌下缘处穿入喉内。运动纤维支配除了环甲肌外的所有喉肌,感觉纤维则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司感觉。

脊髓前角——又称前柱,脊髓灰质横切面呈H形或蝴蝶型,向前突出的部分称前角,主要由运动神经元组成。

脊髓丘系——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痛、温、粗触觉的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进入脑干后合并,再与一些从脊髓投向上丘等部位的纤维汇合在一起,组成脊髓丘系,上行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结节垂体束——又称结节漏斗束。起自下丘脑外侧壁内的漏斗核和下丘脑基底内侧部的一些神经细胞,终于正中隆起的毛细血管丛,将神经内分泌物质(如ACTH、促激素释放或抑制激素等)经垂体门脉运送至垂体前叶,控制垂体前叶的内分泌活动。

旧小脑——小脑体的蚓部和中间部,在进化上,出现较晚,共同组成旧小脑。又称脊髓小脑。它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将人体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位置变化信息传入小脑,以反射性地进行调整,以恢复平衡。

菱脑峡——脑桥上端与中脑移行部,较狭细,称菱脑峡。是脑桥、中脑在背侧的分界。

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沟的外侧端,脑桥、延髓和小脑三者的交界处,称为脑桥小脑三角。三角内有前庭蜗神经、面神经、迷路动脉等。

内侧丘系——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于中央管腹外侧左、右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转而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的传导头面部温、痛、触觉的纤维,越过中线,交叉到对侧,转而上行,组成三叉丘系。上行至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中继后,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下1/3部,传导头面部皮肤、口腔、鼻腔粘膜的痛、温、触觉。

神经——在周围部,神经纤维由结缔组织形成的神经内膜、神经束膜、神经外膜包裹,构成了粗细不等的束状结构,称神经。

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中具有传导神经冲动功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胞体与突起两部分构成。

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侧瞳孔缩小称为直接对光反射;对侧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利用瞳孔对光反射,可以检查视神经、动眼神经、中脑等的病变及危重病人病情变化的判断。

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其上界为下丘脑沟;前界为胼胝体嘴、终板和前连合;下界为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正中隆起和垂体。下丘脑是调节饮食、血压、睡眠、情绪和内脏等活动的较3高级中枢。

小脑上脚交叉——由小脑齿状核发出的纤维构成小脑上脚,纤维向上至菱脑峡水平逐渐沉入中脑背盖部,左、右交叉,形成小脑上脚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终止于红核和背侧丘脑的腹外侧核等。

新小脑——小脑体的外侧部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最晚,与大脑皮质同步发展,形体最大,构成新小脑。因纤维主要与大脑发生联系,又称大脑小脑。主要协调人体四肢远端肌肉完成一系列灵巧、精细、准确的运动。

翼腭神经节——又称蝶腭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翼腭窝的上端,蝶腭孔附近。面神经的岩大神经(副交感纤维)在此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鼻腭的粘膜腺,司腺体的分泌。

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皮质所特有的语言区域,多数位于左半球上,包括:①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后部;②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③书写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部;④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于角回。

锥体束——自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大锥体细胞发出的支配骨骼肌运动的纤维集中成束为锥体束,锥体束经中脑、脑桥至延髓,在延髓的上部集中,形成锥体。锥体束纤维一部分终止于脑干的躯体运动核,称皮质核束;另一部分则继续下行,进入脊髓,止于脊髓的前角运动细胞,称皮质脊髓束。

锥体系——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三、五层内的巨形锥体细胞和其它类型的锥体细胞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共同组成。这些细胞发出的下行纤维,间接或直接地与脊髓前角细胞形成突触连系,形成从大脑皮质至效应器(骨骼肌)的神经元链,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如脊髓灰质。

面神经丘——在靠近髓纹上缘的内侧隆起脑桥部有一圆形隆突,称面神经丘,其内含面神经膝和展神经核。

外侧丘系——起于对侧耳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的纤维上行组成外侧丘系,行于脑桥和中脑被盖的外侧边缘部分。部分纤维终止于下丘,部分纤维经下丘臂终止于间脑的内侧膝状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神经解剖学——传导路: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前庭神经的传导路径
神经系统课程全解析
神内基础知识梳理穿线(中枢神经篇)
神经解剖学复习提纲详解(老师修改版)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