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星|刘正光:“港珠澳大桥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userphoto

2022.09.17 广东

关注

刘正光

采访车穿行在山海之间,不时驶过各式各样的桥,刘正光指点着,总能讲出不同的门道。

在香港,可能没有人比刘正光更懂桥了。从20世纪60年代担任助理工程师开始,刘正光从事桥梁建造业迄今已超过半个世纪。他担任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长,是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主理过香港多个世界级桥梁,也因此获得中国桥梁工程师最高奖项——茅以升桥梁工程特别奖,是大名鼎鼎的香港“桥王”。

刘正光先后担任了青马大桥和汲水门大桥的总工程师、汀九大桥总指挥、昂船洲大桥国际评审技术组组长,而这几座世界级大桥在国内外屡获大奖。

迎面台风多发挑战

观景台正中,一棵高山榕亭亭如盖,这是当年刘正光和伙伴们亲手种下的。“25年了!”他轻拍树身。

回想当初建设青马大桥的历程,刘正光说,就一个字:难!

在香港建跨海大桥,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抗风。跨度大,桥要够长;要保证大型货船通行,桥要够高。而香港台风多发,对建桥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刘正光和团队跑遍了当时世界上几个桥梁业发达的国家。“500米以上的大桥都看了个遍。”他说。

经过多次实验,青马大桥创新设计了流线型闭合箱型桥身,桥中间开设出宽5米的通风孔,以增强桥身稳定性。当时欧洲桥的抗风标准为55米/秒,而建成后的青马大桥高于这一标准。

大桥的设计寿命为120年。为保障大桥持久运行,当时一边建桥一边攻读清华大学在职博士生课程的刘正光参与研发了大桥健康监测系统,博士毕业论文也以此为课题。他将复杂的桥身结构简化成单脊鱼骨模型,用电脑分析并模拟动力,将取得的模型应用于该系统。

“青马大桥的各项'体检指标’至今都挺健康!”眺望着波涛中屹立的大桥,刘正光很欣慰。

随着建桥水平的提升,香港桥梁美学也在进步。昂船洲大桥地理位置显著,外观备受瞩目。当时大桥采用国际桥梁设计大赛的方式选拔方案,要求技术先进、外观出众,吸引了世界100多家公司组队参赛。

建成后的昂船洲大桥果然不负众望,成为香港的新地标之一,其昂然雄姿吸引市民慕名而往,成为热门“打卡”景点。

见证桥梁强国崛起

从早期到内陆提供技术指导,到后来参加内陆包括苏通大桥等项目建设,直到参与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刘正光感受到中国桥梁建造的“大国崛起”。

港珠澳大桥是全球最长的桥隧组合跨海通道,刘正光参与的是沉管隧道珠海段的施工咨询工作。作为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其施工难度堪比“海底穿针”,要做到不渗漏,可谓世界级难题。

刘正光

刘正光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是相识多年的老友,同为业界高手,不时切磋。沉管隧道建成后,林鸣邀请刘正光一同巡查,“看看是不是滴水不漏”。在水下50米的大洋深处,由33节巨大钢筋混凝土管搭建的海底通道上,两位老桥梁人并肩漫步,这可能是他们一起经历的“最浪漫的事”了。

“了不起。”刘正光由衷地感到骄傲,“港珠澳大桥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虽已退休多年,但刘正光从未停下脚步,目前已应邀投身于下一座桥的前期工作,“这又将是一座世界级大桥”。他相信,随着中国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香港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造桥人正迎来最好的时代。(记者陆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人无法理解:为何中国耗费千亿,也要打造一座使用率极低的桥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没有加油站和厕所,不能掉头,为什么收费这么高?
《散文诗.港珠澳大桥》
见证港珠澳大桥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 120年寿命 创新贯穿始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