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星|“天鲲号”团队:唱响“大国重器”的青春之歌
userphoto

2022.09.27 广东

关注

2022年5月3日,朔风呼啸,海浪翻腾。

这里是北纬53度的极寒海域,气温仍在零下。身穿防寒服的船长张燚和船员们戴好面罩和护目镜,在甲板上又迎来紧张作业的一天。

数千公里之外的北京,正值春暖花开,惠风和畅。这一天,“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名单公布,张燚所率领的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天鲲号”团队,名列其中。

“'天鲲号’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实现了中国疏浚人的百年梦想。”“天鲲号”党支部书记霍宗杰感慨道。

这份感慨背后,藏着一段令人心酸的历史。

曾有近百年时间,中国的主力疏浚船舶主要从国外引进。1964年,为引进“津航浚102轮”,花费了4吨黄金。而且,即使愿意出重金,也永远买不到最新最先进的疏浚船。

疏浚装备国产化,成为中国疏浚人的共同志向。

春风护航,天鲲破浪。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强国”“科技强国”的步伐日益加快。2015年12月,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建造中国自己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

“'天鲲号’的建造难度,不亚于国产航母。”曾任“天鲲号”监造船长的张燚说,“国内从无此类船舶的设计建造经验和实验环境,整个设计生产过程困难重重。”

2019年3月,历经3年多的艰辛探索,“天鲲号”正式交付使用。作为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挖掘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居世界前列,远程输送能力世界第一,适应恶劣海况能力全球最强,具有全球无限航区适航能力。

如何将这艘世界级工程巨轮的设备性能“吃透”“拿准”,充分发挥其一流作用、挖掘其极限性能,成为摆在“天鲲号”团队面前的必答题。

“'天鲲号’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承担的任务却远超常人所想。”张燚介绍,大家既要能驾驶船舶远洋航行,又要能实施海上疏浚作业,还要能独立完成设备维修、故障排除。

“年轻船员们都是大学毕业生,但船上的工作要求他们必须'文武双全’。”霍宗杰至今记得,“天鲲号”开赴辽宁大连开展挖岩实验时的情形,“几乎每20分钟就要更换一次绞刀齿。一个绞刀齿重70多斤,每次要更换20多个。这些'文弱书生’硬是顶了下来,顺利完成了实验任务。”

挑战与磨炼,是无悔青春的最好注脚。因为拥有世界先进的操作系统和装备实力,“天鲲号”团队承担的任务都是 “硬骨头”工程。“我们日常面对的都是极限工况,比如超硬岩、超远距离输送、极寒天气、极限海况等。”轮机长王东说,“完成任务必须拼意志、拼速度、拼协作。”

正式投产后,“天鲲号”团队首战便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奔赴远东疏浚项目,与国外的世界顶级疏浚船舶同台竞技。

使命在肩,唯有勇毅前行。船员们顶着严寒风雪、恶劣海况,24小时连续奋战,成功粉碎70兆帕高硬度岩石,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疏浚装备的硬实力。

然而,总有意外不期而至。一天凌晨,船上的施工设备忽然出现故障,作业被迫停止。

去国近万里,无处求助,无可借鉴。船员们只能凭借经验,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环境中,逐一摸排“病因”。“废寝忘食的85个小时后,终于成功排除了故障。”大副薛鸿盛说,“总体工期一天也没耽误,我们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疏浚人的软实力。”

怀赤子之心,立鸿鹄之志。浚工长高建伟介绍,聚焦全球行业发展趋势,团队成立了“鲲青年”创新工作室,完成“水下泵自动控制系统”等百余项技术革新,成功将一流船舶转化为一流生产力。

江苏连云港项目、广西钦州港项目、江苏滨海港项目……在一项项重大工程中,“天鲲号”转战数万公里,创造了享誉全球的“中国速度”,锻造出一支与“大国重器”相匹配的世界一流船员队伍,大幅提升了我国在世界疏浚舞台上的话语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天鲲号”团队成员用行动证明,青春最美好的样子,就是在大战大考中踔厉奋发,纵情唱响“大国重器”的青春之歌。(记者罗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沿“路”看中东丨“天鲲号”:水击三千里 踏浪遨游“一带一路”
大学里首位船舶设计大师:大国重器筑梦深蓝,从肩挑背扛防洪到航向海洋强国……|附视频
【事故报告】两条被拖船舶先后沉没,原因几何?
费龙
她,竟是扣押外轮时的“秘密武器”
浅谈船长在船上管理中的自我素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