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即将“最富”的十大城市

中国即将“最富”的十大城市

 
                 金子厚 2015-06-26 星期五

 

   中国大城市正拉动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当然,未来任何城市都具有跨越的可能,本文总结了中国即将“最富”的十大城市。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力可能就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源于它的性价比,人们会“以脚投票”,尤其是越来越壮大的中产阶级,都愿意到性价比高的城市生活。

   在中国的四个一线城市里,北京、上海常住人口都已超过2000万,广州、深圳已经超过1000万。而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数字还要变大。

   目前,中国很多人口增速最快的城市都是中国的省会城市或者在经济增速最快地区的大城市,这些城市正拉动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

   当然,未来任何城市都具有跨越的可能,本文总结了中国即将“最富”的十大城市。

1、香港

   虽纷争不断,香港GDP过去半年增速约2%,与同类型的发达经济体相比,香港的经济增速算是相当稳健;香港的失业率过去一段时间长期维持在3%左右,这是在经济学上的数据,实际经济活动中已相当于几乎全民就业。

   从中长期来看,香港未来可能有点糟糕:除了制造业空壳化、楼价持续高升、贫富差距扩大、政治生态走向偏激且扭曲、行政立法恶斗不止和特区政府管治愈趋弱势之外,还包括基层市民缺乏向上流动机会、中产阶级负担沉重“向下沉沦”、富人阶级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利益集团积极制定游戏规则寻求更大权钱利益等。

   香港综合竞争力虽然仍是全国首位,但增速乏力,其中综合效率竞争力分项指数落后于台北及澳门,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全国排名18位,反映香港人才、软体设施优势逐渐消失,创新气氛无提升。香港缺乏土地令租金高昂,阻碍中小企发展。

   而且过份倚重金融地产等少数行业,令香港经济缺乏稳定增长点。人口老化加速、国际及国内城市竞争,令香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但是这些竞争力指数前十的城市,未来房价的升值潜力仍然比较大。

   面对高高在上的香港楼市,有人断言,没有永远只涨不跌的市场,香港楼市即便回不到2003年的低谷状态,也肯定会出现一次大跌。

   但也有相反的意见,认为香港的楼市是一个狭小的开放型市场,香港土地本身供应极其有限,每年落成的单位屈指可数。

   但香港楼市的需求不仅仅来源香港本身,而且还来自内陆和海外,来自四面八方,有鉴于此,香港楼市的表现不能用一般的市场规律来解释,香港楼市更多的应该从稀缺资源角度来判断,由于面对庞大的需求,香港楼市显得越来越稀缺,因而只会越来越贵,出现大跌的可能性不大。

   乐观则是相信中央政府对香港政府不会大幅改变,加上香港的皮实、务实、现实等特性,只要众多港人取得共识,重归经济发展、民生问题,香港未来依然是一块得天独厚的福地。

2、北京

   近年来,从各功能区常住人口比重变化看,城市发展新区的人口所占比重从2011年的31.2%上升到2014年的31.8%,上升了0.6个百分点,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所占比重仅增加0.1个百分点,而首都功能核心区及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下降0.3个和0.4个百分点。

   从各功能区人口增速看,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长最快,与2011年相比,快于全市2.1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体现了人口从中心城区向发展新区聚集的趋势。

   从就业人口构成看,201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分别为8.4%、12.8%和8.6%,比2004年分别提高4.4个、3.8个和3.1个百分点。

   制造业从业人员继续排在前列,但其规模已从2004年的148.8万人降到138.5万人,减少10.3万人,所占比重下降8.6个百分点。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北京市产业结构向更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方向发展。

3、上海

   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项国家战略体现了中央对上海进一步集聚和融汇全球科技要素推进产业升级的要求,也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升级的积极探索。

   从中长期的发展阶段看,科创中心的发展将引领并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战略充分对接——“四个中心”指向的现代服务经济和市场功能建设,与科技创新中心指向的科技创新资源的积聚与辐射效应相互支撑与共荣发展,以此谋求上海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并进一步助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

   具体来看,科创中心不是简单与“四个中心”构成“4+1”目标的关系,而是在彼此动态发展中形成相互依存关系,在战略路径上形成协同。

   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将与上海城市功能和对外开放新格局与新优势的构建充分对接,两大战略的结合将充分做实“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上海竞争力主战略,助推上海科技创新要素集聚“高地”的建设,谋求上海对外开放新优势的成型。这是我们认识“四个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互动关系的出发点。

   作为国家战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既是上海谋求开放水平提升的“起跳板”,也是上海服务于中国整体经济增长转型挑战的中长期方略。

   在这一战略下,上海将以科技活动便利、科技要素的集聚为通道,谋求海内外高端要素的优化配置,推进上海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的多层次新型工业化进程,谋划新型工业化竞争优势的升级。

   因此,科创中心的发展又将引领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全方位发展,是“四个中心”背景下上海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于上海在城市创新、创意与企业家创业所需的资金融通、人才流动和国际化网络建设上构成亚太区域内的集聚与辐射原点。

4、深圳

   今年以来深圳的房价领涨全国,平均涨幅达到三成,最高的楼盘涨幅近五成,这也导致深圳买房卖房交易中毁约情况大幅飙升。

   房地产交易活跃,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是从2011年开始调控房地产政策密集出台后,压抑的房地产消费刚需的释放;另一方面,从去年年中启动的股票市场的牛市让部分先期获利丰厚的投资者将浮盈变现转投房地产,利用房地产的按揭杠杆锁定和放大收益。

   这种房价上涨趋势在今年银行降准降息的措施推出后越发迅猛,许多深圳人在一边感叹快买不起房中,又被愈涨愈高的房价裹挟着参与到买房炒高楼价的循环中。

   改革开放虽有30多年,但中国的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化经济,从1992年算起也不过20多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后的中国经济严格来说,还没有走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现在中国经济仍然在享受着初期改革开放成果带来的红利。

   因此,多数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经济低迷的痛苦,或者说以往所经历的波动都是大的上升周期中的波动,但我们必须要有心理准备,承受比以往更大的经济下行结果。

   深圳房价重拾升势这只是经济运行的结果,我们必须警惕,深圳房价继续任性将削弱深圳城市的竞争力。

   深圳的发展是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其中高新技术重点发展方向为新能源、生物医药、互联网产业,这些产业都是技术密集、创意密集、创新性极强的行业,需要吸纳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参与其中。

   尤其是大量年轻的人才,假如房价过高,就会直接推高这些人才居留深圳创业创新的生活成本,也会大大推高创业型企业的营商成本,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来深创业创新,不利于创新型创业企业落户深圳。

5、广州

   近年来广州把发展重心转向重工业中的先进制造业,把实现广州工业做大、做强、做优作为目标。未来3年,广州要把高端制造业打造成广州新型支柱产业,打造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17年广州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突破1.1万亿元。

   历史上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7年曾被定位为泛珠三角核心城市,但深圳的迅速崛起,令广州为之侧目。2009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做出向深圳学习的决定也说明了这一点。

   再则,国家既把广州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也把深圳定位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这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至少是让深圳分流了珠三角地区的人才。特别是,深圳作为新兴的移民城市,很多政策对于吸引人才有利,而广州则显得保守了一些。

   虽然上世纪80年代曾经流传“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但当时吸引的是成千上万的南下打工的农民。如今30多年过去了,经济在转型,产业在升级,人才的争夺,特别是高端人才的争夺更趋激烈,可以说,谁赢得了人才,占领了人才的制高点,谁就取得了发展的优势。

   广州如何从城市定位、产业结构等方面夺回优势,或者与深圳走错位发展的道路,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6、天津

   “十二五”前三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领跑全国。成绩单漂亮,天津市委市政府没有沾沾自喜,在转方式上下功夫,在调结构上用实招,在促创新上出成效,转身走出新天地。

   截至今年一季度,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到6.5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比重由2010年的9%提高到20%以上,占工业比重由23%提高到45%。其中科技小巨人企业3400家,涌现出多项行业尖端的“杀手锏”产品。

   科技型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市的25%,从业人员年均收入超过7万元,有力促进了就业增加和收入提高。如果每个企业平均按5个股东计算,6万家企业就增加了30万个“小老板”。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成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力军。

   前不久,天津市政府拿出5亿元支持众创空间建设,鼓励大学生、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等,为创新创业添柴加火。

   到2016年,天津每所普通本科高校、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独立学院至少建设1个众创空间,各区县、滨海新区各功能区至少建设3至4个众创空间,政府给予每个众创空间最高500万元的财政补助,全市众创空间总数超过100个。

   由于占地少、无污染、效益好,楼宇经济被形象地称为“立起来的开发区”。在万众创时代,天津不仅打造众创空间,同时利用已有资源,形成一定规模的楼宇经济。

   在天津开发区有一片被绿植环绕的高端写字楼,这里是泰达MSD(现代服务产业区)所在地,聚焦了搜狐视频总部、58同城运营总部、中建六局、中海油等知名企业。为打造国际化商务区,MSD引入国际知名服务式办公室供应商德事商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从服务人员到办公设施的完备服务,实现企业“拎包入驻”。

   从2011年开始,天津把加快发展楼宇经济,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拿出10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启动四批214个重点支持的楼宇项目。截至2014年底,天津全市运营商务楼宇达707个,税收超亿元的楼宇达166个,累计实现税收突破459亿元,入驻企业达5.7万家,从业人员达54.6万人。

 7、武汉

    根据仲量联行发布的《中国城市60强》报告显示,武汉人力资源位于中国城市60强首位。

“中国城市60强中只有9所大学跻身于世界最著名的500所高校,而武汉就占了其中两所:武汉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仲量联行武汉董事总经理李杰分析,随着经济发展节奏的放缓,中国经济正转向更持续、更高价值的消费驱动型的增长模式,而这些产业都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源来支撑,而这些人力资源也是潜在中逐渐壮大的中产阶级。

   其次,便利的交通也是武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报道,7月1日起,武汉将开通开往贵州的高铁,全程仅需5小时。武汉的“米字形”高铁网将进一步延伸,可快速直达24个省会(含直辖市)城市。

   “武汉作为中国交通枢纽中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汉落户,甚至包括美领馆、英领馆。”李杰透露俄罗斯和泰国也或将来汉设领事馆。

   最后,武汉楼市供应量和空置率都将在可预期的“稳健状态”。仲量联行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武汉将分别有200多万平方米办公楼和零售物业供应,租金将稳步上升。“这些优质项目的入市将给武汉带来更多‘目的地的消费’,例如汉街和武汉天地。”

   李杰表示,未来武汉的发展需要更重视打造宜居、工作和发展商务的城市环境。高素质人才、产业集群、商业发展便利程度、环境条件和生活质量问题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整体趋势来看,武汉的零售额增长强劲,2014年全年增长13%;另一方面,未来三年大量零售项目完工,使得武汉到2017年将成为中国第四大存量市场;预计未来随着新购物中心入市,租金水平小幅回落,室外购物中心依旧主导整体零售市场。

8、南京

   2014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821.61万人,户籍人口648.72万人,2013年城镇化率为80.5%,排全国第7位,主城已完全城镇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10》,截止2010年底,南京市区非农业户籍人口510.59万人,居全国第8位,江苏第1位。南京人口居住相当集中,人口密度大。2010年底,南京市人口密度超过1215人每平方公里,列上海、广州、北京之后的全国第四位。

   南京人口受教育程度全国领先,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26.11%,在副省级市中列第1位,低于北京(31.5%),高于上海(21.9%)。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有209.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6.12%,相当于每4人就有一个大学生。相比江苏每10人有一位大学生和全国每11人有一位大学生,大幅领先,显示出文化名城和拥有众多高校的优势。

   南京是国家发改委定位的“全国重要区域金融商务中心”,在长三角地区中是仅次于上海的商贸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业是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金融总量及金融资源占江苏省的四分之一,金融中心指数居全国第六,总部经济排名全国第七。

   南京是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软件产业是南京着力培育的第一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9、重庆

   联合国大厅世界地图上,标注出中国的4个城市,其中一个就是重庆。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重庆。

   亚太房地产研究学会专家李战洪则指出,“亚太商谷模式”的意义在于:它在“携手一个区域的发展”,影响的是“一个区域”或“一座城市”,所辐射的范围无法用有形的地理空间和项目体量来计算它,它的能量聚集与发挥能影响到更为广阔的无形空间,如城市发展、经济领域、产业服务平台构筑、人们的生活方式等。

   十年破茧弓已搭就纵观中国经济版图,不难发现,中国政府在30年的改革中苦心经营着一个神秘的经济图腾,那就是以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为三大支点,沿海地区悄然构筑了中国未来外向型扩张的经济强弓。那么箭在何方?当然是长江!利用长江资源恩泽九千里的地缘优势,把西部丰富的资源和产品带出,又将沿海的资本和人才优势带入,从而拉动整个国家经济框架。

   重庆自直辖以来,经过10年发展已成为带动西部的经济中心,这一点毋庸置疑。

  重庆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带的通讯枢纽和信息中心,其商业、商务、现代物流辐射功能、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竞争优势非常突出。

   新加坡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中心(APURC)统筹顾问John先生称,APURC通过对中国西部和重庆产业的大量调研后发现,带动重庆、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行业有15个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医药器械、电子信息、创意会展业、机械制造业、医药、旅游和生态治理、建材及家装材料、家居家具、印刷包装、耐用消费品、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资源加工。

10、成都

   成都宜居的环境和资源,已经成为有口皆碑的招牌。

   世界500强企业、全球第二大化工企业陶氏化学中国区总裁石博韬此前表示,“在西部城市中进行考察时,成都的环境和资源是吸引我们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当我们决定到成都来投资时,员工们都来跟我申请,希望能到成都工作,这也正显示了成都对人才的巨大吸引力。”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说,成都强大的城市竞争力,来源于成都的综合实力。

   他认为,成都无论是在生产要素的丰富度,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充沛的人才资源方面,都具有优势。不仅如此,成都也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相对集中,落户成都的大型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具有很强的实力。

   “可能成都不会在所有方面都是中西部城市中最强的,但是把多个方面综合起来评价,成都的领先优势就变得非常明显。”盛毅说。

   成都这种通过综合实力造就的城市竞争力,与仅仅是在某个单项上非常强的城市相比,发展潜力更大,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还将更进一步增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线城市最佳“潜力股”,竟然是它!
媒体:四个城市有望领跑新一线城市(名单)
成都已完成强省会的历史任务,应诚心帮助四川其他城市发展经济
【蓝海经济观察】冲刺两万亿—中国准一线城市竞赛
压力从长江而来┃南京却又一次历史性地做到了力挽狂澜!
中央确定全国12个大城市:北京第2,成都领先武汉,杭州第1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