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对野性天地,才知统治自然是多么荒唐

   记得去香格里拉情景,当我走进普达措国家公园,被这儿梦幻般纯净的景色震撼了。大山环抱的湖泊像深邃的明镜,映着树木和远山幽蓝的倒影,不时能看到浸在水中的枯树,头顶是绿意盎然的新芽嫩叶。天空湛蓝得有些不真实,空气清爽得让人忘乎所以,大朵大朵的白云装点着这原始的人间仙境。

   人们在木质栈道上漫步,身边杉树挂满了“树胡子”,这灰白的絮状物叫松萝,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树上挂满松萝,表明这里环境足够洁净。再向原始森林中走去,可看到水草丰美的草原,零星的牦牛散落在草场上,闲静地吃着青草。森林、远山、草原、牛马、溪流、野花……这一切让我仿佛来到了一个静谧的史前世界。

   普达措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个由国家林业局审批的国家公园,在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心地带,不仅有高山、湖泊、河流、小溪,更有茂盛的森林和草甸。这种地貌的多样性使这里的生物和生态景观极为丰富,至今仍保有完整的原始森林和湿地的生态系统。因地处海拔3700米以上,这里受到人类的侵扰极少,展现出一种原始的荒原之美。对我来说,这是一趟不同寻常的旅行,因为普达措震撼我的是一种陌生的价值。这价值不仅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审美、旅游价值或经济、科学价值,而是大自然与生俱来的生命价值。

   只有从这片极少被人类染指的地方,你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秩序本身,才是人类应当信奉的最高价值。它的壮美、它的平衡、它的多样与统一,是任何语言和科学也无法超越的。这里的杉树栎树用优雅的风姿、砂岩和硅质岩用斑驳的色彩、松萝和杉树用奇异的共生关系,都在呼唤你重新评价自己对自然和文化的认知。

   这也是一次让人心绪不宁的旅行,你只有置身在这绝美的环境中,才会明白人类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对自然带着多少充满了谬误的认知和评价。在近百年的中国人观念中,一直认为改造自然、统治自然,是人类天经地义的行为,也是我们的文化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则,认为不被利用的自然是无用的自然。只有当你面对这片野性的天地时,才会真正明白,这种认知是多么荒唐和短视,充满了对大自然生命价值本身的漠视。

   在中国土地上,这样的荒原越来越少——未被人类染指,又植被丰富的荒原。但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认知到这些荒原的价值。这也是各国国家森林和国家公园的由来,目的就是为了给予这些荒原以自由,让它们自由地生长和循环,不受人类的利用和干涉。荒原正是这样一种奇异的地方,这里有似乎永恒的时间,有生命最原初的动力,在这里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反省自己的文化参照系。

   在今天的世界文明中,这种观点开始赢得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就是检验一种文化是否完美,不是看它能否把所有的自然用来消费,而是看它能否明智地保护这些荒原的价值,只有懂得欣赏这种作为生命之源的荒原,才是一种真正完美的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曾经有这种超越性的智慧,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和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把自然生态的平衡,作为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所以《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强调的都是人与自然万物具有平等的价值。在这种观念中,大自然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并非是作为人类征服的对象而存在的。自然秩序的演进不仅被看成是一种永恒的生命创造过程,也意味着在创造一种共同的生命价值。

   所有生命本于一源,生于同根,如同一个大家庭的不同成员,人们会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尊重天地万物。它把自然平衡看作一切价值的基础,时时意识到人类不过是诸多生物的一种。只有实现了人与物的共存而不相害,才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理想境界。朱熹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指的就是这种境界。

   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不只是一种理性认知,更是一种关于生命的情感体验。只有当人类能从情感上领悟和热爱自然时,才能真正理解“万物一体”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恩情怀。如今人类对生态环境,采用的多是一种功利主义态度。即使要保护环境,也是从保护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

   但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如此,这理应成为我们反思现代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这些思想中蕴含着一种生态良知,即把征服自然的观念,转变为对自然的顺从与尊重。因为道理很简单,科技再强大,人也无法离开自然延续自身的存在。人类本身并无法产生任何能量与物质,再高的科技,不过是对自然界能量和物质的转化。

   也就是说要重建生态良知,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过去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认知,而把自然生态看作是世界的中心。做任何事、造任何物,只有当它能保持自然与生物共同体的平衡、完整与稳定时,才会被我们选择。否则,就应当被我们否定。

   只有面对香格里拉这片充满原始野性的荒原时,你才能真正明白,我们需要的生态良知,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要把大自然的生命价值看作人类的最高价值,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大自然的知识、审美和伦理教育,而是要从生命的本源来认知自然。理解到生命的本质,必须首先依赖大自然存在的生命系统。

   如冯承平在《领航》所言,要时时发问:“是谁的声音催发生机响彻宇宙”。而当下流行的很多观点,多把人类与自然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领域,只承认自己的生命价值,而把其他的自然物看作人类可以随意征服的客体。这种文化和思维方式,显然已行不通,更难带来国人在生态伦理上的转变。

   在这种新的生态良知中,会更看重生命所具有的共同的内在价值,把人类和各种物种看作是一种互相依存的生命共同体。自然和荒原,不仅对人类有环境价值,对其他物种也具有同样的价值。过去人们论及公正分配,往往只着眼于人类社会,现在更需把这种自然资源公正地分配给天地万物。因为如不实现这种分配的公正,真正伤害到的将人类生命的未来安全。所以,在这种新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中,人类关注的不仅是社会伦理,而且必须时刻关注到身边的生态伦理。

   这种新的生态良知,会重新反省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对物欲的盲目追求。它强调节制,通过对人类发展和增长的自我限制来保护生态环境。它以保护自然为第一原则,放弃任何不计环境成本的经济方式,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受益。只有人们真正从自然和荒原体验到一种信仰的快乐,懂得从自然的怀抱领悟生命的壮美时,人们才会放弃可怜的物欲,去追寻一种更为自由、脱俗的属于生命的本质享受。这种良知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讲求的就是简单、节俭与适度消费。

   可以说,只有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才可能使每一位民众都把对自然的文化素养,落实到现实和生活中,才能带来社会整体的改变。这种良知的培养,不能只依靠少数精英,而要把它看作所有民众共同的事业。只有当法律和制度,能确保民众有参与这种新生态文化的合法与有效渠道时,才能真正推动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有了这种转变,民众才会主动诞生出保护自己环境的意愿,从而对影响自己健康的各种环境损害,提出恢复或补偿的正义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支自主保护生态的大军。正如香格里拉显现的现实一样,而不是让生态文明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中国如果想有更多的香格里拉,只有建立一种让民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化方式,从文化和思维上扭转当下的社会价值观,才可能从文明的高度解决中国目前的生态危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性•人文•文明之导论(三)2
经历过多少?又经历过多久?人类从荒原走出,也许最终只能爱荒原 生
敬畏自然,向生命说“是”
摄影:犹他州的荒原花海-----美极了
心灵与自然[哲理美文]
干涸中的精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