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零碳生态时代,怎么走近?
            ■解放日报记者 王 一

   

   思想家、经济学家、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大胆预言了一场即将到来的经济泡沫——到2028年时,价值约100万亿美元产值的化石燃料资产即将搁置,这一搁置将引发全球经济的大规模崩溃,并引起剧烈的经济动荡、气候变迁和物种大灭绝的危机。


   为了避免这一灾难,他在新著《零碳社会:生态文明的崛起和全球绿色新政》(以下简称《零碳社会》)中给出解决办法——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向零碳社会转型,帮助人类社会平稳度过危机。

   零碳社会和全球绿色新政已经在“千禧一代”中以闪电般的方式流行起来,美洲、欧洲和亚洲都不断涌现类似的呼吁。而《零碳社会》一书,可能会成为全球转向生态发展的“指导手册”。

   杰里米·里夫金,当代知名思想家,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他的20部著作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全球广泛发行,《第三次工业革命》《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文版在中国备受瞩目。里夫金为欧盟及世界多国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担任讲师。

   为零碳时代打开一扇窗

   升温超过1.5℃的临界值,反馈循环将失控,进而引发一连串的气候变化事件,严重破坏地球生态系统,我们今天熟悉的生活将一去不复返;

   打消一些人对绿色新政及能否在短短20年内实现大规模经济转型的疑虑,转型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我们已经开始在世界各地落实这些工作

   读书周刊:您由何得出一场引发全球气候变迁、经济动荡的大危机即将到来?

   杰里米·里夫金:我很肯定我们正面临全球危机。科学家们表示,由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使人类和其他生物面临地球上第6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但世人甚至对此毫无所觉。

   过去10年间,灾难性气候事件越来越多,国民情绪也随之转变。气候变化之所以如此可怕,是因为它将破坏地球的水圈,而水圈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地球也可以称为水球,我们的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亿年的进化,与通过云层在全球循环的水密不可分。但问题也出在这里,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会导致地球温度升高,每升高1℃,空气的持水能力就提高约7%,从而导致降水更加集中,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冬季严寒降暴雪,春季暴发大洪水,然而,夏季却因长期干旱而导致可怕的野火。地球上的生物群落在11700年前的上一个冰河时代结束后,一直与相当有规律的水文循环同步发展,但是目前,它们已经跟不上地球水文循环的失控速度,时刻处于崩溃之中。

   联合国的科研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计,人类活动已经导致气温较工业化时代之前上升了1℃。他们同时预测,如果升温超过1.5℃的临界值,反馈循环将失控,进而引发一连串的气候变化事件,严重破坏地球生态系统。我们今天熟悉的生活将一去不复返。

   哈佛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说:“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到21世纪末足以使一半以上的物种灭绝。”地球上一次经历如此规模的生物灭绝是6500万年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结论是,要避免环境危机,我们就必须保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较2010年的水平下降45%,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只有12年。这需要全球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进行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转型。换言之,人类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彻底改变发展的方向。

读书周刊:这场前所未有的转型应该如何开始?

杰里米·里夫金:十多年前,一场类似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运动曾席卷整个欧盟。该运动被称为绿色新政,激发了越来越多的积极分子参与其中。绿色新政迄今仍是欧盟各成员国强有力的集会口号,也是2019年欧盟委员会新主席和欧洲议会议员选举的核心主题。

尽管各国各界普遍认为向零碳社会转型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们并非无路可走,总有办法可以阻止再上升可能毁灭地球生命的这0.5℃,给我们重新调整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机会。

读书周刊:怎么才能走向零碳社会?

杰里米·里夫金:可能的办法之一就是迅速上线太阳能、风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未来8年内,太阳能和风能将比化石燃料能源便宜很多,从而迫使化石燃料行业与可再生能源行业决一死战。

读书周刊:所以您在《零碳社会》中提到,一旦化石燃料工业文明面临崩溃,碳泡沫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

杰里米·里夫金:来自全球金融界、保险业、全球贸易组织、各国政府以及能源、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行业的许多大型咨询机构在过去24个月的研究和报告表明,随着关键行业放弃化石燃料,转向更便宜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随之而来的零碳技术,化石燃料工业文明的崩溃可能会发生在2023年至2030年。目前是全球产油大国的美国,将陷入太阳能和风能价格骤降与石油需求见顶、石油业搁浅资产增多的夹击之下。

全球绿色新政运动兴起的同时,碳泡沫的出现和化石燃料业的资产搁浅,为基础设施在未来20年内可能会转型进入近零碳生态时代打开一扇窗。尽管绿色新政的呼声正迅速高涨,但是拥护者和支持者都清楚,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完成这一使命的清晰的道路。

就我个人而言,我想打消一些人对绿色新政及能否在短短20年内实现如此大规模经济转型的疑虑。我合作过的全球企业和行业,比如电信、电力、交通运输、建筑和房地产、先进制造业、智慧农业和生命科学、金融界等都清楚,转型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我们已经开始在世界各地落实这些工作。

从最根处寻求答案

很多国家把可再生能源看成一个工程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但如果你只把这个问题抛给工程师,他们是解答不了的;

随着零碳时代的降临,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生物圈的世界观正在兴起,这一世界观势必突破以往狭隘的地缘政治竞争,以全人类命运共同互连的大格局主导人类的未来旅程

读书周刊:您在2012年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此书全球畅销,您也成为与凯文·凯利齐名的“未来预测大师”。很多人认为《零碳社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续篇,您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完成《零碳社会》的吗?

杰里米·里夫金:这两本书,包括我在2014年撰写的《零边际成本社会》,都是彼此相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写的是如何转型到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而《零碳社会》主要阐述了这一转型中最关键的一环。

历史上的经济转型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新的通信技术、新的能源技术和新的交通技术这3种新技术融合的结果。它们的融合构建出我们所说的技术平台或技术基础设施,而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管理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方式,也改变了政府运作的方式。它们架于物联网这个平台上,就能够诞生第三次工业革命。

对于零碳社会,把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在能源开采、配送和利用上从传统的集中式变为智能化的分散式,从而将全球的电网变成能源共享网络。通过零碳模式的最终转换,便会让人类的商业模式和社会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读书周刊:在支持可再生能源上,发达国家采取的方式也并不相同。

杰里米·里夫金:很多国家把可再生能源看成一个工程技术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但如果想实现我所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或零碳社会,需要从社会最根处去寻求答案。如果你只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工程师,他们是解答不了的。集中式和分布式的能源使用方式会持续共存一阵子,但如果人们继续停留在旧有的能源供应方式上,将无法再推动未来的发展。能源问题是政治问题。

读书周刊:化石能源文明崩溃的预测以及对未来人类社会经济模式规律的揭示,这背后是不是也是价值观的体现?

杰里米·里夫金:过去的20世纪,是化石能源文明主导下的地缘政治和生物圈的政治斗争,而随着零碳时代的降临,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生物圈的世界观正在兴起。这一世界观势必突破以往狭隘的地缘政治竞争,以全人类命运共同互连的大格局主导人类的未来旅程。

收获成熟技术的时代

城市能源供应系统已经从最初以单一化石能源为主要热源,升级换代发展到了“节流”与“开源”并举、多能互补的现代化绿色区域能源体系;

如果将丹麦的成功做法和最佳实践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加以合理利用,对中国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节约型社会,是非常有帮助的

读书周刊:如果在全球寻找一个范例,我们发现,丹麦已经向“零碳社会”迈进。丹麦凭什么说能在2050年摆脱化石燃料,全面建成零碳社会?

杰里米·里夫金:目前,丹麦的风电发电量占到其总电力消费的42%左右,并计划在2020年达到50%。2011年丹麦政府提出,到2050年彻底告别化石能源,能源需求100%由清洁能源提供。丹麦敢于制定如此激进的目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区域供暖”和热电联产的广泛使用。

2014年,在丹麦几乎有50%的区域供热是由可再生能源所产出的。这些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木头、垃圾、稻草和生物油),沼气,太阳能,地热能和电(热泵、电锅炉)。区域供热和热电联产系统的高效性和灵活性,是丹麦到2050年摆脱化石燃料这个目标的核心技术。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例,98%的热能来自区域供暖。

迄今为止,以丹麦为代表的世界领先的区域能源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城市能源供应系统已经从最初以单一化石能源为主要热源,升级换代发展到了“节流”与“开源”并举、多能互补的现代化绿色区域能源体系。所以,丹麦在2050年建成零碳社会,现在来看是可行的。

读书周刊:其他国家可以从丹麦经验中借鉴什么?

杰里米·里夫金:丹麦在零碳经济发展领域,尤其是区域供暖领域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如果将丹麦的成功做法和最佳实践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加以合理利用,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实际的区域供暖政策和管理体系,对中国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节约型社会,是非常有帮助的。

读书周刊:技术的发展也是引领能源产业变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

杰里米·里夫金: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尝试过集中式供电,花费了几百万美元,因为用的是大型超级电脑,有几间房子那么大的设备。然而,很快在上世纪70年代末,微型芯片在硅谷发明了,创造出了个人电脑,从此个人电脑遍布家家户户,这样大家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从事信息化互联网工作。

信息从集中向分散过渡,能源产业也从大型的、机械型的集中供电网络,转变为分布式的绿色供能网络,从现在开始到未来10年,上百万的建筑物都会被改造和升级,开始变成绿色的、新型的分布供能式的建筑,而且我发现很多这种新建筑都出现在了中国。

我们的团队统计发现,太阳能和风能在未来几年会有指数级的增长,而且每两年就会减低1半的成本。

新型的能源产业和新型的能源供应会变得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廉价,就像我们的电脑一样,也会给我们的成本和投入带来丰厚的回报,在未来一旦把基础设施建好,这样的能源获得将几乎是免费的,比如利用风能、地热能、垃圾的回收处理发电等,所以现在是收获成熟技术的时代,成本会越来越低,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地热、风能都会非常便宜。

同属一个濒危物种

在减缓全球变暖的发生这方面,中国应该发挥引领的作用,借助“一带一路”合作,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绿色新政是一场全人类共同应对地球生命史的方案,无论个人还是政府,它更该是一种信仰,是一次意识革新后的主动追赶

读书周刊:对很多国家,特别是中国来说,怎么做才能平衡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杰里米·里夫金:中国的碳资源丰富,然而全球化石资料的燃烧已经对气候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在尝试一种全新的、更有效的利用资源的方式,在减缓全球变暖的发生这方面,中国应该发挥引领的作用。

目前,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合作,中国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中国将在世界向“后碳生态文明”的重大转变中发挥带头作用。目前,中国政府正在3个方面持续努力:第一,为个人提供持续稳定的收入,特别是着力为退休人员提供养老金保障;第二,通过“互联网+”等推动经济和社会繁荣,并建立强大的新型零碳绿色基础设施;第三,打造低碳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这3个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例如,中国养老金对绿色经济项目和“互联网+”经济进行长期投资,可获得可观的回报。

当前,世界各地正在发生一场推动生态文明的运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其中处于领导地位。“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项新的全球贸易倡议,还包括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

读书周刊:但对于“零碳社会”的推动,需要的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

杰里米·里夫金:人类正迈向数字互联的全球本地化绿色世界。欧盟和中国目前一路领先,美国也需要参与进来。三巨头要开始合作,建立安全保障,确保实现绿色新政转型。生物圈时代的政治必然是以准则、法规、操作标准为中心,以保障新兴数字基础设施和配套网络的透明度,并始终关注各地区把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场所进行管理的自由。

读书周刊:对于“绿色新政不切实际”“生活就是一场零和游戏”等反对绿色新政的意见,您怎么看?

杰里米·里夫金:虽然我们的国家和信仰不同,但是气候变化正迫使我们成为“同一个濒危物种”。我们要接受这个新现实,用前所未有的共同纽带把人类团结起来。

对此,年轻一代已经深有体会。在这个历史性时刻,我们要彼此信任,超越政治界限,把自己和他人视为同一个物种。我们正迅速形成生物圈意识,我们应该相信自己能及时赶到。这就是我信仰的绿色新政,它是一场全人类共同应对地球危机的方案,无论个人还是政府,它更该是一种信仰,是一次意识革新后的主动追赶。唯此,人类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文明与未来。

相关阅读

《生态文明:文明的超越》卢风等 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该书概述“生态文明”概念的起源,辨析“生态文明”的含义,论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和哲学理据,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绿色新政:大国崛起的软实力》连玉明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生态文明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觉醒与文明转型,是继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世界文明形态的一次新飞跃。它让东西文明首次平等互视,也给后发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一个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历史和文化机遇。

《丹麦:零碳生活细节》王凡 刘东平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置身孕育“丹麦绿色发展模式”的土壤,本书作者对构成“丹麦绿色发展模式”的每一个细节,作贴近的感知和思考,让“丹麦绿色发展模式”不再是隔膜遥远的概念,而成为每一个普通人皆可直观、触摸、描述、感知乃至复制的实在之物。

《美国的能源政策:变革中的政治、挑战与前景》

[美]劳伦斯·R·格里 戴维·E·麦克纳布 著付满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气候变化与美国的高能耗之间存在关联性,随着人们对这一深层次问题认识的深入,美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能源消费习惯,并将眼光转向能源转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1114:丹麦大使马磊:转向深度电气化的未来
双碳政策列表——国家政策篇(截至2022年8月28日)
绿色经济新在何处?
碳说(220202)|我国为实现“双碳”目标做了哪些准备
刘亚军、薛国强:“双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性机遇
实现“双碳”目标如何挑战中抓机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