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辛若水:诗词曲画艺之境界_中国南方艺术
原文来源:中国南方艺术|作者:辛若水
本文系转载,如有侵权原作者权益,请告知
  (一)诗境

  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画有画境,艺有艺境。这话虽然好说,但若深究起来,可就犯难了。我们看一下何所谓诗境。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那不过诗歌所创造的情境,并且这种情境只在我们心中,并不能够身临其境。也可以说,我们只能通过想象进入诗境。可以说,诗境,是一种审美的虚幻;而让这虚幻美妙绝伦的,就是我们的心灵。人们是很爱给诗境划分层次的,譬如王昌龄就把诗境分为物境、情境、意境。物境,是最浅层次的,山水自然只是以本来的面目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在这里既没有人的情感,也没有高远的境界。情境呢,就上升了一个层次,在山水自然这里,就有了人的情感,可谓情景交融。当然,所谓的情境都是具体的,它并不抽象,就像“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闭上眼睛就可以想到的。意境就是最高的境界了。它传达是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譬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然,高远的精神境界,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以物境、情境为基础的。超越物境,有了情境;超越情境,有了意境。意境是带有普遍性的;可谓一般;情境则是具体的,可谓特殊。然而,普遍性的意境就恰恰蕴含在具体的情境中。所以,我们并不能够离开情境别求意境。没有了具体的情境,就无所谓高远的意境了。可以说,王昌龄对诗境的划分是非常粗浅的,甚至也有些想当然。就像所谓的物境,并不见存于诗歌中;只要自然山水进入了诗歌,那便拥有了人的情感,而不可能是它本来的样子。情境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必然以高远的意境为归宿。当然,有的诗,也只是情与景的交融,并不曾传达出高远的意境;而这本身,就说明情境是粗浅的。中国艺术最重视的是意境;诗歌自然不例外。在意境中,除了境界,还有悠远的意味。如果说,情境中,最紧要的是“象”,那在意境中,最紧要的则是“意”。我们常讲,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同样的,得意忘象。我们领略了深长的意味,仿佛已经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甚至原有的意象、水乳交融的情境,反倒不怎么重要了。所以,我们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把诗境解释为诗的意境。我们所以讲诗的意境,也就是为了领略它的妙处。然而,我们领略了诗的妙处,并不能够只在高远的意境里留恋,而是要回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林庚先生讲过,所谓的诗,就是用孩童的眼光重新发现世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用孩童的眼光重新发现世界呢?我想,这就要回到具体的情境了。只有回到具体的情境,才能够让童心与诗相遇。童心与诗的邂逅,既成就了富有童心的诗,也让诗本身成为了童心的形式。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诗心解释为童心。诗心常在,诗境常存;童心常在,诗魂永驻。在诗境背后,是我们的心灵;正是我们的心灵,让诗境变得高远。我们分析诗境的时候,还应注意一点,即诗境除了物境、情境、意境以外,还有一层理境。诗歌不仅能够抒情,而且能够说理。当然,“诗缘情”的传统是最为深厚的。人们习惯了让诗歌去抒情,所以一旦去说理,便有点不好接受。在历史上所出现的玄言诗,被认为是极不成功的,因为满眼是玄妙的哲理,而没有什么诗的境界。那么,诗歌中说理与抒情,能否统一起来呢?当然是可以的,因为情在理中,理蕴深情。唐人做诗,主要是抒情的,在这里最多的是少年的情怀、青春的精神。宋人做诗就爱发议论,而这里最多的则是中年人的反思精神、理性精神。钱钟书先生把唐诗与宋诗,视为两种不同的风格,是非常正确的。唐人可以做宋诗,宋人可以做唐诗,这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年轻的时候,自然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过,即便如此,这抒情依然是清新的;而一旦进入中年,可以说已是人生的秋天,便多了许多感慨与深沉,于是理性压倒了情感,爱发些议论。虽然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容易损害诗歌的抒情性;但是,如果情与理水乳交融,又有什么不好呢?在宋人,就有许多情理交融的好诗,譬如“万物静观恒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的诗,又有什么不好呢?所以,我们在重视诗的情境同时,也要重视诗的理境。

  (二)词境

  王国维先生讲过,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也就是说诗的境界非常广阔,你像“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如此广阔的境界,所体现的自然是男子的精神。而词呢,由于字句长短不一,有许多的变化,所以特别适合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感与心曲。可以说,词境一开始就是女子气的。它本来就是诗的附庸,所以文人学士,在一开始,便不怎么重视它。可以说,在词的初始阶段,不过是花前月下、温柔缠绵的伶工之词,并没有太大的境界,《花间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不过,细想想,花前月下、温柔缠绵才是词的本色。就像《花间集》吧,很有唯美主义的特色;但要说内容,却不过清一色的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它的形式是非常精致的,我们只要欣赏这精致、唯美的形式就够了,为什么偏去寻找那丰富的内容呢?当然,如果只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也会为人们厌倦。所以,词要发展,定要拓展自己的境界。而到了李后主即李煜那里,就把伶工之词,发展成为了士大夫之词。虽然李煜也属于那种娘娘腔,英雄气短、女儿情长;但是,他的词却拥着极大的境界。你像“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龙阁凤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可以说,这样的境界,只在诗中存在过。但是,这又不是诗,而是词,一种有着极大境界的词。并且,李煜的词是直接诉诸我们的心灵的,他的感受放佛就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只不过他替我们说出来罢了。你像“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只要有正常的情感,谁不曾有这样的体验呢?可以说,词境与诗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直指人心。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阔境界,而开阔境界最好的法子,就是以诗为词,即用做诗的法子填词。这样的词,既保留了自身的缠绵悱恻,又拥有了无比广大的境界。可以说,苏轼、辛弃疾,都是这么做的,就是在以婉约擅长的柳永那里,都有了诗化的倾向。不有人讲“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何减汉唐高处么?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最大的成就就是诞生了豪放派。然而,我们在欣赏豪放派的雄浑壮阔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它的弱点,即流于叫嚣。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它的境界是阔大了,但是,却也失掉了它的本色。要知道,词的本色就是婉约,就是缠绵悱恻,就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如果失掉了这一点,那词就不是词,而成为诗了。不可否认,词属于大的诗歌范畴,但是,较之传统的诗,它毕竟是一种崭新的创造,而且拥有了自己崭新的境界,即词境。在《花间集》的时代,即晚唐五代,那是词最纯粹的时期,它有着唯美的追求;而北宋,则是词最为美好的时代。宋人在诗中失掉的青春年少,在词中找到了。一方面,词保持了自己的纯粹性,另一方面又拓展了自己的境界。可以说,北宋的词是那么清新,自然,空灵,富有艺术的气息。即便在豪放词那里,给人的感觉也是江山如画。要说空灵,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苏轼那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了。你看看,那真真是梦幻般的感觉;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分三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如此清新自然,如此空灵充满梦幻,自然是咏物词之最了。古人讲“体物之妙,功在密附”,这不仅做到了,而且远远地超越了;这里所达到的不再是单纯的形似,而是更动人的神似。北宋词的清新自然,梦幻空灵,很会就成为过去。到了南宋,由于国势日蹙,人们有了许多的感慨,便寄寓在了词中,于是转而追求重、拙、大的美学风格。当然在重、拙、大本身,也可以表现得美轮美奂,但这毕竟是七宝楼台,拆下来不成片段。也可以这样说,南宋词早就失掉了词的本色;只有到清代的纳兰容若,才重新找回了这种本色。

  (三)曲境

  曲境较之诗境、词境,可以说是另一种风味。一般来讲,诗境,尤其词境,都是非常含蓄蕴藉的,可谓有雅人深致;但是,曲境就非常得畅达明快、直抒胸臆。在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与处境是非常不好的,没有了科举做进身之阶,便只能沉沦于底层社会。所以一方面他们牢骚特别多,另一方面也知道百姓的疾苦。在牢骚满腹,一肚子不平的情况下,还要写含蓄蕴藉的诗词,显然是很困难的,所以便有了直抒胸臆、沁人心脾的元曲。譬如关汉卿讲自己是一粒铜豌豆,还有在《窦娥冤》中对天地的痛斥,这些都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在诗词中出现的;也只有曲能够展现这样的境界。我们说到曲,一般总说它是俚俗的,甚至直接斥之为淫词艳曲。不过,这俚俗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因为它来自民间,有真实的声音,有真实的内容。我以为,元曲的妙处,很大程度上由于它的俗。它不需要那么典雅;典雅的诗词反倒把真实的棱角磨平了,把真实的情感压抑了。元曲把世俗的语言,引入其中;它不需要什么雕饰,只要把自己的本色展现出来就是了。在元曲中,有两样是特别突出的,一是知识分子的牢骚,二是对女子命运的关注。元朝知识分子的处境,总是让人非常辛酸,我们单从元曲作者的名录《录鬼薄》,便可以看出这一点。当他们的作品汇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多半已成为了泉下之鬼。在知识分子,总是想着建功立业的;但是,当这种念想成为痴心,他们便把所有的一切寄托在了曲子上。甚至他们也没有想着通过曲子来扬名,而只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罢了。因为自己的命运不好,所以就特别的怜惜命运同样不好的女子,尤其风尘女子;而这正如同白居易讲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们中国才子佳人的传统,恐怕是从从元代正式开始的。但是,这里的才子佳人,并不怎么雅,而是非常得俗;不过正因为这俗,所以才特别的真。当然,后来才子佳人的传统,也雅化了,但这种雅,远不如最初的俗,因为一则没有了生命力,二则成为了毫无新意的俗套。其实,元曲不仅关注女子的命运,而且发现了女性的价值。当然,在这里,女性的价值,很容易被世俗抹煞;但是,只要在戏曲中有她的闪光就是了。也许,只有元代,知识分子才是真正处在底层的,所以,他们对底层百姓的悲苦,特别同情。然而,这种同情,更多的是通过咏史表达出来,他们“伤心秦汉,生灵涂炭”,他们更是直接地指出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只有到元曲中,才可以把历史的真相,用如此直白明快而深刻动人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对他们来讲,这历史的真实就是现实的真实。元曲,因为它是俗的,所以反倒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里面;而且,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以破罐子破摔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知识分子来说,建功立业早已成为痴想,因为没有进身之阶,所以英雄便无用武之地;既然如此,那就陶醉在醇酒妇人、俗词俚语之中吧。本来元曲,是不追求什么寄托的,但是因为作者坎坷的遭遇,满怀的不平,于是,便自然而然有了寄托。表面上今朝有酒今朝醉,表面上嘲笑“屈原屈死由他恁”,但是,在内心深处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高洁。我们看一下元曲,便知道,它不尽是俗的,还有许多是非常雅的。你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是非常雅的曲境。虽然雅,但却不是诗词的那种雅,而是曲尽其妙的雅。作为曲来说,就是要曲尽其妙的。曲,是有层次的,就如同“曲径通幽处”。有那么多的曲折,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妙处。散曲是曲,戏曲也是曲。也许,元曲真正的精彩,反倒在戏曲那里。诗、词、散曲,都是很容易尽的;但是,戏曲就有了故事,有了情节,当然,更有了境界,所以就很难穷尽了。可以说,元代戏曲最大的好处,同样在俗。这种俗,不是庸俗,而是融入世俗,具有极顽强的生命力。因为融入了世俗,所以才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当然,文人学士总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把俗的东西变成雅。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作为戏曲,都非常的雅,但早就不是元曲的境界了。
(四)画境
单独去讲画境,当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从诗与画的关系去讲,就比较容易了。其实,诗与画的相通,人们早就意识到了。苏东坡不是讲么?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最能表现这一点的诗,大抵即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了;而根据这诗,就可以想象出一幅绝美的画。可以说,好的诗,都可以画出一幅绝美的画。而好的画,也可以写成一首绝美的诗。诗与画,不仅相通,而且可以相互配合,从而造就完美的艺术。画上可以题诗,于是画中不能展现的妙处,通过诗展现了出来;而诗题在画上,这诗中无法传达的意境,又通过画彰显出来。画与诗,各扬其美,各抑其短,于是相得益彰,美妙无比。诗与画的相通,同时也就意味着诗境与画境的相通。我们可以说,诗境是一幅画,而画境呢,则是一首诗。众所周知,画境最妙的地方,在于气韵生动。我们很奇怪了,画明明是静的,又如何具有生动的气韵呢?也就是说,静的画,如何具有了动的精神。这大抵即是对绘画局限性的克服吧。画面确实是静止的,它所表现的只是一瞬间;但是,这一瞬间却是由静转动,激发人们无穷想象的一瞬间。就像画射箭吧,它画的是“引而不发,跃如也”的那一瞬间;就像画刽子手杀人,它画的是向犯人挥刀,却还不曾落下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是最激动人心的;甚至让我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们非常关心,那只箭究竟有没有射出去呢,那个犯人有没有被杀掉呢?箭,可能真的射出去了;但也可能没有射出去。犯人,可能被杀掉了;也可能因为来了特赦的命令活了下来,或者被救走。但是,这些可能性,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画表现为了最为紧张的情境。画意所以可以生动起来,就是因为内在的诗情在流动。诗,在表现艺术时,就不像绘画那样受那么多的局限。诗,可以生动地去展示每一个瞬间;这每一个瞬间,都可以画成一幅绝美的画。然而,即便如此,最激动人心的还是一瞬。那一瞬,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一瞬,是所有言语都失去效力的一瞬,是可以带给人们无限遐想的一瞬。当然,画较之诗,也有自己的优越性,因为画是直接诉视觉的,而诗则是语言艺术。即便不识字的人,亦不妨碍领略画的妙处。若是没有很好的语言修养,那就很难进入诗的境界了。其实,最让人欢喜的就是诗情画意了。有了诗情,这画意是那么的生动;而画意呢,也丰富了诗情本身。也许,最大的福气就是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吧。如果只去诗歌中去寻觅诗情,那就不免狭隘了;同样地,只在绘画中去寻觅画意,亦有许多的拘泥。要知道,天地间本有许多的诗意,所以才有的诗歌;并且不只诗歌中有诗意,就是散文、小说、戏剧中,同样有诗意。同样的,天地间本有许多的画意,所以才有的绘画,并且画意决不只在绘画中,就是诗歌、园林艺术、雕塑中,同样有着画意。有画意,并不定要去做画;这就如同有诗意,未必定要去写诗一样。领略诗情画意,这本身就非常美好了,不必通过诗、画本身来装点门面的。我们知道,有很多人用诗毁掉了诗意;用画毁掉了画境。这可谓是适得其反。真正重要的,决不是诗、画本身,而是感人至深的诗情画意。没有诗情画意,那诗、画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我以前曾分析过,一片风景,就是一颗心灵的境界。其实,一幅画,何尝不是一颗心灵的境界呢?可以说,画境就是心境。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画境。在绘画这里,有着人们心灵的寄托。人们的心灵是不同的,所以也便有了不同的风格。画画需要心境;欣赏画,同样需要心境。赏画,就如同品茗;其间的滋味,只有自己慢慢领略。不可否认,许多名画的境界,我们是很难进入的。但是,我们不必气馁,只要慢慢的体会,终究会成为有缘人,相逢一笑的。绘画,亦如同其它的艺术,是用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的。但是,在这个领域,纯粹的欣赏已经越来越少;人们已经习惯了用金钱去衡量审美的价值。但是,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审美的乌托邦。在审美的乌托邦里,一切艺术都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粹性。有纯粹的艺术,才有真正的诗情画意。
(五)艺境
讲艺境,便不免想到马一浮先生的观点,他将中国所有的学问都归结为六艺之学。在马一浮那里,《诗》《书》《礼》《易》《乐》《春秋》,就不再单纯的是六部经典,而且具有了教化的作用。马一浮先生不仅认为六艺之学可以统摄中国的学问,而且认为它可以统摄西来的一切学问。他认为,学问不论东方与西方,都可以归结为真、善、美三种价值。他说,“诗书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易春秋是至真”。既然真、善、美都在六艺之学这里,那六艺之学自然就可以统摄西方的学问了。我想,马一浮先生的观点所以为人诟病,不是没有缘由的。一方面太过于坚持中华文化的本位,认为西方学问之美,在我已是古己有之,于是闭目塞听,妄自矜大;另一方面,他的逻辑也是很成问题的。中国的六艺之学,呈现了真、善、美的境界;西方文化同样呈现了真、善、美的境界。在这里,是真、善、美三种价值,统摄了六艺之学和西来的学问;而不是六艺之学统摄了西来的学问,或者西来的学问统摄了六艺之学。真、善、美,这三种价值,才是带有终极性的;六艺之学追求这种价值,西来的学问同样追求这种价值。因为同样的追求,而起兼并之心,这算不得宅心仁厚。不过,如果祛除了偏见和自大情绪,马一浮先生的观点依然是独到而又独特的。虽然六艺之学并不能统摄西来的学问,甚至统摄中国的学问也有点勉强,但是,马一浮先生对六艺之学的理解却是深刻的;尤其他把六艺之学归结到人的心灵,更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们所讲的艺境,何尝不就是心灵的境界呢?心灵就是追求真、善、美的,所以艺境,也就表现为了至真之境、至善之境、至美之境。艺境并不单纯的是学问境界。当然,学问境界,也是非常美好的。无论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还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都让人留恋不已;而最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妙悟,更是让人会心一笑,犹如佛祖之拈花。学问亦是以真、善、美为终极的;所以,学问的最高境界同样是艺境。我们在理解“艺”的时候,一般是把它理解为“才艺”的,譬如琴棋书画,或者礼乐射御书数。但是,真正的“艺”是超越于“才艺”、“技艺”之上的。我们所谓的“艺境”,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境界。当然,讲到自由的境界,我们便不免想到规律。没有规矩,也就没有了方圆;没有了规律,亦无所谓自由。孔子,是大圣人,到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而我们就不要妄自尊大了。古人讲,“游于艺”,这既是一种自由的境界,同样也是一种人格的完成。人格完成所到达的境界,必然是自由的。而愈是自由的人,愈是懂得规矩的;正因为懂得规矩,所以才不会为规矩所束缚。相反,如果不懂得规矩,那就会受束缚,甚至一步栽一个跟头,终至于寸步难行。自由从来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运用规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艺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它既是合规律的,又是合目的的。我们所以感觉不到了规律的存在,那是因为我们已经能够自由地运用规律了;我们所以感觉不到目的的存在,那是因为自由地审美本身就是我们的目的。当然,自由地审美本身,表现出来的是无目的;因为它既超越了认识,也超越了功利。无目的的目的性,恰恰表现在自由的审美这里。我们在讲了诗境、词境、曲境、画境之后,再讲一个艺境;那是为了用艺境把诗境、词境、曲境、画境统摄起来。当然,诗境、词境、曲境、画境,并不是艺境的全部;可以说,有多少种艺术,就有多少艺境。但是,穷尽艺境的全部,又是很困难的,说不得,那也只有抓典型,讲自己熟悉的几种了。那么,艺境为什么能够把诗境、词境、曲境、画境统摄起来呢?它们究竟因为什么相通呢?我想,就是因为心灵。诗、词、曲、画之境,其实都是心灵的境界;而统摄诗、词、曲、画的艺境,同样是心灵的境界。因为心灵的境界而相通,也因为心灵的境界,而统摄。重视心灵,重视心灵的境界,这是一切艺术生命常青的根本。艺术根源于心灵的境界,同时又能够提升心灵的境界。心灵境界的提升,就意味着艺术本身的闪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的意境
唐宋园林诗词文化与园林意境
南画十六观2-4-1
他是大师,到死都没进美协!
跳出画境揭谜底
???点墨成诗心雀跃?润词入画境磅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