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关于所谓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两首词的作者考证汇辑
胡适选注《词选》附录《词的起源》(节录)

  长短句的词起于何时呢?是怎样起来的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长短句的词奇遇中唐,至早不得过西历第8世纪的晚年。旧说相传,都以为李白是长短句的创始者。那是不可靠的传说。《尊前集》收李白的词12首,《全唐诗》收14首,其中多是很晚的作品。(如《尊前集》收的“游人尽道江南好”一首《菩萨蛮》乃是韦庄的。)长短句的《忆秦娥》、《菩萨蛮》、《清平乐》皆是后人混入的作品;据《杜阳杂编》及《唐音癸签》,《菩萨蛮》曲调作于大中初年(约公元850年),李白如何能填此调呢?《乐府诗集》遍载李白的乐府歌辞,并收中唐的《调笑》、《忆江南》诸词,而独不收《忆秦娥》诸词,这是很强的证据。并且以时代考之,中唐以前,确无这种长短句的词。我们细考《乐府诗集》所收初唐和盛唐的许多歌辞——除那些不可歌的拟题乐府之外——都是五言、七言或六言的律绝诗,没有长短句的诗体。《表异记》记高适、王昌龄、王之涣三人在旗亭上听歌妓唱的词也都是五言和七言的绝句。再看各家的文集里所载的乐府歌辞,自李白的《清平调》到元结的《欸乃曲》,都是整齐的近体。张说的集子里有几首歌词,注明乐调的,更为可证。如《苏摩遮》(后来词调中有《苏幕遮》五首,每首下注“臆岁乐”)三字,其词皆是七言绝句。又如《舞马词》六首,前二首各注“圣代升平乐”,后四首各注“四海和平乐”;而其词皆为六言绝句。又《破阵乐》二首,是舞曲,其词皆为六言律诗,与后来词调中所谓“谪仙怨”相同。(旧说《谪仙怨》是唐明皇幸蜀时所作,说见《全唐诗》百二十册。此说大谬。张说死在开元十八年,在明皇幸蜀之前二十六年。)

  总观初唐、盛唐的乐府歌辞,凡是可靠的材料,都是整齐的五言、七言或六言的律绝。当时无所谓“诗”与“词”之分;凡诗都可歌,而“近体”(律诗、绝句)尤其都可歌。

  (摘自胡适选注《词选》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此书初版于1927年,是作为高中国语课用书,由商务印书馆印行,1947年再版,列入《新中华文库》)

  浦清江《词的讲解》(节录)

  一、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此词传李白所作。南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及时代不明之《尊前集》皆载之,其后各家词选多录以冠首,推为千古绝唱。至近人则颇有疑之者。据唐人苏鹗《杜阳杂编》等书,《菩萨蛮》调始于唐玄宗时,太白安能前作?惟此说亦有难点,缘崔令钦之《考坊记》已载有《菩萨蛮》曲名,令钦可信为唐玄宗、肃宗之间人也。考词之来历,北宋释文莹之《湘山野录》云:“‘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以上据《学津讨源》本。《词林纪事》引《湘山野录》,“古风集”。)倘文莹所记可信,则北宋士大夫于此词初不熟悉,决非自来传诵人口者,魏泰见此于鼎州(今湖南常德)沧水驿楼,其事当在熙宁、元丰间(约公元1070年),后至长沙曾布处得见藏书,遂谓李白所作。前谓《古风集》者,李白诗集在北宋时尚无定本,各家所藏不一,有白古风数十篇冠于首,或即以此泛指李白诗集而言(如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云云),或者词“古集”或“古风集”乃如《遏云》、《花间》之类,是一种早期之词集,或者此“古集”泛指古人选集而言,不定说诗集或词集,今皆不可知矣。

  李白抗志复古,所作多古乐府之体制,律绝近体已少,非措意当世词曲者。即后世所传《清平调》三章,出于晚唐人之小说,靡弱不类,识者当能辩之。惟其身后诗篇散佚者多,北宋士大夫多方搜集不遑考信。若通行小曲归之于李白者亦往往有之。初时疑信参半,尚在集外,其后阑入其中。沈括《梦溪笔谈》云:“小曲有‘咸阳沽酒宝钗空’之句,云是李白所制,然李白集中有《清平乐词》四首,都欠是诗,而《花间集》所载‘咸阳沽酒宝钗空’乃云张泌所为,莫知孰是。”沈括与文莹、魏泰皆同时,彼所见李白集尚仅有《清平乐词》四首。此必因小说载李白曾为《清平调》三章,好事者遂更以《清平乐词》四首归之。其后又有“咸阳沽酒”,“平林漠漠”,“秦娥梦断”等类,均托名李白矣。至开元、天宝时,是否已有《菩萨蛮》调,此事难说。观崔令钦之《教坊集》所载小曲之名三百余,中、晚唐人所作词调,几已应有尽有,吾人于此,亦不能无疑。《教坊集》者乃杂记此音乐机关之掌故之书,本非如何一私家专心之撰述,自可随时增编者。崔令钦之为唐玄宗、肃宗间人,固属不诬,惟此书难保无别人增补其材料也。故其所记曲名,甚难遽信为皆开元、天宝以前所有。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疑相传之《菩萨蛮》、《忆秦娥》两词皆晚唐人作嫁名太白者,颇有见地。此词之为晚唐抑北宋人作,所不可知惟词之近于原始者,内容往往与调名相应。《菩萨蛮》本是舞曲,《宋史·乐志》有菩萨蛮队舞,衣绯生色窄砌衣,冠卷云冠,或即沿唐之旧。《杜阳杂编》谓“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或亦指当时舞者之装束而言。温飞卿词所写的是闺情,而多言装束,人之舞曲中,尚为近合。若此词之阔大高远,非“南朝之宫体”、“北朝之倡风”(此两句为《花间集序》中语,实道破词之来历,晚唐、五代词几乎全部在此范围之内),不能代表早期的《菩萨蛮》也。至胡应麟谓词集有《草堂集》,而太白诗集亦名《草堂集》,因此致误,此说亦非。词集有称为《草堂诗余》者乃南宋人所编,因此词之传为李白,非出于诗词集名称之偶同而混乱也。

  《湘山野录》所记,吾人亦仅信其一半。载有此词之《古风集》仅曾子宣有之,沈存中所见李白诗集即无此首,安之非即子宣、道辅辈好奇谬说。且魏道辅不曾录之于《东轩笔录》中,文莹又得之于传闻。惟赖其记有此条,使吾人能明白当时鼎州驿楼上曾有此一首题壁,今此词既无所归,余意不归之于此北宋无名氏,而认为题壁之人即为原作者。菩萨蛮之在晚唐、五代,非温飞卿之“弄妆梳洗”,即韦端已之“醇酒妇人”,何尝用此檀板红牙之调,寄高远阔大之思,其为晚出无疑。若置之一天、于欧晏以后,柳苏之前,则于词之发展历史上更易解释也。

  二、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词相传李白作。南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首载之,与《菩萨蛮》篇同视为百代词曲之祖。以后各家词集依之。《尊前集》录李白词,无此首。

  明人胡应麟疑此为晚唐人作,托名太白者,颇有见地。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述及当时李白集中有《清平乐词》,未言有《忆秦娥》。惟贺方回《东山乐府》有《忆秦娥》一首,其用韵及句法,似步袭此词,则北宋时当已有此词。稍后,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九载此词,邵氏云:“‘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太白词也。予尝秋日饯客咸阳宝钗楼上,汉诸陵在晚照中,有歌此词者,一坐凄然而罢。”邵博为北宋末南宋初年人,知此时已甚传唱,且确定为太白词矣。

  崔令钦《教坊记》载唐代小曲三百余,无《忆秦娥》。沈雄《古今词话》引《乐府纪闻》谓唐文宗时宫妓沈翘翘配金吾秦诚,后诚出使日本,翘翘制《忆秦郎曲》即《忆秦娥》云云。今沈翘翘词未见,莫得而明也。《花间集》已无《忆秦娥》,惟冯延巳《阳春集》中有一首,则五代时已有此调。此谓因何而得名,又最先宜歌咏何种题材,今不可考。此词有“忆秦”而无“娥”,冯词有“忆”而无'秦娥',又句法互异,疑均非祖曲。

  近人亦有主张此为李白之真作者。谓李白所作原为乐府诗篇,后人被之管弦,遂流为通行之小曲,凡三言七言四言之句法错杂,固古乐府中所有,毫不足怪。此论似为圆到,但细究之,殊不尽然。一,此词有上下两片,除换头略易外,其余句法全同,此唐人小曲之体制,非古乐府之体制也。二,若以李白之乐府谱为小曲,则此词即为祖曲,别无可本,何以冯延巳不依调填词,复加改易乎?且冯词古简,此有添声;冯之五言,此为七言;冯之二言,此为三言;冯之七言,此破为四言两句。凡音调由简而繁则顺,冯词固非祖曲,当别有所本,但所本者必非此词,。若谓李白创调,冯氏拟之,此说之难持者矣。

  今定此词为晚唐、五代无名氏之作,其托名太白,当在北宋。

  词调别名《秦楼月》,即因此词而得名。又有平韵及平仄换韵体,均见万树《词律》。

  (摘自《名家说宋词》中《词的讲解》,浦江清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原载《国文月刊》1944年第28--30期)

  胡云翼选注《宋词选·前言》(节录)

  至于文人的词作,相传以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为最早。黄昇《花庵词选》称为“百代词曲之祖”。但是,后世有些词论家疑为伪作。从词发展的因果关系来看,丝毫找不出这两首号称李白的词对盛唐、中唐文人有何影响。中唐文人所熟悉的长短句词调一般是比《菩萨蛮》、《忆秦娥》更为短小的小令,如《长相思》、《调笑》、《渔父》等。其语言风格都具有民间气息。十分明显,这时候民间词已经流行着,引起了爱好民歌的文人的兴趣。白居易、刘禹锡他们“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便有意识地模仿民间的曲子词。据《尊前集》所载的白居易词26首,刘禹锡的词38首,还有韦应物、张志和、王建等文人作品。这种事实表明:从中唐开始,填词的风气已从民间传播到文人社会里来。

  (摘自胡云翼选注《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1999年10月第3次印刷。根据本社1982年新2版改用简体字重排印)

  黄进德选注《唐五代词选》(节录)

  李白《菩萨蛮》

  (略)

  [附录]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载:“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今湖南常德)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巩弟、曾布字)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文莹与欧阳修同时。元丰初,杨绘《时贤本事曲子前集》亦云:“近传一阕云李白制,即今《菩萨蛮》,其词非白不能及。”《尊前集》已于选录。但自明代以来,异说纷起。否认其为李白所作者多从胡应麟说。其理由有二:一、据晚唐笔记小说《杜阳杂编》载,《菩萨蛮》之名当起于晚唐大中初,“太白之世,尚未有斯题”;二、“太白在当时直以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之七言律,鄙不肯为,宁屑事此?且二词(指《菩萨蛮》、《忆秦娥》)虽工丽,而气象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霄壤;藉令真出青莲,比不作如是语。详其意调,绝类温方成辈,盖晚唐人词,嫁名太白。”(《少室山房》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按《菩萨蛮》,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已见著录。

  据今人杨宪益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由云南传入中国。李白是氐人,生长在昌明,所以幼时就受西南音乐影响。开元间,李白流落荆楚,路过鼎州沧水驿楼,登高望远,忽思故乡,遂以故乡旧调作为此词。(《零墨新笺》)李白注意从民歌中汲取营养,曾写过三、五、七言颇近于长短句,亦写过与此词意近似的七律名篇《登金陵凤凰台》,所谓“以风雅自任”,鄙薄近体,并不符合实际。

  但清人王琦《李太白集集注》卷五笺则谓:宋(代)黄玉林《绝妙词选》以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然考古本《太白集(指南宋高宗时所刊晏处善本《李太白文集》)中,缺此二首。萧本(指宋人杨其贤集注、元人萧士斌删补注李太白极)乃有之,其真赝诚未易定决。

  《中国词学大辞典·词人》[李白]栏目(节录)

  相传为李白所作词共十八首以《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首最著名。《唐宋诸贤绝妙好辞》卷一云:“二词为百代词祖。”清·刘熙载《艺概》卷四:“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近人杨宪益《零墨新笺》亦以二词为李白所作。然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一、胡震亨《唐音癸丛》卷一三已疑为后人伪托。近人俞平伯《今传李太白词的真伪问题》认为:《菩萨蛮》、《忆秦娥》及《清平乐》、《桂殿秋》、《连理枝》都是伪作。施蛰存《读李白词札记》则认为《清平乐》是李白的词,《桂殿秋》乃李德裕所撰《步虚词》,误属李白。《连理枝》、《菩萨蛮》、《忆秦娥》皆北宋人所撰,托名李白。

  (摘自马兴荣、吴熊和、曹济平主编《中国词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 愁菩萨蛮一词争论 宗孝祖
琵琶起舞唤新声——唐五代词的发展及成就
词苑萃编 清 冯金伯辑10
李白写词吗?可以称为词人吗?
“词”与“长短句”“诗余”之辨析(一)
人间词话卷下 未刊手稿 顾梧芳刻《尊前集》,自为之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