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画竹第一人郑板桥作品赏析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

郑板桥天资聪慧,早年在其父指导下学习诸子百家,三岁识字,在八、九岁时即可作文写对,至二十岁时考取秀才。

年轻时家境贫寒、生活困苦,二十六岁时在设私塾教书,后又长年以卖画为生,在这期间心情长期愤懑,经常与人放言高论,语出惊人,因此得狂人之名。

直至四十岁时方中举人,又于乾隆元年板桥四十四岁时参加殿试,中第二甲八十八名进士,赐进士出身,可惜本身仕途不畅,于五十岁时为范县县令,后又认潍县知县,长期为政地方,执政廉洁,重视农桑,体察民情,留下很多佳话。

由于不满政府的腐败,六十一岁是罢官归田,长期居住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书法又自创了“六分半书”,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

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

竹子被人格化了,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

在郑板桥的画作中,竹子和石头一般是相互相生的,就像此作品中题诗曰:“竹也瘦,石也瘦,不讲雄豪,只求纤秀,七十老人,尚留得少年气候。”

竹石虽瘦,却有坚忍不拔之意志,虽然纤秀,却遇风不倒,迎风而立,就像那七十岁老人,虽到了从心所欲之龄,尚拥有年少时勇往直前的气势。画中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

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如要论郑板桥的竹子,那就必须先说他的字。众所周知,郑板桥的书法是他自创的“六分半书”,其名取自汉隶,汉隶也称作“八分书”,而板桥的字楷隶参半,又以隶书居多,因此成为“六分半书”。

郑板桥有两大贡献,其一为将打破楷隶的界限,将其融合为一体;其二就是打破了书画的界限,达到了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境界。

因此我们看他的竹子,就要想到他的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书法欣赏
郑板桥,诗书画齐集一身的怪才!
为什么人人都说郑板桥的竹子画得好?
清风竹韵不糊涂
扬州八怪丨“六分半书”郑板桥
板桥画竹,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