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死了你怎么办?| 我说社会


生死是怎么沟通的?

生死分离,阴阳两隔,古代中国多数的丧俗文化中,生死依然可以沟通,生死并没有完全隔绝。人们普遍相信,死是到另一个世界居住,其生前的一切,在那里会得到延续。因此,在丧俗中,人们建立起大量生死相望,阴阳联络的桥梁,让死者在进入另一世界后平安生活,并保佑生者在现实世界不受到鬼神的打扰。这种文化心态,在丧俗细节有很多表达。

1、做寿衣寿材寿圹

为死者做丧葬前期准备,认为死亡就像出远门到另一个世界,必须做准备。生有时,死有候。从穿住两方面在现实和信仰间架起生与死的桥梁。

2、为死者照明

人们把阳间与阴间对应区分,阴间在地下,特别黑暗。很多地方特别强调点长明灯的信仰习俗,目的是让死者去往另一世界时,能像在人世一样出行方便。

在宁波,这种仪式叫“路引灯笼”,家人为死者焚烧一盏早备灯笼。除了照明灯,在湖州还有烧轿夫之类的习俗。习俗规定,死者一断气,就在门口烧纸糊的轿子,前后两个纸糊轿夫,一个叫千里,一个叫顺风,胸前各自挂着两只烧饼,腰上各挂一双草鞋,让他们抬着死者灵魂悠然西归。

3、为死者提供通行证

浙江湖州,人死后“要将死者年庚八字的天干地支以及寿终日期(俗称忌日)、时辰,请和尚或道士掐算,称为‘批尸’。家属领取到一张长一尺二寸(约40厘米),宽一尺(约30厘米)的长方黄色‘批尸纸’,这就相当于阴间的通行证。”而在绍兴,孝子孝孙须到土地庙给死者注销户籍,并为死者松绑,因为他们相信人死后首先是被绑在柱子上。

4、浴尸

死者去世,浴尸是一个必须的象征性仪式。人们相信,人生来的时候赤条条来到这世上,死后也要干干净净离开这世界。浴尸必须要用活水,而且还须向龙王购买。“死者进棺前买水浴尸,子女三人披麻戴孝,长子撑破雨伞(打伞意为隔开天日,象征阴阳相隔),擎香火,端碗或者提桶结队而行,到溪边或者井旁,抛铜钱数枚,舀一碗或半勺水,谓向海龙王买圣水。到家,把水倒于小锅,烧草纸一张,由‘棺材头’(收尸抬棺承头)在死者头、身、脚上各擦三次,或用‘利是’蘸水给死者头脚淋几滴水,谓之浴尸。”

5、暖圹

在送死者上山前,还有一个“暖圹”仪式。目的是为了给“住新屋”的死者把“新屋”弄得热乎。暖圹用火盘,但多数用秸秆点燃烘烤墓圹。烧火不但取暖,还意在驱邪,许多地方习俗规定,还要在进圹时在墓角贴上进圹的‘日子’单,到时还敲锣,通知可能在寿圹的野鬼搬走,不得骚扰死者。暖圹象征着给死者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

入圹的系列仪式也充分表达着生死沟通的信仰。在金华,棺材入土时,孝子也要大喊三声,然后亲人相继跪拜,称为拜坟堂。送丧者拉着手围着坟墓左右各转三圈,叫团坟,意为给死者划定属于他管辖的地域。棺材底部必须放一块写在砖上的‘地契’,以免在阴间发生纠纷。最后送丧者摘取孝帽、领取红头绳挂在胸前,把出殡的纸家具、生活用品、纸箱、金银塔和冥币等全部焚化,以示让死者带到阴间使用。

6、送火种

给死者建立另一个世界的生活空间,死者要自己独立生存,这种信仰体现在送火种的习俗中。在吴越文化地区,许多地方的丧俗都有“在死者下葬第三天由亲人送火种”的仪式。“丽水等县,人下葬后有送火种习俗,火种要送三次,第一次送到坟前,第二次送到半路,第三次送到离家百步以外地方,送火种是让死者举火烧食。”

死亡有何归宿?

在普通中国百姓的意识中,“死”意味着“归”,即归于与人生前世界完全不同的地方去。《周礼》云: “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礼运篇》亦载有: “魂气归于天, 形魄归于地”。

死亡本身是人生的归宿,而死亡也有其自身归宿。在死亡意识觉醒之前,人们弃尸荒野,与动物无异。随着死亡意识的觉醒,死亡开始承担生者对死亡的无尽遐想、怀念以及悲痛,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可以诉说的对象或者寄托的物件,这些想象和情感不知何处安放。死亡归宿能给死者和生者面对死亡敏感的心以归宿。

在重农思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土壤成为死亡归宿的首选,而古人选择死亡归宿时又有要求,有界定。“选山”,“选庙”,“选和尚”,选址,选时机,选伴等,国人对死亡的慎重态度就在这千挑万选中凸显。

中国素有堪舆传统,堪为地形,舆为地貌。在堪舆术的迷信表象下,中华文明下的死亡归宿选址始终秉持“人道效法地道”的天人合一原则,选址的原则不是高山大河的大开大阖,而是以死者灵魂与后世昌盛为依附,为死者灵魂寻找吉地,令灵魂安息,死亡得其归宿,子孙安宁。

1、土葬

土葬是原始社会最流行的一种埋葬方法。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最早的土葬事例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内,距今已有18万余年的历史。新石器时期,土葬广为流行。开始时,尸体可能直接埋入土中。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后,人们才开始使用葬具装殓尸体,然后埋入事先挖好的墓穴中。

在古人心目中,人死后只有形体埋入地下,脱离形体的灵魂才可以进入天堂。如果死者不能入土为安,则其灵魂必游荡于世间,使生人不得安宁,对生者产生威胁。

2、火葬

火葬,又称“熟葬”,是我国古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葬法,历史悠久。考古表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火葬。1945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临洮寺洼山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一座墓中有三个灰色大陶罐,其中有一个盛有人体火化后的骨灰。1987724日,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辽东半岛新金县双房石棚墓葬中,发现有火烧后的尸骨,并有陶壶和石纺轮随葬。这两例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火葬实例。它有力地说明,火葬在中国自古就有,非印度传入。

火葬的产生,也源于原始人的道德观和灵魂不灭的观念,《墨子·节葬下》曰:“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仪渠之国,据学者考证,约在今天的青海、甘肃一带。

3、天葬

天葬也叫“鸟葬”等,是一种经过一定仪式后,将尸体肢解或任其自然地由鸟或其他动物食尽的葬法,在西藏和西北地区的藏族、土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葬尸仪式是将尸体放于葬台之柱上,在附近烧松柏香堆,香堆上撒三荤(血肉脂)、三素(乳酪酥)引“神鹰”来,天葬师将尸割成小块,抛上天空饲鹰、雕及鹞等,其后大师复用铁杆将尸骨击碎为末,拌以炒面抛饲群鸟,以食净为吉。

4、瓮棺葬

瓮棺葬是一种以陶瓮或陶罐等为葬具来安置死者的葬法,盛行于新石器时期。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含有瓮棺葬的史前文化遗址共计有80多处,发现的瓮棺葬近1100座。他们北及吉林、内蒙,南达云南、广东,西至甘肃、青海,东至江浙一带乃至台湾,大多集中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

5、悬棺葬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的尺棺高高地悬挂于适当位置,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尊重。

依山傍水和船形棺的使用反映出悬棺葬起源于江河湖海的水居民族。福建、江西等东南地区的悬棺葬在我国悬棺葬年代中最早,且为古代越族之葬习。如江西贵溪仙岩、福建武夷山、重庆奉节县夔峡、风箱峡、四川珙县麻塘坝螃蟹溪山崖等地,均可见此种葬俗。

特殊的葬礼

1、割体葬

割体葬仪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古老葬俗,世界流行。在我国,陕西、甘肃、黑龙江、福建等省的新石器时代墓葬遗址中均有发现。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这种葬仪指的是骨架中缺失腿骨、指骨或趾骨的习俗,其中缺失指骨的例子多些,而且有的墓地则随葬指骨或趾骨”。如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墓10,在死者的随葬陶罐中有4块趾骨,经鉴定即为墓主本人右腿的趾骨。

为什么在上述墓中会出现尸骨缺失的现象呢?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仍是原始人相信死后灵魂存在的具体反映。割体葬仪的意义有几种:

1)缓和灵魂,减少害怕心理;

2)使死者知道其亲属真诚地哀悼他;

3)使死者与生者保持体质上的联系;

4)使死者得血之助,加强到另一个世界去的力量;

5)表示生者对死者关切的一种祭祀;

6)祛污。也有学者认为是限制死者行动所采取的措施。

2、人牲

人牲,又称“人祭”,是指把活人像牛、羊、狗一样当祭品,杀之以供祭祖先和神灵。它起源于远古人类的食人遗风。在我国,目前比较有把握的、最早的人牲实例,当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有陶塑女像和一具完整的人骨架,还有大量猪骨和少量鹿骨遗存。据考证,这是一处原始的祭祀遗址。陶塑女像似为地母神,那具遗留下来的人骨架,是用来供奉地母神的人牲。

龙山文化时期,由于氏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掠夺性的战争,为人牲的扩大创造了条件。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在灰坑或灰层中发现被砍杀的人头骨。这些可能是一种猎头祭祀的习俗。在当时,人们为表示对本部族战死者灵魂的安慰,往往在葬埋死者时,以杀害战俘的方式来祭祀他们。

夏代,人牲开始流行,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人骨乱葬坑,还有遭捆绑砍头后和牲畜埋在一起的死者。至商代,人牲十分盛行,专家统计,今天看到的甲骨片有关人牲的1350片,卜辞1992条,共用人牲13052人,在安阳武官村商王墓区发现191个祭祀坑,统计共埋1178人。

3、人殉

人殉,意为从死殉葬,起源于父系氏族公社确立以后,人殉是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时代的普遍现象,即用活人为死去的特权人物殉葬,其产生同私有制的出现密切相关。

从考古资料看,我国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存在人殉现象。如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大墓中已用人殉。最初的人殉多表现为幼儿为成人殉死,女子为男子从葬。在江苏新沂花厅的一处约5000年前的墓地中,已发现8座人殉墓,墓主人多为成年男性,而殉葬人大都是婴幼儿或少年。

夏、商、周时期存在人殉的习俗。商代中期后,用于殉葬的奴隶多到惊人的程度。西周时期,用于殉葬的人数已大量减少。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专政制度的形成,人们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人殉之风逐渐受到扼制。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开始在坟墓中埋葬用木头或陶土制成的俑,于是,发生了从人殉到俑葬的转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拾骨葬风俗
丧葬习俗:墓葬形式
洗骨二次葬:朽其肉而弃之,埋其骨以奠之,古老习俗逐渐被淘汰
中国丧葬文化:夏商西周(2)
古人那花样百出的丧葬文化:下葬形式千差万别,墓葬规模贫富有异|墓室|墓葬|瓮棺|陪葬|随葬
国人为何看重“入土为安”?丨文化观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