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香飘万里 ——1000个樟木书柜的故事
userphoto

2023.07.22 北京

关注

【编者】   这是一段动人的校史故事,这是一段历史佳话。北大图书馆原馆长林被甸教授讲述了北大1998年百年校庆前后制作樟木书柜的故事。从计划的灵感闪现,到资金筹集、木材选购、厂家制作,各环节都有精彩的回顾,真实感人,情境如戏。透过故事,我们看到了北大人在文化传承和保护中的卓越追求,看到了国内外机构和友人对北大的关爱,看到了一所大学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在北大图书馆邓广铭藏书区中使用的樟木书柜(图书馆古籍中心 王波 摄)

异想天开

    事情发生在1998年北大百周年校庆期间。

    校庆献礼项目——图书馆新馆(即东馆)工程日夜赶工,馆内上下更加关心起这上百万册古籍的命运。1975年北大建成了当时国内高校最大的图书馆(今图书馆西馆),为节省开支,书架是发动师生用钢板手工敲打成的。我当年作为历史系教师,随同班上学生也参加了这一南泥湾式的大生产运动。那10层大库层层相连,顶天立地,容量很大,但没有防潮、防虫、防腐蚀功能,经岁月侵蚀有的铁皮书架已锈迹斑斑。由于空间不足,相当部分古籍仍长期堆放在几座古建大屋顶的阁楼上,有些甚至藏于阴暗潮湿的防空洞中。此等状况,显然不能再继续下去!

    怎么办?我头脑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情景。古籍部主任张玉范,曾请民间木匠搜罗废旧樟木箱,改作古书夹板。木匠取箱体完好部分,精细加工成书样大小的板片,用于一前一后分函包扎,以保护古籍。张玉范毕业于当年历史系考古学专业,与我前后同学。她多次同我讲过,干考古这行的都“好古”,但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个人不收藏古物。她自然不会不明白,收罗旧箱子做书夹,甭说上百万册古籍,就对这数以万计的珍稀善本来说,无疑也是杯水车薪。然而,他们惜书如命,乐此不疲,不正是出于那颗火热的“好古”之心!这件事铭刻在我心中,让我突发奇想:要是全部做成樟木书柜,岂不一劳永逸!其实,这何止是我一人的想法,古籍部同仁亦渴望已久。胡海帆和汤燕把几万件杂乱无章的历代金石拓片,分类造册,整理得井然有序,博得邓广铭老先生交口称赞,也苦于没有地方安放。因此,很快形成了要为新馆配置樟木书柜的共识。

    可粗略一算,收纳图书馆全部古籍大约要一千多个樟木柜,这显然需要好大一笔经费。新馆建筑由李嘉诚先生出资,内部配套设备的费用则需自筹,当年学校经费紧张,添置普通家具的钱尚无着落,何谈购置如樟木书柜这样的高档家具;再说,樟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寻找几个旧樟木箱尚且不易,又何谈制作上千个樟木柜!大笔经费和制作书柜的大批樟木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两大难关。古时有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曹兵的故事,我们也能借到这样的东风吗?


百年馆藏显魅力

    迎接百年校庆的热潮早早在燕园涌动,新馆建设自然也牵动着北大每个师生的心。图书馆紧缺樟木书柜经费的消息传开后,很快得到反馈。惠普公司创始人戴维·帕卡德先生生前多次访问北大,曾倡议要为北大建立“善本书保护基金”。1995年85岁高龄时最后一次到访北大,回国半年就去世了,但留下了以帕卡德命名的基金会。最初为我们提供这一信息的是力学系盛森芝教授,随后得知当年接待帕卡德的正是时任副校长、现任校长陈佳洱院士。因此,北大很快联系上了美国帕卡德基金会。具体负责北大项目的是公司原副总裁艾伦·比克尔先生。

    记得第一次与艾伦先生见面是1996年9月在临湖轩,他给我印象是温文尔雅,很有文化素养。当年曾随同帕卡德先生访问北大,对北大的情况很了解。后来得知,他主动接手北大这项工作完全是出于对公司和北大的感情,每次往返北京的差旅费和活动经费皆由他个人所出。他同时要为北大做几个项目,我感到必须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把樟木书柜的事赶紧办下来。

    接着,我们因陋就简地在古籍部办了一个展览。展览中特别展示了馆藏珍贵家当:两件“吐鲁番文书”,实为古人契约文书的两个残片。所谓残片,是原纸本文书剪裁成了一为鞋面、一为鞋底的样式,有收藏人题签。据考证出自北凉时期的墓葬。北凉为南北朝十六国列国之一,时间在公元397-460年间,因此是比敦煌文书更早的文献资料。这两件古文献是50年代初历史系向达先生任图书馆馆长以130元购得。当年季羡林先生也收藏古代书画,包括如唐伯虎、八大山人的名作,一般都30-50元一幅。相比之下,130元是一个大价钱,没有独具的慧眼,是不会花这样价钱收购的。它成为北大馆镇馆之宝,馆藏中有年代可考的最早古文献。

    这两件文献不仅年代古老,而且品质上乘。纸张薄而透明,正背两面书写,从一面可清晰看到另一面苍劲有力的墨迹,经历1500余年岁月仍完好无损。之所以重点向他展示这两件文献,是因为他曾问到北大所藏古书最早是什么时候,参观中他对此也就更加留神,仔细端详。想来他不会不知道,首建于西班牙的欧洲第一家造纸厂迟至公元1000余年,是阿拉伯人从东方传入的,美国则更晚了。这两张薄薄的纸片,不能不让他感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

    此前我们曾向他介绍过,北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古书,属于世界上最珍贵的古代文献,除最早抄写于公元5世纪的吐鲁番文书,还有7-9世纪敦煌文书250余种,10-18世纪间用木刻版印成的或抄写成的善本书20余万册,其中还有数以千计的中国古代著名学者的手稿本和批改本,那就是海内孤本了。如今当他身临其境,眼见周围架子上层层叠叠、琳琅满目的珍藏,不断点头赞许,显然被感动了。事先我们已向基金会提交了一份47.2万美元的申请报告,这份报告由古籍部沈乃文研究员三易其稿最后又经艾伦亲自改定,在看了这次展览后,他表示要尽快办理。回美国后还找了一位华裔商人作备选,以确保这一项目不出意外。

    1997年6月,帕卡德基金会正式通知北大项目已获通过,至11月,收到了全部资金。后来运作中经费有些紧张,我问艾伦可否追加,他说,要是在10万美元之内,他个人即可决定,我说那就9万美元吧。所以前后所得经费共56.2万美元。有了经费,就可以着手樟木采购和书柜制作相关工作了。

“这是我们第二次支援首都建设”

    俗话说,有了钱就好办事。其实不然,采购樟木制作书柜就是一件并非轻松的事。樟木品种甚多,仅中国就有46种,分布于江西、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其中适用于做书柜的仅是一种称香樟(又名小叶樟)的树种。这就要求先选取样本,交由专门机构做出科学鉴定后才可定点采伐;砍伐樟树在时间上也大有讲究,必须在入春前后砍下的木料才合用;对樟木的干燥也有严格的要求,湿度大会变形,太干燥易开裂。当然,采伐如此大批量的樟木,事先必须得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等等,不一而足。当然,也有便捷的做法,就是把木材采购和书柜制作都委托给厂家,一包了事。可是,他们从市场多渠道采购来的木材,难免鱼目混珠,质地不能保证,而且报价很高,大大超过我们的预算,实际上不可行。我们只有从林场直接采购这一条路可走。这就要求有一位业务懂行、善打交道,且有很强责任心的同志来做。副馆长武振江主管新馆建筑工程,又忙于筹划设备和家具,不可能腾出手来。最后,沈乃文研究员又承担起这一重任。乃文从一开始就参与了项目申请工作,现在则需要从日常业务中脱身出来,全力投入。

    帕卡德基金会经费到达后,制作樟木书柜的项目才得以启动,时间十分紧迫。如果从1997年7月首批经费到达起算,到1998年校庆新馆落成,不足一年的时间,即使开馆延后到年底,家具需提前摆放入库,也就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够完成从樟木报批、选材、鉴定、采伐、干燥以及最后设计和加工制作的任务吗?而这些环节紧紧相扣,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会影响通盘计划的完成。

    乃文不负重托,如期完成了任务。这得益于天时地利。迎接北大百年校庆的热潮,很快从校内到校外,从国内到海外,愈临近校庆,气氛愈加热烈。“五四”前夕,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总书记到北大视察,与师生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今天给北大暖寿来了!”他来到图书馆大阅览室,与同学们一起高声背诵中外诗词,几天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百年庆典讲话中,提出“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号召,欢庆气氛达到了高潮。这一个个动人的场面,通过电视、广播很快传递到祖国的每个角落。这就是为什么,采伐樟木,经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审批,原本是一项繁复的手续,我们却一一顺利通过,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樟木分属不同的林场,产权分散,仅湖南一省就调集了七个县的樟木,这就需要组织力量,统一协调。砍伐主要集中于四五月份雨季,当年正逢南方发大水,我们曾担心高山上的木材能否及时搬运出来,堆积在江河岸边的会不会被大水冲走。可是,什么事故也没有发生,四面八方的木材按时集中到指定地点。对此,一位长年在市场上打拼的木材公司老总也惊讶不已。

    乃文正是乘了这样的东风,六下江南,深入湖南、江西边远林区,足迹到达湘西南靠广西边境的冷水滩。古属永州地,正是唐代柳宗元贬官“流放”十年的地方。几条线路上往返奔波,劳苦可以想见。他备尝了种种艰辛和困苦,有时“几陷绝境”,也最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一次到湖南验收,只见各个车站场地樟木堆积如山,浓郁的香气远远扑鼻而来。趋近一看,木材的直径、长度、曲直度都属上等,欣喜和对林区人民的感激之情,一齐涌上心头。林区群众说,像这样大批量采伐,我们只经历过两次,一次是1958年建人民大会堂,这次赶上北大百年庆典。这是我们第二次支援首都建设!

北大图书馆古籍中心中的一排排樟木书柜如排兵布阵,摆放有序(图书馆古籍中心 王波 摄)

图书馆建设史上的一项盛举

    制作书柜尚需克服最后一个难点,即樟木容易变形。眼见被遗弃的旧樟木箱,不是箱板弯曲,就是开裂,不免让人心存疑问。乃文会同古籍部同仁,集思广益,确定了一个方案:传统工艺加现代科学方法。具体说,采取了三项措施:第一,烘干技术。樟木家具理想含水率为8-10%。新砍下的木材水分大,传统采用堆放风干法,需时长,且易开裂。目前现代化工厂均有科学烘干设备,但也需防止樟木中有效成分的流失。我们要求工厂先出几种样品,经具有先进设备的北大分析化学实验室科学鉴定确定最佳方案。第二,榫接技术。分上下两截的柜体和前后对开的8扇玻璃门全部为框架结构,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榫接工艺。工厂现代机械设备,相比木匠目测手锯,可以做到更精准对接,严密咬合,整个柜体不使用任何金属材料加固,仅配有古式黄铜拉手。乃文设计的这一结构和造型后来为多家图书馆所袭用。第三,打蜡技术。柜体保持原木本色,采用中国传统的打蜡工艺,避免使用油漆产生的化学腐蚀,并起到防潮、防干裂的作用。三条措施说来简单,要落实好并不容易。

    方案一经确定,厂方两月即可交工。最后,共制作书柜950个,多格拓片柜65个,多层卷轴柜11个,包括展柜、条案等合计1058件。由此,实现了150万册古籍全部入柜的预定目标。

    北大新置上千个樟木柜保护古籍,很快在图书馆界引起了反响。百年校庆过后不几天,国家图书馆长任继愈先生来访。任先生在我上学时是北大哲学系教授,自然感到分外亲切。可先生忙于公务还要治学写文章,今天怎么有暇只身前来走访呢?我正在纳闷,他入座后,随即便问起樟木书柜的事。从筹划、经费、木材采购到设计制作,问得很细,尤其是关于如何防止变形问题,我一一作了介绍。当时樟木书柜尚未到货,只有看我们设计的图纸和工艺说明,他来回翻阅,边看边称赞说:“北大做成这件事,很难得,很难得!”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谈话间,特别是对细节的问话中,不难感到任先生心中同时考虑着国家图书馆古籍的保存问题。多年前我曾参观过北图古籍库,位于地下室,印象中保存条件并不理想。北图古籍比北大数量更多,品质更高,理应得到更好的安置。然而,北大这次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久,就在南方这场大水灾之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鎔基下达了一道严禁采伐原生林木的命令,北大1000个樟木书柜的故事也许成了绝响。

    现在,未名湖畔,图书馆北侧,耸立起一座新的传统风格的大楼,北大图书馆新古籍馆正落户在那里。内部设施先进,恒温恒湿,北大上百万册古籍的存放和阅览,第一次有了相对独立的完整空间。前些时候,我有幸入库参观,书库分设三层,空间宽敞,各类古籍,各得其所,上千樟木柜如排兵布阵,摆放有序,在明亮灯光下场面十分壮观。季羡林先生捐赠的上百幅古代名画也安了新家,入藏特种保险箱中。那是先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国宝,当年因他居室漏水,我曾帮助搬东挪西,如今不用再担心受损了。在东馆落成时,由于空间不够大,其中252个书柜只得又放置于防空洞中。现今,当年住过车马店,蹲过防空洞的珍贵古籍,真正获得了“贵宾”身份,入住“星级宾馆”了。当然,保存并非是最后目的,如何更好为读者服务,才是我们应该继续努力的目标。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中心外景

(作者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原馆长(1993-1999年),曾任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北大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北京大学校报》第1635期第4版

责编|李舒燕

排版|曾亦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装具与古籍保护
藏书,“装”很重要!
古书防虫用樟木?传统认知存在这些误区
《同学聚会更无前》
北大一亿多元回购大仓藏书:再促古籍收藏热(图)
我的书柜783的2017年年终盘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