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指导阅读儿童文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儿童文学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能提高孩子们对文学的兴趣,对塑造孩子们健康人格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趣,提高阅读能力十分有必要。
   
    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主动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与积累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应该与课文的教学有所区别,要充分地尊重学生阅读欣赏的主体,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激发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不能光靠老师的命令式说教,教师应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小学生的特点是充满幻想,他们喜欢阅读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他们对生活充满渴望,喜欢儿歌与童谣;他们善于动脑筋,喜欢猜谜语。要培养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只有学生自己需要了,阅读才会处于自觉的状态,它们才会自觉地去阅读。
   
    首先,学生对儿童文学阅读的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学生只有产生阅读的兴趣,才能主动去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渐渐培养阅读的持久性,提高阅读的能力。教师必须用成功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让他们在心中认同阅读与快乐是紧密相连的。
   
    其次,在激发学生阅读儿童文学兴趣的时候,应尊重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在情感的感召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在开展儿童文学阅读活动中,我一方面以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为本,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注意阅读效果的反馈;另一方面经常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并为学生搭建自我表现的舞台,创设让学生通往成功的道路,以达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目的。
   
    二、向学生推荐读物
   
    读物的选择是具有个性的,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读物,可以让学生各取所需,吸收多方面的知识。为了让学生能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外阅读中达到较好的效果,使他们身心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发展,必须注意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儿童读物。
   
    首先,应注意读物的广泛性。鲁迅先生说过:博采百家、取其所长,像蜜蜂那样,采过许多花才酿出蜜来。因此,应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既注意引导学生要阅读文艺方面的作品,又要阅读政治理论、人物传记、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科普读物。对于推荐的书籍,我都做到首先阅读,以获取指导学生阅读的发言权;然后再向学生介绍。我推荐的阅读材料内容包括:童话、诗歌、谜语、小学生优秀作文、科幻读物、少年文艺、名人传记等等。并通过组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寻找、交流自己喜爱的书籍。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为出发点,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各门学科的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还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指导学生发掘出自身的特长。
   
    此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阅读儿童文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宽。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以自主的、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变教师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
   
    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老师抓住课文最后的一段“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时相机指导学生看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作品《城南旧事》。这次读书,不仅让学生透过段落看到了课文中的话,还让学生看到了课文外作者的话。让学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扩大了阅读的层面。
   
    三、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还取决于阅读的方法。法国生物学家贝纳指出: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可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阅读就是让学生从题目出发,先提出几个问题,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我指导学生阅读《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一书的时候,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周总理会赢得人民的爱戴?”“周总理为人民做了哪些工作?他是怎样工作的?”“哪个故事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等等的问题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有重点,便于解决疑问。如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带着问题读书,还会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新疑问,读书的兴趣就会更浓,更能收到获取新知识的效果。
   
    2、快速阅读,提高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初次感知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文艺性作品的时候,我一般先让学生快速地阅读,了解概况,当发现学生对某个文艺作品比较感兴趣的时候,再鼓励学生深入地阅读思考,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
   
    3、反复细读,思考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要求学生的阅读要从内容的了解到自己的表达,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在指导学生阅读文艺性强、蕴涵的思想性深刻的作品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反复琢磨,力求让学生每一次阅读都有自己新的发现,有自己新的见解。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寻根问底,敢于质疑问难。
   
    如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片段的时候,为把文章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挖掘出来,我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结果学生的疑问不断的提出了,有的问“假如江面雾不大,诸葛亮借箭能成功吗?”“假如诸葛亮借箭不成功,会有怎样的后果?”学生还提出:“假如江面雾不大,假如不顺风顺水,假如鲁肃告密,假如曹操不多疑,假如距离远,结果会怎样呢?”等等的问题。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发散思维,理解人物的性格与能力,同时也在质疑文学作品的真实性,进而发展了学生创新性的思维。
   
    读书与治学一样,要多思考,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驾御知识,不至于把自己引入死胡同。大诗人杜甫曾写到:男儿须读五车书。常读书才会孕育出某些思想观点,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因此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常处于思维状态和表达状态很有必要。
   
    四、引导学生把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读书与体验是时刻伴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我也注意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时候,引导学生把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可是蕴藏的教育意义却十分的丰富,学生的思想境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情感。我利用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事情,用讲故事、提问题、谈体会等方式进行交流。结果,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儿童文学阅读与生活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生活空间与儿童文学阅读的空间同样的广阔。因此,我注意学生的阅读的积累,拓宽学生学习的天地,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学习人物的精神,寻找自己的不足,使读书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的能力,实现人的个性发展。
   
    如指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作品《童年》,我让学生了解、体会高尔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看完《童年》一书后,你感觉高尔基的童年是怎样成长?我们现在的童年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把我们的童年与高尔基的童年比一比,你想说什么?与同伴交流。通过开展对比高尔基的童年活动,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可贵,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学会珍视父母,学会感恩。
   
    五、运用多种形式保证读书活动的顺利进行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时候,不能只强调阅读结果,不能把获得各种信息当作阅读的主要任务。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开展儿童文学的阅读活动,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与对话,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过程中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为了保障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活动中展示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既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又注重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
   
    1、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了保证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我除了每天布置不多的动笔作业外,还安排每周一节阅读课,保证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
   
    2、发掘学生读书的资源,保障学生读书的数量。发动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带回学校互相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本书的功能,使之成为全体学生共同的精神食粮。
   
    3、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并在实施中做好详细记录。有计划地安排阅读内容和阅读进度,不仅可以逐步加深儿童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也是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的。在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需要的基础上,针对个体和班级阅读能力的差异,制定出针对班级和个人的长期和短期计划。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充分吸取学生的意见,共同制定。
   
    4、检查学生资料的积累。学生语言材料、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读书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受到感情的陶冶,情感的熏陶。我经常指导学生整理、粘贴资料,摘抄优美句子和段落,记录新闻和读书感悟。并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进行续写、改写、扩写,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循环练习中巩固知识。
   
    5、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老师除了适当的引导外,还要经常检查,以确保阅读的落实。为此,每逢双周的语文活动课,我都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读书成果展示,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具体的活动方式有:分角色朗读或讲述故事、故事接龙、讲故事比赛等。例如:举行大声诵读展示会,培养学生自信心;开展“诗歌朗诵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开展“猜谜语”“成语接龙”考查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展“故事表演会”、 “课本剧表演会”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强对故事读物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将读书过程中的摘抄、体会、向大家展示,促进同学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激发学生自觉读书的积极性;开展“剪贴报展示”“手抄报展示”培养学生的综合、自主、合作的能力。
   
   
    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丰富了生活的经验,提高了参与的兴趣,收到了学习、提高的效果。
   
    目前,我在班中开展儿童文学阅读的实践已初见成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因而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其效果是明显的。一方面,许多学生通过阅读活动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但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还把这种习惯迁移到其他科目的学习,提高了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语句、谚语、名言警句、俗语等语言素材,在说话的时候能脱口而出,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语言表演素质和艺术气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开展儿童文学阅读活动让学生的作品有了自己的阵地和舞台,读书的兴趣更浓,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随着活动的开展,我班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的作文竞赛中获奖的人数以及征文投稿被录用的数目逐年增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也坚定了自己搞好课程改革的信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怎样指导小学生搞好语文课外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
中学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