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集体备课: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及习作1、练习1。这四篇课文看似没有什么关系,可细细分析它们还是有联系的,它们都是与秋天有关的,有写秋景的;有借秋天抒怀的;也有感受秋天的收获,情感十分丰富,而且体裁大都以诗歌为主。这就决定了本单元教学时以朗读与品悟为主,让学生在不断地读书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意境。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单元教学目标:
1、扎实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正确运用。
2、牢固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语和成语,能理解它们的基本意思,并能够正确书写。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熟练背诵课文要求的部分,而且会正确默写。
4、能够理解本单元两首古诗的意思及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领悟诗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5、能够借助语境,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6、学会开拓思维,发挥想象,较好地完成本单元的习作。
单元重点难点分析:
这四篇课文都与诗歌密切相关,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特点,创造多读的机会,让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情感。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由文字转化成想象,能正确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训练点
《老师,您好!》
能抓住“崇高”、“美好”等词,通过朗读来感受作者对教师的尊重与热爱。
《但愿人长久》
正确把握苏轼的内心变化,来体会作者对人世间美好情感的向往。
《古诗两首》
通过朗读,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秋  天》
能将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美妙的秋景图。
二.篇目教学分析
《老师,您好!》
1、文本解读
这篇课文主题非常清楚——赞美老师的事业。题目“老师,您好!”,是作者对老师发出由衷的问候和赞美。作者又是如何来赞美的呢?抓住事业一词,表明教师的职业对社会发展有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一部分写教师事业的崇高,第二部分写教师事业的美好。这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它的句式整齐,长短结合,节奏感强,非常适合朗读。它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使整首诗含义深刻,富有韵味。比如把老师比成春蚕,笑语比成甘露,用鲜花象征学生。这首诗歌的情感表达非常到位,从叙述教师事业的崇高,到叙述教师事业的美好,层层铺陈,反复咏唱,让读者清晰地感受教师这份职业的伟大。
2、教学目标分析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3、教学资源运用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搜集与教师相关的资料。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我将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能初步理解一些生字新词,如“崇高”“浸透”“蕴含”“衷心”等。
3)有选择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抓住“崇高、美好”来感受教师职业的伟大,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我想从这几块入手:一)谈话导入:以9月10日展开话题,谈对教师的感受,并出示课题。二)初步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字词的认读与理解入手,再让学生读一读诗歌。三)整体把握:再读诗歌,你读出了些什么?选择最喜欢的段落与大家分享。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还记得作者眼中,教师这个职业有什么特点?(突出“崇高、美好”)
2、感受“崇高”。
1)请同学读一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从哪些语句表现出教师职业的崇高?
交流。“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苦!”从句式的特点入手,还可以换作怎样的句子,来体会作者对教师的肯定。指导学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这部分,你感受到了崇高了吗?齐读,读出感情。
3、感受“美好”。
1)自由地读读第二部分,谈一谈:为什么说教师职业是美好的?
2)感受这部分的写作特点,采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你能读懂这些句子吗?(教师可作适当指导:春蚕象征教师,新苗象征学生等)
3)指导朗读。
4、补充资料,升华情感。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附后)请同学们读一读。
6、课时作业设计
1)小练笔: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
2)抄写优美词句
3)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但愿人长久》
1、文本解读
本课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既思念亲人,又通情达理,以理谴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教学时要抓住苏轼内心转变的过程,体会诗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2、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三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教学资源运用
搜集思念的诗词及《水调歌头》。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本课将采取两课时的教学。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苏轼内心变化的词。
4)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我主要采用这几个板块:
1)  由题目入手:这句话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读得懂题目吗?介绍词人苏轼。这篇文章又讲的什么故事呢?
2)范读课文。
3)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认读生字词,初步理解。
4)整体把握。再读课文,文章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划出表现苏轼内心的词。学生交流,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5)学习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心绪不宁有关系吗?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出示一组好词:一年一度、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欢欢喜喜。这些词描写了什么?那此时的苏轼呢?和这些词有区别吗?
2)感受“心绪不宁”。(学习第二、三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填空:中秋佳节,苏轼心绪不宁,是因为                                                             。
(2)他为什么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三小节,找出相关词语说明理由。突出“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请同学们算一算七年有多少个日子?
3)感受“埋怨”。(学习第四小节)
看图,此时面对圆月,苏轼在想什么?读一读第四小节,你能补充一下吗?读出苏轼此时的埋怨。
4)感受“宽慰”。(学习5、6小节)
看着圆月,苏轼不是一直埋怨,而是透过这圆圆的月亮,他又想到了什么?出示词的内容。自己读一读词,结合第5小节,能读懂这段词的意思吗?指名读词,再请同学说说词的意思。试着背诵4、5、6三个自然段。
5)总结:词人苏轼通过圆月的阴晴圆缺悟出了一个道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理解“婵娟”,它还代表什么意思呢?
6)此时的苏轼,你想用哪些词或句来形容他?你还能想到与这句话有相同道理的语句吗?
一起欣赏这首《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课时作业设计
1)背诵4、5、6三个自然段。
2)背诵搜集的与思念有关的古诗词。
《古诗两首》
1、文本解读
课文为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长庆四年(824)转任和州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写的。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2、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资源运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两首诗分别采取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望洞庭》,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第二课时,教学《峨眉山月歌》,目标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5、教学构想或建议
古诗的教学,我将采取四步教学法:解诗题、了解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第一课时,教学《望洞庭》。
1)解诗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交流洞庭湖的知识。而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欣赏洞庭湖时,也写下了一首诗《望洞庭》。
2)了解诗人。初步介绍诗人:刘禹锡。
3)明诗意。
(1)这首诗是怎么描写洞庭湖的风光的?
初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全诗。
(2)再读,划出这首诗中描写了洞庭湖的哪些风景?你能感受它的美吗?
(3)学习第一句:自由读一读,说说什么意思?(提示:两相和、镜未磨)
请同学们说说你读懂的内容。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4)学习第二句:和第一句相同的方法。你了解了这句又介绍了洞庭湖的哪些风光?(提示:这里的山指君山。)这句又是怎样运用比喻的手法的,说一说,你能想象一下吗?读出你的想象。
4)悟诗情。
全诗表现了月光下的洞庭湖,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配乐读一读,想一想: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美景吗?交流。
第二课时,教学《峨眉山月歌》。
1)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解诗题《峨眉山月歌》。
简介“峨眉山”,峨眉山的月夜又是怎样的呢?
3)明诗意。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2)再读诗歌。
学生相互交流,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3)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4)练习背诵。
6、课时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望洞庭》、《峨眉山月歌》。
3)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秋天》
1、文本解读
课文是一首诗歌,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学习诗歌时,要把图文对照起来,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教学目标分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3、教学资源运用
结合书中插图及与秋天有关的文章。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本课以两课时为主。
第一课时:整体地了解这首诗歌,能读通、读顺就行。
第二课时:结合文中的一些生字新词,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以秋天为话题导入新课,让学生谈对秋天的印象;再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最后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去感受了一下秋天,你能读出你的心情吗?分组读诗歌。
2)再次走进秋天,寻找它的痕迹。
秋风把我们带到哪去了?你最喜欢的是哪?自由交流。
(1)可能同学们会说秋风把我们带到田野里,相机理解第二小节,想象秋在慢慢地到来,渐渐涂去了夏日的痕迹。读出对这句的喜爱。
(2)可能同学们还会说秋风把果实吹成熟了,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水果呢?
(3)还有秋风吹红了高粱,结合《北大荒的秋天》,让学生体会原野的丰收景象。
(4)理解第六小节那句“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时,可以提出疑问“为什么这里不将秋光比作美丽的露珠?”结合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生就能很轻松地理解这句话。
(5)全诗结尾,回归到第一小节:“为什么秋日会更红更娇?秋天的空气会更甜更好?”
3)把你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与同桌分享。(互相朗读,互相评价)
学生自由说说喜欢这首诗的原因,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流畅明快的语言,同桌互读分享全诗。
6、课时作业设计
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附资料:(赏析秋天的文章)
看,秋天来了!
时光不停地向前流去,天气渐渐地凉爽起来,吵人的蝉声被秋天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间阶下石板缝里蟋蟀的悲鸣。啊!那可爱的秋天终于来了。
秋天,比春天更有欣欣向荣的景象,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美丽,然而,硕果累累的秋色却透着丰收的喜悦;秋天,比夏天更有五彩缤纷的景象,枝叶茂密的夏天虽然迷人,可是,金叶满树的秋色却更爽气宜人;秋天,比冬天更有生机勃勃的景象,白雪皑皑的冬天固然可爱,但是,瓜果飘香的金秋却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秋天来到了树林里,从远处看,黄叶纷落好似成群结对的金色的蝴蝶,它们飞累了,落到了我的肩膀上、头上、脚上。把我的思绪从绿色的夏日带到了金色的秋季。我一转身,一片桃叶又落在我身旁,我弯腰拾起,捧在手上,细细地端详,好特别地一片秋叶呀!它还没来得急完全退去绿色,仍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香气。秋天来到了果园里,柿子弯下腰鞠了一个躬就压得枝头快要折断了,荔枝妹妹太胖了,撑破了衣裳,露出了鼓鼓、白白的肚皮。硕大的苹果挂满了枝头,露出甜甜的笑容,或羞涩,或豪放。秋姑娘来到农田里,玉米可高兴了,它特意换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金黄的牙齿;西红柿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便把口红涂在了脸上;土豆的兴奋也许太高了,把它那绿色的嘴巴笑破了,露出了黄色的舌头。秋天来到了花园里,这儿成了菊花的乐园。它们也许是喜欢这沉甸甸的金色,才选择在秋天里绽放自己的美丽。菊花的颜色真不少:黄色、粉红色、白色......那大大的花朵,卷曲的花瓣,像一个卷发的小姑娘。流连菊园或独自欣赏一盆艳菊,慢慢地陶醉在那股股清香里。 秋天,给大地带来一片金黄,给蓝天送去棉花似的云朵。秋风,清凉如水,带着一丝寒意染黄了世界。
《习作1》
1、教学目标分析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习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2、教学资源运用
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3、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本次习两课时。
4、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1)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师: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2)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
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学生为节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节日当天的特殊活动)
C、节日设立的意义。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1)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
(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3)指名说,集体评议。(强调“听”,围绕上述几点评议,修改)
(4)教师读优秀习作《我心中的节日——爱鸟节》,学生听后谈收获。(*要把想象的过节时的情景说具体。)
(5)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第二课时
1)理清条理,练习写。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3)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5、课时作业设计
誊写作文。
《练习1》
1、教学目标分析
1)处处留心,了解水獭的正确读音,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2)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3)朗读背诵名人名言。
4)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分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
5)学写毛笔字。
2、教学资源运用
以插图为主。
3、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本次练习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1)认识几个动物标牌,懂得我们“只要处处留心,随时都能学习语文。”2)学习修改日记片段。
第二课时:1)学好钢笔字。2)熟记八个成语。3)熟记古诗《风》。
第三课时:练习口语交际,学会感谢。
4、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1)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星期天,我们来到动物园游玩。小芳和她的爸爸也来了。
(2)听小芳和她的爸爸在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练读“爸爸”和“小芳”的对话。
(3)“爸爸”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自由交流)
(4)听了“爸爸”的话,让学生猜猜小芳以后会怎样做的?
(在生活中处处留心,随时都可以学习语文。)
(5)学生自己说说自己以后的打算。
教学第二部分。
(1)离开了观察水獭的河边,我们继续往前走。啊!这儿的动物可真多啊!这些动物你们都认识吗?
(2)学生根据拼音,认读动物标牌。
(3)指名交流,集体认读。
(4)小结:平时要随时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和主动识字的能力。
教学第三部分。
(1)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有趣!回家后,小芳写了一篇日记。
(2)学生自由读一读小芳写懂得日记。
(3)请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读起来不顺口。
(4)学生试着修改。
(5)改好后再读一读。
(语病:语句罗嗦,用了太多的“这些小象”,只要用“它们”或去掉。)
第二课时
1)教学第二题(学写钢笔字)
学生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练钢笔字的重点。
老师指导。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次”、“吟”、“珍”。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比较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次”、“吟”、“珍”都是左右结构;三个字的右边都是撇、捺。
(3)示范描写“次”,提醒学生每个字的右边都有撇和捺,撇要收一点。
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写得好要注意什么。
(2)对写得不够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2)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熟记成语。
(1)学生背背学过的成语。
(2)请学生说说性怎样学习成语。
(3)指名汇报学习成果,老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大致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联系每排两个成语在意义上的联系。
(难理解的学生查字典,再不理解老师讲解)
(4)部分理解:
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于前人。
后继有人:后面继续跟上来,后来继续前头。
(5)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背诵古诗《风》
(1)出示古诗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试读,及时纠正读音。
(3)理解诗句的意思。
a、学生再读知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当风吹过时,会出现什么情景呢?
b、结合插图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c、全班交流,老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大意。
(4)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5)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
(6)拓展练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风的诗,没有搜集的,课后收集。
第三课时
1)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审题。
(1)引入:我们同学在学校一起学习、生活了多年,大家相处非常愉快。当同学为你解决疑难问题时,你是否想过向他们感谢呢?如果还没来得及感谢,老师现在就给你们一个机会,想办法向他当面感谢。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
指导。
(1)回忆自己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帮助、关心等等。
(2)想想应该怎样感谢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真诚之心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感谢呢?
(3)分小组练说,互动共享。
(4)每组选代表到讲台上说。
反馈。
(1)请两位同学表演。
(借给对方学习用品的)
(2)另一小组也请两个同学表演。
(同学摔倒,同学扶他起来的)
(3)自己创设情景表演。
老师对同学的表演、对话进行点评,并让学生明白,感谢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感谢。
5、课时作业设计
1)抄写成语。
2)背诵成语和《风》。
3)与同学练说口语交际。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执笔:水北小学  吴欣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意义的物(天安门广场)、人(徐悲鸿)、事(虎门销烟)(我给江主席献花),向我们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品质。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体会并激发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天安门广场》让学生指导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徐悲鸿励志学画》让学生体会徐悲鸿为祖国人民争气争光、发愤努力、刻苦学画的精神,教育他们要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虎门销烟》让学生认识虎门销烟的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我给江主席献花》通过记叙“我”随着欢迎人群在启德机场等待江主席一行的到来,并给江主席献花的情景,表现了香港同胞在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对中央代表团的急切盼望和热烈欢迎之情,展示了血浓于水的动人一幕。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单元教学:
1、  扎实掌握本单元的生字37个生字,认识31个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正确运用。
2、  牢固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语和成语,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能用有关的词语造句。能体会字里行间反映的人物情感。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背诵诗句和成语。
4、  拓展与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通过搜集、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爱国故事,受到一定的熏陶。
5、  能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并练习有条理的表达,较好地完成习作。
重点难点分析
这四篇课文虽然题材有所不同,但反就的都是同一主题,教师在教这四篇课文时,都应注意让学生感受、体会并激发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注意:结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阅读精读批注,在重点词句上勾画,让学生自主学习,读准、读通、读顺,理解大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探有所得。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带着问题品读感悟,体验文本之美,意境之美。积累内化,拓展延伸,全文的重点段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重视课外积累,引导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难点。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训练点
《我给江主席献花》
紧扣“献花”深刻体会香港同胞期盼团圆的激动之情。
《天安门广场》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徐悲鸿励志学画》
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学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虎门销烟》
抓信“壮”字,感觉销烟场面的气势,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第五课 我给江主席献花
文本解读:
课文紧紧扣住“献花”可以分为献花前、献花时、献花后三个部分。通过记叙“我”随着欢迎人群在启德机场等待江主席一行的到来,并给江主席献花的情景,表现了香港同胞在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对中央代表团的急切盼望和热烈欢迎之情,展示了血浓于水的动人一幕。
第1~~7自然段写献花前。课文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8~~11自然段写献花时。
第12自然段写献花后。响应开头,强调这次献花在自己一年中有着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
写作特点
以孩子的视点写香港回归。
“我”是一个15岁的少年,“我”目睹并且参加了迎接中央代表团的全过程。连一个香港少年都对祖国充满了感情,则全香港人民盼回归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同时,“我”的年龄与江主席的年龄又构成了晚辈与长辈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可以成为香港与祖国母亲之间的一种比喻。
行动的细节描写。
在等待中央代表团的时候,“雨点打在我的头上,又顺着脸颊往下淌,可是“我”竟不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雨水”。表示“我”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完全沉浸在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中。写接过鲜花的江主席时,用“微微地俯下身,爱抚地把我拥进他那宽大温暖的胸怀”,以及“亲切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等细致的描写,表现了领袖对孩子的一片慈爱之情。
教学目标分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爱戴国家领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秩序井然”、“爱抚”造句。能按照提供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4)、学会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合作、探索地学习方式;学会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教学资源运用:
播放香港回归的有关影像资料。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我将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有关词语。
2、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3、    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香港历史背景,为学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秩序井然”、“爱抚”造句。
3、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爱戴国家领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观看录像
观看录象,展现香港回归的过程。观看后,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语言导入:1897年到1997年,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香港就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倍受欺凌。今天,香港回归到祖国的怀抱,香港人民多么激动,让我们和香港人民一起来体会。
二、自学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体会激动、高兴的心情。把能表现香港人民激动兴奋心情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小组长进行总结。
三、师生对话,深入体会香港人民的思想感情。
1、学习“等待”一部分。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2、学习“献花”部分
(1)说说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当时人民的激动的心情?
(2)理解“沸腾起来了”: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理解“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4)理解“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受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如狂、激动万分呢?”
看资料:
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百年耻辱、自己国家的、怎能)
3、学习“忘不了”部分
此情此景,我代表千千万万的香港同胞,我……多么幸福啊!
4、总结:为什么忘不了这一天?(我激动香港回归祖国)
课时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围绕“香港的昨天、今天、明天”出一期手抄报,或开一个主题班会。
第六课 天安门广场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结构严谨,层次井然,表达十分精确明了。让四年级孩子读这篇课文,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建筑物。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壮观”二字非“天安门广场“莫属。
天安门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水桥、汉白玉华表高贵依然,民族风采熠熠生辉!作者又用了一系列方位词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逐一勾勒,又用“雄伟壮丽、格外挺拔、巍峨壮丽、遥遥相对”等词语将它们一一描述,一幅壮美画卷尽现眼前,让人惊叹、让人折服。只有朗声诵读才能表达我们内心赞叹、崇敬之心。
2、认识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翻开历史的画卷,天安门记着新中国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是历史的声音,这是民族的声音,更是胜利和希望的声音。“一唱雄鸡天下白”!在这里,劳苦大众迎接新生,在这里,一个古老而崭新的民族开始崛起,在这里,欢乐和信心开始升腾……人们记住了这里:天安门!人们记住了这一天:1949年10月日。
从那一天起,五星红旗就与旭日一同升起。天安门广场永远热情无比——“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这里真的沸腾了!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此如红日冉冉上升,日益富强,日益伟大,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3、赏读课文,细细品位
作者谴词造句十分精妙,大量成语、比喻和象征手法、对偶的运用,都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我们除了赏读文章,更要学习消化运用,例如:学当小导游介绍天安门广场的各个景点,仿照第五自然段,用上方位词,描写一处景点。
教学目标分析:
1、了解天安门广场的修筑历史,掌握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结构和作用。
2、培养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4、懂得天安门广场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她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培养爱国评议情感,培养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资源运用:
采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文章主要写了天安门广场的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弄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的位置,了解它特殊的政治地位。
3、能利用搜集天安门的文字资料、图片、照片,与同学交流分享。
4、能激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二课时流程:
一、复习回忆天安门广场的特点?
二、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学生默读2、3自然段.用圆圈画出表示方位词,
用横线画出表示建筑物名称的词。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出示小黑板(示意图)
4、学生用手中纸条摆放示意图。
5、指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摆放,其他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四题。
6、师生评议。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谁愿意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象征?用因为……所以……回答。
2、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
3、学生讨论汇报。
4、指导朗读,读出向往之情。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
2、为什么说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
3、学生交流汇报。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评读。
3、思考:节日到来的天安门又是怎样的呢?
4、交流汇报。
5、指导朗读,读出欢喜之情。
六、指导背诵课文4—6自然段。
课时作业设计:
一、将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归类。(    )墙(    )瓦     (    )紫(    )红(    )梁(    )栋      桃(    )柳(    )花团(    )(    )      五彩(    )(    )
1、描写建筑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花草等植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1、天安门是(    )的象征,天安门广场成了(    )的地方。
2、(        )的升旗仪式就在清晨开始,(        )与旭日(         )。
第七课  徐悲鸿励志学画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励志学画的故事。徐悲鸿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奋发努力,刻苦学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为祖国争了光。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两点:
1、叙事清楚,脉络分明。
这是本文十分明显的特色。这一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围绕课题,逐层展开。全文紧扣课题,围绕“励志学画”,分别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先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再写他是“如何励志学画”的,最后写他“励志学画”的结果。环环相扣,逐层写来,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其次,表现在过渡自然,衔接紧凑。如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留学之初,徐悲鸿就刻苦努力,得到老师的热情指导,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自然段叙写一个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公然侮辱。而正因为这位外国学生的傲慢无理,才有了第三自然段写徐悲鸿的“被激怒”和立志。而第四自然段成为连接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过渡段,承上启下,巧妙过渡到具体写徐悲鸿如何励志学画。
再次,表现在前后照应,丝丝入扣。比如,前有外国学生因偏见而出言不逊,后有外国学生因事实而转变态度,前倨后恭,前后呼应,结构圆合谨严。
2、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本文写作的目的在于通过讲述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赞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奋发努力的强烈的民族自尊。题目中的“励志学画”便是课文叙写的重点,围绕“励志学画”,课文依次写了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怎样“励志学画”、“励志学画”的结果。这样写,重点突出,课文主题也因此更加鲜明。
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学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资源运用: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将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2、练习概括分段。
3、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4、理清条理,并能按顺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语言。
2、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
3、通过本文的学习,感觉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新词。
三、初步感知内容,理清段落,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学生自学课文,边读边做记号质疑,适时师生讨论解答部分疑问: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五、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课时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八课  虎门销烟
文本解读:
本文的关键词是“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课文的重点是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地强烈反响,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地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 爱国行动。
这篇课文历史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林则徐不了解,对鸦片的危害不了解。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当年以及现在鸦片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认识虎门销烟地伟大意义,从而培养学生 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课前可以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上网搜集资料,了解虎门的地理位置,了解鸦片的危害,了解林则徐其人和他的英雄事迹。
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习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4、通过上网搜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
难点: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运用: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收集关于虎门销烟及其林则徐的资料。
3、课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我将采用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有关词语。
2、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资料。
第二课时:
1、精读课文第2——6自然段。
2、抓住“壮”字,感受销烟场面的气势,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构想或建议:(优秀教案推荐)
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些日子吗?为什么?(多媒体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并相机配上开国大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背景画面。)
2.是啊,这些日子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倍感振奋的日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它们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珍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海里!但你知道吗?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这个日子也应该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质疑。)
3.因为就在这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多媒体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你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4.随机揭题: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书写“销”字,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二、初读引思,整体感知
1.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走近虎门寨,重新去感受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吧!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都行。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对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多读几遍。然后把你对课文的感受与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2.随机出示难读的词语,学生当小老师,纠正读音。
咆哮  收缴  销毁  水泄不通  嚣张  欺侮  应邀  震惊中外(相机指导生字的字形结构、学生描红书写)
3.读书交流:请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让学生作出适当的评价。)
4.每每读书,只要把自己的心放到课文中,和课文进行对话,你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教师相机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及林则徐的生平等。)
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悟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配有相关画面)说说在你脑海中呈现的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2.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必要时与同桌交流一下。(根据学生的回答,切入相应的段落学习。)
3.当学生说到“销毁时间长,鸦片数量大”时,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这是一次“伟大壮举”?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谈体会。)
(4)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5)过渡:这样的壮举,当时有哪些人目睹了呢?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范读(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你觉得哪些人引起了你的注意?(随机出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2)读着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观看的人多而广,体现出场面的壮观。)
(3)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人多、人广传达给大家?(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你还感受到什么?(仪式隆重、人群兴奋,也体现出场面的壮观。)
(5)过渡: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人们很兴奋?
5.以读代讲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读出人们兴奋的心情。
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表演。
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老爷爷或者老奶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
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孩子,你又会怎样?
如果你是站在人群中的一位记者,你又会怎样?)
(2)过渡:是呀,被鸦片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中国群众是那样兴奋。
(4)师补充林则徐有关情况:
(5)这些外国商人会怎样想?
(6)过渡:是呀,林则徐明知道外国商人会恨他入骨,为什么还要请他们来观看销烟呢?
6.根据学生的回答,切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
(1)齐读,交流体会。
(2)师述:林则徐这样做是为了告诉那些外国人,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他这样做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我们深情地将第六自然段朗读一遍。
7.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销烟的过程中,不知你们发现没有,有一群人,他们不仅是虎门销烟的观看者,更是参与者。他们是谁?(多媒体出示民工销烟图)
(2)他们是怎样销毁这些害人的鸦片的?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老师觉得民工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是在倒,可书上为什么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呢?能交换位置吗?(体会用词的准确和此时人们对鸦片的憎恨之情)(板书:撒盐巴 抛鸦片 倒石灰)
(4)自由读描写民工销烟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民工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 再 然后)
(5)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 这样的销烟方法多么简易、独特,多么有效啊!)
(6)(多媒体课件播放销烟过程)看,民工们正在销毁这些害人的鸦片呢!你能为这画面配上解说词吗?(学生看着画面复述销烟过程。)
(7)齐读第三自然段。
8.在生成中引导,引导中深入。
(1)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办法来销烟吗?(用火烧、直接投入大海……)
(2)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再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果这样快的销毁了,就不能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了。就是要他们看见自己的鸦片一点点销毁而心痛。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而且,这也表明我们的决心。)
四、总结延伸。
1.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鸦片的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2.可令人心痛的是,时隔一百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有许多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多媒体课件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
3.看了图片,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情,人文情怀得以释放,自我个性得以张扬。
4.如今,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如果踏上虎门销烟的遗址,看着咆哮的大海,想起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仰望着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呢?(多媒体出示林则徐塑像)请大家把要说的写下来。
5.总结: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的人们应该联合起来,齐心协力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让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欢声笑语!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多媒体出示时间,学生齐读。)
课时作业设计:
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习作2
教学目标分析:
1、能认真阅读例文,学会通过对具体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并能够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3、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表达自己的闪光之处,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教学资源运用:
搜集有关例文,给学生好的示范。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本次建议两课时。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特别是三年级学生作文刚刚入门,就得引发他们的积极性。我根据小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特点。(先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一张相片或一面镜子)上习作课时让学生自己看相片或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把自己的相貌最有特点的地方记下来。然后想一想自己的性格,平时喜欢静或喜欢动等等,还有爱好是什么?(如看书、画画、体育等等),还有自己最特长的是什么?(如体育、舞蹈等)让学生各抒已见后,教师小结:每个同学都熟悉自己,如果能把你说的写出来,大家一听作文内容就知道是你,那么你就成功了,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细读要求,明确要点。
这一环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明确写作要求,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审清习作提示。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读一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本次的要求是什么?同学之间讨论,明确习作训练的要求是:1、简单写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2、重点写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等。3、能根据习作内容,给文章定个题目。四、作文写完后,认真修改。
三:拓宽思路,展开思维。
学生明确了写作内容和要求后,我便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介绍清楚,所以我采用看—想—议—说—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看,看看自己的外貌有什么特点。想,想想自己的性格,平时有什么爱好,有什么特长,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作文起步,再加上生活范围有限。感知水平不高,积累较少,因而常常感到“没东西可写”,又由于年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有一个作文感知,我先在学生面前对自己的姓名、年龄、教那年级,(简单说),相貌、性格、爱好、特长(重点说)说一遍,学生有一定的作文思路,如何去介绍好自己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        理清条理,练习写作。
二、        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三、        师生、生生评议,完善习作。
课时作业设计:
誊写作文。
练习2
文本解读: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项目:1、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出示意图,意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了解自家附近的地名及其由来。2、熟记八个成语和两句名言。成语和名言都是表现英雄人物的无私无畏,坚持下文的品质。意在扩大阅读量和背诵量,激发多渠道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陶冶学生的情操。3、写好钢笔字,注意“木”的字形变化。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书写入体”上。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身爸爸妈妈得体地介绍自己朋友的情况。激发学生交流沟通的兴趣,在练习过程中懂得介绍朋友、接待朋友的方法和技巧。5、写好带提土旁和王字旁的毛笔字。训练重点是口语交际和处处留心。
教学目标分析:
1、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出示意图,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
2、了解自家附近的地名及其由来。
3、熟记八个成语和两句名言。
4、写好钢笔字,注意“木”的字型变化。
5、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向爸爸妈妈得体地介绍自己朋友的情况。
6、学写毛笔字。
教学资源运用:
有关文天祥的资料,爱国英雄故事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将分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
1、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出示意图,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
2、了解自家附近的地名及其由来。
第二课时:
1、熟记八个成语和两句名言。
2、2、写好钢笔字,注意“木”的字型变化。
第三课时:
1、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向爸爸妈妈得体地介绍自己朋友的情况。
2、学写毛笔字。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爸爸带小芳坐了一次磁悬浮列车,这可是小芳第一次坐磁悬浮列车呢!
(2)让学生自由练习读爸爸与小芳的对话。仔细分辨哪几句是小芳说的,哪几句是爸爸的回答,并判断提示语的位置。
(3)请学生回忆:如何根据提示语的位置来加标点。
(4)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加标点的练习,教师巡视。
(5)全班集体订正。
(6)学生默读爸爸与小芳的对话,思考:通过和爸爸的交谈,小芳对于磁悬浮列车有了哪些了解呢?请学生谈谈。
(7)以后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也要像小芳这样多提几个“为什么”
2、教学第二部分
(1)磁悬浮列车的速度极快了,每小时可以走400-500千米。
小芳第一次坐上磁悬浮列车,说了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呢?请学生练习读一读小芳说的话,要读出小芳兴奋的心情。
(2)小芳的话突出了磁悬浮列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车速快。思考:为了表现列车的快,还能怎么说?
(3)学生自由练说,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启、戴、氛”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小结:“启、戴、氛”这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3)示范书写“启“。提醒学生注意:写这三个字时,既要注意被包围的部分要略伸出外框些,又要注意字中的撇、斜钩或横斜钩要写得舒展些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成语
1.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
2.准确认读。
3.了解大意。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已经懂了的成语的意思。
(2)教师重点讲解分析以下三条成语的意思:
以身许国:把自己献给国家。
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疾苦。
浩气长存:盛大、刚直的正气或精神永远留存。
4.熟读成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成语。
二、读读背背诗句
1.审题。
2.读正确,读通顺。
3.了解大意,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两句名言的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试说,教师相机点拨。(第一句大意:人生在世,谁能避免一死呢?但要死得壮烈,死得有价值。我愿留下一颗赤心,以彪炳史册,昭示后人。“汗青”是指史书。)
(3)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边读边体味这两句名言所蕴含的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同学。
4.熟读成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名人名言。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介绍我的朋友
一、介绍朋友,指导选材
1、激趣引入
你在生活中肯定结识了许多的朋友,这些朋友中有些我们都不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吗。
2、提出要求
自由读口语交际训练要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
(学生自由发言)
3、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些小伙伴
学生自由说自己的伙伴(小组交流)
(老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在众多的伙伴中,选择最了解的来介绍)
二、讲伙伴,指导交际
1、指导:为了让大家了解你的小伙伴,请你把这位小伙伴的姓名、性别、年龄、与自己的关系,他做过的什么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讲给大家听。
(抽在巡视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学生说)
2、组织大家评议,肯定优点,提出修改的地方。
四、表演,练习对话
学生三人一组,自由搭配练习。愿意上台表演的就上来表演。
五、评议、选最佳角色
大家认真观看别人的表演,提出自己的意见。
(先请平时不太大胆的学生上台表演,多鼓励他们)
课时作业设计:
1、设计一张精美的住址名片,送给老师和同学。
2、开展爱国英雄故事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构筑学生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稻草人穿衣服2
《咕咚》第一课时教学手记
参考教案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