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教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揣摩编者意  把握教材神
领会课标髓  教出语文味
——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镇江市七里甸中心小学    田玉
【引子】做教材分析之前,我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调查问卷(口头的),调查问题是:参加教材分析会,你最想听什么?多数答案是:怎么教?(95%以上)乍听挺有道理的,但细一琢磨,又不对呀!是先弄清楚“教什么”,还是先弄清楚“怎么教”呢?我琢磨了半天,还是觉得先要搞清楚“教什么”!为什么呢?举个例子:同样是刀,一是柴刀;二是菜刀;三是王五的大刀。三种刀的特点不同,用法也就不一样,教法也就不一样。柴刀是砍,菜刀是切、剁,大刀的方法就更多了!所以我觉得要先弄清楚是哪种刀,然后研究这个刀的自身特点是什么?接着才能学方法,这样才能发挥这把刀的最大功效!
【追问】教什么?(教这个教材呀!)——仅仅是教这个教材吗?(不是!是用这个教材来教!)——那么这个教材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发挥出教材的最大功效?(怎么用这个教材来组织教学就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呢?)
一、揣摩编者意,把握教材神(教材的框架、特点、编者意图)
【教材梳理】
本册教材安排了7个主题单元,依旧是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
(一)习惯
习惯九是“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
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
认真写钢笔字、认真写毛笔字
读书有选择、留心观察事物
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
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乐于倾听、认真写铅笔字
勤于查字典、主动识字
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
坚持写日记、爱护图书
自主修改作文、多渠道学语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基础性     →     发展性(反复训练,训练反复)
一到六年级共安排了12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涵盖了读书、写字、习作等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遵循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培养原则。习惯九——读书做笔记是在学生拥有了正确的读书姿势,乐于阅读以及广泛的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对阅读要求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即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说的是读书不仅要眼到、口到、心到,而且要手到。这既是阅读的方法,也是阅读的习惯,体现着完整的阅读历程。因此,安排“读书做笔记”,就是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动笔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本学期读书做笔记的重点是学习写读后感。关于“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是在二年级“勤于查字典、主动识字”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要求,本学期的培养重点应放在“随时”上,重视“随时”,抓住“随时”,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这一习惯。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英国剧作家、诗人王尔德语)
(二)课文
全册教材安排了课文26篇,七个主题。这七个主题分别是“园丁之歌”、“自然的奥秘”、“故事集锦”、“无私奉献”、“祖国各地”、“百折不挠”、“走进经典”。
第一单元——园丁之歌,由《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四篇课文构成。分别从师恩、师训和尊师的角度唱响了“园丁之歌”并在随后的练习(钢笔字抄写)及习作——写一篇关于老师帮助和教育自己往事的作文与之配合。这样一来,课文、练习、习作也就构成了一个由认识、理解到体会、运用相互联系的主题单元。放在教材的第一单元的也是为了迎合时节——教师节,故而教学时可以以“园丁之歌”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单元——自然的奥秘,由《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四篇课文组成。首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召唤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然后以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热爱自然,迷恋昆虫,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最后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去走进自然,探索自然;最后通过《变色龙》《金蝉脱壳》,引领孩子走进动物世界,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萌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也是给学生提供了两个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范例,使他们知道应当怎样去仔细观察;“练习”中的“诵读与积累”板块则要求学生诵读巴甫洛夫、伽利略、苏霍姆林斯基等人有关观察方面的名言,从而懂得观察的重要意义。本单元还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观察一种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整个单元是以感受自然——走进自然——表现自然来安排的,也给我们教师留下了广阔的自主空间。
第三单元——故事集锦,由《成语故事》《推敲》《嫦娥奔月》《伊索寓言》四篇课文构成。有成语故事、文学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重在说理,文学故事和民间故事重在赞人。
为了落实《课标》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在第三学段的每册第三单元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的栏目,给学生推荐一些名著,要求学生课外认真阅读。本册安排的是阅读《伊索寓言集》。要让学生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读书笔记。
第四单元——无私奉献,由《在大海中永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艾滋病小斗士》三篇课文组成。例举了三个不同领域,不同国度、不同年龄的名人故事,按照伟人风范——名人凡事——凡人壮举来表现“无私奉献”这个主题,使得主题的内涵更加丰实。
第五单元——祖国各地,由《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三课组成。这一单元主要是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六单元——百折不挠,分为《天火之谜》《厄运大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四篇文章。通过讲述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天火之谜,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谈迁凭着顽强的信念铸成鸿篇巨制《国榷》,诺贝尔在历经失败、痛苦之后毫不气馁,锲而不舍发明炸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会有许多坎坷,只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就能成功的道理,也即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第七单元——走进经典,由《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清平乐  村居》四篇课文组成。《水浒传》中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彰显着英雄之本色;《儒林外史》第一回“敷陈大义,隐括全文” 中的“少年王冕”,堪称勤学孝亲的楷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李白不愧为文人相敬的典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更是充满着温馨与无尽的情趣。前两篇以“人”为主,但“形象”各异;后两篇则以“情”见长,而情“意”不同。与之相关的还有《练习7》中的“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口语交际”等内容。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显而易见,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的阅读既要“博览”,又要学会筛选,要“去粗留精”。既要享受鸿篇巨著式的“文化大餐”,又要关注小家碧玉般质朴、清新的诗歌美文。就像蜜蜂那样采得“百花”,方能酿出“甜蜜”来,阅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以上内容只不过是走进经典的引子,旨在激发学生诵读名著经典的兴趣。
(三)习作
共计7篇:(1)记一个印象深刻的老师;(2)记一个小动物;(3)秋天的树叶;(4)(对亲人、老师或朋友)说说心里话;(5)记一件亲身经历的事;(6)看图作文;(7)从提供的内容中选择一个或自命题写一篇作文。如:我喜欢的一篇课文或有趣的一次实验等(也可以自定写作内容)
(四)练习
练习共7个;每个练习分成“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诵读与欣赏”或“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几个板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练习的第一项,根据学年段的不同,在第一学年段“学用字词句”、第二学年段“处处留心”之后,又于第三学年段推出了“语文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层次性。“语文与生活”仍以“大语文观”为指导,保持了该板块最明显的综合性特色,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做相互渗透,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巧妙融合。
本册教材安排的七次口语交际内容,本册教材根据“口语交际”的学年段要求,编制了以下七个内容:
1.学会请教别人。想想在下面几种场合应该怎样向别人请教。先说一说,再分角色表演。
2.画画说说。通过合理的想象,补画第二幅图,然后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讲给同学们听。
3.学会拒绝。当别人对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让你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你应该学会拒绝。
4.小小新闻发布会。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或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搜集一两条有价值的新闻,在班级组织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上讲给同学听。
5.设计一条公益用语。试着设计一条公益用语,并说说你是怎么想到这样设计的。
6.健康小顾问。请你针对班级同学的情况,搜集资料,当一回健康小顾问,介绍有关健康小常识,并接受同学的咨询。
7.。请你准备一段《水浒传》故事,当众讲一讲。比一比,看谁讲得精彩。
它具体体现了如下特点:一是生活性。如:《健康小顾问》,二是实践性。教材中安排的七次训练,引导学生在一次次动态的言语实践中反复经历。三是时代性。本册教材编排的口语交际内容“学会拒绝”、“学会请教”、“小小新闻发布会”、“设计一条公益用语”等等,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是在展示着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慢慢地走向社会,寓口语交际以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浓浓的生活气息,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涵养,培养良好的道德言行。
(五)综合性学习
《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生进入了高年级学段之后,教材便开始安排旨在落实此项要求的专题性的“学和做”综合实践活动,致力于培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厚实的文化素养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该板块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即综合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从本册起,每册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即“学和做”)1个,本册安排的是《指名道姓》。第一部分:你知道吗?下面的姓氏歌里,包含了容易读错的姓和常见的复姓。先读正确,再背下来。第二部分:知识竞答。第三部分:写一篇有关姓名的习作。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奇特的想象力,以《小灵通漫游“无名国”》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虽然教材只是在教材最后安排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但并不代表一学期只要进行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如果这样理解了,就违背了编者的意图了。我们要用教材来教与学,而非教教材!要知道教材只是“例子”而已!旨在引路!路引出来了,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我们可以围绕七个主题单元有计划的或有选择的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
【梳理总结】
(一)苏教版第三学段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框架:
依旧是“两根柱子(阅读与写作)一条龙(语文实践活动)”。少了阅读或写作,语文教学就立不起来(倒了!);少了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就活不起来(死了!)。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主要构成部分,而语文实践活动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苏教版第三学段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1、采用的是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教材的。
如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便是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入了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以满腔热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装满昆虫的衣袋》记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痴迷于昆虫的故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则给学生提供了两个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范例,使他们知道应当怎样去仔细观察;“诵读与积累”则要求学生诵读巴甫洛夫、伽利略、苏霍姆林斯基等人有关观察方面的名言,从而懂得观察的重要意义。本单元还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观察一种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通过记观察日记,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按照这个思路组织单元,就能充分发挥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采用主题单元式组合教材,更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其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
2、向课外拓展,与生活结合。
首先表现在重视课外阅读。为此,高年段每册教材均安排了有关阅读指导的文章。分别是:《读书莫放“拦路虎”》、《精读与略读》、《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读书要有选择》。另外,为了落实《课标》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我们在每册的第3单元,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的栏目,给学生推荐一些名著,要求学生课外认真阅读。分别是:《伊索寓言集》、《上下五千年》、《鲁宾孙漂流记》、《西游记》(可以选读学生版)。课本还结合相关课文,安排了“名著便览”和“作家名片”的内容链接,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给他们介绍一些适合阅读的名著。
其次,表现在重视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来自生活,自应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要从封闭的“小课堂”里走出来,走向生活和家庭,走向社会和自然,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因此,该学段教材的单元练习,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编写了“语文与生活”的系列,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练习”中的“口语交际”也体现了生活性、实践性、时代性。教材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也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五上的“学和做”——说名道姓,学生要了解本地姓氏的情况,就得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各种有用的数据、资料。学生将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又能在用语文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增长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三)编者意图。
1、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应当向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课标》是很强调这一点的:要求我们“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
要求我们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认真对待、落实“我读书我快乐”、“学和做”两个板块。
实施“我读书 我快乐”,教师要充分利用该单元的相关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五上的第3单元,选有《伊索寓言》。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要告诉学生:“这样有趣的寓言故事,在《伊索寓言集》里还有好多好多,大家可以找来读读。”从而把学生阅读胃口调起来。还要安排一节读前指导课,帮助学生订一个读书计划;也可以以其中的一两个故事为例,指导他们试读。应要求学生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如摘抄名言警旬,写读后感等等。
“学和做”是专题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要放手让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和做”虽然置于课本的最后,但何时实施,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我们还可以围绕七个单元的主题有计划的或有选择的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2、发挥主题单元的协同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如今的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 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教材。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总指导思想。
教材以“主题单元”呈现,提倡“主题单元教学”。 所谓“主题单元教学”,事实上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与意识。也就是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联系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片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也叫整体模块教学。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主题单元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
主要的环节包括:“整体感知”——“部分感悟”——“整体回顾”。
“整体感知”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学生生活经验“导趣”,以单元导语“导学”。以“文本、插图”导读,以“实践活动”导行,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部分感悟做准备。
“部分感悟”指分块学习。该环节是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学习活动过程。它依据教材特点,可顺课次学习;也可依学生意愿,从多数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其余内容可根据深浅难易度酌情采用不同学习方式;还可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同时,在进行分块学习时加强序列性,注重能力的增量,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整体回顾”,即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我学到了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学习本领,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深化收获,并相机向课外拓展:一面组织汇报课外阅读、课外实践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一面发现新的问题,引向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其次,进行主题单元教学实验,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主题单元的编排理念,并不排斥对讲读课文的逐篇施教。只是逐篇施教时要注意单元的整体联系,发挥"整体效应"。
第二,不要丢弃文本,无限放飞。许多单元主题教学的课例,比较注重于课外的拓展,冷落了文本,教学重点变成搜集、展示课外资料。我认为这是单元主题教学的一个误区。实施单元主题教学不是淡化教材,而是更好的优化教材;不是以削弱文本资源为代价去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而是以适当的“外部”信息,来深化对文本的学习,提升文本的价值取向。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载体,只有揣摩透编者的意图,把握好教材的精神,才能更好用好教材,才能发挥出教材的最大功效!以上是在宏观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谈了一些教学的理念和策略。那么具体到一篇篇课文、一次次习作、一场场口语交际时我们又该怎样教学呢?下面从微观层面分别谈谈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教学。
二、领会课标髓,教出语文味
(一)阅读教学。
把握了教材的精神以及编者的用意之后,我们就开始用这个教材来教吧!但问题又来了,用这个教材教给学生什么呢?具体说,拿到一篇课文我究竟教什么呢?语文就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很多时候,你知道语文怎么教,但更多时候,你拿到一篇课文就是一下子不知道教什么?它和数学不同,数学更多的时候是考虑怎么教(路程问题)?而语文更多时候是考虑教什么?我有时候拿到一篇课文,就愣是不知道教什么?问问学生,生字会了吗?会了!(会拼音就能识读呀!)生词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知道!(会查字典呀!)课文内容知道了吗?知道!(都是大白话呀!)你说,我还要教什么呢?于是就琢磨呗!有时候要琢磨好长时间,才能悟透,才知道应该教什么!
怎么琢磨呢?——看课标,读教材!——领会课标髓,教出语文味
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有11条,要突出其中的四项:(共计7条)
一是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二是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三是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四是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和诗歌。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对默读予以了必要的重视,也对默读速度提出了具体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那么,我们该如何凭借教材,实实在在地来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呢?
首先,强化默读意识。从本学期起,学生进入高年级段,默读要由第二学段的“初步学会”变为“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显提高。既然默读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掌握离不开训练,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去除那些可有可无的环节,舍得时间、多给机会让学生默读,每篇课文、每堂阅读课都让学生受到默读训练。
其次,培养默读习惯。任何一种技能,必须通过训练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默读与朗读的反应机制不同,默读时对文字符号的感知是眼脑直映,因此默读不能出声,不能以单个的字为认读的单位。正是基于此,在学生刚刚学习默读的低学年段,就提出了必须养成“不出声,不指读”的习惯。到了高学年段,要提高默读速度,只有在继续保持这种习惯的基础上,在一次又一次的默读实践中,学会快速捕捉文本信息,最终形成技能和习惯。
还有,提高默读效率。如果默读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读一边圈注,学生才能在默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才能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也只有这样,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效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为了落实这项训练,编者在教材中也多次安排默读的训练:
(1)旨在把握把握文章重点段落的内容。如《变色龙》“默读课文,说说哪一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旨在积累文章的重点词句。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默读课文,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或句子。”
(3)旨在把握课文的主旨内容。《艾滋病小斗士》“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黄山奇松》“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4)旨在把握文章的细节描述。《林冲棒打洪教头》“默读课文,说说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什么会被林冲打倒在地。”
(5)旨在把握文章的表达方法。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默读课文,找几处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些默读要求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瞻前顾后”、“思考发现”、“细心探究”等良好默读习惯的形成。
课标也对“浏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浏览,一般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适用于博览和查找信息。浏览比较注意书名、作者、序、前言、目录、索引、大小标题、段落的起句结句、字体变化、参考文献、插图、图表等提示性信息。有人说,一个人只有精读,而没有略读和浏览,就会影响思维的流畅和敏捷;如果长期只有浏览和略读,而没有精读,就会影响思维的严密和深刻。可见精读、略读、浏览是不可或缺的。
教材中也也作了相应的安排。如《在大海中永生》的“搜集邓小平爷爷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及习作3中“搜集各种植物的落叶,把它们带回学校与大家一起观察、交流。”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浏览。
除之以外,如在初读《陶校长的演讲》可以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看看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学习《莫高窟》时可以让学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等等。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中年段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体会词句意思,高年段则不仅要理解、体会词句意思,还要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及表达效果。
例1:《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中 “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从三个不同层次反映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执着:幼儿时代的“着迷”,少儿时代的“迷恋”,终生对昆虫的“痴迷”。“着迷”、“迷恋”、“痴迷” 意思相近,虽然都有爱好、入迷的意思,但“迷恋”是极度的爱好,而“痴迷”则是极度的“迷恋”。因此联系课文,辨析、把握这三个词语意思的层层递进,不但能体会到人物性格的特点和品质,而且能较为容易地把握课文的主线,领会到抓住特点并以具体事例加以描述的写作特点。(表达效果)
例2 :《在大海中永生》“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辽阔的大海。”离开语境“低低地缓缓地”就是飞得很低,飞得很慢。这里的“低低的”,“缓缓的”,实际上是人的心情。小平同志离不开我们的祖国这块热土,人们也舍不得小平同志走。而这种情感,就像飞机也在那凝固了,是低低的,缓缓的。放入语境,两个词语就有了情感。这就叫做“文字不是无情物,境在其中意自生”!(感情色彩)
例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茶饭不思”就是不想吃饭和睡觉。“夜难安寝”就是夜里很难安心的睡觉。“只有”就是除了这样,就没有其他的了。如果教学仅到此而止的话,那无疑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个中滋味儿,学生无法深入体会,也就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此时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想象)当你读到“茶饭不思”“夜难安寝”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追问)他不思茶饭在思什么呢?他夜难安寝在想什么呢?(比较)“只有两行眼泪……流淌”与“两行眼泪……流淌”有什么不同?通过引导想象,不断追问,心血之作化为乌有的谈迁,他那痛不欲生的形象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并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为后面理解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作了铺垫。一位信念顽强的人物形象就会深深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一种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词句的教学。教学词语时要让词语“立”起来!要让句子“活”起来!要让词语“立”起来,句子“活”起来,就要还语言之本象,即所谓“举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此时的语言文字就再也不是枯燥、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生动、丰富的、充满感性的形象。有了形象、意象,还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将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情境之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所谓“形真”放能“情切”也!
为了落实这项训练,编者在教材中也多次安排相应的训练:
(1)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为什么?《推敲》
(2)可以将带点的词语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谈谈你的看法。《艾滋病小斗士》
(3)下面的括号里可以填什么词?看谁填得最准确最生动。《黄果树瀑布》
(4)下面三个词语都有“看”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的差别。你还能再写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吗?《黄鹤楼送别》
(5)“鲜花伴着骨灰”,有人说应是“鲜花拌着骨灰”。你怎么看?说说理由。《在大海中永生》
(6)读一读,体会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伊索寓言》
(7)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作者运用了许多数据。默读课文,找几处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8)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问号的不同用法。在课文中,你还能找出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句子吗?《滴水穿石的启示》
(9)母亲让王冕放弃读书,去给人家放牛,王冕却说:“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是不是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谈谈你的看法。《少年王冕》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很多时候,大家比较重视文章“表达了些什么”而忽视了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导致了语文教学从内容到内容,从而掉进了语文教学的误区。
(1)揣摩表达顺序。表达顺序主要包括语序、句序、结构安排等。比如句子成分的前置、句子顺序及叙述的结构顺序:如顺叙、倒叙、插叙、并叙等。
(2)领悟表达方法。
文章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承上启下、前后照应、巧设悬念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反问、设问;
叙述方法:顺叙、插叙、倒叙;
描写方法:
写人——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正面、侧面描写;对比反衬;环境烘托
写景——动态描写、静态描写;联想、想象
写场面——点面结合等
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等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引用等
(3)之所以采用这样或那样的表达顺序或表达方法,一是为了更加清楚、明白地反映感知或认识的过程;二是突出或强调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件、场景、人物、画面,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例举:
例1:叙事文章《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以“送”为明线,“颂”为暗线,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夹叙夹议,借景抒情,分别写了: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作者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人们送时的悲痛心情;展开想象用排比句式写将伟人的骨灰送到哪些地方,暗颂伟人的丰功伟绩;用对偶句式,写骨灰撒放大海时的情景,表达着人们对伟人的怀念与崇敬;用联想、排比的句式直抒胸臆,结束全文,同时也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例2:写人文章一般是抓特点+典型事例,如《艾滋病小斗士》围绕“斗”字,安排了两个典型的事例:一是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自身所患的爱滋病“斗”;二是他靠大力宣传勇敢地与人们头脑中忽视、歧视这种疾病的“爱滋病”“斗”。一个“斗”字贯穿全文,一个“斗”字表现了恩科西的顽强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
例3:课文《少年王冕》共有7个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采用白描的写作手法介绍了他贫寒、勤勉、曲折的成长历程。全文层次清晰,过渡自然,如用“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等词句,承上启下,转承自如。布局详略得当,语言准确、洗练、生动、形象,对人物的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极为细腻传神。突显了少年王冕不惧贫寒、乐观向上、通达孝顺、勤勉好学、热爱自然、崇尚高洁的品格与精神风貌。
例4:写景文章一般按时间顺序、空间方位(从里到外、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移步换景)顺序,如《黄果树瀑布》一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 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表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同时借景抒情,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例5:说明性文章一般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采用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引用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如《莫高窟》一文,按空间顺序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先总体介绍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再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最后介绍了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具体描写过程中作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具体、形象、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宛如艺术殿堂的莫高窟。
关于揣摩文章表达顺序的训练,教材中也作了一些安排。例如:《变色龙》按下面的表达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天火之谜》的训练5“选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莫高窟》的训练4“给课文编写段落提纲”等。
4、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和诗歌。
阅读不同样式的文章,课程标准上说得很清楚。比如说叙事性作品,课标上是这样要求的:了解事件的梗概,能简单的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实际上关于叙事性作品它提出了三条要求:第一了解梗概,要知道故事;第二要把握细节;第三要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再比如关于说明性的文章。说明性的文章阅读要抓两条:一要抓要点,课文写了什么,说明了哪几个要点;第二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引用、描述法等等。)对诗歌作品的阅读教学这样要求: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二)习作教学
1、习作要求。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
五年级是第三学段的起始年级。把握新学段的教学目标,熟悉《课标》在三个维度上的变化是促进学生发展,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细心研读《课标》的习作部分,比较两个学段的习作要求,可以发现第三学段习作目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习作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一、二学段关注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第三学段明确了习作的目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将兴趣转化、提升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了习作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和热情。
(2)习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所变化。第二学段要求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简单的书信和便条。第三学段提出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3)在“观察和积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第二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第三学段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4)在表达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二学年段为了降低习作难度,培养自信心,在表达上除了“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使用冒号、引号”之外,没有提更高的要求。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第三学段在表达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另外,在习作速度上提出要求:4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2、习作调整及教学建议。
(1)第一篇是“记一个印象深刻的老师”,与单元主题“园丁之歌”相当的切合;
(2)第二篇是“记一个小动物”,与单元主题“自然的奥秘”相吻合,是继感受自然之后的观察、体验自然,直至表达自然,可谓水到渠成。
(3)第三篇是“秋天的树叶”,可以改成“读后感”的指导,这样就与本单元的主题相吻合了,同时也是对习惯九“读书要做笔记”的进一步的落实。根据我们镇江的气候,这时候的树叶变化还不是很大,所以“秋天的树叶”可以放在第五单元进行指导。
(4)第四篇是“(对亲人、老师或朋友)说说心里话”,此时学期过半,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回顾半学期的学习、生活经历,更要激发学生回顾自己的心智发展,如对人、对事的看法以及情感变化,从中找到适当的话题。
(5)第五篇是写景,此时已是夏秋交替的时节,景物发生了变化。在品读文本,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后,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去领略家乡的无限的风光感受自然的神奇。可以以“秋天的树叶”为题,也可以写写家乡的一处自然风景或名胜。这样就可以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走向现实中的自然和名胜,表达自己所见、所感的。
(6)第六篇是看图作文,表现的主题是爱护动物。放在第六单元还不如放在第二单元的好。第二单元通过文本学生感受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萌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之后学生根据文本学习感悟到的观察方法,走进自然去观察小动物,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此时再去观察这两幅图时,就不难揣摩习作的意图,表现习作的内容了。第六次习作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去收集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和事情,围绕“滴水穿石”这个主题完成一篇习作。同时也落实了课标中提出的“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 、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的要求。
(7)第七次习作是“从提供的内容中选择一个或自命题写一篇作文。”这应该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的检测,让学生明确习作的目的要求之后,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表达。
3、小作安排。
小作安排要和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相结合;要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下面提供一些素材,以开拓思路之用。
(1)结合课文,续写故事。
①《师恩难忘》50年后 ,我再次回到家乡,走进田老师的小园,他安详地坐在藤椅里.微风吹乱了他的苍苍白发,他已经记不得我这个大作家学生了.只是对我笑.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做,怎么说,会怎么想呢?
②《成语故事——滥竽充数》齐宣王喜欢合奏,南郭先生装模作样得到了与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湣王喜欢独奏,南郭先生无计可施只得溜之大吉。那他的命运如何呢?是故技重施,还是吸取教训……请同学展开合理想象,续编故事。
③《嫦娥奔月》嫦娥奔月后,逢蒙又怎么样呢?你们知道吗? 可以来故事续写。
(2)结合课文,延伸写作训练
①《故事两首》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②《诺贝尔》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③《滴水穿石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④《清平乐.村居》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体验类习作
①《假如我是盲人》要求:先蒙上眼睛体验生活,感受一小时的盲人心理,后习作。
②过春节,不少同学都能得到压岁钱。怎样处理压岁钱、用好压岁钱呢?请你先想一想,准备一个发言提纲,然后写一写。
③ 你收到礼物后的心情如何?把自己的动作、语言写下来。
④《小烦恼》要求:将自己的烦恼讲出来,说的时候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三)口语交际
1、口语交际要求。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中。
(5)能够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流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2、口语交际策略。
“口语交际”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充满着尊重与沟通,张扬着个性与智慧的课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建议采用以下基本策略。
(1)创设情景。例如,“学会请教别人”,学生为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什么困难而请教别人,请教别人时如何把问题和困难说清楚,怎样在不同的场合注意有礼貌,说话得体。教材安排了四个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但是,我觉得教材提供的话题只是一种提示,并不是要老师就这四个话题进行分角色、分小组的练习说话、表演。教师要创设以下情景:一是营造开放的“语场”,让学生毫无拘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教师在此所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敞开心扉,把自己遇到的困难真实地说出来,并且引导学生评讲如何把困难或问题说清楚。二是根据当时的环境有效地安排学生的“请教”。三是向课外(生活)延伸,让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经验讨论(也是一种口语交际),如何向学生、教师以外的对象请教,并注意不同场合、对象说话的礼貌与得体。总之,创设情景,不仅是让学生有话可说,而是要让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情感,要让学生感受生活,学会生活,让学生得到品德修养的提升,要让学生感受到口语交际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愿说、爱说、会说。
(2)引导互动。
(3)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态度,是一份尊重。“倾听”也是一种能力,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可以捕捉有效信息,把握主要内容,揣摩其表达的意图,应对时可以及时调整说话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有效的言语沟通。
例如:本册教材中安排的“小小新闻发布会”,除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等能力外,还有一大功能,就是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善于从与对方交谈中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当然,每次的口语交际,听、说双方随时发生着交换,都会涉及到倾听,都要引起老师的关注。
(4)走向生活。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例如“设计一条公益用语”,首先应让学生留心生活,到公共场所搜集公益用语,并想想为什么?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环境设计公益用语,并说说设计意图。另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安排时间和提供机会拓展学生口语交际的渠道。比如,请学生主持班队集体活动,组织他们参加演讲、讨论、辩论,学做小记者、小导游等。总之,凡是能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交际活动的机会,教师、家长不包办代替,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勇于、乐意、善于与人进行交往。
(5)激励评价。有效评价不但能确保口语交际的顺畅进行,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潜意识中认定“我能行”,从而放松心态。以积极的态度、流畅的语言大胆交流,让学生的真言、真情、天性、灵性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
3、口语交际教学例举。
例1:练习1:“学会请教别人”这是培养学生交际时学会说话,注意文明礼貌,把话说清楚,说得体的内容。其教学流程为:
(1)谈话导入,引出困难。
(2)整理问题,实践请教。
(3)案例示范,互相评点。
(4)拓展延伸,引向生活。
例2:“学会拒绝。”实质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与人交流、交往时,既尊重他人,也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教学流程建议按以下步骤进行: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情景一定要是真实事情的描述,或者是录像。
(2)议一议。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拒绝他人?为什么?在此,主要是能让学生敞开心扉,明辨是非。
(3)说一说。在你的生活中,经历过被你拒绝的事情吗?说说你是怎样拒绝的?当学生说自己经历时,注意提醒学生倾听,并评一评,此种事情该不该拒绝?拒绝时说的话对不对?妥不妥?
(4)演一演。根据教材列举的情况.或者班级同学之间发生拒绝的事情,自愿结对演一演。此步骤,主要是评学生在拒绝他人时,能否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做到有礼有节,既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是在真诚地劝阻和教育他人。
例3:“小小新闻发布会”这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学习表达,学会倾听的内容。其流程可分为以下几步:
(1)准备。要求每位学生从电视、广播或周围发生的事中,搜集一两条有价值的新闻。将教室布置为新闻发布会的现场,选一位学生担任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
(2)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开始,要求每位学生能积极参与,同时也要求大家学会倾听。(视时间而定,在这节课上能让多少学生说,一节课完不成可以两节课,一次不能完成就两次,目标是人人参与。)
(3)最佳新闻评选。这一步骤不可能缺少,一是可以检验学生听的能力,同时也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整理信息,并及时应答评价的交际互动。
例4:《水浒》故事擂台赛,看谁能把故事讲生动、精彩,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其教学流程为:
(1)自读《水浒传》,选取印象最深的故事。
(2)自排自练,力争把故事讲生动,讲精彩。
(3)小小故事会,评选班级故事大王。
(4)总结评点,引导学生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仅靠每个学期这么几次课堂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拓展广阔的空间,搭建学生口语交际的舞台。
总之,只要我们能把握好教材的特点,认真落实课标的要求,本着“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精神,扎扎实实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学科教学方案大全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