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人参的本草考证之一  陶弘景笔下人参的主流品种应是桔梗科植物

【摘要】通过认真研读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人参篇原文参考有关文献,从源头上考证古人参基源,从药材性状、植物形态、产地、功效等6个方面进行论证。结果认为,陶氏笔下人参的主流品种应是桔梗科植物。上党人参应为党参,高丽人参、百济人参应为类似党参的植物。

 

【关键词】人参  上党人参   高丽人参   百济人参  本草论证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古方人参(包括上党人参)是五加科人参还是桔梗科党参的争论,至今并无定论。细察之,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对经典作家的原始文献缺乏认真研读和准确的理解。本文重点研读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有关人参的论述,力求从源头上予以深入的探讨。

    陶弘景(456536)是我国梁代杰出的药物学家,他编著的一本划时代本草专著——《本草经集注》,系统地整理了南北朝以前散乱的药学资料,建立了新的分类和编写体例,并开创性地对药物基源、产地、形态性状、采制加工进行了广泛的记述和探讨,奠定了我国本草学、药物学和药材学的基础,为后世的本草考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原始依据。

《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由《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和“陶注”三部分组成。陶氏以红字写《本经》,黑字写《别录》,自注用小字加以区别。

这部专著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在唐·《新修本草》颁行后已渐隐没。近代除在吐鲁番出土断简残编外,敦煌出土文物中尚发现该书序录残卷,而全书内容则散落在《证类本草》及《太平御览》之中。

《集注》现有两个辑本,一是日人森立之等人所辑《重辑神农本草经集注》,未曾见过。另一为我国本草学专家尚志钧先生经过严谨校订,辑本(油印)已于1961年问世,在学术界流传[1],[2]。以下为尚辑本《集注》人参篇全文。《本经》与《别录》以楷体示之,加粗字表《本经》,余为陶注。

人参。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参。如人形者有神。上党山谷及辽东。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干,无令见风。

茯苓为之使,恶溲疏,反藜芦。上党郡在冀州西南。今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世用不入服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次用高丽,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百济今臣属高丽,高丽所献,兼有两种,止应择取之尔。实用并不及上党者,其为药切要。亦与甘草同功,而易蛀汀N谄髦忻芊猓房删瓴换怠H瞬紊痪ブ鄙希奈逡断喽陨ㄗ仙8呃鋈俗魅瞬卧拊唬馕逡叮逞粝蛞酰辞笪遥彩飨嘌啊i彩饕端仆┥醮螅豕阍蚨嗌醯兀勺魃跤蟹ā=窠揭嘤校髦缓谩

以上为人参篇全文,尚可参见尚辑本唐·《新修本草》[3]

陶氏在人参篇中对人参的产地,药材性状,植物形态,性味功能等项目,虽论述不详,但可谓精简扼要,条理清晰。通过反复研读,结合考证有关史料,足以证明陶氏笔下的人参主流品种应是桔梗科植物。现分述如后。

1、关于药材性状

在《集注》约250字的“陶注”中,作者用了将近二分之一的文字注释药材来源、性状及质量状况。共收载三种人参并分为三档。(1)产于冀州西南,魏国所献的上党人参,其性状为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质量最好,但不常用。(2)百济人参,系高丽所献,性状为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质量较次。(3)高丽人参,亦系高丽所献,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质量最差。在此,提请特别关注以下4点:

1·1  人参的药用部分是根,作为一种药材或生药,其外观性状则是鉴别其真伪优劣的基础和前提。对此,陶氏已作了相当明确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足以鉴定古人参应为桔梗科党参。很多学者对此亦有共识。

1·2  以上三档人参的药材性状都是与上党人参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只有相互类同,才有比较意义。如果将桔梗科党参与五加科野山人参放在一起,不仅外观性状,而且商品价值,简直无法进行比较。如果硬要比较,则在文字表述上亦该是完全不同的写法了。据此,百济人参、高丽人参亦不应是五加科人参。

1·3  陶氏首次描述和记载人参的药材性状,必需以实样为标本。对此,《集注》将标本的产地和来源交代得一清二楚,可谓是有根有据。说明当时用的和陶氏亲眼所见的就是这种人参。

1·4  陶氏《集注》首载的上党人参、百济人参、高丽人参的药材性状,自梁代以后,直至明清,历代本草的记载几乎完全一致,并无任何更改和异议。

总之,根据《集注》所载上党人参的药材性状,形长而黄,状为如风,多润实而甘,分明与现今的桔梗科党参相符,而与五加科人参相去甚远。其中高丽人参,形大而虚软,亦与党参相近,并不符合人参的性状。至于百济人参,气味薄于上党,显然与党参相提并论。

2、关于植物形态

陶氏的描述主要为:人参生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高丽人作人参赞曰: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

根据上述,《集注》所载人参显然是两种植物。前者应为桔梗科植物的特征,多数学者已鉴定为轮叶沙参。后者按“人参赞”描述,符合五加科人参的某些特征和习性。

近代在人参的本草考证中,有人硬把以上两种植物混为一读,试图证明人参自古就是三桠五叶的五加科植物。因而把四五叶相对生说是与三桠五叶相当,一茎直上即是人参的花茎(百尺杵)。花紫色与人参花丝有的略带紫色相匹配。看来不免牵强,难以自圆其说。

应该着重说明的是,《集注》确实存在植物形态与药材性状不相对应,难以匹配的问题。三桠五叶的五加科人参决不能长出“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的根。同样,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的植物,虽与桔梗科植物的特征相吻,但与党参的蔓生草本不符。这应归于诸多历史条件所限,不应苛求于古人。陶氏系南梁人,身居苏南茅山,可以亲自见到和应用商品上党人参的药材,而要亲自见到北魏辖地上党人参的植株,特别是带根的植株,应该说在当时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地处辽东和朝鲜半岛,路途更为遥远,因而很难见到百济人参和高丽人参的植株。特别是按“人参赞”所言,当时颇为神秘难求的三桠五叶的人参植株,陶氏要想见到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集注》出现植物形态与药材性状不相吻合的情况,应是不足为怪,可以理解的。对于此类问题,如取实事求是态度,亦是不难分明的。

如上所述,由于历史条件所限,陶氏确实很难亲自见到上党人参和高丽人参的植株,三桠五叶的“人参赞”亦仅是收载而已。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是陶氏确实给我们描述了一种栩栩如生的人参,其植株为“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陶氏还屡屡提及荠苨、桔梗乱人参,并称“今近山亦有”。这种人参的植株虽与党参的蔓生草本不符,但后人不得不尊重经典作家的本意。即在陶氏心目中的人参应是桔梗科植物。

3、关于人参的产地

《集注》曰: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首先是产于上党的人参,即上党人参。按照自然植被分布而论,上党地区并非五加科人参的产地。当今最具权威的《中国植物志》[4]亦未将太行山脉列为五加科人参的产区。其次为产于辽东的高丽人参和产于百济的百济人参。陶补充说:“百济今臣属高丽,高丽即是辽东”。因此总的产地是辽东。

高丽即高句骊,在陶氏编著《集注》时,高丽的地域很广,其东北抵今吉林省的集安县。历史上该处虽非东北野生人参的主产地,但地处长白山麓,所以高丽人在发现、采挖人参过程中,传颂三桠五叶的人参赞是完全可能的。说明我国在公元5世纪前,东北人民已发现了药用五加科人参,陶氏正式收载于我国的药学专著之中,这是不争的史实。但发现五加科人参直到开发应用这种人参,毕竟还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有时甚至尚需一段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例如因为三桠五叶的人参长于深山老林之中,太稀少太珍贵了,在寻觅采挖过程中难以抵挡毒蛇猛兽的侵袭,因而在相对长的时间里,不具备开发的条件,并未形成交流的商品。还有已出现了同名异物的人参等。因此,陶氏《集注》虽收载了高丽人的“人参赞”,但实际应用的并不是五加科人参。事实上,在陶氏《集注》所收载的“形大而虚软”的高丽人参,显然与人们熟知的五加科人参的性状不符。

至于百济,应是百济人参的主要产地。地处朝鲜半岛西南部的汉江流域,与当时的新罗同为半岛南部的两个国家,均在北纬38°以南。根据自然植被分布概况,并经韩国药学专家证实,朝鲜半岛南部,不论百济或新罗,向来都不是五加科野生人参的产地。因此,百济人参不应列为五加科人参。这与韩国近代大批栽培加工的高丽人参不应混为一谈。

值得注意的是在《集注》人参篇的结尾讲到采作法时,见有“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字句。大家知道,陶氏在编著《集注》时已隐居苏南茅山,“今近山亦有”说明陶氏收载的人参在茅山附近亦可采到。须知可在“近山”采到的只能是桔梗科党参之类。

4、为何反复谈荠苨、桔梗乱人参

在陶氏《集注》的荠苨篇下称:“根茎都似人参,而叶少异。”又在桔梗篇下称:“俗方用此,乃名荠苨,今别有荠苨,所谓乱人参者便是,非此桔梗,而叶甚相似。但荠苨叶下光明,滑泽,无毛为异,叶生又不如人参相对称者尔。”说明陶氏心目中的人参既像荠苨,也像桔梗。不仅根茎都与荠苨、桔梗相似,而且叶的区别点只在于荠苨叶下光滑无毛,又不如人参叶相对生为异。可见陶氏坚持认为人参的叶是对生的,叶片多少有毛。

唐·《新修本草》苏敬曰:“陶说人参苗乃是荠苨、桔梗,不悟高丽赞也。”又说:“人参苗似五加,润短,茎圆,有三、四桠,桠头有五叶,陶引荠苨乱人参,谬矣。”而在宋·《本草衍义》中,寇宗奭站出来为陶氏辩解说:“隐居所言,其意止以根言之,所以言乱人参。《唐本》注却以苗难之,乃本注误矣。”[5]其实陶讲荠苨、桔梗乱人参,不仅讲荠苨,桔梗的根、茎都与人参相似,而且还讲到叶的对比和异同。不是陶氏不悟“高丽赞”,而是苏敬、寇宗奭都没有真的理解陶弘景的本意,因为陶氏认定人参的主流品种,如上党人参,是易与荠苨、桔梗混淆的桔梗科植物。

这里尚可进一步引证的是,就在《集注》沙参篇中载有“此沙参并人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治颇同,故皆有参名”。其形不尽相类,当有相类。因而,直至金元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提出“沙参可代人参”之说。后又经辨证论治称:“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6] 说明此说与药材性状、植物基源不无关系。

5、关于人参的性味、功能与主治

根据药物功能辨析,中药人参与党参虽同为补气药,但人参大补元气,救逆固脱,效力较强而持久,宜于急危重病气虚欲脱之证;党参平补和缓,药力较弱而不持久,多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两者的功效以能否大补元气,回逆固脱为鉴别点。[7] 以此对照陶氏《集注》红黑二色字体。《本经》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定魂魄,止惊悸,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别录》增微温无毒,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总观《集注》所载,既非急危重病,气虚欲脱之征,亦无大补元气,回逆固脱之效,应为桔梗科党参的功能。

又据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载含人参的全部方剂,其主治功能均着重于胃肠诸症,如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呕吐,哕逆,下利,霍乱等病症[8]。对照陶氏《集注》中《别录》所载人参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之功效,确与张仲景《伤》、《金》如出一辙,所用人参均为桔梗科党参无疑。由此进一步证明《别录》确系南北朝以前诸多名医,特别是医圣张仲景宝贵医疗经验的总结。再看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首次将人参与党参并列分开,明确党参的功能为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9]与张氏《伤》、《金》以及《别录》一脉相承。均与桔梗科党参的功效相一致。

又《集注》按《本经》所载人参味甘,亦与五加科人参味甘微苦不符,而与党参相吻。此亦为诸多学者所共识。[10]因此,陶氏《集注》所载人参,按其性味、功能与主治而言,应为桔梗科党参。

6、《肘后备急方》中的人参

《肘后备急方》系以晋·葛洪《肘后方》为基础,在将近200年后,由陶弘景增补而成。葛、陶均为苏南人氏,著书时,葛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而陶则在苏南茅山修道。因陶既是《集注》的编著者,又是《肘后备急方》的增补者,两书所载人参理当具有很好的参比性和同样的考证意义。葛在《肘后方》原序曰:收载“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或不出乎垣篱之内,顾眄可具[11]。可见该书收载的方药,多为不出庭园,随处可得或极易买到的廉价药,具有廉、便、验的特点。陶氏遵循这一原则作了增补,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肘后备急方》。该书共收载约1300个处方,其中用人参的处方29个,约占总数的2.2%,而且该书还专有一节”葛氏常备药“,列举应常备的药仅25种,人参即是其中的一种。根据人参在该书中出现的频度,并列为25种常备药之一,足见葛、陶二氏心目中的人参并非珍贵之品,而在苏南、广东,甚至庭园内多可采得。因此,完全有理由作出进一步的推断,《肘后备急方》中所载的人参与《集注》一样,其主流品种,绝非稀有的五加科人参,而是常见的桔梗科党参之类。

 

                       小 结  与 讨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集《本经》《别录》与“陶注“于一书,是我国最经典的本草文献。认真研究、准确理解《集注》原文,对于人参的本草考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药材性状、植物形态、产地、功能、荠苨桔梗乱人参、《肘后备急方》中人参6个方面作了论证,认为《集注》所载人参的主流品种应为桔梗科植物,其中上党人参应为党参,高丽、百济人参亦为党参类似的植物。

《集注》首载高丽民谣“人参赞“,开创了三桠五叶人参载入本草文献的先河。但是五加科人参的开发应用应属相当长远以后的事。

本文虽专论《集注》收载的人参,但已涉及人参本草考证的诸多内涵,探讨的相关问题,容后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1.尚志钧  林乾良等。历代中药文献精华(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163169 

2.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尚志钧辑)<M>。芜湖医学专科学校(油印本),1961 

3. 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唐·新修本草(辑复本)<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 中国植物志(第54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5.  寇宗奭 本草衍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8 

6. 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4243 

7 .高晓山沈连德。古代人参基源再认识(续)<J>。中成药,1997,196):36 

8 .叶显纯。对张仲景运用人参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11 

9 吴仪洛。本草从新<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 

10.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298300 

11. 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党参非参小考
人参的本草考证之六
我国地道药材资源(二)
《伤寒论》经方中的人参是指什么,它益气生津之效谁能代替?
古代的人参不是现在的党参
③寻找淹没的历史之——上党人参消失之谜(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