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鄂西侗族姚氏遍地繁荣
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四年期间, 我有机会先后听取了中共恩施地委统战部和宣恩、恩施、咸丰、利川等县县委统战部有关同志关于鄂西侗族情况的介绍。参阅了《湖北省恩施市委统战部侗族资料》、胡挠同志写的《鄂西侗族简况》、姚祖瑞同志“ 关于宣恩县侗族文化、信仰、习俗情况” 的发言材料, 对鄂西侗族作了初步考察。在这期间, 我又在湘西的芷江、新晃等侗族地区作过调查发现鄂西和湘西两地侗族有历史渊源关系,现综合论述如下, 不妥的地方, 请读者批评指正。
鄂西侗族分布情况
根据一九八二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 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有侗族二万一千一百四十三人, 主要分布在该州宣恩、恩施、咸丰等县交界的山区里。其中恩施县八千七百六十三人, 分布在该县的甘溪、巴蕉、大吉、白果、双河等地咸丰县七百八十二人, 分布在该县的金洞、清坪、和龙、马河等地宣恩县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七人(据该县民委调查,实际有侗族近四万人), 分布在该县九个区和两个镇, 主要聚居在长潭区的会口、洗马坪、龙马、兴隆、中间河等乡, 晓关区的桐子营、覃家坪、八台、西坪、张官、猫山、大岩坝、晓关镇, 李家河区的板栗园、上洞坪乡, 沙道区的两河口乡, 椒园区的桂花乡, 椿木营区的椿木营乡等地。此外利川县的毛坝、黄泥、老屋基、中路、小河等地也有侗族。鄂西侗族,基本上聚居在上述各县的交界之地, 形成了共同的地域, 犹如一条长带同湘、桂、黔三省侗族聚居区连成一片的区域相类似鄂西侗族内部互相联系、互相交往, 并与土家族、苗族、汉族建立了亲密友好合作的良好关系, 共同创造了整个鄂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鄂西侗族的历史来源
根据传说、族谱记载, 鄂西侗族是在清朝改土归流后, 放乾隆年间, 从湖南的沅州(即现在的新晃侗族自治县), 芷江县、贵州的玉屏现为玉屏侗族自治县、广西的三江(现为三江侗族自治县), 先后迁来湖北施南府定居的, 迄今已有二百二十多年至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有杨、吴、姚、龙、谢、黄等姓氏。
恩施《杨氏族谱》记载“ 杨氏始祖杨秀罗, 湖南沉州芷江县共(贡)溪(现为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 系侗族聚居区)人, 偕家属迁贵州铜仁府省溪司塌入洞定居, 死于清乾隆乙丑年(即乾隆十年, 公元一七四五年), 其始祖母张氏率子捧灵归葬原藉共(贡)溪后,右再回贵州, 第二年母子迁于湖北施南府南乡。” 侗族人民迁入鄂西后, 还经常返回故乡省亲、扫墓, 就是在解放后, 也还有来往他们为了旅途方便, 还记有’‘路引” 。恩施《杨氏族谱》中, 记有从恩施到新晃的路线, 经宣恩、来凤、龙山、保靖、花垣、凤凰、直至新晃的共贡溪, 各地大小七十五处。具体记载· 对我祖自江西迁湖南沉州芷江县, 传及数代, 迁贵州铜仁府, 历数代, 又迁湖北施南府恩施县南乡, 后自南而北屡欲观我祖历代迁居之处不果, 今将湖北至湖南路引开列放左。倘后有人归湖南省墓庶, 不至迷失路途。计开湖北至湖南沉州芷江县路引恩施县自西乡两河口至沙子门(十五里), 枫香河(南乡管), 红岩湾, 少阳坳(大树子), 西流水(风车口), 大茶园(小茶园), 恩邑管(止此宣恩管),庆阳坝(自枫香河至此一百里), 排七口, 水田坝(核桃树), 倒洞湾(岩桑树), 上地凹(桐子茶), 肖家坳纸厂, 沟落, 马洞, 卧席坪(自庆阳坝至此九十里), 倒并门、观音桥, 磨盘沟, 麻阳寨, 新安坝, 小河沟, 李家河(自卧席坪至此九十里), 关山, 来凤县(自李家河至此三十里), 下关渡口, 龙山县城(自来凤城至此五十里), 殷家凹, 桐木凹,芭蕉陀, 龙潭岩(高而险), 抬头寨(自龙山城至此七十里), 岩门口, 贾家坝(自抬头寨至此五十里), 方家坡, 烟棚, 咱果坪, 哪寨坪(自贾家坝至此九十里), 龙口, 半竹, 内夕, 蓬场, 麦子坪, 长塘, 里耶司(渡口龙山至此共二百五十里), 哦公坪, 保靖县, 旅坳高, 野猪坪, 卡蓬哦(公坪至此六十里), 杨家坪(过河花垣永绥厅管), 吉洞坪(卡蓬至此六十里), 龙潭, 张平, 马鸭, 保寨, 小白, 五卫城(吉洞坪至此六十里), 高而多(由凤凰所管), 排打扣(卫城至此三十里), 栗林(排打扣至此二十里), 新寨(栗林至此三十里), 总兵营(新寨至此四十里), 凉亭, 镇竿, 凤凰城(总兵营至此四十里), 芦荻关,石羊哨(水路凤凰城至此二十里), 麻阳县管, 岩门司, 江口(石羊哨至此二十里), 龙家铺(上水岩门司至此五十里, 龙家铺至此二十里), 齐天盖(江口至此三十里, 芷、麻交界), 崇溪铺(沅州芷江管, 齐天盖至此二十里), 沅州城(崇溪铺至此六十里), 江西桥(在南门上手), 黄家街, 竹平铺, 裴家店(离城二十里, 由此左手过桥进城), 下洪溪(我祖自昔家放此, 裴家店至此十五里), 上洪溪(此地皆系我杨家所居之处), 兰地, 利溪口(下洪溪至此三十里), 大枫凹, 天雷(卜家所居之处), 地裸, 碧李桥(利溪口至此三十里), 龙崩坡, 米贝场(交贵州镇远府界), 桐凉山, 术头岗, 刚度, 鹉表溪, 四家坪, 火麻坪, 水泥冲, 左溪口。” 这条路引, 把鄂西侗族地区到湘西侗族地区记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利川毛坝《吴氏族谱》记载远祖吴珊, 江南始祖也, 生三子大卿、长卿、道卿。人卿讳都, 江西始祖也生四子、雄万、仲万、世万、付万。……吴世万, 时与杨天应、姚君赞、谢天飞、龙丁盛, 迁湖广远口。吴世万是迁来湖南一世祖。二世祖吴正端, 生湖南沉州芷江永正里布溪寨, 迁贵州思州府施溪司谷皮塘, 葬谷皮塘。妻杨氏迁湖北施南府利川县南七保, 小地名花板利川毛坝《姚氏族谱》记载“ 姚良珊, 自大明帝入沉州芷江县葫芦企寨居住。妻杨氏, 生文献, 素与吴世万相契(文献即君赞)。万对献说, 此地偏窄, 不是一长久之所, 得闻沿溪而上, 有百余里, 尚未开辟。献即应说, 早有此心。二人同行, 至中途云雾腾腾, 天昏地暗, 肚饥日渴, 二人正计议, 忽来杨癫子, 献问至此有何贵千?弟意前来择居。癫子将竹杆插地, 清泉涌出, 放是天开雾散, 三人鼓掌大笑, 莫非天应斯人。三人在此盟誓结为兄王弟。姚曰君赞, 吴日世万, 杨曰天应。万曰兄有派(排)行多少字?献曰二十派(排)行,字多难以乏人。三人新议派(排)行, 七字轮流, 再正通光昌胜秀。”
鄂西侗族地区广泛流传, 在明代初期, 有吴世万, 姚君赞、谢天飞、龙地盛等为首的一批人, 在湘西新晃的共(贡)溪居住, 当地严重缺水, 云雾不开, 庄稼不好, 有神鸟告诉他们, “ 要得云雾开, 只有天应来。” 吴世万、姚君赞了解到靖州有个杨天应, 他们二人即去靖州请来杨天应杨天应来后, 他们共同凿山开洞, 引出清泉, 从此云开雾散, 庄稼茂盛,五谷丰收。他们感谢杨天应, 与之结为兄弟, 用共同的派(排)行, 再正通光昌胜秀七个字互不通婚, 视如骨肉。这个故事, 在鄂西侗族中, 几乎家喻户晓。现在鄂西侗族姓氏中, 也还用这七个字为字辈排行, 而且互不通婚。
鄂西宣恩县侗族歌颂祖先的《侗歌十二月》唱道:
正月里来是新春, 杨氏祖先杨天应,
神人降旨给天应, 开发沉州是功臣。
三月里来三月三, 姚氏先祖姚良珊,
永乐十四迁湖南, 开辟沉州姚君赞
六月里来三伏天, 吴氏先祖吴世万,
结拜姚杨龙谢姓, 勘察沉溪谋长远。
七月里来七月七, 谢氏祖先谢天飞,
五姓一家住一起, 永留后世创奇迹
八月里来秋风成, 龙氏祖先龙地圣,
沉溪结拜五人姓, 万古流传到如今。
九月里来九月九, 五姓字派辈是一谱,
再正通光昌胜秀, 异姓同胞传千秋。
从此立盟定誓言, 子孙繁衍万万年。
上述材料足以证明, 鄂西侗族, 来自湘、桂、黔边境侗族聚居区是毫无疑义的。
鄂西侗族的特点
鄂西侗族, 由湘、桂、黔边境侗族地区迁来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其政治、经济、文化,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仍然保留了不少本民族的基本特点。
一、衣食住
服饰:据老年人回忆, 解放前, 妇女是大衣大袖, 大襟右社, 无领, 戴豆筋, 有托肩滚边, 衣袖及裤脚边有兰干, 头上包丝帕, 男的喜着对襟短衣长裤。
上衣, 袖口二、兰指长一节是青色, 接着是二至三条花兰杆, 再是兰或青布本色。胸前是大襟, 衣扣从上至下第一颗在胸上部正中, 往右斜下是襟衣扣, 一般是五至七颗扣子, 男女均同, 大襟和下脚边都是一条花兰杆。女式上衣除以上相同外, 衣袖比男式的还要宽大些,可以从袖口内给小孩喂奶。老年喜穿青色, 中年是蓝色, 小孩穿花布为多。
下装即裤子, 是大裤腰, 少裤脚, 裤脚边有一条二指宽的花兰杆, 老年、中年、小孩用布颜色与巨衣相同。
胺部, 另的捆腰带, 女人胸前系围腰、围腰与上衣曲前方一样大小, 是上小下大, 围腰边口上绣有花兰杆, 正胸前绣有两朵花。
男女鞋袜, 按脚的大小做布鞋和布袜子鞋口上绣有花边, 妇女和小孩鞋尖上绣有两朵梅花/
绑腿, 男的包在腿肚上, 女的包脚袱, 老少都是这样包法。
头巾, 又名帕子。成年男人, 头包青帕, 帕长七尺五寸, 一丈零五寸, 最长是一丈三尺。小孩头戴花帽, 帽子的前方和左右都绣有喜鹊闹梅, 双龙抱柱和双凤朝阳等花纹。
现在, 农村还普遍穿花鞋, 其他穿着也还有很多人保留着, 只是衣裤做得小些而已。
饮食:好吃酸、甜、辣和糯食等。如腌水汤、甜酒、糯米饭、油菜、干酸菜、辣椒等,有“ 酸鱼糯饭常留客, 苦酒油菜宴嘉宾” 的美称, 流传至今。
腌水汤, 是用淘米水放米糖和盐做成, 用来泡菜, 巳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人人欢喜吃泡菜, 还喜欢吃“ 社饭” 。
甜酒, 是用糯米也有用粘米和糯米混合的蒸熟后, 放凉, 拌甜酒曲, 放在锅里, 再用稻草将四周围好, 三夭左右, 发酵成熟, 便可煮吃, 味甘甜, 叫甜酒还有用烧酒曲做的苦酒, 宣恩叫美酒, 也是侗族喜欢喝的一种酒品。
糯米饭, 各家各户每年都要栽一定数量的糯谷, 凡大小喜事, 逢年过节, 都要做糯米饭吃。
辣椒, 鄂酉侗放人民喜欢吃辣椒, 有两种吃法, 一是作菜肴的佐料二是泡酸吃。
爱吃油菜, 油菜是用米花、黄豆、包谷籽, 用油炸后加放少量茶叶用水加盐煮开做成,后来又发展到加糯米和肉一起吃。
居住:侗族多住深山峡谷间, 一般一姓一村一寨, 也有数姓一村一寨的住房为木质结构, 大多数是依山傍水建筑, 有一正三间的, 也有一正屋一厢房, 或一正屋两厢房的其正屋中间为堂屋, 堂中设有神完, 也是招待宾客的地方其两旁为宿舍及火塘, 火塘中有火炕, 为取暖煮饭之用。火塘三分之二是木板地面, 三分之一为土地面。土地面比木板地面低二尺左右, 妇女煮饭炒菜, 即站在土地面上。这种火塘也叫火炉。其厢房多为吊脚楼, 楼上有栏杆, 形式美观。厢房楼上住人, 下面堆放柴禾及喂养牲畜。
二、家庭、婚姻及节日
鄂西侗族多为小家庭, 儿子婚后与父母分居。家庭经济大权掌握在男性手里。父亲死后, 由长子继任家长, 如子幼由母亲持家。无子可以招婿入赘父母对子女有抚养责任,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 分养老田, 或儿子共同赡养婚姻, 在解放前, 是父母之命, 媒灼之言。兴订婚、行聘、迎娶等。有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的习俗。兄死弟圆房(即兄终弟及习俗——, 寡妇可以改嫁, 但不能带走财产。
鄂西侗族过年时, 有吃青菜稀饭的习俗。传说很早以前, 由于家里贫困没有饭吃, 腊月三十日早晨弄点青菜稀饭吃后, 上山去挖威根, 然后才回家弄饭吃, 放鞭炮正式团年, 日久成习。
三、宗教信仰
首先是信奉“ 大母神” 。鄂西恩施大集、云峰地区的侗族, 信奉“ 大母神” (又曰圣母——, 系敬祖奶奶, 她是至高无上之神“ 大母神” 设在一间空房里, 里面垒有石宝塔, 塔顶上置一根常青树或一株青草, 房内还放一把雨伞, 一般人不准进屋, 长者方可进去有特大灾害, 方敬之。
其次, 是敬奉飞山神。凡是有侗族居住的地方, 都立有飞山庙每进山一支人, 即立一个飞山庙。飞山庙是敬奉杨再思的杨再思是唐末五代时的羁糜靖州“ 刺史” , 被称为飞山蛮, 他有功于侗族人民, 所以侗族群众世世代代敬奉他。据宣恩县长潭区和晓关区统计, 就建有十五座飞山庙, 其中长潭区九座, 晓关区六座十五座飞山庙的修建, 其中除两座是五姓人共同修的以外, 其余的都是以一个姓氏修建的。飞山庙内供有飞山公神像。其像右手举剑, 左手撑在腰部, 右脚踩在像坐上, 左脚盘起搁在右大腿。头包人字形帕子, 是靠左上额扎帕头处双帕头须朝上, 结活套头。神像面部是红脸, 短黑胡须, 腰部捆有腰带(靠左前腰部扎帕头处也和头上扎法相同),这里传说, 现在的飞山庙是杨、吴、姚、龙、谢、黄姓后代为敬奉杨天应(有的说是杨再思)开发沅州有功而修建的。
四、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最突出的是, 鄂西侗族喜爱唱歌。从现在搜集到的侗乡民间歌曲中, 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歌颂祖先二是歌烦古代名人三是用歌的形式批驳旧朝庭的腐败和不讲道理的人四是农业生产季节歌五是婚姻爱情歌现举《农事十二月》歌如下:
正月里来正月正, 家家户户玩花灯,
辞去旧岁迎新春, 过了元霄把产生
三月里来是清明, 抛粮下种好时晨,
春争一日夏争时, 寸金难买寸光阴
冬月里来雪花飘, 来年收成看今朝,
瑞雪丰年来报晓, 冰冻三尺收成好
五、独特的建筑艺术
鄂西侗族地区, 沿溪河, 建有凉桥(即风雨桥), 是亭阁长廊式桥梁, 为木质结构桥的长度, 随河的宽窄而定, 最长的有十三间桥两旁为栏干, 有与栏千平行、与桥等长的两条长凳, 便于行人安坐休息桥上覆以瓦, 有上下两檐, 两檐相距数尺, 因而桥面光线充分桥的两端屋檐四角, 是鳌鱼搬瓜形式桥中部有杨再思的木雕像。桥头一般有凉水井,以便行人饮水。桥梁精巧壮观, 结构大方, 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卓越的建筑艺术才能。
鄂西侗族与湘桂黔毗连地区侗族的渊源关系
前面已经充分论证, 鄂西侗族是《湘、桂、黔边界侗族聚居区迁来的。两地侗族人民在传说、习俗、信仰、文化和心里素质等方面, 都有共同的东西。
关于杨天应、昊世万、姚君赞、谢天一、龙丁盛的传说, 也同样在湘黔边界的芷江、新晃、玉屏等侗族聚居地区流传。如芷江县侗族聚居区杨氏谱叙记载我疆自洪武开辟, 有吴世万、姚君赞、谢天辉、龙地盛住居芷荣, 是时, 云雾茫茫, 不辨东西南北, 烟雨檬檬, 何分春夏秋冬, 往往鬼哭神号, 民灾物坏, 于是建立庙宇, 二月二日祀神农黄帝, 六月六日祭白帝天王, 诚心有感, 神报无差, 梦魂中神相指示曰要得云雾开, 须待罗蒙杨氏来。新晃侗族自治县县志办公室的同志介绍说, 新晃原属芷江县, 嘉庆二十二年改设晃县, 主要姓氏为杨、吴、姚、龙、谢五姓, 传说原来只有吴、姚、龙、谢四姓, 因云雾不开, 生产无收获, 神人指示, “ 要得云雾开, 除非天应来” 。吴世万即去靖州请来杨天应, 在贡溪共吃, 把竹竿一插, 清泉涌出, 天开云雾散。吴世万去请杨天应带的伞未失掉, 放伞的地方叫伞在(现名平寨), 在另一个地方把壶落了, 叫那里壶落(现名扶罗)。杨天应是杨再思的十二代子孙, 现在的杨姓是天应的二十五代子孙鄂西侗族与湘西侗族, 历史来源相同, 传说相同, 姓氏相同, 班辈相同。新晃、芷江、玉屏、通道等县的杨、吴、姚等姓中, 至今还保存“ 再正通光昌胜秀” 的字辈。显然, 这些都是有内在渊源关系的。
从风俗习惯来看, 鄂西与湘西侗族也大同小异, 如芷江、新晃侗族的衣着, 有自己种棉花、自己纺纱、自已织布、自己染布、自己裁缝的包头布、衣裤、腰带、围裙、绑腿等好吃糯米、甜酒、油菜、酸菜、辣椒和腌鱼、腌肉、腌菜等, 喜欢用甜酒、油菜待客同路相逢, 便请进屋作客, 酒肉相待待客有茶三(吃油茶要连吃三碗)、酒四(喝酒要连喝四杯),烟八杆(抽烟要连抽八袋烟)之俗;大年三十有吃年庚饭的习俗, 也是先吃一餐青菜稀饭, 一是传说纪念祖先辛苦斗争胜利一是传说纪念祖先开辟芷江, 辛勤创业这些习俗、鄂西与湘西侗族, 是相互照应的
从宗教信仰来看, 也是相同的。鄂西侗族信奉“ 大母神” 和飞山神, 湘西芷江、新晃、通道、三江等侗族聚居县, 都信“ 大母神” 又叫圣母(侗语叫Saxsis);还敬飞山神, 而且很普遍, 直至解放后, 才逐步淡薄。
从民族文化来看, 鄂西侗族爱唱古歌、名人歌、反抗歌、农事歌、爱情歌, 湘西侗族也爱唱古歌、名人歌、反抗歌、农事歌、爱情歌等等。
此外, 擅长歌唱和建筑艺术, 鄂黔桂边区和鄂西两地侗族都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 鄂西侗族由湘黔桂交界的侗族聚居区迁来, 并将侗族的特点, 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建筑才能带到鄂西, 直至如今, 还保持着侗族的特色, 展现着侗族独特的光辉。
原文出处:姚富侨  http://www.yaogens.cn/home/space.php?uid=10164&do=blog&id=12
长按图片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姚网微信号
宗亲推荐您阅读:
云南姚姓来源与分布
上海图书馆家谱数据库中有127部姚氏宗谱
湖南辰溪姚氏宗祠(三公祠)整修开工
揭阳陈姓村中为何有姚公祠(纪念桐城姚柬之的生祠)?
湖北一大支姚即将回归南昌 文/姚绍弦(南昌)
重建东安头姚氏宗祠倡议书(姚崇一脉,四朝为官,三朝为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姚氏族谱
【每天老照片】--6963--老照片 白云生处有侗乡 80年代湖北恩施侗族
恩施自治州民族人口情况
芷江县杨溪云树
重磅!恩施一地发现高含气量页岩气!
这个地方,你可以不去,但一定要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