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网络文学:扬帆还是归航 多元语境下的重新审视

网络文学:扬帆还是归航 多元语境下的重新审视

 

近日,上海网络作家协会宣布成立,这是继北京、浙江、重庆、江苏等地成立“网络作协”、“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之后,又一家将网络作家纳入“组织”的文学机构。

  如果从1997年的文学门户网站“榕树下”创立算起,经过16年的尝试、探索和发展,客观地说,网络文学正跻身主流舞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网络文学用户约为2.74亿。与2013年印刷书籍销售5亿本的尼尔森图书调查分析数据比较,除去教材、课本和励志类等图书,恐怕小说类纸质书籍已经担不起“主流”的名号,这使旧有的正统“主流”话语系统不得不放下身段,包容新媒体介质承载的故事讲述。另一方面,从余华的《活着》几年前在网络上被归类“都市言情”栏目看,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也开始了网络探路。可见,不管将来是否会取代纸质载体,网络本身确实已经开垦出了另一片辽阔的土地。

  然而,在网络文学商业成功的起点上,掣肘发展的缺陷也已露出端倪,要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需要“草根”(网络作家)、受众以及“精英”(批评家)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建设性推力。

  旧模式还能持续多久

  历经多年的试水之后,目前的网络文学门户从好的一面来看,已经形成了规模定位,拥聚各自的粉丝群体。与此同时,随着影响力和受众群体的扩大,一些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

  页面形式、推介方法,以及作品的分类等都表现出同质化的倾向,不仅是“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这些“老牌”的文学网站,一些后来加入者呈现给受众的也都是单一或者还有些格式化的容貌,栏目与板块大同小异,如“玄幻”“武侠”“言情”“都市”“穿越”“灵异”等类型分割,这使得《活着》这样的作品堕入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建基于商业优先的核心栏目、推荐榜和点击榜等运作模式,使大多数网站在个性化特征缺失的同时,娱乐化、商业化过度,内容方面跟风炒作、相互模仿不一而足,在审美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满足于“低俗”,停滞不前。

  以积攒人气为目的的强制更新已经显示出损害网络文学健康的迹象。近些年,网络走红的写手日写作量大多在万字左右(或以上),这种“工厂化”的产物,不要说精神产品的人文思考,即便是基本的文句推敲也难以周全,结构、逻辑、内容自然难逃陋俗,撇开批评家的“无话可说”,被指称“语言浅白、情节粗糙、故事重复、细节雷同、人物僵硬”甚或空洞无物的“小白文”泛滥就成为必然结果。更糟的是,一些网络作家为了不“断更”,完全无视自我重复,甚者还会相互抄袭以及杂乱堆砌“脑残文”,步入自我伤害之路。一些时候,网站编辑们为了策动围观效应,强推“脑残文”作品,这种趋短利而损长远的做法势必引火烧身。

  文学作品相较于其他人文类的文字,本来是最具原创性的,如今这一特征却在壮大的网络文学事业中被逐利的商业手段逐渐掩埋。已经有网友抱怨“雷、白、脑残无下限”,这不止是对文字的失望,在故事讲述、人文思考等更深的层级,受众群体在成熟,如果文学网站和网络作者跟不上成长的步伐,终将会落伍。随着网络文学的日渐发展壮大,如果不消除隐患,这些埋藏的痼疾很可能会吞噬网络文学的健康成长。

  人要保持对固化面孔的热情是非常困难的,就像老套路的电视春节晚会,读者迟早会麻木、厌倦。

  评论的介入和引导

  长期以来,“主流”的文学评论界和网络文学似乎分属不同的话语世界,网络以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手法讲述着故事,而大部分以精英自居的批评家或基于道听途说,对网络文学则抱持着近于偏见的态度,个别阅读过网络作品的批评家因为执著于道统的文学理论,对这些“另类作品”要么下结论说“不是文学”,要么就是无话可说。

  什么是文学?站在公允的立场,应该不是批评家说了算,在没有得到传统文学界认同的日子里,网络作家写就的故事俨然“主流化”,反倒是批评家被冷落,如果对网络文学的蔑视不是由于偏见的话,现在还能够矜持的批评家会不会是自我流放呢?不错,网络文学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铺天盖地的注水文字甚至是网络作家都承认的疾患,但就批评家而言,在网络作家明确表述需要评论介入的当下,批评家的说和不说实质上是负责任与否的标尺。

  我不太认同评论家们关于文学的纯理论公式化语言和逻辑,批评家们对作者的洞见不能只在旧理论范畴内纠缠,如果着眼于如何完善文学书写和文字表达,更具体、更容易理解的评论相信对不谙熟纯理论的网络作者更有帮助,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会“无话可说”。就网络文学而言,批评家们对读者的引导无疑更有意义,针对具体的作品,细碎的分析效用一定大过经院的宏论。比如某个章节、某个人物的叙述,好在哪里,差在何处,甚至可以引述经典文学的原文比较讲解,而不是泛泛地理论堆砌,若再配合以生活的解读,理想、价值渗入其中,不信读者(作者)会无动于衷,即便是嘲讽,粉丝的对抗和围观,也会在争吵中提升审美阅读,至此,低俗如“商人”的网站和作者就算是被绑架,也不得不“迎合”素质提升了的受众。遗憾的是,我们很难见到批评家们类似的作为,文学网络门户的首页中,也罕有能够让受众明白、接受,带点理论色彩的赏析、评论和推介。

这只是一种设想,文学评论界和网络文学之间其实在很多途径都可以进行商谈,对话同样可以有多种方式。长远看,建设性的沟通比个别业者以商业目的雇请无良评论家推介显然会有更多的收益。

  目前这种场景,作品质量的提升是网站和网络作者迈不过去的坎儿,但是那些手拿理论著作,嘴含专业语汇的批评家们更应该反思:“不是文学”(或者说不符合文学标准)的网络文学诞生了,发展壮大了,为什么?

  多元语境下的重新审视

  市场经济打开了一个大包裹,既有生活用品杂货铺,文化产品的商业属性也得到多元的呈现。纯文学、网络文学(或者叫大众文学、通俗文学)就是多元语境下的不同诉求。在网络文学自身内部就可以看到多元的预期,比如有“力量”的读者会在和作者的互动中提出对故事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本身也因为不同“力量”之间的好尚而呈多元趋势,或者是叙事方式、角色命运,或者是梦想构筑、幻象世界,进而可能在价值理念上表达读者的愿望。相同亚文化群体会形成一种集体情绪或者虚幻的情绪满足,这是不可回避的,拿电影来说,看文艺片喜欢掉眼泪的人可能完全忽视无厘头的动作片,网络小说也大概如此,都市言情粉丝不容易“打赏”玄幻作家。

  在这样的多元语境中,作为精英的批评家对待网络文学的态度却好像比较团结,这不太容易,但也有些奇怪。更奇怪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希望受众会像喜欢《红楼梦》的专家那样,沉湎于每个情节里埋藏的无数鸡零狗碎,这显然脱离实际,即便是以“少而精的好作品”来替代网络上大众的盲目自娱自乐,也是单向的想法,在多元化的选择中未必会成立,再说什么作品好是由历史来评说的(比如晚近这几十年,当代武侠小说在好坏之间就不停地换位)。这不是正常状态。

  不管怎么说,少数拥有优秀知识系统和精良词语装备的精英,更应该在多元选择前提下来看待网络文学。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网络文学受众35岁以下的占据91.3%,而大专学历以下的达78.4%,站在这些人的对面,才高八斗的博士教授们要考虑的,似乎不是象牙塔里的经典理论,不是自视为权威的形象,而是如何在不同语境下获得他们的喝彩,是重新审视不同的文化审美需求—“低俗”的审美也是审美。

  乐观的是,一个文化系统需要基本价值上的共识,早几年的《后宫·甄嬛传》是否放大了扭曲的价值中枢也许有争议,但歪斜的道路谁都不会走,我们需要在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上构建、达成正向的共同合力。

  就传统语境下对文学的理解来看,网络文学和正统文学现在仍有着明显的区别,价值取向、对生活的理解,甚至理想的建构和文学本身的文化意义,都是如此。展望未来,融合相信是必然的,假如无缝对接是共同预期,那么最后是网络文学向“主流”文学归航,还是共同携手杨帆,现在并没有明确的航标,这,才是“网络文学”和“精英评论”当下应该共同探索、努力的方向。

沉寂了许久的科幻文学最近颇有几件新鲜事。

  先说国内的,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三部曲——《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英文版将分别于2014年10月、2015年5月、2016年1月,由知名科幻图书出版公司托尔公司在美国出版;与此同时,有国内公司宣布,他的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也将被搬上电影银幕。再说海外的,有消息称近年来日本出版社的科幻小说海外翻译出版战略收获颇丰,不仅在北美市场落地生根,还屡次被好莱坞搬上大银幕,最新一部,就是上个月刚刚上映的《明日边缘》。

  科幻文学一向是通俗文学当中公认最难写的,而对于中国作家来说,科幻文学要想形成其在西方文化产业中的气候,路还很漫长。作为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人物,刘慈欣的作品此番能够走进北美市场无疑值得让国内科幻迷欢呼,虽然刘慈欣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并不乐观,“中国的科幻小说并没有大量真正输出到西方。作为一种文化输出,科幻文学的输出还是一个起步,对世界谈不上任何影响。”

  但显然,这条路我们的邻居日本比我们走得早,也颇让我们看到了些曙光。

  就在今年四月,日本作家元城塔凭借《自指引擎》荣获美国科幻小说奖中最负盛名的菲利普·K·迪克奖特别奖,这一奖项是世界科幻小说界的主要奖项之一。而在三年前,已故日本知名科幻作家伊藤计划也曾凭借他的代表作《和谐》获得过这一奖项。而这一切,日本科幻小说海外出版战略功不可没。

  在一大群人还忙着讨论我们的科幻文学在未来十年还会不会存在,读者群体会不会进一步萎缩的时候,另外一些人却开始为如何让科学文学走得远、走得稳绞尽了脑汁。这其中特别值得一说的消息仍然来自日本,早在五年前,由日本两大出版巨头小学馆和集英社出资成立,专注海外英语市场出版的VIZ传媒就将目光投向了本国科幻文学的翻译,截至目前,已经有三十余部日本优秀科幻小说获得了翻译出版。这其中的连锁发酵反应,显然在未来还将继续。

  当然,海外翻译出版只是“末”,拥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值得翻译的作品才是“本”。毕竟,我们能够在想像的世界里走多远,我们的科幻文学在海外才能走多远。

经典书籍的家风传承

  中国历代不乏家风门第的典范,也留下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著作,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务行节俭的名著。

  《颜氏家训》乃中国家训之祖,是北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佳作。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它集前代家训之大成,在严肃的道德传承和尊长期待中,包含了浓郁、细致、深远的人文关怀。此书面世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是一本苦心孤诣的教子书。傅家的家风,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他教育儿子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给天下父母子女以强烈的感染与启迪。

  家风影响子女的一生

  家风的形成和延续,关乎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发展。家风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这个家庭中父母的习惯,这种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子女的一生,更影响着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余世存的《家世》,从“家风家教之于当下”的视角,撰写了中国家族的传奇经历。每一家家教自有特点,如林同济家是要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宋耀如家是要出伟大人才;卢作孚家是让孩子不要当败家子;黄兴家是无我、笃实;聂云台家有家庭会议……余世存写了17家,有显赫大家,也有寻常百姓。读《家世》最大的收获,是能让人联想到自家、自身,自己要传承什么,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王国维家事》是王国维唯一在世长女忆家族百年飘零,全景再现了王氏一族百年家风。全书分为“记忆中的父亲”和“王东明的百岁自述”上下两篇,王家旧事、大师海外生活、大师清华轶事、大师对子女的期望、大师自杀之谜以及王氏后人的百年飘零一一独家真实呈现。王国维一生贫寒,又不擅营生,为致力于学术研究,受人济助,受人掣肘,非常无奈。因此,他希望子女不走他的老路,能自强自立,有一技之长。家事国事天下事,紧密相连,也可以看到历史的潮流之变。

  平民百姓的朴实家风

  名人名家有深厚的家风,平民百姓也有自己的家风。孝顺、和气,不糊弄人,不干坏事,是中国老百姓眼里最朴素的家风。

  《吾家小史》是余秋雨迄今最完整家族回忆录,展示了他作为老百姓的家风。这也是余秋雨的生命之旅,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描写了现代中国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历史,其背后渗透着的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岁月往事。书中涉及余秋雨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从前辈到自己,在父亲临终的床头重新拾笔,直到为母亲写出悼词。这种家风历史,虽然低微,却以小见大,与通行的历史教条有根本区别;而正是这区别,与生存良知有关,与文学本性有关。

  家风实质上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动力,更是生长在其中的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不管社会如何变化,诚信、正直、勤奋等核心的价值观念,应被长久坚守,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扬:从两次担任茅盾文学奖评委说起
批评是一种真诚的精神会话
刘复生 罗岗 倪文尖 毛尖 李云雷 吴晓东 霍艳:当代文学的思想性问题|天涯·新刊
写手无行,评家无德
徐则臣:文学可以科学化,也可以学科化
欧阳友权:建立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必要与可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