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箫经
《箫经》灵明道人著
歧路乐府主人自序 余才出于天,法本于己,遍采典籍,私淑古人,蹉跎半世,未有师授。所善诸技,皆得自先贤笔记也,尤喜洞箫。因读《棋经》、《茶经》而慨:中华古籍,卷帙浩繁,雅乐兴衰,千秋佳话,竟无论箫者,岂不荒唐!今小子勉力为叙品箫之道。
源流篇第一 三代之箫为今之排箫,亦名凤凰箫。三代之笛为今之洞箫,考黄帝使伶伦作笛,后人以为横笛,实谬。《玉海》:黄帝使伶伦伐竹而作笛,吹之作凤鸣。凤鸣,箫之声容也。洞箫应于横笛之前,盖因其前探而吹,合乎自然。箫自秦,礼崩乐坏,鲜有擅者,汉马融赋《长笛》,晋桓伊作《梅花三弄》,传箫之一脉。至开元盛世,明皇乐帝,制《霓裳》,衍多部乐,箫遂大盛。有宋一朝,教坊大兴,箫亦大行。至蒙元,蛮夷东侵,神州沦陷,文明毁之一旦,箫道庶几断绝。明清二朝,箫竟为青楼馆娃所用,痛乎哉!当世好箫者何啻千万,多叶公之好也。古今惟善琴者皆能品箫,能品箫者皆超迈之辈,或隐或狂,微斯人,愿访之执弟子礼。
形制篇第二 箫分南北,盖我天朝辽阔,南北风物各不同也。北箫长二尺七寸,南箫长一尺八寸,皆六按孔,一山口。北箫凤眼有四,南箫仅得其二,管长短之故也。嘘气之口,北箫平而圆,名山口;南箫陡而尖,名歌口,故声不同。又有尺八琴箫之属,皆非惯用。尺八者,风靡有宋。歌口奇大,五窍缺商,故音声委婉。宋后中原失传,沦落炎洲倭岛久矣。琴箫者,清彭祉卿之发明,凿八窍,因其特合琴律,故名琴箫,又因其别于世俗,亦名雅箫。今有改制八窍箫及加键箫,因其旋宫甚易,海内名手皆喜之。南北洞箫,其管长不过二尺,而凤眼之下长短不一,故为分别。欲使声正,则管径之比,恰合四十之数。按窍形状,南小于北,略圆。
声容篇第三 北箫慷慨雄劲,能动木石,品之而涕下,南箫止于吴侬软语。此北人多豪杰,南人多墨客也。北人粗豪义气,故箫之声亦豪,古剑客吟箫作杀,野史志之,虽无确实,亦为佐证。南人文弱儒雅,箫声亦雅,昔子房以一管南箫尽散乌江子弟,其声戚然,思之扼腕。
律制篇第四 朱明以昔,依三分损益律,其法古传,约略可考。取周尺一把,汉刘歆铜斛尺寸差堪近矣。以九寸为管,三分为径,吹之得黄钟律,复以弦应其声,得黄钟弦,为宫。三分而益一,得林钟,为征。以林钟三分而损一,得太簇,为商。类此推之,则十二律相生毕。所谓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先,姑先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也。益一者,为上生。损一者,为下生。六律为上,六吕为下,像十二月,合阴阳奇正,故曰乐道即天道。然此法推至仲吕生清黄钟,其声不得还元,又宋蔡元定推至十八律,制筝阮犹可,付之箫管,必难应用。 后明王公朱道人始创新法密律,沿用至今,较之西夷乐律,庶几无异。取黄钟管,以大九九之珠盘,加以算术,得密律,分别乘除,得数管,则十二律生矣。以之制箫,考汉荀氏管口校正为准,依密率法,得各窍间隙,仲吕复生清黄钟,可还元。此法不拘管径,但以宗之,即得正律,无不神验。后四百余年,西夷始知,可见我天朝教化。
技法篇第五 论技法,实为品箫末节。箫以气为上,指为末。气息匀和,不急不馁。运指务要松弛,如行云流水,顺乎气息,必以气运指。指在气先,则曲散。气在指先,则曲乱。唯气指合一,从心所欲,方称名手。出手叠打,须于不经意间,多则刻意,非自然道。少则迟滞,非巧技。箫之指技,异于笛而严于笛,善学者不可不察。
旋宫法第六 旋相为宫,古已有之。乃取箫管,参差轮换按之,得诸调。昔民间匠师精擅此法,箫以小工调之角声定均,开下手三窍为宫,依次开合,七声齐毕。又以各窍为宫,得七调,其清角变宫,皆叉手按之。今世名手以按半窍为多,可得十二调,其五调虽不见诸应用,亦可谓之今胜昔也。旋宫指法,以底窍合字为宫,曰乙字调。以一窍四字为宫,曰上字调。以二窍乙字为宫,曰尺字调。以三窍上字为宫,曰小工调,以四窍尺字为宫,曰凡字调。以五窍工字为宫,曰六字调。以六窍凡字为宫,曰正宫调。
用法篇第七 箫之为用,吹嘘养气,定性明心。吹嘘之法,古多秘之,盖中华传道,私相授受,恐妄传匪人也。昔琴师焚香沐浴,以求琴德,箫亦如此。吹箫之先,应凝神调息,断绝诸般怨念,务使神闲气定。世人皆知洞箫断肠,乃品箫者境界使然。有吹者强作悲戚,箫声欲绝,久之伤身伤人,沦为魔道,学者不可不知。
品箫篇第八 品箫气必极细,方得清微之大声。轻启两唇,唇闲裂隙若针丝,气不可急,急则有恶声,缓缓嘘气少许,尽入管中,发箫音之正始。唇不可尽掩管口,亦不可不掩;掩之过甚,则箫声沉浊,音不协。掩之过少,则箫声凄厉,其中奥妙,学者自知。 持箫之法,须端正身形,不可摇曳无根,当如黄山之松,岿然屹立。上体中正,浑圆无极矣。两手开合,太极始分;及至嘘气入管,则万物化生,与道浑然也。此乃三一之法,大道之本。 知箫法,吹正音呜呜然,煌煌乎有凤德。明者爱其幽雅深邃,持之修身,可证仙道;持之入世,可达世故。此箫之大者。
境界篇第九 乐之一道,云集群响,本自心也。人心之动,外物使然。盈乎正气,魅邪不侵。是故圣人鼓琴,漆园击缶,率性而为,皆合自然。品箫境界,天人归一,参道之行,合道之本。观梨园乐工,技艺绝伦,然非品箫,乃用箫耳。至于文雅炫耀,亦非品箫。箫之境界有二,即有箫,无箫。娱人之箫,何足道哉,曾不若笼中狮猴,博乡愚拊掌。娱己之箫,差堪近道。我吹与我听,如一泓清池,涟漪微动,然我仍如清池,还我本相,故曰有箫。及至入道,则我自吹手中之箫,恍若太虚无形无相,如何动他,故曰无箫。有无之间,境界天壤,法我法自然,法有相法无相,近道而合道,乃知天地宇宙之生息,窥万古造化之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氏学乐録卷一
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
甲子纳音
【干货-音乐】十二律、五声、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
古代音律阐释五行与六气的关系
北魏公孙崇的黄钟一均下之『一均十二宫』主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