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贽诏狱自刎之谜


 



 


 

大明王朝万历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三月,在号称“天子诏狱”的锦衣卫镇抚司的大牢里,一位名叫李贽的人已经被关押几十天了。李贽这个名字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比较陌生,但是他在明朝末年却非常有名,是明末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是明末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明末的思想解放运动,完全可以和西欧的“文艺复兴”相媲美。这种思想解放的代表人物,在封建专制制度之下,必然会受到迫害。

 

万历三十年三月十五日清晨,李贽要让侍者为他剃头。李贽虽然没有正式出家,但是却一直保持着剃头的习惯。当侍者拿着剃刀准备给李贽剃头的时候,李贽趁侍者不备,突然抢过剃刀,转手就朝自己的脖子抹去,鲜血顿时喷涌而出,溅了李贽一身。侍者惊呼道:“师傅,您这是何苦啊?”李贽痛苦地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因为他把喉管割断了。侍者拉着李贽的手问道:“师傅,您疼吗?”李贽摇了摇头,用手指在侍者的手心上写道:“不疼。”侍者又问:“师傅,您为什么要自杀呢?”李贽用手指继续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由于李贽只割断了自己的喉管而没有割断动脉,所以直到第二天深夜的子时,才慢慢闭上眼睛,结束了他极具争议,却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大家一定会问:李贽为什么要用如此惨烈的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着不同的解释。据明朝官方史料记载,李贽是“惧罪不食死”(《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六十九),意思是,害怕被治罪因此绝食而死;可是,更多的人说,李贽是被封建专制制度迫害致死的。可是,李贽明明是自杀的啊!那么李贽究竟为什么自杀呢?对此也有不同的解释,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因此李贽之死成为大明王朝的一个谜。为了解开这个谜,就让我们从李贽被捕入狱的罪名说起。

 

万历三十年,闰二月二十三日,一位名叫张问达的礼部都给事中,给万历皇帝朱翊钧上疏弹劾李贽,列举了李贽四大罪名。当时李贽虽然是朝廷四品官员,曾经担任过云南省姚安知府,但是,他已经退休十几年了。这位张问达其实并不认识李贽,与李贽之间也不存在个人恩怨,那么,张问达为什么要上疏弹劾李贽呢?让我们逐条分析一下张问达弹劾李贽的罪名,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张问达弹劾李贽的第一项罪名,惑乱人心。

 

张问达上疏弹劾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六十九)在这第一项指控中,包含了诸多罪名,让我们逐一加以辨析。

 

先说所谓“壮岁为官”吧。真不知道这位张问达是怎么想的,“壮岁为官”实在是表明李贽一生坎坷,怎么会作为罪状呢?也许张问达是在嘲笑李贽仕途坎坷吧。其实,李贽之所以“壮岁为官”,完全是因为他的出身。为什么呢?因为,李贽出生于福建泉州世代经商的家庭,可是到李贽父亲这一代却没落了。李贽的父亲只好当私塾先生养家糊口。显然,出身于一个没落商人世家,就意味着李贽的仕途会非常坎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历代王朝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虽然有钱,可是社会地位却很低,所谓“富而不贵”。那么,作为没落商人的后代,就不但社会地位低,而且生活困难。

 

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李贽考中了福建乡试举人,当年已经二十六岁了。可是,因家境贫寒,无力赴京会试,再加上养家糊口的压力,李贽只好以举人的资格踏上了仕途。明朝选拔官员对功名的要求很高,四品以上的官员必须是进士,而举人也就只能从从九品小官干起,四品就到头了。

 

可是,即使是从九品的小官,李贽也在家苦苦候补了四年,直到三十岁,才被任命为河南辉县的县学教谕,这是官办学校的老师,算不上官职。嘉靖三十九年,即公元1560年,李贽到南京任国子监博士。“国子监”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大学,国子监博士就是大学教授。可是,这教授只当了三个月,李贽的父亲在老家泉州病逝,李贽只好回乡奔丧,并且要守孝三年,这就叫“丁忧”。

 

嘉靖四十一年,即公元1562年,李贽守孝期满后,把家搬到了北京,借别人的房子住,并且靠教书维持全家的生活,同时等待朝廷指派新的职务。当时李贽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家八口,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一年以后,总算得到了太学博士一职,可是,上任不久李贽的祖父去世了,还没等动身回泉州,李贽的二儿子又病死了。

 

更严重的问题是,李贽要回老家守孝三年,就得辞去工作,也就没有了收入,李贽的家属在北京根本无法生活,李贽只好把妻子和孩子安置到曾经工作过的河南辉县,并把友人帮助办丧事的钱分一半给妻子买些田地,让她们自食其力。守孝三年后李贽回到辉县,迎接李贽的只有妻子和大女儿。他的两个小女儿和两个儿子,都因病饿而死。此时夫妻相见,真是欲哭无泪啊!

 

万历五年,即公元1577年,李贽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官居四品,这是他一生中担任的最大的官职,由于没有进士功名,李贽的仕途到头了。这一年,李贽五十岁。通过李贽的经历,我们完全可以体会这“壮岁为官”所饱含的艰辛,可是这却成了张问达攻击和嘲笑的内容。

 

再说说“晚年削发”。李贽退休之后,不愿意回祖籍福建泉州,开始了他在全国各地寻师访友,讲学论道的生活。万历十六年,即公1588年,李贽来到湖广今湖北的麻城县,当时正值盛夏。有一天,天气特别热,李贽头皮发痒,怎么挠都不解决问题,而且汗水混杂着头皮屑,污秽不堪。这对于李贽这样有洁癖的人来说,真是忍无可忍。这个时候,李贽瞧见他的侍者,一个服侍他生活的小和尚正在剃头,于是就让他帮自己把头发也剃光。侍者自然拗不过李贽,就给李贽剃了个光头,李贽顿时觉得非常清爽痛快。可是,人们却以为李贽出家为僧了。

 

一个六十二岁的前四品朝廷命官在本地出家了!这在当时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麻城知县听说消息之后,亲自登门,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哀求李贽留头发。可是,这头发不是说留就能长出来的,李贽也只能表示歉意了。其实,李贽根本没有出家,他只是将自己的头发剃了,并没有履行出家人的手续,而且胡须还依然留着。可没想到却成了张问达指控的罪名。

 

再就是李贽出版的《焚书》《藏书》和《卓吾大德》等书,也都成了李贽的罪名。李贽虽然号卓吾,但据我所知,李贽根本没有出版过《卓吾大德》一书。以李贽的人品,也不会称自己为“大德”。不过,《焚书》的确是李贽的文集,收集了他做于不同时期的文章,表达了他在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观点;《藏书》主要是李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两本书在当时绝对是畅销书,因为观点真的是离经叛道。

 

张问达因此上疏弹劾李贽惑乱人心。

 

那么,李贽怎么个惑乱人心呢?主要是李贽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的确离经叛道。根据张问达的指控,内容大致有以下几项:

 

其一,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宰相。李贽认为,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身父亲,因此,秦实际上已经被吕不韦所灭,吕不韦身后的秦国以及后来的秦朝,都是吕氏的天下。

 

李园是春秋时期楚国人。楚国的考烈王没有儿子,李园将自己的妹妹通过楚国的宰相春申君,进献给考烈王,李园因此成了国舅。当考烈王死的时候,李园发动宫廷政变,杀了春申君,立自己的儿子为王,他就是楚幽王,楚国的江山也因此改了血统。

 

李贽认为,吕不韦和李园虽然都是小人,但是他们都很有智谋,完全可以被明君所利用。在李贽看来,小人往往有才,人的才能是很难培养的,只要领导英明,就能够驾驭他们,利用小人的才能,达到自己目的。这种观点,即使是今天也很难被人接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就更具有颠覆性了。虽然在现实政治中,帝王都在利用小人的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让统治者公开承认这一点,就相当困难了。

 

张问达指控李贽惑乱人心的第二个理由,以李斯为才力。

 

意思是,李贽认为李斯很有才华和能力。大家都知道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是秦朝第一任宰相。但李斯却是“焚书坑儒”的建议者,历来名声很坏。李贽赞赏他,仅仅是同意李斯变法的观点,认为不同的时代,使用不同的方法治理国家。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至于,对李斯“焚书”的建议,李贽评价道:“卒自殒身灭族者,宜矣!”(李贽:《藏书》卷二)意思是,最后落得个身死灭族的结局,活该!显然,张问达的这个指控是不成立的。

 

张问达指控李贽惑乱人心的第三个理由,以冯道为吏隐。

 

冯道是五代时期人,曾经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为宰相,先后效力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儒家强调“忠臣不事二主”,因此,冯道的名子在宋以后,成为“无操守”的代名词。可是,李贽却称赞他为“吏隐”,就是“大隐隐与朝”的意思。那么,对冯道这种声名狼藉的人,李贽为什么称赞他呢?李贽引用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来解释冯道的作为。李贽认为,“社”作为土地是用来安民的,“稷”作为庄稼是用来养民的。能够使民得到安养,君臣才算尽到责任。当君主不能安养百姓,只好由大臣来完成这个任务,这个人就是冯道。冯道不管君主是谁,都在尽为臣的责任。正是因为有冯道在,四个王朝不断更迭,十位皇帝轮班上岗,虽然有战争,却并没有发生争城之战,因此,使百姓免于战争之苦,这正是冯道尽为臣责任的结果。这种观点,即使在当代社会也很难被众人接受,更何况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李贽的确太超越时代了。

 

张问达指控李贽惑乱人心的第四个理由,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之间的爱情故事,中国人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在道学家们看来,卓文君是寡妇,再嫁是不守妇道;与司马相如私奔,是不遵父命。可是李贽却认为,如果卓文君恪守妇道,那就会失去司马相如这位佳偶,因此夸卓文君的私奔是“忍小耻而就大计”(李贽:《藏书》卷二十九)。意思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可以不顾脸面。这种观点在今天并不稀奇,在当时的确很出格。

 

张问达指控李贽惑乱人心的第五个理由,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在中国古代的主流话语中,是一位绝对的暴君。可是,李贽却赞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为一位历史上的暴君叫好,自然成了他被指控的罪名。其实,李贽从来没有说过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的话,只是在他的《藏书》中,将秦始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在第一名而已,显然,张问达对李贽的这一指控完全是欲加之罪。

 

张问达指控李贽惑乱人心的第六个理由,以孔子之是非不足据。

 

意思是,不能以孔子的标准评价是非。李贽并没有否定孔子的意思,只是把孔子当作历史上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李贽尊敬孔子,只是反对把孔子奉为神圣不可冒犯的偶像,反对把孔子的只言片语当成扼杀人们思想的工具。这种观点,现在看来完全正确,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大逆不道的。

 

张问达在上疏中弹劾李贽的第二项罪名,肆行不简。

 

意思是,行为放荡。那么,李贽怎么个肆行不简呢?据张问达的指控,李贽的放荡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与无良辈游于庵院。

 

意思是,李贽带着一些品行不好的人,到佛教庵院里游玩。其实,这纯粹是恶意诬陷。真实的情况是这样,李贽有一位朋友叫周柳塘,他在麻城附近的龙湖建有一座宅院作为佛堂,取名“芝佛院”。周柳塘请了一位法号无念的和尚,在芝佛院当住持。而这位无念和尚又尊李贽为老师,因此,李贽就成了芝佛院的“祖师爷”。周柳塘有意将这座宅院赠给李贽,希望他在这里颐养天年,弘扬佛法。朋友如此美意,却成了张问达指控李贽的罪名。

 

张问达指控李贽肆行不简的第二个理由,挟妓女白昼同浴。

 

意思是,李贽带着妓女大白天一起洗澡。张问达的这项指控倒也不是空穴来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贽的弟弟为了照顾李贽的生活,抛家舍业地从泉州来到麻城。一个男人单身久了,想去青楼会妓女,征求李贽的意见,李贽居然同意了。这当哥哥的有些太宽容了。不过,中国古代文人到青楼会妓女是时尚,本来构不成李贽的罪名,因此,张问达指控李贽“挟妓女白昼同浴”,纯粹是诬告之词。

 

张问达指控李贽肆行不简的第三个理由,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至有携衾枕而宿庵观者。

 

意思是,李贽勾引当地绅士家的女人,在佛庵里宣讲佛法,这些女人中有人居然带着被子枕头住在了庵里。这个指控很阴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称为“庵”的地方住的都是尼姑,当地绅士家的女人去听佛法并且住在庵里也无妨。可是,说李贽在尼姑庵里给女人讲佛法,并且一起住在庵里,这就纯粹是恶意诽谤了。不过,李贽在芝佛院讲佛教,的确吸引了许多当地大户人家的妇女,在麻城一带引起了不小的风波。而绯闻的指向,是麻城名门望族梅国桢之女梅澹然。

 

梅澹然守寡之后,借学佛排遣内心的孤独,以寻求精神解脱。后来梅澹然出家为尼,为了探讨佛法拜李贽为师,有时书信来往,偶尔见面请教。可以想象,一个年轻的寡妇与一个独身的男人,虽然是将近七十岁的老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以这样的方式交往,很容易产生绯闻。

 

可是,李贽根本不管旁人怎么看,坦然地与梅澹然交往。他夸梅澹然是“出世丈夫”。他认为自己与梅澹然的交往,是非常自然的事。他说:鳏寡孤独,圣人都会怜悯。要写道德文章,我绝不会输给前人。可是,在这深山之中,就是禽兽也知道喜欢异性,何况人呢?“此而不容,无地可容此身矣!”(李贽:《续焚书》卷一)意思是,如果因为此事这里容不下我,那我就没有地方能够容身了。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人,面对世间的舆论,毫不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李贽活得够坦诚。

 

坦率地说,李贽与梅澹然在心灵上是非常亲近的,不仅有师生之谊,也不排除异性之间的情意,这本来就是人之常情。李贽是很重精神生活的人。他有一位贤妻,有过日常的夫妻生活,却未曾有过爱情。患难相扶四十余年,李贽的妻子黄氏对丈夫的志趣根本无法理解。对李贽退休之后不回老家泉州,却四处讲学求道,更是不赞成。最终,黄氏撇下李贽一个人,与女儿女婿一起回了泉州老家。在李贽孤独的生活中,身边出现了一位有违俗之胆、求学之志、悟道之慧而且又敬重自己的女性,感情丰富而强烈的李贽,又如何能够无动于衷呢?

 

有一段时间,李贽为了逃避迫害,避免嫌疑,离开了龙湖。可是,当他接到梅澹然请他回龙湖的信时,不听朋友们劝阻,义无反顾地再次回到龙湖。李贽觉得,人家一个弱女子都不在乎舆论的压力,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有什么可怕的!敢爱敢恨的李贽,真正的大丈夫!李贽去世之后不久,梅澹然也抑郁辞世。梅澹然的抑郁辞世,透露出她对李贽在精神上深深的依恋。

 

当然,与李贽书信往来的女性不止梅澹然一个,还有她的姊妹妯娌等等女人。这些女人,都是当地绅士家的姑娘媳妇。他们的交往是光明磊落,无可指摘的。李贽最后将这些往来的书信,全都收在自己的文集之中公开出版。显然,张问达根据道听途说对李贽的指控,根本不能成立。

 

张问达在上疏中弹劾李贽的第三项罪名是,信奉佛教。

 

1.儒生的表面文章

 

自宋朝到明朝,几百年来,儒生们都在做一个表面文章,就是“僻佛老”也就是批判佛教和道教。为什么说是表面文章呢?因为,这些儒生内心很喜欢佛教和道教,出入佛老,甚至沉迷其中,可是在表面上,却对佛教和道教进行批判。由于明朝的皇帝大多信仰道教,因此,信仰佛教就成了被弹劾的罪名。

 

其实,李贽这个人的信仰很复杂,他出生在泉州,祖上有波斯人的血统,自小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他有位叔祖是道教徒,对李贽也产生了影响。在李贽的成长过程中,他一开始并不喜欢儒家思想,后来为了考功名,不得已才读儒家的书。

 

李贽四十岁在北京礼部任司务的时候,有一天,礼部的一位官员拿出一本《金刚经》对李贽说:“这是不死的学问,你也不想讲求吗?”这世上还有这样的学问?这位官员的一句话,让李贽怦然心动,从此开始迷上了佛教。可是,李贽当时接受的佛教却并非佛教正宗,而是被称为“狂禅”的旁门左派。

 

所谓“狂禅”是指佛教禅宗发展到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异端。狂禅的主张是:无心则无戒,只要心中无物,任何清规戒律统统不放在眼里。其特点是:语言上信口开河、行动上放荡不羁、思想上冲破传统。有这样一个传说,可以形象地说明狂禅的特点:

 

有一天,一位法号丹霞的禅师来到慧林寺住宿,因为天气太冷他把寺内的木雕佛像劈了烧火取暖。慧林寺的和尚见状暴跳如雷,他大声喝斥道:你好大胆,竟敢烧佛像!

 

丹霞禅师不动声色地说:我想看看这佛像能不能烧出舍利子。

 

慧林寺的和尚说:木佛怎么可能烧出舍利子?

 

丹霞禅师说:既然烧不出舍利子,那么把另两尊佛像也拿来烧了吧!

 

舍利子的本意是火化后的骨灰,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火化,烧出五光十色的舍利子来。佛的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无人解释得清楚。然而,能否烧出舍利子却成为是否是佛的标准之一。木雕佛像烧不出舍利子,自然就不是佛,所以无需崇拜。李贽信仰的就是这样的佛教,并且被称作“狂禅教主”。别说儒家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喜欢李贽,即使正宗的佛教徒,也会对他群起而攻之。

 

张问达对李贽的第四项指控是,李贽有可能进京城。

 

在张问达上疏弹劾李贽的时候,李贽已经辗转来到北京附近的通州住了很长时间了。因此,张问达十分紧张地在给皇帝的上疏中说:“通州距都下仅四十里,倘一入都门,招致蛊惑,又为麻城之续。”(《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六十九)意思是,通州距离北京只有四十里了,一旦李贽进入京城,在湖广麻城发生的事情,将会在北京发生,显然,张问达将李贽视为洪水猛兽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的结论,张问达弹劾李贽的罪名,要么是观点不同,要么就是无中生有,要么是造谣诬蔑。人们一定会问:张问达究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与李贽过不去呢?

 

张问达,陕西泾阳县人,万历十一年的进士。曾经担任过两任知县,因为政绩很好,因此提升为刑科给事中。显然,这位张问达是一位朝廷的言官,职责就是专门监督和弹劾朝廷百官的。

 

说起当言官,这位张问达还真的是尽职尽责。比如,万历二十年,即公元1592年四月,宁夏镇副总兵,蒙古族人哱拜发动了叛乱,几天之内连克数城,“全陕震动”。明朝政府派部队围剿哱拜叛乱。张问达给皇帝上疏,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未交纳的赋税,这个建议得到了万历皇帝的批准。可见,张问达是一位心中想着百姓,敢于为民请命的人。

 

后来,他又担任工科给事中。正好赶上万历皇帝重修乾清宫和坤宁宫,不但劳民伤财,而且为太监提供中饱私囊的机会。因此,当皇帝还要重修皇极殿、建极殿和中极殿的时候,张问达上疏请求停止皇宫建设,这次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但是,这并不影响张问达遇到问题继续直言进谏。

 

不久,张问达又给皇帝上疏了,劝皇帝停止派太监征收矿捐矿税。因为,皇帝派出的太监们,恣意横行,竭泽而渔,中饱私囊,大发横财,直闹得民怨鼎沸。而且,这些太监由皇帝委派,直接向宫廷内库进奉,不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监督,形成了财政上的巨大漏洞。那些不怕丢官杀头的人,前仆后继上疏劝谏,恳请召还太监,停征矿捐矿税。其中就有这位礼部都给事中张问达。

 

显然,张问达是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好官,既然是位好官,为什么要用造谣诬蔑的方式弹劾明末思想家李贽呢?张问达在上疏中最后建议皇帝,传令各有关部门和全国各地方政府,彻底焚毁李贽的著作。正是这最后一项建议,暴露出张问达上疏弹劾李贽的真正动机,一句话:文人相轻。面对李贽著作的畅销和李贽在民众中如日中天的影响,很多文人的内心十分不爽,正是文人的醋意,导致了张问达编织罪名,上疏弹劾李贽。

 

已经多年不问政事的万历皇帝,对张问达的上疏非常重视。皇帝并不理会勾引妇女这类罪名,抓住张问达上疏中涉及的政治问题,给锦衣卫下达了圣旨:“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六十九)意思是,李贽胆敢宣传叛逆思想,影响社会和百姓,立刻命令东厂、锦衣卫和五城守卫,逮捕李贽并且治罪。同时命令有关方面,将李贽的书无论出版还是未出版的,统统予以烧毁,不许保存。如果谁敢私藏,鼓励言官揭发,朝廷一并治罪。皇帝的圣旨一下,一队锦衣卫直奔通州而来。

 

当年已经76岁的李贽,此时正寄居在通州城北门外马氏庄马经纶的家中。李贽当时已经卧病三个月,截止李贽被捕那天,他已经几天粒米未进,还不断呕吐。请医生诊治,李贽脉象混乱,医生也诊断不出李贽究竟患的是什么病。总之,李贽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

 

正在床上躺着生病的李贽,听说锦衣卫来了,猛地坐起身来,大声地说:“这是为我而来的!”他挣扎着下床,摇摇晃晃地走到门口,吩咐马经纶:“给我取块门板来。”李贽刚躺到门板上,锦衣卫便冲了进来。李贽对抬门板的马家仆人说:“快走吧!我是罪人!不能在此逗留。”

 

可是,马经纶却坚持要和李贽一起进京城。李贽瞪着眼睛喝斥马经纶道:“您是被放逐出京城的犯官,按照当朝律法,岂能再进京城?家里还有高堂老父,不可枉送性命,不要做傻事!”马经纶说:“朝廷以先生为妖人,我就是窝藏妖人的人。要死一起死,先生要是不在人世了,我不会一个人独自留在这世上的!”

 

李贽拗不过马经纶,只好同意他与自己一起进京城。一行人抬着门板上的李贽刚出通州城,数十名马家仆人追了上来。这些人奉马老太爷之命前来阻拦马经纶。他们当道而跪,恳求马经纶不要自投罗网。可是,马经纶义无反顾,扶着门板,守护着李贽向京城进发。路途颠簸,半道上李贽就昏迷了;当抵达监狱时,李贽的脉搏已经很微弱了。

 

第二天提审,李贽被半掖半拖地带到大堂,气息奄奄地躺在冰冷的地上。大金吾,相当于城防司令问李贽:“你为什么乱写一些书呢?”李贽回答道:“我写的书太多了,这些书都在,对儒家思想有益无损。”大金吾笑道:“你这老头真够倔的。”可是,判李贽什么罪呢?因写书、出书犯罪,这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还没有先例,翻开《大明律》也找不到相应的罪名。

 

锦衣卫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就建议将李贽押解回原籍。张问达在给皇帝的上疏中,弹劾完李贽的五项罪名之后,也建议朝廷将李贽押解回原籍。显然,当时无论是皇帝还是朝廷都没有要杀李贽的意思。

 

那么,李贽为什么要自杀呢?据我分析,李贽自己对自刎诏狱的结局不但有思想准备,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结局正是他自己期望的。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有几个理由:

 

理由一,李贽的心情十分平静。

 

李贽被带回狱中,他并不觉得痛苦,相反心境相当平静,似乎这一切来得那么自然,他早有思想准备,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并且,不觉得悲哀,甚至有几分欣喜。比如,李贽在狱中咏道:“万里无家寄旅村,孤魂万里锁穷门,举头喜见青天上,一大圆光照覆盆”。(李贽:《续焚书》卷五)意思是,离家万里寄宿在乡村,孤独的灵魂潦倒穷困,抬头喜看晴朗的天空,一轮明月亮如银盆。这首诗虽然写得不怎么样,却真实地反应了李贽在这阴森的诏狱中的心情。

 

理由二,李贽感到一种满足。

 

身陷囹圄的李贽怎么会感到满足呢?因为这个结局正是他所期待的。比如,他曾经在诗中这样写道:“多少无名死,余特死有声。只愁薄俗子,误我不成名。”(李贽:《续焚书》卷五)意思是,多少人死的无声无息,可是我一定要死得轰轰烈烈。只担心周围这些凡夫俗子,耽误我成不了名。

 

理由三,李贽渴望这一天。

 

显然,李贽在追求一种轰轰烈烈的死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死在天子诏狱,这是李贽多年来的渴望。比如,万历二十四年秋天,也就是李贽被捕入狱的六年前,李贽的好友汪可受,时任山西督学,得知李贽到了山西沁水,便来看望李贽。交谈到夜深,汪可受问:“先生如何考虑自己死后的事情?”李贽说:“如果能够荣耀地死在天子诏狱中,就能成就我的一生了。”说完这话之后,孩子似地拍着手说:“那时名满天下,快活快活!”汪可受不以为然,只当他在说梦话。可是,这一天真得还让李贽等到了。

 

万历三十年三月十五日,从锦衣卫传来消息,朝廷决定将李贽押解回原籍福建泉州。李贽一大早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失望了,他要死在天子诏狱中的愿望要落空了,因此,才在侍者给他剃头的时候,趁侍者不备,夺下剃刀自刎而死。可以说,李贽之死,有封建王朝迫害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畏罪自杀,也不是反抗迫害,而是追求死在天子诏狱,死得轰轰烈烈,因此他才选择以最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死的方式与李贽叛逆的思想完全一致。

 

那么,大明王朝还有什么疑案呢?我们以后再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容于世——李贽与女学生 | 中国文化研究院
大明朝容不下一个天才李贽 敢说真话的他仗义相助
晚明狂人李贽(四)
马经纶传
白话明史 陈登云传 罗大纮传 卢洪春传 李懋桧传 李沂传 马经纶传
被恩师张居正欺骗的明神宗,在张死后进行大清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